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翌日。
乐安城中火势已经被扑灭,除了军械武库被烧光殆尽,城中粮仓倒是连夜抢救及时,得以保全大部。
这也是城中叛军文武权衡过后做出的决断,失去了汉王这个邀功赎罪的奇货,那就只能尽可能的保全城池、粮仓等重要设施,以求减轻些罪责了。
乐安城门从内大开,所有叛军将士、文武尽皆放下武器,乖乖束手就擒。
他们不奢求朝廷能够从轻发落,只求不要祸及家眷就行。
薛禄很谨慎,先派了一部军兵入城控制了城防,又将兵甲入库,民众遣散。
而后,天子旌旗仪仗入城,那面绣有年号洪熙、龙凤日月在旁的玄黄旗帜,随着清晨的和风摇曳摆动,好不威严。
乐安城两侧,本来被特意安排来“夹道相迎”的士绅百姓,还没有得到指示,只看到那面威严的龙旗,便自发的跪了下去。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
乱糟糟的齐呼让负责组织的官员有些措手不及。
等他想要阻止,却是已经晚了。
这些乐安本地的士绅百姓,在汉王朱高煦叛乱的时候,被强行裹挟着一起上了贼船。
不仅要为汉王捐输钱粮、民壮,而且还整日的担惊受怕,害怕朝廷什么时候就发大军过来,把汉王乃至整个乐安城,都给夷为平地。
匪过如梳,兵过如蓖。
这可不是随便乱说的。
朱瞻基骑着高头大马,就这么环顾城中一边跪地叩拜,一边激动哭嚎的百姓,差不多也明白父皇为何会派老将薛禄领兵了。
靖难诸将之中,薛禄算是少有的,既敢战能战,又治军严明,不随意劫掠地方的宿将。
没有让人阻拦这些百姓宣泄情绪的嚎哭,朱瞻基骑马进城,而那面天子旌旗则直接着人插上了城头,用于安抚城中躁动不安的民心。
相比起没啥好名声的官兵,百姓往往更愿意相信几乎见不到面的皇帝。
官员贪污,那是官员坏,皇帝一定是正义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百姓还能过得下去,且贪污的官员都得到了应有的“惩治”。
一旦这两个条件都无法满足……那就要打倒皇帝!
汉王靖难,就这么草率地结束了。
一如林煜此前所说:汉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
一转眼半个月后。
洪熙元年已来到了二月末,朱瞻基在乐安逗留了半个多月,一边主持赈济恢复地方的生产,一边也在清除可能潜伏起来的不稳定因素。
比如汉王余孽、造反联络的书信等等。
按照朱瞻基的估计,虽然他的好“二叔”已经先被打趴下了,但后面朝堂怕是还得掀起一场大风波。
不仅仅是惯例的朝堂政治势力洗牌,同样也是他的父皇需要借题发挥,好清除朝中关于新政改革的反对因素。
尤其是江南官绅集团,他们的势力在朝堂显得太过强大了。
当然,这也与太祖高皇帝晚年的临时决策密不可分。
因为朱标、朱雄英父子的英年早逝,导致朱元璋原来的部署被全盘打乱。
立其他的皇子,比如老四朱棣,这不合乎规矩。
也违背了《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要是真这么干了,那永乐大帝继位的那一天,就是大明往后皇室内战爆发的开端。
不这么干,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从朱标留下的儿子中选一个。
朱允熥先被一票否决了!
朱允熥跟朱雄英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不假,但他终究不是嫡长子(嫡次子)。
对朱雄英来说,母亲是大明战神(真战神,不是调侃)常遇春的闺女,而大明唯一封狼居胥的大将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这算是双重的政治加成。
对朱允熥这个弟弟而言,这两样都是他难以驾驭的东西。
一旦朱允熥继位,稍微操作不当,那就是外戚坐大。
而后,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循环副本2.0上线!
所以,朱元璋不可能选择朱允熥,那么就只能选朱允炆了。
因为朱允炆的背后是江南官绅集团,与蓝玉这些外戚武勋不同,江南官绅不掌握军权,也不是外戚,就算江南官绅掌权了,也不会对大明江山造成威胁。
朱元璋这时候已经老了,他的时间已经不多。
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江山的延续,他别无选择。
而且,他只杀了蓝玉这些外戚武勋,其余武勋的实力依旧强大,足以压制江南官绅的坐大。
就连朱允炆后来削藩,某种意义上也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认,那部当年的老电视剧确实没有乱说。
按照史书的记录,大致差不多是这样:
朱元璋说:孙子,爷爷我给你留了这些叔叔,帮你挡着鞑靼人,你可以稳坐江山了。
朱允炆说:鞑靼人南下,叔叔们能挡住,可要是叔叔们南下,谁来挡住?
朱元璋问:你想怎么做?
朱允炆说:先讲道理,和平削藩,不行就派兵讨伐。
朱元璋说:你自己看着办吧!
……
这段对话出自《皇明史窃》中的记载,虽然是明朝学者的私人著作,但取材较为严谨,就连“窃”字也是作者表示自己只是记录前人遗留,不是独立创作。
而后,这本书就被乾隆给封了,就像封他爹用来安抚人心的《大义觉迷录》一样。
可以说,朱元璋几乎把能考虑到的,都考虑到了。
他唯独没想到的就是,江南官绅的势力如此盘根错节,而且发展得如此迅猛激进。
只看建文帝后来削藩的政策,完全不像其跟自己的皇爷爷当初说的那样,怀柔为主,镇压为辅。
根本就是打着把武勋、藩王一网打尽,彻底扫进垃圾堆的毁灭算盘!
与其说是在削藩,不如说是在平叛了!
这谁受得了?
如今,建文朝早已过去,但江南官绅集团,却是从未消逝,反而在朝中不断积蓄力量。
江南多好臣嘛!
现在明初,倒是还没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那么夸张。
内阁四辅臣虽然有两个出身江西,另二人也出身浙江、福建,但内阁目前只负责提供建议,没有决策权力。
而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八个人中也只有三个是南方人,而且其中一位还是出身重庆巴县(蹇义)。
总体而言,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