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阳春三月,天气转暖,对于大宋百姓来说,这个寒冷难捱的冬季终于过去了。可春耕的到来,又让他们愁白了头发。
由于去年冬季太过寒冷,为了不被冻死,张老汉一家五口不得不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稠饭,让身体有足够的热量来抵御寒冷。
可如此一来,一家人虽然躲过这个漫长的冬季,但是留给来年春耕的种子也被吃完了。如今到了春耕时机,却是无种可种。
《荀子·王制》记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者,故五谷不绝。”在农耕文明之中,农民缺失四时之一会饿肚子,缺失四时之二会被饿死。
而像张老汉一家,冬天藏种已经没有了,那么再错过春耕,他们一家迟早会被饿死。而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而是在整个大宋都很普遍。
张老汉蹲坐在自家门口,紧了紧自己的破袄,当住了早上还有寒意的春风。他愁眉苦脸的叹了一口气,道:“事到如今,只能去向镇上的乡绅借贷了。”
他招呼一声,让自己两个儿子拉了一辆平板货车就朝镇上去了。一路上张老汉发现,前去镇上借粮的人不少,张罗汉脸上重新有了一些愁容。
一旁拉车的大儿子看出了自家老爹有些不对劲,于是开口问道。“爹,你怎么了。”
“我们快些走,我怕晚一些就借到不到粮种了。”张老汉催促着自己的大儿子。
大儿子一怔,然后猛然明白了老爹愁绪何来,他也不吭声,只是脚下明显加快了几分。后面推车的儿子也听到自家兄长和老爹的对话,他也是个知道轻重的,也不再吝啬力气,推车的手臂也明显加上几分力道。
老天爷好像并没有眷顾张老汉一家,当他们来到镇上乡绅家宅的时候,被告知今年的粮种已经全部借完了,让他们到别家去借。
“没有种子,耽误了春耕,我们一家会被饿死的,管事你行行好,就借一点种子给我吧!”张老汉拽着来人的衣袖苦苦哀求。
管事使劲将衣袖从张老汉手中抽出来,面容冷淡的说道:“府里的存粮确实已经借完了,我就是再可怜你一家也是无能为力。而且,不光是你一家借不到粮,自你们往后来张府的都是借不到粮的。”
听到管事这样的回答,张老汉双膝一软,就跪倒在张府门前,口中低声哭诉道:“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啊?”
不光是张老汉崩溃了,身后还有十几家人也都崩溃了,他们双目无神,宛如行尸走肉一般瘫倒在地,失声痛哭。
管事见张老汉一众人等全部在张府门前哭诉,实在是有失体统,于是大声说道:“你们与其在这里哭诉,还不如去县衙看一看能否借到种子。”
张老汉听了管事的话,迅速爬起身来,招呼自家两个儿子就往县城方向去了。走在路上,大儿子问道:“爹,我们真的要去县衙借粮种吗?县衙借粮可是一倍半的利率啊。”
张老汉恨铁不成钢的说道:“都到这个时候了,你还在意什么利率啊。现在主要的就是让我们一家子能活下去。”
大儿子见此,也沉默了下来。他关心利率是因为怕自家将来还不上借贷,从农户变成佃户。如果他家还是农户,他还能套上老婆。如果变成佃户,那么他们一家养活自己都难,哪里有于地再给他讨老婆。
大约在午后两三点,张老汉一家终于来到县衙,找到相关官员,却被告知今年没有下放的青苗贷,府库中根本就没有粮种。
听闻此消息,张老汉父子三人绝望了。张老汉更是大声哭诉世道艰难,逼人去死。
那小吏喝道:“县衙重地,不得喧哗。”
张老汉等人被小吏如此一喝,赶紧收了眼泪,连连给小吏作揖就准备回去再想办法。就在张老汉将要走出县衙的时候,那小吏开口说道:“看你们可怜,我给你们指一条活路吧。”
张老汉赶忙回过头来快走几步,将几枚铜钱塞到小吏手中,陪着笑脸道:“官爷您说。”
小吏不动声色的将铜钱收好,说道:“城外往东十二里外有一座道观,他们可能还有粮种可借,你可以去那里。”
张老汉听完,对小吏千恩万谢,然后赶紧朝城外走去。小吏见张老汉一家消失在眼中后,小声自语,“也不知道朝廷是怎么想的,竟然会下令今年不准向百姓借贷。还要求我们配合将前来借贷的百姓引往道观,这不是将白花花的银子往外送吗?呸!一群尸位素餐之辈。”
这边张老汉一家,经历了几番波折,终于在道观中借到了今年的粮种。同时将一座神像请回了家。而这样的例子,在大宋境内何止千万。
大宋百姓的困苦,却成就了道门的伟业。在上千万信徒的日夜祭拜下,利用灵材铸就的神像开始通灵。各地道观中的神像陆续通灵,纷纷将消息传回武夷山。
武夷山,三清殿。
鹿清笃盘膝而坐,双手掐太极印,一道七彩火焰从中飞出,缓缓祭炼着一枚一枚印玺。这枚印玺也不知是何种材质制成,色呈青金,其上众多细小符文环绕,尽显神秘。
鹿清笃睁开眼,其中疲惫之色尽显,但微微弯曲的嘴角却又表明其喜悦的心情。“利用佛前青灯祭炼,历时四十九日终于将这枚器胚给炼成了。接下来等我神魂突破显形,拥有白日出游,一日千里之能,就可以神游大宋去各地道观收拢权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