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眼前站着的竟然是杨晨东,于谦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先是愣了一下神,随后才想着之前还看着战报说杨晨东就要回到赤嵌城过年的,当下回过味的他连忙便要起身,口中还说着,“老臣见过武南王。”
“于先生大可不必如此,快快起来。”杨晨东连忙伸手扶过了于谦,随后是一脸感动的模样。
打仗打的就是钱,打的就是后方的稳定。五星军之所以可以连战连捷,其中少不得于谦这样在后方稳定大局之人的功劳。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如那句歌词一般,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被扶住的于谦,脸上的肌肉在不断的颤抖着,握着杨晨东的双手也不由加了一把子力气,“武南王,你们...你们打的好呀。”
从小生活在大明,见惯了大明百姓被异族欺负,尤其是草原上瓦剌和鞑靼人的欺侮。堂堂的大明王朝竟然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能,于谦曾此为此悲哀过。
什么所谓的天朝上邦,什么所谓的万国来朝,那些都只是表面现像而已。说不准何时战火就会重启,大明所能做的事情也仅仅只是守住城池而已,至于城池之外的百姓,被欺凌、被掠夺,甚至是人被杀、钱被抢、房被烧,那不过都是在平常而已的事情。就算是消息传到了朝廷,众大臣也不仅就是与皇上一起叹一声气罢了。
除了开仓放粮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又可以做些什么?敢做一些什么呢?
曾经也是朝廷中大臣的一员,于谦为此愤怒过,力争过。可是当他看到了户部中所记载的国库之银、国库之粮时,剩下的只有是沉默。国家太穷了,根本打不起什么大仗、恶仗。更不要说茫茫草原上的蒙古骑兵了,就算是你能打败他们,可又能得到什么呢?那些游牧民族穷的连一个铁锅都没有,胜之何意?
当付出与得当不能成正比的时候,出兵草原就成了一种口号,成为了留给后世子孙的一个老大难,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一般,可望而不可及。
于谦甚至还想过,如此下去,怕是早晚有一天,大明会毁在这些草原狼的手中。像是元败了宋一般,又有谁来败明呢?
每当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在看看其它朝臣们的生活,衣食无忧,一天天所做的不过就是争权夺利而已,这更是让他在心中深深的失望。他看不到什么希望,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留给子孙他们是否可以解决。
现在好了,杨晨东的横空出世,解决了他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五星军不仅打败了让大明人曾闻之色变的草原狼,还占领了那里,建了城池,开垦荒田、发展商业,又让无数的汉人百姓过上了无忧的生活。甚至汉人的身份也得到了提高,现在看看,但凡是杨系势力下的百姓,谁不为自己是一名汉人而感觉到骄傲和自豪呢?
这一切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杨晨东硬生生给做到了。做为有着极强民族自豪感的于谦怎么能不感谢?
在没有人比他对汉人生活得到了提升更有感触了,毕竟他每一天接触的就这样的工作以及各省送来的详实数据。在于谦的眼中,杨晨东就是汉人救世主一般的存在。现在看到了杨晨东,他只想跪地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汉人百姓向他叩头,谢恩。
于谦的激动,杨晨东也看在眼中,受到了感染,他也忍不住的开口说道:“于先生,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仗打的好,是你们在后方后勤保障的好呀。”
“不,不,我们的成绩怎么能和那些上战士杀敌的勇士们相提并论呢。”于谦自谦的说着,但这也是他的心里话。
于谦没有座到办公椅上去,杨晨东自然也不会座那个位置,两人便寻到了一旁的沙发上座了下来,然后就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杨系的情况,这一谈就是两个多时辰,直到杨二实在忍不住,走上前来提醒的说着,“少爷,应该用食了。”
“哦,看看,我这都饿了,呵呵,来人,把饭食端到这里来。”杨晨东呵呵和笑着。
整整一个上午,还要加上一个中午,杨晨东和于谦聊了很多,大到像是粮食的保护价、商税的具体分成,小到一些个省、县的官员任命以及经济的增长数据,两人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最后杨晨东开口说道:“于先生,百姓为民之本,只要百姓稳则国家稳,所以本王想要永不加赋您看如何?”
永不加赋。
多好的仁政啊!三皇五帝,谁提过?春秋战国谁又喊过?
这才真正的仁君。历史中第一个做出这件事情就是建奴的康麻子,硬是被他弄了一个康乾盛世出来。
不得不说,康麻子这一手还是很能唬人的,后括后来的金大侠还有数不清的满清余孽,可都认为这是康麻子的仁政具体表现。
而现在,杨晨东出现在了这里,自然就没有此人什么事情了。他成为了第一个提出永不加赋的人,虽然他不是帝王,可胜似帝王,甚至比一般的帝王还要帝王。
他即然开口说了永不加赋,那就一定是永不加赋了。
闻听此言的于谦浑身都在颤抖着,内心中充满着喜悦。大约是数息之后他竟然扑通一声跪倒在杨晨东面前,行着大礼说道:“臣带千千万万的百姓谢过武南王仁政,仁政啊!”
“好,于先生快起来,快起来。”眼见于谦如此的激动,杨晨东是连忙伸手将其扶起。然后感叹着连于谦这般的大才听到永不加赋的时候,都是如此的激动,那可以想像百姓知道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了。
而所谓的永不加赋的意思是永远不在加重赋税。具体的意思就是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张,命令各省省长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对以后新生人丁不征钱粮;而丁银并不按丁计算,丁多人户也只交纳一丁钱粮。
当然,赋与税又是不同的。原本杨系中对于赋就不是十分的看重,便是很多时候需要用到百姓的时候,也会给钱,只是不多而已。但这毕竟是杨晨东当家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那这个赋会不会在兴起来呢?
而现在,杨晨东喊出了永不加赋的这个口号之后,杨系之下的百姓就可以安定了。因为这代表着以后杨晨东的后人们也必须要尊重这个决定,这句话也会成为一向规定而被永远的执行下去,换句话说,这就可能会成为杨系的一种祖制了。
杨系之中,杨晨东便等于祖宗一般的存在。这便是他有别于守城之君的不同,这也是为何在杨系的地盘内,有什么政策都可以很畅通执行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打一个比方吧,不管是南明还是北明如果想重新制定什么政策的话,除非是可以给士族和乡绅带来好处。而一旦新的决定伤害到对方利益的时候,必然会遭遇到极大的阻挠,这也是为何除却了商鞅变法之外,其它的变法和改革多是失败的原因所在。他们的所为伤害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自然而然反对者甚多,想要执行下去可谓是千难万难。
这也是为何大明也不乏有识之士,但很多好的政策就是执行不下去的原因所在。可是放在杨晨东这,那都不是问题了。他就是杨系的老祖,不管是地方还是军队上都以他为核心,在加上杨系宣传部门一直的努力下,早已经将他给神话了,这样的人每说出一句话,都有如真理一般的存在,谁人敢拦?谁又能拦的下呢?
就像是永不加赋,或许换成旁人来做,还要面对着种种问题。发生在杨晨东身上,就不存在了。
于谦正是看到了关键之所在,这才变得如此激动。
杨晨东也很是高兴,得到了于谦的夸赞他高兴,能得到他的支持,这项工作更是好做了许多。
“好,于先生,事情就这样定了,回头就以本王的名义拟工作而出。还有有关粮食的保护价也请你一并斟酌办理,标准不能太高,更不能过低,总之要以百姓的利益为主。”杨晨东知道是时候应该离开了,想必他回到赤嵌城的消息已经传了出去,王宫之中自已的夫人们还指不定如何的着急呢,尤其是他的两个孩子现在他也是十分的想念,两年未见,也不知道长多高了。
杨晨东终还是离开了城主府,然后一行人浩荡的直向着王宫而去。这一次没有骑马,而是座上了马车,考虑到城内卫生的问题,除非情况紧急,不然的话,是不允许有人随意在街道上骑马而行的。
有着橡胶轮胎,又有减震的马车之上,杨晨东座在舒软的沙发上,还是很惬意的。看着玻璃制成的窗外,看着一道道秀丽的风景于眼前闪过,他的心情有些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