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文明破晓 > 第434章 双战线法律与战争(十四)

文明破晓 第434章 双战线法律与战争(十四)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3-25 23:47:04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英国战俘在大量记者的拍照下,向战俘营方向前进。有些记者随着战俘队伍北上,有些记者则南下前往仰光。原本去仰光可以乘坐铁路,现在铁路至仰光的路段因为战争停运,记者们寻找到当地传统的交通工具,两人抬的轻便小竹轿子——滑竿。由当地人抬着,直奔仰光而去。

3月13日,仰光城内的守军正处于惊慌失措之中。虽然这里还有一个英军旅,两万多英印军,有抵抗几天的能力。然而守军们无人想在这里死战,如果不是因为司令官麦克白中将始终没有撤离的命令,守军大概已经跑光了。

麦克白中将在司令部内接待了记者们。与那些神色中有着忧虑的部下不同,麦克白中将神色颇为镇定,听到记者们询问,“将军,您对有可能的仰光之战怎么看?”

麦克白中将大手一挥,果断答道:“我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这里是仰光,也是东方的凡尔登要塞!”

凡尔登是欧洲大战时的一处著名战场,也有另外一个称号,‘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要塞在德军猛攻下始终没有陷落,麦克白中将用凡尔登要塞称呼仰光,记者们从字面意思感觉,麦克白中将要与仰光共存亡了。..

此次前来的记者们都在中国待了至少几个月,对中**队有一定的熟悉度,认为中**队不会滥杀无辜。便在仰光等着采访攻城战。

从3月13日等到3月15日,大消息传来,何锐在中国的京城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在招待会上,记者问起何锐对麦克白中将的看法,何锐摆摆手,“我没听说过此人。此次受中国传统友邦缅甸的邀请,出兵剿匪。英国匪帮负隅顽抗,都被我军逐一歼灭。如果英国匪帮继续盘踞在缅甸土地上,我们就会秉持除恶务尽的态度,将他们都消灭。除了要消灭在缅甸的英国匪帮,我们还要消灭在印度的英国匪帮,让印度的莫卧儿帝国,马拉塔王国,达罗毗荼王国复兴!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我对此非常有信心!”

此言一出,新闻效果炸裂。第二天,费加罗报大标题刊登了新闻《印度,下一个缅甸?》

首发&:塔>-读小说

至于英国报纸更是不遑多让,《中国宣称要打进新德里》,《战争升级,席卷南亚的战役可能要爆发》。

不管报纸上说的如何兵凶战危,现实中的战争并未爆发。3月18日,被俘的英军已经被送到了中国境内。

3月24日,进入印度西孟加拉地区的中**队对当地的英国殖民政府,警察局,税务体系进行了一番打击后,开始携带着俘虏的西孟加拉地区的英国人,印度上层,以及负责印度当地税收的‘柴明达尔地主’,开始撤军,返回阿萨姆地区。

3月27日,中**队撤出西孟加拉地区。

3月28日,亚洲国际法庭的公诉人团结束了实地取证,宣布离开仰光以北的取证地区,返回上海。

3月31日,亚洲国际法庭公诉人团进入中国境内。

同日,麦克白中将在仰光的司令部里悠闲的喝着红茶。根据侦查,当亚洲国际法庭公诉人团完全离开取证地区后,中**队也开始北上。取证区位于仰光北部50-100公里内,也就是说,相较半个月前,中英军队的距离从50公里变成了100公里。仰光暂时安全了。

4月1日,新任苏联驻华大使莫洛托夫抵达了中国京城。第二天,按照流程,莫洛托夫前往国民大会堂向民国主席何锐递交国书。

递交国书是一种外交活动。当一个国家的元首要任命或召回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时,就要用书面形式通知驻在国元首,这种文件叫国书。

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分为派遣国书和召回国书,召回国书一般在新任大使或公使递交派遣国书时一并递交。外交使节一般在递交国书后方能正式履行职务。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莫洛托夫1890年出生,与何锐同年。不仅如此,莫洛托夫不到30岁就成为联共中央书记,乃是斯大林同志的忠实同志。将他派到中国来当大使,这里面的意味就颇为深刻。

递交国书之后,作为此时唯二正式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何锐邀请莫洛托夫一起吃个饭。如果是正式场合,何锐与莫洛托夫只能谈共事。作为私宴,两人虽然也是谈公事,却完全可以放得开。

两人今年都36岁,倒是有些亲切。莫洛托夫一开始就爽快的说道:“何主席,在《红星报》与《劳动报》上的一些文章,并不代表苏共中央的观点。”

何锐微微点头,却没说什么。《红星报》上就将中英战争定性为‘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虽然苏共里面定然有不少委员会这么看,但是这并不代表苏共中央的集体观点。如果是苏共中央直接表态,得罪何锐政府,会损害到苏联的利益。

红星报写这样的文章,不是写给何锐看,而是写给共产国际看。作为共产国际的领导核心,如果苏联不发表共产国际的看法,就等于不干正事。

如何取舍,如何沟通,是个非常讲究技巧性的工作。既然莫洛托夫亲自带话,也算是表明了斯大林同志的态度,也算是给了何锐一个交代。

之后两人边吃边聊,就谈到了中苏两国的国内经济建设。农业方面的问题从红军时代就开始困扰联共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本人主管外交,并不管农业问题。不过斯大林同志对中国土改有自己的看法,莫洛托夫自然要请教一下何锐。

“中国的农业,最大问题是人均土地不足,一家人4口人,有1公顷土地就属于相当不错的家庭。人多地少,是中国农业最大的矛盾。但是中国人口众多的,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很通畅的优点。苏联人均土地数量都有1公顷,在俄国,一个农户的拥有5公顷土地一点都不稀奇。农户土地众多,是苏联的优势。但是因为人口少,销售渠道匮乏,以及粮食价格过低,是苏联农业的特点。”

莫洛托夫即便不懂农业,却也很认同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不由得微微点头。

“我国通过土改平均了土地使用权,实现了资产充足,解决了农村债务问题。现在我们正在通过集约化饲养,以及发展中国的小商品经济,将一部分农村人口向工业化人口转化。这会让中国农业人口数量降低,工业人口增加会增加农产品需求,反过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

“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莫洛托夫也没有藏着掖着,到现在为止,苏联对何锐本人的评价,认为何锐很有气量,也不会回避问题。

“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一回事。中国选择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经济,随着中国的工业发展,未来30年内,中国就会成为一个工业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小商品经济即便不会完全消失,至少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变得微不足道。由于社会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公有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占比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莫洛托夫被何锐的气度弄的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作为政治家,定然要以优先解决眼前问题为目标。在这方面,不管是斯大林同志,或者是托洛茨基同志,都是如此。

何锐对于未来的态度,尤其是何锐说起未来30年的事情,那种顺畅自然的态度。如果放在苏共的话,会被认为是很不严肃的。

但莫洛托夫完全没有小看何锐的意思,因为何锐迄今为止的功绩,足以证明他有着解决短期问题的强大能力,这并非是眼高手低的人能拥有的能力。于是莫洛托夫问道:“如果想请何主席为苏联农业提出些建议的话,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建设,出现工农业剪刀差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苏联能够根据地方农业产量,建设集约饲养业,并且提高饲料量的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增加,生产积极性也会提升一些。不过集约化的饲养业风险高,投资大,要求配套技术多。还有,就是肉类存储等设备,以及冷藏运输问题。苏联气温比较低,冷库什么的,每年需要时间比中国短很多。在这方面,倒是有些优势。”

莫洛托夫愣了楞,他能从何锐的话里面听出些专家的味道。但是这样的回答又超过了苏联的农业经济政策。到现在看来,并没有借鉴意义。不过莫洛托夫也因此对何锐的评价高了一点,于是问道:“何主席,如果《真理报》邀请您在上面发表些文章,不知何主席可否愿意接受邀请?”

任何能够扩大中国影响力的事情,何锐都不会决绝。即便知道自己在苏联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更多的是苏联的一种外交姿态,何锐同样爽快的答应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