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文明破晓 > 第456章 中英经济与中英战争(十六)

文明破晓 第456章 中英经济与中英战争(十六)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4-07 01:21:40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公平与效率,每一个取向都自有其道理。被迫从中做抉择,事后经常会折磨吴有平。在药品供应方面,吴有平还是倾向了出口。

本以为此事就可以先放到以后再说,没想到就在会议第二天,赵天麟送来了一封信。信是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发来的,已经翻译过。在这封信中,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请中国方面提供青霉素发现者的名字。

吴有平对此有点印象,青霉素研发技术路线貌似是何锐提供的。不等吴有平开口,赵天麟说道:“主席说,就让负责这项研究的同志去领奖,正好在欧洲进行一些学术交流。”

这个安排非常合理,却让吴有平想起昨天的事,“赵总理,你能不能给我一个解释,为什么青霉素产能扩张这么慢?是因为投资不足?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赵天麟迟疑片刻才答道:“青霉素是主席提出的技术路线。如果总理真想知道其中的技术机密,何不直接问主席?”

吴有平其实真的有点好奇。青霉素的研究论文可是在各大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不仅是国内学刊,还有国外各大学刊。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吴有平最初有些担心青霉素会如磺胺一样,一旦公布就会被欧美企业大量抄袭。

然而并没有。现在法国做二道贩子做的风生水起,‘梅毒患者的真正希望!’,‘彻底终结病菌感染的划时代药物!’各种广告宣传搞的风生水起。以吴有平对欧美技术的理解,他们无论如何应该有同类药物出现,然而却没有。这也有点太怪异了。

“……算了。”吴有平叹道。既然是技术路线,吴有平觉得自己还是别碰为好。

赵天麟来这里的目的并非只为了何锐获奖这件事,见吴有平理性起来,赵天麟继续自己此行的目的,“我们要在国内建设一些接受各国专家前来参与的研究中心。可以学习德国那个合成氨研究专家的模式,搞成世界分享技术的模式。”

又听到要分享,吴有平忍不住叹息一声。平复一下心情,吴有平感慨道:“赵总理,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你的建议很好,但是我很担心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总的来说,我认为同志们可能会觉得我们吃亏了。”

赵天麟笑道:“如果从吃亏的角度,欧美肯定觉得他们吃亏了。他们先开发的很多技术,被我们用来对付他们。”

吴有平想告诉赵天麟,他自己不是这个意思。但真的说出来,就变成了对某些同志的批评。现在吴有平觉得不少国有资产的同志已经非常抵触其他资产来分享市场。而且吴有平自己也对其他资产分享市场感觉很不舒服。

赵天麟看吴有平不再说什么,追问道:“如果总理同意这个建议的话,我就提交一份报告。”

吴有平知道自己只有同意这么一个选择,索性问起了比较开心的事情,“不知国际法庭何时能审完案子。”

“现在的焦点是澳新军团请的英国律师们传授了他们一些对抗审判的技巧,遇到事就说自己不知道,没看到,没听说,没参与。想用这个办法拖下去。国内的看法是,他们既然愿意拖,我们就和他们拖。至少在一年内,我们还能通过此事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吴总理,你听说了么,最近有些美国的受教育黑人到国际法庭前拉横幅,要求国际法庭对美国政府对黑人的迫害进行调查。这才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局面。”

吴有平听到这里忍不住笑了笑,这些消息的确让吴有平感觉到开心,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中国获得了文明与正义的加持,但是为了承担这些,中国也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外交部长颜惠庆此时刚与法国外交代表团团长就《中法移民协议》进行讨论,法国团长是另外一位德·布罗意家的人,谈论此事的时候十分严肃,“颜部长,对于贵国提出的对等移民方案,我们不能接受。”

如果吴有平听到这话,不知道会不会觉得开心一点。或者吴有平又会生出不快来。

颜惠庆并没有不高兴,因为德·布罗意团长提出的理由很严肃,中国人口是法国本土人口的12倍左右,如果是对等比例,中国人对法国的影响非常大。虽然能够理解法国方面的合理担忧,但颜惠庆并没有让步,“对等条件不能与数字挂钩,这是互相尊重的原则问题。如果贵国有顾虑,我们可以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进行规范。但是原则就是原则。”

德·布罗意团长没有立刻回答。中法建交后有非常多的事务要通过协议来确定,其中最麻烦的就是移民协议。法国与中国分别位于世界岛两端,法国在绝大多数领域都不怕中国。但是提到人口,法国是真的怕了。所以政府方面希望在协议内就能对中法人口流动进行规定。

但是颜惠庆丝毫不让步,坚持在协议中必须完全对等。德·布罗意团长倒是很想把这个协议往后推,然而此时在法国的中国人数量是低于在中国的法国人,如果协议无法达成,在中国的法国人利益就得不到保证。这让德·布罗意团长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地步。

最终德·布罗意团长还是决定再拖一阵。颜惠庆没有强求,拖就拖,谁怕谁呢?

除了移民协议之外,其他协议进行的相当顺利。最顺利是法国和平特使与何锐的会面,何锐神色严肃,语气严厉的说道:“我们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但是,这场战争是英国人挑起的!”

法国特使神色认真的听着,心里面其实没有外表那么严肃。凡是这么高调开头,99%都会软化下去。只要中国是这么一个态度,事情就完成了一半。果然何锐继续说道:“如果英国真心实意的想和平,就必须承认他们的错误行径。对此进行道歉,并且对广大被伤害的缅甸人民进行赔偿!”

此时在伦敦白厅,英国外交大臣说的差不多是同样的话,只是中英位置调换了一下。在猛烈抨击了中国的侵略行为后,英国外交大臣表示,“我们也愿意给和平一个机会。但是,中国必须从撤军,从英属印度撤出去。”

中间人也不好当。法国很清楚,此时的英国国内,尤其是英国上层有点拉不下来脸。由法国来撮合和平,英国的确感到了某种屈辱。以前可是英国来为法国调解。

有无线电报这种通讯工具后,在中英两国的特使很快将消息汇总到了巴黎。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法国外交部很快就得出共识,中国方面很沉稳,英国国内还没出现真正的契机。虽然双方态度依旧强硬,但是撮合双方进行正式谈判的机会快到了。

鲍德温首相是擅长经济,却不等于他完全不懂政治。这几天他已经派人与反对党的主要人员吃了饭或者喝啤酒吃炸鱼薯条,根据反馈的信息来看,反对党的主要成员都嘲讽下一次选举的时候鲍德温所在的保守党注定下台。这不仅不是坏消息,甚至还能算是一个好消息。

既然反对党认为下次选举已经胜券在握,他们就没有必要把和谈搞黄。因为英国选民都知道,这场徒然消耗英国国力的战争是由中国强加给英国的,中国在达成目标之前也不会终止战争。

谁都会唱高调,反对党如果把和谈搞黄,鲍德温政府下台,反对党上台后,作为被强加给战争的鲍德温所在的保守党就可以把高调吹到天上去,反对党等于把自己架到火上烤。英国人民不能原谅没有赢得战争的鲍德温政府,就更不会原谅主动继续战争的反对党。

诸多考量之下,在鲍德温任内结束战争是最好的选择。

鲍德温首相对反对党的政治水平也有信心,现在的局面勉强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以鲍德温首相就与上议院的议长一起到首相乡间别墅过了个周末。

在这座小小的别墅里,首相与贵族出身的上议院议长语气轻松的聊着天。上议院基本都是贵族,议长说道:“首相阁下,上议院中也不乏要求扩大战争的议员。”

鲍德温点点头,“可我们的主要敌人并非中国。”

议长自己在印度就有很多资产,问道:“首先阁下认为中国会不会得寸进尺?”

这个问题让鲍德温苦笑起来,如果何锐是个得寸进尺的人,事情反倒好办了。大英帝国不畏惧挑战,任何试图争夺印度的国家都会遭到英国的全力打击。但何锐就站在那条的边缘,始终没有越过这条英国的底线。不时的派兵进入印度作战,目的只是让英国传达信息,如果英国不答应中国的条件,英国就别想安生。

这种战术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战略一样,攻克镇江,切断满清的漕运。最初想硬拖下去的满清政府的经济运营被打乱了,不得不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

好在上议院议长是个明白人,又因为其在印度的资产安全希望和平。鲍德温首相答道:“如果没有印度的安全,就没有中英的和平。”

议长听到这里,端起雪莉酒浅酌慢饮,思索一阵,议长问道:“中国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待遇?”

“在我看来,我们只能给他意大利或者日本的级别。”

议长微微点头,如果战争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放下酒杯,议长问道:“那么我有什么可以做的么?”

与议长会面的第二天,英国报纸上对战争的报道开始转变风向。此时在英属印度的英军‘正在发动进攻’,记者们传回国内的报道,不管是不是他们自己写的,重点都放在英勇的英**队在缅甸的雨季,冒着瓢泼大雨,在齐膝深的淤泥中,在齐腰深的洪水里艰难行军,向中**队把守的高地发动着英勇无畏的进攻。

那些家人在前线作战的英国家庭看到这样的报道,心都要碎了。因为新闻中用煽情的文字描述道,‘……占领高地的中**队布置了密集的机枪阵地,火力堪比西线。英**人们不断倒在水中,战场上,雷声,雨声和机枪的吼叫声交织在一起,所见之处,都是被鲜血染红的水流。为了国王陛下,英勇的皇家军队发起了一波一波的冲锋……’

经过几天的渲染,报纸上开始整版整版的刊登战死以及失踪官兵的姓名。虽然这些英军官兵基本都是之前战争中战死以及失踪的英军官兵,但读者们不知道。

一时间,英国国内陷入到悲痛的情绪之中。英国各大报纸中除了针对死硬保守派受众的那几个之外,都开始讲述缅甸与印度的不同,以及英国是如何取得的缅甸。

半个月的媒体攻势后,各英国报纸头版头条都发表一篇新闻,‘鲍德温首相应尊敬的乔治五世国王陛下所命,前往白金汉宫觐见国王陛下’。看到了这篇新闻,那些被煎熬了半个月的英国民众都觉得有了希望。

此次英国动员了英国本土大概50万军队抵达印度,这些官兵的家属们认为自己的丈夫、儿子没有理由为了一个缅甸与中国打下去。

鲍德温首相生怕出事,在觐见乔治五世三天后,从各报社得到了大量信件内容。根据报社内部统计,大部分投书的英国群众都反对继续战争。

有了民意支持,鲍德温首相才向议会宣布,英国愿意接受法国的调停。下议院的议员们听到这个消息,反对党议员立刻发出嘲讽的嘘声。有几个强硬派立刻跳上来发言,对这种‘投降主义行动’表达了强烈的鄙视。

鄙视的有,认为英国要更大规模的征兵,进行更高强度战争的也有。但是明确反对与中国开始谈判的议员却没有。

也不能说英国议会里面没有糊涂蛋,但是两党党鞭们都发挥除了自己的力量,约束了本党议员的发言。

1926年9月2日,当中国开始秋收的时候,法国方面发来电报,“我国建议,在巴黎进行谈判。”

当天,英国立刻表示,“必须在伦敦进行谈判!”既然法国已经通过协调获得了巨大声望,就没有理由让法国人得到更多的外交好处。

中国政府也立刻表示,“我们要求在北平进行谈判。”

这下法国政府又不得不开动脑筋,尝试找一个合适的谈判地点。9月6日,经过一系列的磋商后,法国政府表示,‘中英双方将在西贡举行谈判。’

得到这个消息,世界其他国家都知道,中英战争的结束终于开始了。

有些国家期待和平,有些国家感到失望,日本政府则感到了绝望。英国政府正式将此事告知日本政府,文件行文充满了对日本的尊重。然而和谈这么大的事情,英国政府在事前并没有征询过日本政府的态度。

虽然此次战争的确是中英之间的战争,日本派遣远征军只是英日同盟的附带结果。但是英国的态度已经足以让日本国内上下确定,英国政府在意的只有印度的安全,此时日本在英国眼中的价值远低于印度。

1秒记住:。手机版阅读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