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文明破晓 > 第580章 舆论战场(十)

文明破晓 第580章 舆论战场(十)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7-26 16:14:47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美国政客们举行集会前都要先发传单,登门通知。这让中国驻美大使馆与领事馆很容易就掌握了消息。距离6月10日还有3天,中国驻美的工作人员根据这些信息,跑了一个个美国政客举行集会的场子。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在各国政府看来是个大事,在美国选民看来可就未必。在经济危机爆发半年后,失业的工人,穷困的农民们可一点都不关心。政客们则拼命向他们的选民们讲述自己到底对选民提供了什么具体服务,意图稳固选票,继续当选。

只有当选民大声提问,“我们的产品卖不出去该怎么办?”,政客们才会提及《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中国外交人员本就想看看美国政客对于美国人民会怎么讲,当即全神贯注地听着。政客们的讲述简单明快,“既然外国人不买美国产品,我们也不去买外国商品。美国人用美国货,我们的产品就会有销路!”

即便中国外交人员已经对美国有了一定了解,听到这样不讲究内部逻辑的拉票观点,中国的外交人员不禁生出些感慨,在报告中写了一句古文,‘乡愿,德之贼也。’

很快,时间就到了1930年6月10日。清晨,报童们把报纸投放到千家万户。《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都在批评与反对《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有些人认为,将外国商品撵出美国,那么美国工厂就将重新获得订单,失业工人就能找到工作。将外国农产品撵出美国,美国农产品价格就会上升,因为农产品价格暴跌而被银行与债主上门逼债的美国农场主就可以卖掉手里的农产品,度过眼前的难关。

但这些明显不可能发生,因为1929年的进口商品总额只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2%,而出口商品总额只占5.0%。这个比例对美国经济影响非常小,而且美国出口的工业品与农产品总量超过从外国进口的数量。贸易战的结果只会降低美国国内商品需求总量,使得美国国内需求更加降低。

如果想获得经济的信心,就必须获得新的需求……’

虽然知道贸易战已经不可避免,但是美国各个报纸还在做着徒劳地挣扎。

6月10日上午10点,白宫内的胡佛总统在《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文件上签署了自己的姓名,美国针对世界的贸易战正式启动。根据《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规定,调整后的美国平均实际关税税率达到了57.3%,免税商品只占所有进口商品的8%。而1900年,美国平均实际关税税率只有29.7%。

在美国提高关税的当天,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国家都做出了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的决定。没做出关税报复的国家基本都是古巴、巴拿马之类被美国控制的国家。

6月11日,法国爱丽舍宫向世界宣布,对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意大利,征收额外关税。中国总理吴有平此时正在开会,看完秘书紧急送来的电报,当即暂停会议讨论,将电报给同志们传阅。

与会的部长们都是做事细致之人,先是反复确定了法国针对的对象里没有中国,法国也没有任何向中国增加关税的暗示。这次是经济会议,外交部长并没有参加。大家看向吴有平,等着得到更准确的消息。

吴有平此时已经做了决定,他不想将何锐做出判断告知同志们。事情既然已经如何锐所料的那般发生了,接受既成事实就好。有何锐在,吴有平就有信心应对所有问题。至于当下的局面,吴有平想对同志们做出一个解释。

“同志们,现在的世界已经分裂成以货币为核心的几个阵营。英镑区、法郎区、美元区。以及东亚区。我相信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要面对这样的局面。毕竟,现在发生的局面是这些货币区在更早之前世界分裂所导致。至少东亚与苏联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并且有效地运行起来。未来的世界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

听完吴有平的描述,财政部长苦笑一声,“世界的再次分裂不会是主席早就预测到的结果吧?我们真的是赶在最后的战略窗口关闭前,用尽所有力量完成了东亚与苏联的经济合作模式。这个时机点实在是太巧了。”

吴有平有过类似的想法,认为何锐能够完全地把控未来。现在他才确信,至少到了1922年5月,东北终于有了与日本一战之力前,何锐都在不断调整修改计划。想到中国有如此幸运,吴有平的心脏就仿佛被什么给攥住一样,非常恐慌与难受。

“选择与我们合作的国家并没有吃亏!”工业部长庄嘉雄也感叹道。作为工业部长,自然有他的看法,这思路也并非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工业发展需要合作,中国通过种种合作,得到了技术、资金、原材料,帮助中国工业走到了现在的高度。作为回报,与中国最早合作的苏联发展得相当顺畅,内战结束后的苏联内部被打得一片废墟,还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而现在的苏联国内发展得很快,人民有充足的轻工业品用于消费。

最近,苏联还得到了中国的合成氨技术,并且在中国注册了一个公司,由一位比苏联政治局委员低了半级的苏共中央委员作为这家中国公司的党委书记,在上海的期货交易市场上与世界各国做起了贸易。欧美各国虽然都知道那家空壳公司是苏联的,却非常默契地当作不知道。苏联通过这家空壳公司,以国际市场价出售粮食,赚了不少。

日本、法国都在合作中得到了丰厚的利益,甚至连朝鲜都得以复国,琉球复国也在谈判中,应该在何锐出访日本后就谈完。其中支付给日本的补偿也得由中国来出。

这就是一个地区领导者该有的样子,所以同志们也不知道自己能说点啥,如果非得说什么,那就是由衷的感叹。一个国家如果拥有真正的战略家,那是多么的幸运。

吴有平决定还是要把会议开下去,他说道:“今天的会议是关于国家工程的设定……”

秘书此时推门进来,“总理,主席办公室打来电话,要大家准备今天的在京中央委员的全体会议。”

吴有平松了口气,浑身都是轻松。这才是对的么!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何锐不给大家开个会,吴有平浑身都不舒服。部长们大部分都是中央委员,只有文化部长周树人,与卫生部长庞聪聪两人不是。

吴有平对秘书说道:“立刻通知其他同志,也请主席给个前来开会的时间。”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会议室内的同志们或坐或站,议论纷纷。庄嘉雄和吴有平站在窗边,庄嘉雄叹道:“有平,我给你说个事。22年,我连遗书都写好了。”

吴有平笑道:“你以为我没写么?”

庄嘉雄以及旁边的几位同志都不觉得奇怪,1922年的日本不说如日中天,也是国力强盛,自信满满。何锐下达了总动员令之时,大家都考虑过战败的可能。此时回想起来,几位同志都很自豪,那时候大家完全没有逃离的打算。全都下定了拼死一战的决心。

既然此时都是个休息的放松状态,大家索性聊起之后的事情。何锐抓住了之后的稍纵即逝的战略窗口。兵不血刃的统一中国,在中英缅甸战争中逼迫英国承认中国。在与英国签署三个联合公报后的第二天就转而与美国展开外交大战,进而逼迫美国与中国达成外交和解。

当时政府的同志都认为中国要与美国全面修补关系,却没想到何锐居然能与法国签署了全面合作关系,拿到了200亿法郎的无息贷款,并且从法国全面引进所需的工业技术。至于其中日本爆发革命,则是日本被何锐领导的中国在战略上逼迫得走投无路,才不得不从内部开始了革命。

现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东亚与苏联形成了经济共同体,成为越发分裂的世界上的一大势力。从战略角度来看,这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伟大的胜利。15年间发生的每一件大事,最终汇聚于现在,构建出了对中国无比有利的外部环境。

“有平,你觉得主席会对我们说什么?”

“你觉得呢,老庄。”

“都现在了,还能说什么?我觉得是全力发展经济。”庄嘉雄爽快地答道。

周围的同志们觉得的确应该是这些内容,当下是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时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技术有技术,不趁着此时放手大干,都对不起当下无比优越的环境。

吴有平也觉得应该是这样,中国人民苦了太久,也该过几天好日子了。

随着不断有同志赶来,会议室内越来越热闹。当外交部长李时光赶到的时候,立刻成了焦点。李时光也当即把最新消息告知给同志们,“法国外交部已经向我们明确传达了信息,对其他国家的关税是为了保护法国的经济安全,法国绝不会做出任何影响中法贸易的决定。”

来自法国的表态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世界贸易现状,中国依旧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再没有什么能够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此时,门一开,何锐走了进来。同志们纷纷起身,信心十足地看向构建出现在战略局势的何锐。何锐走到主位上,站在那里让大家赶紧入座。所有位置上都坐满了人,何锐脸上浮现出了笑容,“根据我的判断,近10年内不会爆发大战。在未来7年中,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展开。”

吴有平立刻问道:“那么经济目标是多少?”

何锐摆摆手,“我没办法现在给出一个明确的目标。领导国务院是吴有平总理的工作,我会在未来要求各个部委向我汇报工作。希望同志们能够习惯未来十年中的我。”

看着何锐温和的神色,中央委员们都觉得背后有些发冷。看来在汇报工作中想不被批,几乎是不可能的。

何锐继续说道:“以后的工作围绕经济,围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能力,全力以赴。这就是我此次要说的。”

“具体该怎么做?”农业部长孙天安问。

何锐坐回到座位上,“孙天安同志,请坐到旁边来。”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大家连大气都不敢出。不少人心中觉得庆幸,如果不是孙天安先询问,自己就有可能询问。那么现在就会轮到自己面对何锐。

吴有平给孙天安让出了位置,他走到孙天安方才的座位上坐下,就听何锐问道:“农业部认为今年的亩产量是多少?”

“现在一些水利设施良好的地区,如同湖广与江浙地区,因为合成氨,以及磷肥钾肥的充足供应,水稻亩产已经到了700斤。在黄淮地区,水利兴修得比较好的地区,小麦亩产达到了400斤。其他地区,小麦亩产在200到240斤,稻子亩产500斤。”孙天安对答如流。

中央委员们对于亩产都有些了解,以前的小麦亩产只有140斤,现在到了200-240斤,何锐平静地问道:“为什么从1925年到现在,亩产增加量只有大概35%?折合成每年的增长,只有7%。这些亩产增长,很大一部分是分地之后,产量恢复而导致的增产。刨除这部分恢复性增产,实际每年的粮食增产低于4%。这么多的水利工程,这么大的良种、农药的投入,只有这么多的增产么?”

何锐的语气很平淡,并不咄咄逼人,而农业部长孙天安与不少部长们都开始额头冒汗。这些问题某种意义上是很苛刻的,但是身为农业部长,的确要对此做出解释。

孙天安沉吟一阵,才说道:“主席,现阶段各省的农村水利工程刚完工,而且农业所需的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你既然说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是哪一种技术人员不足?”

“农业技术研发的人员数量不足,农业技术普及人员的数量也不足。我们为了开创这些农业技术,正在收集资料,组建研究团队。我们需要时间。培养农业技术人员也需要时间。”

“你有没有联系外国相关领域的学者,邀请他们到中国搞研究,或者讲学。法国、英国、美国、尤其是德国,在农业领域有非常多的专家。你们考虑邀请这些专家了么?”

孙天安一愣,农业部的确有人提出过,但是大家觉得好像不合适。此时何锐问起,孙天安回答不上来。农业部并没有就此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只是认为自己要努力培养人才。

何锐继续问道:“至于农业技术人员不足,你们有没有找教育部,要求他们在大学,专科学校,技术学院,设置相关专业。并且将相关专业的目标制定出来。你们有没有在社会上招聘相关的人员,与他们签署合同,通过这些手段提升农业需求?”

孙天安沉默了好一阵,最终低声答道:“没有。”

“为什么不这么做?”何锐继续问。

“……我们觉得农业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农业部现在解决了么?”何锐毫不留情地追问。

孙天安的头低了下去,小声答道:“没有解决。”

“孙部长,现在是夏收夏种时期,农业部很忙。那么我方才问的问题,你准备多久后给我回答?两周可以么?”

“……一个月。”孙天安完全不敢把时间往少了说。

何锐想了想,“好吧,我等着一个月后与你再谈谈工作。”

说完,何锐看向了秘书,秘书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下来。看着这一幕,中央委员们无一人想着嘲笑孙天安。大家都设想了自己如果在本职工作上遭遇到这样的询问,自己能不能撑得住。经过一番设想,大家都觉得自己只怕不行。

此时,何锐已经站起身,“未来7年中,中国的经济工作都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上。我们发动革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有着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榨干人民的血汗,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去实现我的野心。如果同志们没有其他问题,今天就散会。”

过了好一阵,无一人开口。何锐说了一句,“散会!”便向着会议室门外走去。等何锐离开了,孙天安才抬起头。吴有平有些同情地看着孙天安,就见他满头满脸都是汗。吴有平又看向其他中央委员,心中也有些同情。向何锐做汇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当下至少中国有太多资源可以利用,如果国内不足还能找国外。现在的同志与1915年的四平政府来说,简直跟天堂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