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文明破晓 > 第612章 东亚同盟(二)

文明破晓 第612章 东亚同盟(二)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8-03 14:23:35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就如提及法国的政府,就用爱丽舍宫。提及英国的政府,就是唐宁街10号。现在提及中国,就习惯的用人民路7号来代指。身为日本人,山本很喜欢7这个数字。没什么理由,日本人就是莫名其妙的非常热衷7这个数字。

所以山本很喜欢人民路7号。不过在中国方面,其实更喜欢1号这个称呼。之所以没有用,是因为人民路1号这一所位于人民路与黄河路交叉口的建筑。安全性,适宜居住,都不合适。

山本是第一次到人民路7号,汽车经过10车道的人民路,先看到的是面积巨大的人民广场。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令山本感到了震撼,这不愧是幅员辽阔的中国首都该有的广场。与中国首都相比,日本东京就显得十分的袖珍。或者说,十分的精致。

人民路七号的大院非常安静,从前部的铁栅栏看进去,是一栋四层的楼。这里并非是何锐的住处,而是主席办公厅的所在地。在办公厅后面的院落中,才是何锐的住处。

被工作人员领进里面的一处会议室,就见石原、南云忠一、山口多闻坐在何锐左边。钟义府、程若凡、胡秀山坐在何锐右边。山本向何锐敬礼,就见何锐指了指日方的空位,“山本君,我们就等你一个人了。”

“抱歉。”山本说着,快步入座。

何锐说道:“此次请大家来,想讨论两件事。第一件事,我们想向日本方面介绍一下中国海军的发展规划。第二件事,就这份规划,我们想与日本方面组建一个联络小组。就请胡秀山胡部长介绍一下中国的海军发展规划。”

等何锐说完,中方秘书已经在每一个日本将官面前放了一本资料。而胡秀山磁石站起身,山本就见石原的坐姿也稍微变化了一点。见到石原还是对胡秀山这位曾经的对手有些反应,山本觉得很有趣。中日战争中,胡秀山指挥着东北军一个摩托化军发动猛攻,就是石原拼命抵挡,才勉强拖住了胡秀山进攻的速度,让永田铁山有时间组织汉城防线。那段经历对于石原来说绝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在胡秀山脸上完全看不出有丝毫的神色变化,他语速不快不慢的介绍起中国海军发展规划。山本的注意力顷刻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山本就被中国海军规划给震惊到了。

之前山口多闻说过,中国海军人员和他讨论过搭载1个大队,90-100架各型战斗机的航空母舰。山口多闻自己根据参数推算,大概需要40000吨的吨位才能实现。中国方面的设计已经出来了,那是一种35000吨的航母。令山本大为震惊的是,这种航空母舰不仅有一条直通甲板,在直通甲板后方还有一条斜通甲板。

山口多闻当即询问起来这种设计的目的,胡秀山则以专家的态度解释道,这是用于飞机降落的斜通甲板。这下山本与山口两人都拍案称赞。连南云忠一都不断点头,在他那平日里波澜不惊的脸上也能看出对这种设计的欣赏。

虽然极为欣赏,山口多闻还是提出了问题,“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飞机起降的效率。所以为什么不放大一些船体,将其设计为能够装载120架战斗机的航空母舰。”

胡秀山让山口多闻翻到第15页,山本翻开后就见上面是大量的表格。扫了一眼介绍中的大量公式,山本就明白这是进行大量实际测试后做出的参数设定。

“我们根据大量计算,以及进行的测试,认为120架各型战斗机只能降低作战效率。最佳的战斗机数量就是90架。至于战斗区域内的战斗机数量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航母数量来解决。”

山本先是一愣,随即觉得信心大增。以多打少是战争本该采取的方式,不过日本的国力不足,所以只能从性能上挖掘潜力。现在中国决定靠优势数量取胜,的确是最正确的选择。

山口多闻快速浏览了一下参数,又问了一个问题,“只有这一种航母么?”

“我们还设计了一种18000吨的护航航母,其目的是针对敌方的潜艇,不过现阶段还在进行讨论是否有这样的必要。”胡秀山解释道。

山口不再多话,他个人觉得有35000吨的航母就够了。至少在太平洋战场上,一旦东亚联军拿下太平洋各个岛屿,敌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建造出横渡太平洋的潜艇来袭击东亚。至于印度洋方面,只要英国丢掉了印度,也未必就真的需要护航航母。

南云忠一神色平静,内心则已经激动起来。他方才快速浏览了中国海军设计,确定了中国的海军炮击型装备只有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三种。战列舰包括35000吨以及45000吨两种。巡洋舰与驱逐舰同样各有两种。

作为炮击型装备专家,只是快速浏览,南云忠一已经感觉精神振奋。一共6种战舰,三种的吨位都符合世界海军条约的规定,现在就可以开始考虑生产。而且在设计的时候,35000吨的战列舰原本设计是410毫米舰炮。而日本海军已经用了10年的410舰炮,真是熟的不能再熟。

至于巡洋舰与驱逐舰的第一种类型同样如此。从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冗余。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非常重视雷达。早在一战的时候,英国就研发了一种雷达,用于搜寻德国的飞机以及飞艇。到了1922年,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在持续发展。根据棉签的资料显示,中国海军开发的是搜索型雷达,以及火控雷达两种。可见中国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

在胡秀山进行介绍的过程中,南云忠一提问了好几个问题,都得到了详细的解释。这让南云忠一愈发感觉中国海军看似没有造舰,实际上在前期准备上非常认真。

等谈完了这些,何锐打了个手势,秘书们把窗帘拉上,会议室内顷刻就阴暗起来,几个老烟枪们趁机点了烟卷过过瘾。而会议桌另外一头的电影播放机已经开始运行起来。

电影带画外音,那是关于中国分段造船法的介绍。现在世界造船业都是一个船坞里内只建造一艘船的造船方式。分段造船法是在设计的时候就把船分成数段,甚至是十几段。等建造出来各个分段后,利用巨大的龙门吊将造好的船体分段吊运到船坞内,对其进行焊接,完成整艘船的建造方法。

日本海军专家们虽然都能理解这种建造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船坞使用率,而时间就是金钱,同一时间内的效率越高,造船成本就越低。但是日本海军专家们并没有无条件的感到乐观,非常多的技术难点立刻在他们脑海里冒出来。

电影拍摄的非常专业,在后半段介绍的是中国在电焊技术上的进步,包括惰性气体焊接,针对不同焊接对象开发的焊锡等技术。尤其是厚钢板焊接以及超厚钢板焊接技术的开发。更令日本海军专家们讶异的是,中国的激光测量仪器的使用。

现在的日本造船业依旧使用的是欧美的传统造船模式,现在想改都来不及。山本五十六既感慨中国造船业因为没有历史负担,所以能够以采取如此激进的技术路线。又怀疑中国造船业的孱弱,真的能够完成这样的设计么?

在电影最后一段,中国电子管计算机的介绍让山本呆住了。每秒钟5万次以上的电子管计算机帮助中国的工程师们完成了大量计算,每一个船舶设计的内容在实践之前都进行了日本工程师十倍乃至于数十倍的计算。而后期的跟踪数据收集,也为各种船舶的问题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山本只觉得要么是自己是个傻瓜,要么就是中国船舶工程师们是傻瓜。把纸面工作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想象的极限。

倒是石原莞尔问道:“请问这么多的电力,中国是怎么提供的?”

山本五十六当即清醒过来,的确,这是一个大问题。胡秀山平静的答道:“我们在水力丰富的地区建设了计算中心,利用那里的电力进行连续工作。”

看完电影,再次拉开窗帘,会议上上空已经萦绕着一层烟气。何锐请胡秀山坐下,这才转向日本将官们,“未来中国海军发展的整体情况,我们已经向诸位介绍了。不知诸位还有什么问题么?”

南云忠一指了指面前厚厚的资料,“何君,请问这个可以拿走么?”

“当然可以。”何锐看似语气轻松的答道。

山本五十六心中一阵轻松。这些资料虽然重要,但是单凭这些资料绝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海军装备的真正面目。所谓技术封锁,并不是不让对方看到生产出来的产品,甚至不怎么在意其中的设计思路。所谓魔鬼隐藏在细节中,实际工作中的大量细节才是决定技术发展的关键。如果中国不向日本转让技术,日本就算是比葫芦画瓢,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搞出来中国的造船路线。

更重要的是,船舶工业投资巨大,对于熟练的工程师以及技术工人十分依赖。隔行如隔山,日本在摸索中前进,听着很励志。实际上那是数不清的钱打了水漂。

所以山本五十六轻松的感觉来自于中国方面的坦诚,有了这样的坦诚,才有继续真正合作的基础。想到英米鬼畜们即将遭到的痛击,山本五十六心中十分欢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