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文明破晓 > 第650章 政冷经热(十三)

文明破晓 第650章 政冷经热(十三)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9-13 10:05:38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冬妮娅是一位光荣的苏联人民教师,下班后冬妮娅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很耐心的把班上的事情处理完。给班长和班干部布置明天的工作,给小淘气们施加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知道得学着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于那些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冬妮娅就必须进行严肃的告诫。

丈夫柯察金当过青年团的书记,冬妮娅从柯察金身上学到了不少工作方法。应用在教育上的效果很不错。

回到家,天色已经要黑了。冬妮娅已经买了菜,还没等开始做饭,门就被敲响了。教育局副书记的妻子端了一盘菜站在门口,“亲爱的冬妮娅,刚回来吧。我家做的菜,分享一下。”

苏联干啥都要分级别,各个级别都有相对的待遇。克格勃一年抓上千的贪污**分子,大部分落网者干部是因为享受了级别之外的东西而被发现。譬如,一个科级干部享受着处级干部的待遇,肯定有问题。

冬妮娅住着柯察金的房子,周围住的也是差不多身份的干部。很快,基辅工业局,运输局的书记夫人们也端着做好的菜到了冬妮娅这里。大家都是差不多的级别,谈不上谁巴结谁。冬妮娅性格柔和,却不随波逐流。身为教师,谈吐优雅。大家很自然就喜欢到冬妮娅家里坐坐。

邻居们送来好几个菜,冬妮娅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丈夫孩子都不在家,冬妮娅手脚麻利的做了个红菜汤,就与女邻居们一起边吃边聊。

苏联已经开始生产汽车,结束了俄罗斯不能造车的历史。随着高级干部们家都买了汽车,中级干部家庭也大多考虑买一辆汽车。女人们谈起自己听说的消息,国产车很争气,但是与进口车相比,故障率明显高了一些。大家买车的目的是方便生活而不是增加烦恼,自然想买故障率低的车。

边吃边谈,女人们很快有了结论。如果苏联国产车的质量提升一些,当然要买国产车。现阶段最合适购买的汽车是中国长春生产的红旗汽车。红旗汽车的故障率很低,价格也便宜。在苏联最新的制定的级别里面,红旗汽车被定位副处级干部就可以拥有的汽车。这意味着在座的这些家庭买了红旗汽车,不会出事。..

教育局副书记的妻子急着想买一辆汽车,听完了介绍,还有些许迟疑。冬妮娅是位教师,并不了解汽车的好坏。懂行的是运输局的书记夫人达莎,达莎自己就是一位机械厂的工程师,实实在在的专业出身。

“达莎,为什么给副处级干部配的车会更好一些?”

这个问题也是其他夫人们最不解的地方,按照道理,级别高的车应该更好才对。

达莎其实也不太明白为啥红旗轿车质量会表现得这么好,只能根据把一些基于专业知识的猜测讲出来,“也许是长春的气温与苏联比较类似吧?我听说,中国的长江地区以南,冬天都不下雪。”

好几位夫人惊讶了,“不下雪么!真的能不下雪?”

如此惊讶倒不是夫人们受教育程度不高,只是因为俄罗斯人没办法想象不下雪的冬天到底该是什么样子。达莎看向了冬妮娅,“冬妮娅,你的丈夫去过上海,应该很清楚吧。”

冬妮娅想了想,按着腰,挺着肚子站起身走进卧室,没多久拿了个相册进来。夫人们围上来,看到了十几张柯察金到中国上海出差的照片。照片里面,身材比较消瘦的柯察金在街道,码头,海边,身后是巨大的设备,串流的汽车与自行车,以及高大的建筑物。

不管背景如何,照片里的柯察金穿着单薄的短袖。背景里的大量中国人,大多数也是如此。夫人们看了照片下的日期,从1922年10月底到11月初。背景中的地面上一片干燥,连一片雪花都看不见。按照时间来说,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开始下雪了。

在夫人们啧啧称奇的时候,达莎突然说道:“要不,我们今年考虑去中国旅游吧?”

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苏联最近的确开始放宽了旅游管理,尤其是放宽了去中国的旅游管理,已经出现了可以到中国旅行的团队。到中苏边境附近的城市旅行免费,这些夫人们则可以申请到更远的地方旅行。譬如,北平,天津,上海。旅行可以选择的目的地,也和苏联森严的等级挂钩。

最近两三年,中国在苏联的报纸媒体上突然无人提及。对于普通苏联人民来说,这些倒是无所谓。原本他们对中国也不关注。但是官员的夫人们却不这么看,因为中国商品正悄无声息的进入到苏联的方方面面。只是以前这些商品还有中国制造的汉字标签,现在标签上变成了俄语。尽力让人不会联想到这些商品是中国制造。

官员阶层的看法则完全相反,夫人们的丈夫与中国的交流大大增加。苏联大量从中国进口技术设备用来建厂,这些工厂的产品,尤其是重工业品正在向中国大量出口。虽然夫人们并不清楚中国为什么这么做,但是工作量的增加,让她们对中国生出了非常大的好奇。

点&~为@:塔读小说APP

苏联分房子看人口,不看级别,级别决定有没有专车,和安保措施。看一个州委书记的计划清单,只是从待遇来说,级别高了,或许从物质上看,只是计划给的待遇上只是多了一包烟。但是从福利上可就完全不同,休假去黑海,劳动模范有终身固定电影院,剧院座位,斯大林规定4年一轮换。

所有的生产都与计划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展现出这么奇特的局面。待遇未必高,但是与级别和审核的劳动水平挂钩之后,福利令人羡慕的流口水。

而且这种待遇不仅仅是针对于正常情况,特殊情况有另外补助。譬如,一个未婚的姑娘16岁生孩子,在中国的话,这可就是足以令家族蒙羞的大事。这女孩子的一生只怕都要完蛋了。

但是在苏联,这种事情就呈现出另外的模样。女孩子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怀孕期间不接受爸妈等一切亲人资助,有国家为母子提供居住和生活的费用,生孩子住院等医疗费用由克格勃承担。

没错,这种意外件事不是民政部门负责,是由负责内务工作的克格勃这个部门负责的。

孩子7个月起开始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不用交学费,一个月单独补助1000卢布,(一天3斤肉,面包管够,菜2道,外加一汤)每月总生活成本不足800卢布,多出来的200卢布买点衣服。

16岁小姑娘的损失也就上学推迟一年,而且以后不好嫁人。但是苏联就是这样,虽然对于混乱的男女关系也持负面评价,但是苏联缺乏人口,只要是苏联人民的孩子,就会得到照顾。

这种环境下,苏联有没有消费力,它真的有,还很强。但是从中国现在的政策角度来看,这种消费力与福利体系紧密结合。如果苏联不想提供这样的福利,就不会相关的消费。

长春汽车集团的上层本以为自己只是开一个扩大苏联市场的会议,却不得不请了商务部的同志来专门讲了两天的课,才算对“苏联市场”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

长春企业集团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企业,哪怕在东北地区的汽车市场上威风八面,但是在汽车销售上却对苏联毫无办法。眼看着大肥肉在嘴边,居然只能完全被动的接受苏联的订单,心中虽然知道这是必然的,但是那种不甘心却也在所难免。

首发&:塔>-读小说

最后,集团只是做出了决定,“慢慢看着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