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李玉英倡孔子“恭、谦、礼、义”的儒学孝德教育思想,既为社会造就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又吸引了不少的外国洋学生来中国的“土学校”取经深造。从一九九九年,先后有:日本松山教育长率团来精英文武学校,就武术专业与李玉英展开了交流;美国的奥斯卡财团法人代表张元名先生也专程来“精英”拜访;美国的白瑞安、英国的燕妮也慕名来精英文武学校拜师学艺。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有人把劳动、文化、智慧归结得头头是道:
开凿石头的是劳动,
打磨石头的是技术,
建造宫殿的是知识,
坐进宫殿的是成功。
宫殿发生的事,是现实。
宫殿倒下了,散落地面的,是历史。
仍然保留下来的,是文化。
认识历史、掌握文化,就是智慧。
这个类似哲理的诗文,本不知是“李玉英”的原创,还是她头一天刚刚从书本中“拿来”的?经过快速吸收、快速“拿来”,是“精英文武”的一大突出特色。
我与精英文武学校的李玉英校长接触过几次,每次交谈不到三句话,就会发现此人确实不一般,她有着极好的兼收并蓄的“肠胃”功能。无论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新概念层出不穷,还有些半新不旧的理念满天飞。
她说她办学完全是为了报恩,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办一所拯救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农民工子女、孤儿、单亲家庭子女适应社会需要的实惠学校。
为此,精英文武学校的校歌就别有特色。
感恩的心
我来自偶然
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
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
这条路
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
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能输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伴我一生
让我勇气
做我自己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奴才教育!”所以说,我们呼唤,大张旗鼓地呼唤一大批有独立人格的校长!来推翻那传统的奴才教育制度。不但要推翻,而且还要向“观世音同志致敬,向耶稣同志致敬,向老子学习,向孔子学习!”
李玉英就是这种有独立人格的校长之一,她说:“制度的设计应该让我们的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李玉英地道的家乡话说得颇带几分泥土味,她的每一句的结尾处,总是一个表示自己要强烈标新立异的大大的惊叹号。“教师自治”、“大乘智慧学”、“以人为本”、“终极关怀”,这些似曾相识的语词,被她不费力气地“拿来”,消化创新,第二天就被她“输入”到教师的培训内容中,第三天很有可能出现在精英文武学校里的某项活动或课题中。其速度令人咋舌。
李玉英酷爱说话,每每见人,总是先来一个祝福,接着深深一礼,随之滔滔不绝。这个不甘寂寞的人,充分显示了她对表达权的热爱。不论是在一大群正襟危坐的专家学者中,还是在忧心忡忡的老师、家长中间,她的表达姿态总是有点“怜心悲悯”。她好以“权贵”代替“政府”,用“民众”代替“人民”,动辄“我呼吁”、“我提出”,以至当场被人善意地讥讽为“苦水坛子”、“菩萨奶奶”。
其实,她不管不顾发言的“语境”,或嬉怒哀乐,或肆意发挥。时而冷幽默,时而热处理,言至激动时,激情满怀两眼锐光,物我两忘。语到悲愤处,心激口迟,忧心如焚。据说,精英文武学校的师生们,对他们这位心爱的校长是既尊敬又心疼。
聆听过李玉英办学理念的人,就会觉得她骨子里还残留着儿童看世界的理想主义。比如,她发现“为什么不能选拔民办学校的校长去当教育局的官员?”“招生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阑尾炎,为什么不改成救助办?”这些不合时宜的产物,困扰得让人感到有点荒唐。细思之,确实无有道理。公立学校要啥有啥,凡事绿灯常开。而民办学校呢,钱无分文,地无一垅,事事受歧视,处处受阻扰,就连在自己租赁的校院内盖一处简易房舍权都没有。可与民办学校同等规格的公立学校的院内,大兴土木却无人过问。
武汉精英文武学校,创办的是一所专门招收外来工子弟和贫困孤儿的学校,开办以来,虽然赢得了社会、家长们的良好口碑,但每年都要受到干扰。据说,因练功场地不够用,李玉英准备在校院内加盖了几间简易练功房。因为上报的审批报告迟迟批不下来,为了不影响学生练功,她们就盖了。
“没有经过审批,当然属于违章,违章就要拆除!”某政府的一位官员,曾站在学校里,对着校长颐指气使:“乱搭乱盖的房子统统拆除!”
这一下可慌坏了李玉英,她像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走,坐卧不安。花了几万块钱,刚刚修建好水泥还没干透,立马又让拆掉,实在是于心不忍。
就政府内部来说,也不是一潭死水。就在李玉英走投无路,苦于无奈时,政府的另一位官员,竟然不怕丢乌纱帽挺身而出帮李玉英说话,反对那位官员的鲁莽行为,他以质问的口气说:“我倒要问问,你凭什么要拆除人家的学校的房屋?谁给你这么大的权力!”
那位官员怒不可遏地说:“她们对我们不满,说场地太小。偌大的场地还小?生源太多,她又是减免学费又是借宿学校,当然都愿意来她这儿上了。她------竟敢私自加盖房屋!你------你说这该不该拆?”
这位官员当然也不客气了,他说:“你用公立学校的标准来衡量人家,当然有点强人所难啦。她们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大都是外来的农民工子女、贫困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城市里,这些可都是‘黑户’的孩子。在公立学校里,这可是个被抛弃的‘包袱’。他们没钱上不起学,更没有昂贵的金钱往公立学校交赞助费,现在人家精英文武学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你,你为什么不给她们打开绿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竟然------”
那位官员一脸不快地打断了这位官员的话问:“竟然什么?”
这位官员当然知道那位官员要问的真实含意,他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便来了个随机应变,咽回了原本说的话,随改口为:“就像以前人家没有饭吃,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碗稀饭喝,你总不能连这碗稀饭也不让人家喝吧?这么简单的砸饭碗的道理,难道你这位大人也不懂吗?”
其实,也不是他不懂,说白了,还是利益的驱动。
据估计,这些外来打工的子弟,如果上武汉市的公立学校,每个学生得交万元的赞助费,精英文武学校近八百名学生,这意味着什么?每年少收近八百万元,当然他们心里不舒服吗?所以就联合起来告李玉英的状。
俗话说“民不告,官不究”,那官员出面干涉,当然事出有因。这位官员当场阻止,不能不引起党委的重视。党委立即组成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后,经过考察,事实真象大白,同意了这位官员的意见,为精英文武学校赢得了一席之地。
这位官员善心自有善报,事后不久,市党委在研究领导班子人员调配时,对他深入实际,为民众排忧解难很是赏识,特提升他为上级政府官员。
武汉精英文武学校在三无(无钱、无地、无房)的窘态下,凭什么能做这么大?
凭的是“慈善之心”和“特色之路”。一位深谙精英文武学校运作之路的专家如实总结说,“这正是李玉英深得民心的高明之处。”
一九九五年,李玉英开始办学时,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艰难险阻,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今天,在人们视野里的武汉精英文武学校,已是四处开花的幼儿园和小学、初中、专科班的特色学校。在这块“特色”魔方后面的底牌就是以先进的理念作为构建教育集团的“原始资本”。
孔老夫子曾有弟子三千,是我国最早的民办教育家。他的弟子中有名有姓的七十七人,而贵族出身的仅仅只有三人,加上富商子贡,也只占千分之一点多一点,千分之九百多的是平民,不少还是微贱。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一直为中外教育界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打破了等级、民族等限制,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
李玉英倡孔子“恭、谦、礼、义”的儒学孝德教育思想,既为社会造就和培养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又吸引了不少的外国洋学生来中国的“土学校”取经深造。从一九九九年,先后有:日本松山教育长率团来精英文武学校,就武术专业与李玉英展开了交流;美国的奥斯卡财团法人代表张元名先生也专程来“精英”拜访;美国的白瑞安、英国的燕妮也慕名来精英文武学校拜师学艺。
人们忘不了武汉的汉正街,还有武汉的牛、羊肉批发及蔬菜叫卖市场,在那些弯曲峡窄的街道两旁,扑面而来的喧嚣声几乎将人淹没,大大小小的招牌、手工作坊和杂货铺张着嘴拥集在街头巷尾,肮脏、杂乱却生机盎然,城中村,村中城——这是大武汉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阵痛。
这是外来人员年复一年的栖息地,数万名外来工子女们,就寄居在类似的陋巷深处。他们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生长在城市边缘的孩子们面对的是经济相对贫困的日日辛苦劳作的父母。
精英文武学校义无反顾地接纳了他们的子女。
一九九五年,当李玉英初次挂牌招生时,全武汉市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只有寥无几所,如今已经发展数十所了,而精英文武学校就占去了八百多名学生,成为同类学校文武兼备的特色品牌。武术中专班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他们多是学有所成,被有关单位高薪聘请:张金民已成为香港富豪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万松苑涉足影视圈声名远扬;陕西、贵州贫困生张玉庭、严婷成为名歌手;潘伟成为武林高手,现服务于沿海一带武术馆校------
当年跟随李玉英办校时的常务副校长樊青松身同感受地说:“那些求知若渴的农民工子弟挤满了学校门口。那些老农民带着自己的孩子风尘仆仆赶来,掏出塞满腰间、内衣里甚至鞋垫里的钞票,小心翼翼地一张张默点着。那些钱都是他们卖牛、卖猪、羊的所得,带着体温、体味。学习的机会,对于这些靠卖体力的农民工子弟来说,尤其是不同寻常的珍贵。”
一次,樊青松和党支部书记李思燕同李玉英一起到外地出差,在火车上,他们看到对面坐位上的张凯爷孙俩争着吃黑窝头的感人事情,让他们终身难忘。
张凯的爷爷张族旺望着从车厢通道走过来的餐车服务员,闻着她手推移动饭车里那馋人的饭菜香味,他摸索着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张二十元钱的人民币说:“同志,买盒饭。”
服务员问:“几盒?”
张族旺说:“一盒,给孙子买一盒就行了。”
“爷爷,不是有干粮吗?”
穷人的孩子心疼钱,刚满十岁的张凯从服务员的手里要回二十元钱说:“俺不买,俺带有干粮,只需要你一杯开水就行了。”
爷爷仍坚持要买,说:“乡下人来次大城市不容易,今儿先给你解下馋再说。”
“不,咱就吃干粮!”张凯将二十元钱塞到爷爷手里,然后站到座位上,从旅行包里掏出一个茶杯,让服务员倒了一杯开水。
然后,他再从旅行包里掏出一袋干粮放在座前的旅行桌上。爷爷从干粮袋里摸出一个白馍放在孙子面前,自己拿起一个黑窝窝头就啃。
张凯一把抢过来说:“爷你牙不好,你还是吃白馍吧。”
爷爷正要将白馍再让给孙子时,对面的李玉英发话了,她冲着已走过去的餐车服务员喊了一声:“服务员同志,来五份盒饭。”
李玉英边掏钱边说:“你们俩都不要争了,咱们一块儿吃吧。我们原本到家后再吃的,看来我们不吃你们爷俩是肯定不会吃的。”
李玉英将服务员递给的盒饭摆在他们爷俩面前,张族旺爷孙俩将疑惑的目光从李玉英那慈善的脸上,移到面前的盒饭上,片刻后,再从盒饭上移到樊青松、李思燕那微笑的脸上,摇摇头,知恩图报地说:“谢谢,我们既不相识又不沾亲,怎么好意思让你们破费。”
“这有什么关系,烟酒都不分家,何况这区区一小盒饭。再说,为了农民工子弟,我们精英文武学连学费都可以减免,还满足不了你们爷孙俩一盒饭------”李思燕的话还未说完,就被张凯的爷爷打断了。
“什么?”张凯的爷爷惊奇地望着面前这几位知名未面的陌生人,激动万分地从衣斗里掏出精英文武学校的招生简章说,“你们就是武汉精英文武学校的?”
“嗯!”李思燕点点头自我介绍说,“我叫李思燕,是精英文武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然后,他指着身旁的李玉英说,“这位就是我们的李校长------”
“你就是李校长?”张凯的爷爷听说眼前的这位就是精英文武学校的校长,而且就是他要找的人。两眼发光,激情万丈。
张族旺虽然有点急不可耐,但他还是控制住了,片刻的冷静后,指着身边的孙子,唉声叹气地说:“唉!农村人穷,实在没法子。可我们------我叫张族旺,是革命老区麻城人,他是我的孙子叫张凯。就因为家穷,他爸妈在广州打工,不是城市户口,不让上。所以,就,就耽误了孙子的学业。后来,听说你们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孩子,我就带着他来试试,没想到在火车上碰上了您们,也不知道------看来是缘分。”
“对!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相识。”李玉英爽快地说,“既然是缘,那么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来,咱吃了饭再说------”
“吃吃吃,孙子有学上了。不过------”张族旺虽然满口叫着吃,但仍不好意思地说,“让我们上学就够开恩了,还要您们破费,实在是------”
李思燕将筷子往他爷孙俩手上一拍说:“又来了不是?既然有学上,这饭咱还得吃!李校长请客,不吃白不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