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123章 123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123章 123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10-13 04:26:35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最初对于周嘉荣一意孤行, 坚持解除海禁,不少大臣心里其实是不大赞同的。他们担心解除海禁后,没了桎梏, 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和海盗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影响东南地区的安全。

但事实证明, 周嘉荣的这个决策没有错。

凡事宜疏不宜堵, 对海盗也同样如此。

海盗们以前多依靠走私和抢劫为生,现在抢劫遭到了朝廷的大力打击,他们便由暗转明。不少小海盗, 没在朝廷挂名的海盗转到陆地上,金盆洗手, 摇身一变做起了商人或是大商船的船员,一样能营生,还不用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东南沿海一带的海上贸易异常的发达。

南来北往的商人汇聚于此,将各种商品打包上船,远销海外。同样, 也有不少海外的商人嗅到了商机, 携带各种珠宝、珍惜矿石、热带特产等来到大齐, 寻找发财的机会。

走在汀州府等沿海一带府县的大街上, 时常能看到高鼻梁,金发碧眼, 轮廓较深的异族人。

海上贸易发达,给大齐带来的最明显,最直接的好处, 便是国库收入创新高。

元兴元年,国库一整年的收入高达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而在前些年, 这个数字一直保持在两千万两白银上下。

多出的一千五百万两白银,其中五百万左右是西北互市带来的收益。

还有一千万两白银都是由海关税贡献的。

当户部尚书武承东在早朝上宣布这个惊人的数字时,饶是见多识广的大臣们也不由震惊了。万万没想到,海关税竟如此之高,短短一年多便创造了这样辉煌的成绩,难怪那些红头发高鼻梁的弗朗机人不远万里也要跑到大齐呢。

这下朝廷上关于解除海禁这事再也没半点反对的声音了。

国库一下子猛增这么多,这笔钱该如何用成了问题。

大臣们,包括武承东在内的官员都没其他想法,财政有盈余,国库存的钱多是好事啊,不用担心万一碰上天灾**没银子赈灾打仗了。

当然,这钱多了嘛,手里也该阔绰一些,总不能全放在国库里生灰尘。

大家便想到了周嘉荣可怜的后宫,有钱了,第一个享乐的便应是陛下啊。

周嘉荣看到又是让他选秀的折子,他觉得这些大臣们是太闲了,没事做才会天天盯着他后院那一亩三分地。那他就给他们找点事做。

“改革兵制?废除世兵制,改为募兵制?”大臣们听到孔京的提议,马上强烈反对,“陛下,这怎么行?世兵制乃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这怎么能废?”

就连武承东也不是很赞同:“陛下,世兵制不费一粮一钱就可养百万大军,但若是转为募兵制,这个开销可就大了。兵丁每月的薪俸,四季服饰,武器马匹等等,这可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将对国库造成极大的压力。”

周嘉荣没有说话,淡淡地看着下方的大臣们。

孔京得了他的授意,据理力争:“武大人顾虑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世兵制下,兵丁既要种地又要当兵打仗,还要自筹武器,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些年,边陲地方,屡屡有兵丁逃的事情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军心。这样的兵员虽多,但战斗力低下,毫无益处,世兵制已不适合大齐当下的情况了。”

丁正初也站出来反对:“孔将军所言极是。兴德帝二十五年,匈奴来犯,区区十万人,为何能长驱直下,直达宣化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出自于此,西北苦寒,士兵们即便有地,不用付田租地赋,生活依然非常困苦,不少士兵骨瘦如柴,战斗力远不如京城两营的将士,拿什么去抵御兵强马壮的匈奴人?”

况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地兼并的现象总会发生,屡禁不止。不管上面出台多少政策,强令士兵们所分配到的土地不能转让买卖,都无济于事。

当天灾**发生时,士兵们穷得都快饿死、病死了,你总不能还让他们不卖名下唯一还值点钱的土地吧?至于朝廷的禁令,下面的人总会有规避的办法。既无土地,又还要自筹兵器、粮食,上阵杀敌,底层兵丁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

而且永无出头之日,生男丁永世为兵丁,生女也只能嫁兵户,子子孙孙都只能不断地重复这样的命运,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但若是将这些士兵都转为募兵,每年开销将激增好几百万两银子。也就今年开了海禁,东南沿海一带商税剧增,否则国库哪挪得出这笔银子。”武承东愁眉苦脸地说,“万一哪天国库拿不出这笔银子,可是要出大事的。”

几个文官也站出来支援他:“陛下,武大人也是为大齐,为国库考虑。此事万万不可开先河,有违祖训不说,就怕将这些士兵们的心养大了,以后不好办。如今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委实没改的必要,不若再缓缓。”

明明能一毛不拔就养兵的,干嘛要掏钱呢?

周嘉荣听出了他们话中的意思,都要气笑了。

这些人怕花不完银子,都催着他充实后宫,但轮到要给士兵们花钱,他们却又不乐意了。说到底,他们还是没将士兵的悲喜苦乐当回事。

“武大人,你们是担心给国库造成压力,以后国库没银子是吧?”周嘉荣缓缓开口道。

武承东一听便明白周嘉荣这是不高兴了。他硬着头皮道:“是的,陛下,国库的收入今年虽然大增,但明年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可一旦革除了世兵制,再想回去就难了。”

“武大人考虑得有道理。”周嘉荣缓缓开口,在几个文臣欣喜的眼神中,将一叠上奏让他选秀的折子摔在了地上,“给朕养女人有钱,给朕养兵就没钱了?”

他的声音明明不大,但朝臣们却听出了震怒的味道。

沉默了一会儿,一个老臣站出来道:“绵延子嗣这可是关系江山社稷的大事,况且补充后宫能花多少银子,与养百万雄兵相比,所费少之又少?”

“少?武承东你跟杨大人算算,过去五十年,后宫每年花费多少银子?”周嘉荣淡淡地说。

武承东只隐约记得一个大概,垂着头说:“一百到三百万不等。”

周嘉荣讥诮地看着杨大人:“听到了吗?最少的也百万之巨,绥平十五年,后宫的脂粉钱便达到了四十万之巨,还不说诸多后妃的吃穿用度,数万名宫人的吃穿用度俸禄,众多宫殿的维护……而一名士兵,一个月薪俸顶多不过五钱银子,算下来后宫一年的开销可养十几万士兵,,够西北军一年的军饷,杨大人还觉得少吗?”

朝堂上鸦雀无声,杨大人的头都快垂到地面了。

周嘉荣冷厉的眼睛扫视着这些大臣们,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没将这当回事,毕竟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帝王贵族的奢侈跟底层百姓的贫穷宛如一道永远都跨不过的天堑。

周嘉荣收回了目光,对朱强道:“朱尚书,朕让你统计的历年兵丁逃亡事件,还有兵户削减的情况,你跟诸位大人说说。”

朱强这才明白前几日陛下突然让他整理历年兵丁逃亡数量和兵丁人数、兵户人数的变化情况的缘由。

“是,陛下,开国之初,大齐有世兵一百一十万,七十四万兵户口,及至元和二十三年,减至一百零三万,兵户七十二万,绥平十二年,世兵九十六万,兵户六十七万户……去年的统计,目前有世兵七十五万,兵户五十六万。至于逃兵,开国之初,因世兵都能分到土地,并不用服劳役,上交田赋,鲜少有逃兵,元和二十八年,逃兵逐渐增多,先是一年几例,逐步增加到几十几百,去年有逃兵八百四十人。”

一旦有逃兵,将会牵连家人,其所分配的土地也会充公,若非实在忍受不了,没有人会轻易做逃兵,因为被抓住,这可是杀头的死罪。

但就这样,每年仍有不少逃兵。而且这还只是报上来的数字,私底下买通长官,弄虚作假,改头换面做逃兵的亦不少。

周嘉荣面色冷然地看着大臣们:“诸位大臣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四周鸦雀无声,竟无一人说话。

因为大臣们都看出了,陛下今日是有备而来,铁了心准备改革兵制。这时候只要脑子没进水的,都知道不能再跟陛下对着干,否则有他们的好果子吃。

见无人说话,周嘉荣语气稍缓:“当初先祖建国之时,百废待兴,国库空虚,长年战乱,民不聊生,无法向百姓征重税以养兵,只能实行世兵制。恰逢当时人口较少,不少乡绅地主出逃,留下大片的无主之地,正好可分配给士兵。可如今,军中土地兼并严重,各地土地都是有主之物,不能再继续给无地的兵丁分配土地,世兵制已无法维持下去。此一时彼一时,诸位大人不能抱着祖宗的规矩过一辈子,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以稳固大齐江山社稷,造福黎民百姓为己任。”

“陛下教训得是,是臣等愚昧。陛下所言甚有道理。”万永淳连忙说道。

其他几个刚才还极力反对的文臣,这会儿也改变了态度:“是臣等顽固不知变通。陛下心忧天下黎民,实乃我大齐之福。”

周嘉荣知道,这些人嘴上应和,但不少心底里其实并不是很赞成的。除非是外敌打进来了,无兵可挡,他们才会真心实意地愿意给士兵们发军饷。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并不相通,他自己若不是亲自带兵打过仗,见识过世兵们的穷困悲惨生活,今天只怕也会跟这些高居庙堂之上的大人们一样,高高在上,不识民间疾苦。

不过没关系,只要他们不反对,不碍事,不添乱就行了。

相较之下,武将们不少打过仗,知道底层兵丁生活的不易,对朝廷的这项新提议非常拥护。

朝堂上反对的声音消失了,周嘉荣顺理成章地宣布推行新的兵制,对大齐的兵制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让朱强牵头,武承东配合,自今日其开始对全国的兵制逐步实现改革,由南到北,依次执行。

这次改革除了将世兵制改为募兵制,以后士兵完全由朝廷招募,发放银钱外,还将裁撤缩减一部分兵员,西北保持现在士兵的数量,但全部重新招募,对身高体重都有一定的要求,太矮、太瘦弱,身体有缺陷残疾的都不在募兵范围。

西南地区的官兵数量裁撤五分之一,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裁撤四分之一的兵员,这些地区位于大齐的中心,即便打仗,一时半会儿也打不到,而且沿海一带还有数万水师,随时可上岸作战,没必要保留如此多的兵员。而各地的驻军,还有城中的常规驻军,最大的作用往往是剿匪,裁撤五分之一也足够了,若遇大规模的剿匪,也可派各地的驻军加入。

减少兵员,提高待遇,同时加强对士兵的训练,增强其战斗力,是这次兵制改革的重点。因此朝廷还规定了,士兵当与官员一样,每日严格训练,只要旬休方可归家。

此诏令颁布后,在全大齐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对普通百姓而言,这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尤其兵户,他们总算可以结束上百年被束缚被奴役的命运了。此后,家中男儿可当兵,也可去当学徒,做买卖,读书参加科举,改变自己,改变家族的命运,家中女儿也不必再嫁给兵户之家,生下子孙后代也可有更多的选择。

而普通百姓,像家里兄弟多,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饱,媳妇儿也娶不起的,可以去当兵,不但有一口饭吃,每月还会发放一定的粮食、油盐、布匹,攒几年钱,建个房子,也可娶妻生子。

因此此诏令一出,立即得到了无数百姓的拥戴。

但为防吃空饷,伪造士兵名单的事发生,周嘉荣还定下了规矩,责令户部、兵部,每隔三年详查一遍各地报上来的数字,但凡有弄虚作假的,通通押回京城受审。

兵制的改革,极大地提升了大齐军队的战斗力。

元兴四年,西南边陲的掸国屡屡进犯大齐边境,西南驻军只派出了一支两万人的队伍,耗时两个月,就将其打得败退数百公里,再也不敢进犯大齐,史称二月大捷。

齐史上,将此次改革称为“元兴兵改”,乃是奠定大齐强兵路线的开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