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59章 059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59章 059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8-09 01:57:34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周嘉荣如遭雷击,忍不住用力揉了揉眼睛。

从没有这么一刻,他希望是弹幕出错了,又或是他眼睛花了,看错了。

怎么会呢?大哥身为大齐皇子,才十五岁就自请去了西北,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九年如一日。在父皇,在他们兄弟,乃至大齐老百姓心目中,他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可那行字还是明晃晃地挂在半空中,仿佛在嘲笑他的天真和愚蠢!

周嘉荣觉得刺眼极了,心里的信仰崩塌了一半,脸上的笑容再也挂不住,将坠未坠的,看起来颇为滑稽。

他这情绪变化太大,离得近的都看到了。

中山王不解地碰了他一下:“三哥,你这是怎么啦?”

周嘉荣这才回过神来,闭上眼睛,揉了揉眉心说:“突然有些头痛,不大舒服,可能是酒喝得太多了。”

“三哥,你这酒量怎么越来越差了,得练练啊,你这样以后跟你喝酒都没劲儿。”中山王嘲笑道。

还是武亲王有大哥风范,笑着说:“不能喝就不喝,喝酒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三弟身体不适,不可勉强。”

武亲王如今正在风头上,中山王不好直其锋芒,讪讪地扯了扯嘴角道:“还是大哥说得有道理。”

周嘉荣现在没心里闲扯这些,他满脑子都是弹幕最后一句,眼睛不受控制地飘到武亲王腰间别着的那把刀上。本来进宫是不能带武器的,只是这把弯刀很小,杀伤力有限,武亲王进京后,连府都没回就直接进了皇城也没时间解下刀具,因此父皇特意通融,倒是阴差阳错让他发现了这个天大的秘密。

不然他恐怕还要被蒙在鼓里,甚至生出退让的心思,跟这位大哥谈和。想想真是既荒唐又庆幸,但凡弹幕不提醒,过阵子他很可能就自己让贤,让他这位好大哥上位了。

“三哥一直盯着大哥的刀,看来是真的很喜欢这把刀。”蜀王发现了周嘉荣的眼神,笑着说道,“三哥不愧是我们兄弟几个中,除了大哥外,最喜欢练武的。”

他这话歪打正着,给了周嘉荣一个很好的借口。

周嘉荣坦坦荡荡地承认了:“没错,大哥这把刀我一见便心喜。”

他好武,喜欢舞刀弄枪,对稀奇少见的武器见猎心喜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话说到这份上了,他也明晃晃地要了,按常理来说,大方的武亲王会将这把刀送给他才对。

可武亲王却仿若没听到二人的话,指着箱子里剩下的二十五件礼物道:“三弟就没喜欢的?这些可都是为兄千方百计搜寻来的,也许不是顶顶珍贵的东西,但一定是中原少见的,三弟喜欢哪些,但取无妨!”

宁可他取箱子的里数件珍品,也不提弯刀。他这样逃避的态度无疑证明了弹幕上那句话所言非虚。

否则武亲王正在树立好大哥的形象之际,一把弯刀而已,又怎么会不肯割爱呢?这把刀单论市场价值,并不比箱子里的贵重,除非这把刀对他而言有不一样的意义。

周嘉荣本来也不是非要这把弯刀不可的,他是喜欢弯刀,但也没夺人所好的癖好。可知道这把弯刀的来历后,他必须得想办法将这把弯刀弄到手。

强硬索要肯定不行,像老四那样没脸没皮缠着武亲王也不符合他的性格,而且太过坚持,可能会引起武亲王的警觉,打草惊蛇,反倒不妙。

周嘉荣琢磨了一会儿决定换种方式来索要这把弯刀。

他抬头,顺着武亲王的话目光一一滑过箱子里的礼物,纠结了数息,最后还是轻轻摇头道:“多谢大哥的好意,这些都很好,只是我没什么喜欢的。”

大家都选了,就他独独没要礼物,这可说不过去。

武亲王怎么都没想到周嘉荣会如此执拗,哈哈大笑起来:“看来三弟是真的很喜欢弯刀,只是这把刀于我而言有些特殊的意义,是我在战场上获得的一件战利品,还阴差阳错救了我一命,算命的说,这把刀能保我平安,我才一直随身携带,不能赠与三弟,实感惭愧。是我没搞清楚三弟的喜好,这样吧,过几天我让人送几件比较少见的武器到三弟府上,三弟一定喜欢。”

这个办法堪称完美,既保住了他的弯刀,又表现了他长兄的风范,无可挑剔。周嘉荣若是还咬死要那把弯刀,说出去都是他的不是了。

但他有张良计,周嘉荣也有过墙梯。

“大哥想得太周到了,我就却之不恭了,多谢大哥的好意。不过,我实在是很喜欢大哥这把弯刀,大哥能否借给我把玩两天,过几日便还给大哥。”

只是借来看看,这个要求不算过分,武亲王再拒绝,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他很痛快地解下了刀,递给周嘉荣:“此刀很锋利,三弟小心伤到了自己。”

“多谢大哥提醒。”周嘉荣抽出刀,刀面光滑如镜,隐约能照出人影,刀口锋利,闪着凛冽的寒光,确实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刀。不过这把刀最大的价值显然不是其本身,而是在于其背后的秘密。

【完了,大皇子勾结匈奴的证物就这么轻轻松松被他拿到手了!】

【这是什么狗屎运,随随便便一挑就能歪打正着挑到王炸。我都要怀疑老三才是男主了!】

【不会吧?有谁看到最后的,提前吱一声。】

【还是别了吧,剧透太可恶了,我不要听!】

……

弹幕直接炸开了。

周嘉荣扫了一眼,发现都是惊叹和不可思议,还有些人在吵嚷着后面的剧情,要不要剧透,并未再透露其他有用的信息,遂收回了目光,轻轻把玩着已经插进刀鞘里的弯刀,在手里掂了掂,又拔出刀,欣赏刀锋。

见他爱不释手的样子,中山王直摇头,三哥这爱好真够特别的,不贪图钱财,也不贪恋美色,独独喜欢这些冷冰冰的东西,他转开目光,拿起杯子跟蜀王他们喝酒聊天去了。

武亲王在外九年,学到的不止是上阵杀敌,收买人心也很有一套。送完三个弟弟,又给几个妹妹送了礼物,哪怕没来的,他也吩咐宫人送到公主的殿里,一个都没落下,做事滴水不漏,非常得人心。

而且他这种圆滑跟周建业的沽名钓誉、装腔作势完全不同,他实打实的送了每个人礼物,还都是颇为用心的那种,做事也大大方方,再加上“战神”的光环,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一顿饭的功夫下来,连中山王和蜀王也跟他热络了起来,大哥长大哥短,出宫分别时,还相约过几日几个兄弟私底下聚聚,给武亲王接风洗尘,好好庆祝一番。

周嘉荣因为心里装着事,一直在装醉,偶尔插一两句,听他们的约定,也只是点了点头,没多作声。

等上了自己府上的马车,他才彻底放松下来,疲惫地靠在马车壁上,听着外面时快时慢的马蹄声,期间偶尔夹杂着一两道妇人的吵嚷声,孩子的喧闹声,那么近,又那么远。

心绪烦乱的周嘉荣掀开帘子的一角,黑幕中远远近近时有灯光亮起,又时有灯光熄灭,明明灭灭,宛如夏夜的萤火虫,微不足道,却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

这样安宁、平静、普通的生活,一旦战事起都将被打破!

周嘉荣想起今天那一张张欢喜的脸、哭泣的脸、感激的眼神,心里格外不是滋味。

这些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渴望朝廷能够保卫他们的家乡,亲朋的老百姓是何其的可怜!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很可能是个通敌卖国的贼子,是残害他们家人、亲朋的侩子手,何其荒唐,何其残忍!

周嘉荣还是想不通,武亲王为何要跟匈奴人勾结。匈奴人能给他的,他现在没有吗?尊贵的出身,高高在上的权力,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哪样没有?就算小时候,他不受宠,但身为父皇的长子,他的生活也不差的,他究竟图什么要勾结匈奴?他对得起那一张张朴实真诚的脸吗?

还有,他到底跟匈奴人勾结做了什么?有什么目的?

到了府邸,周嘉荣仍旧没想通,板着脸下了马车,将大氅丢给跟在身后的柴顺,大步往里走去。

刘青紧随其后,到了书房,关上门后他对周嘉荣说:“殿下,您让小的查的消息,已经有了结果。今天那对祖孙确实是三年前从西北逃难来的,老翁姓黄。黄老翁的儿子儿媳都死在了匈奴人手里,家里的房子也被烧了,走投无路之下,他只能带着小孙子不远千里到京城投奔远亲。黄老翁确实对武亲王极为感激,不过今日他的行动,是有人在背后刻意引导的结果。”

“而这人是黄老翁家隔壁的一个秀才,秀才对武亲王的功绩大为赞赏,听黄老翁说起了三年前的往事,便给他出了这么个主意,还教他怎么说。黄老翁确实打从心眼里感激武亲王,便听了秀才的话,带着孙子出城迎接武亲王。”

周嘉荣轻嗤:“这文绉绉的话一看就不是乡下老汉会说的。这秀才背后有何人可查清楚了?”

刘青点头:“这个秀才有个表姐是崔指挥使府上的一个妾室,近段时间,秀才时常去崔府。”

崔指挥使是指京城守备军的指挥使崔勇。他是兴德帝的亲信,这件事是谁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白天周嘉荣就怀疑是他父皇的手段了。若是没看到弹幕,周嘉荣可能还会详细地问讯一番,现在他完全没这心力,摆手道:“查一查,我父皇是通过哪些人,哪些手段大肆给武亲王造势的,将这些人记下来就行了,放到书房,我有空会看。”

说罢,他站起来,从书房靠墙的柜子下,取出了一件黑色的新衣换上:“我要去一趟穆府。”

刘青错愕:“殿下,现在已经很晚了,街上宵禁了。”

出门很不便,而且府中还有陛下派来的那十个侍卫盯着殿下的一举一动,这个时候去,一不小心就会传到陛下耳朵中。武亲王一回来,殿下就急匆匆地跑去找护国公,不免给人一种殿下急了,要找靠山的样子。

周嘉荣将那把弯刀藏在了衣服里,理了理袖子道:“怕什么?没我的允许,他们也不能进书房。你在书房假扮我,别让人看出来了,若是二更末我都还没回来,你便装作我今晚歇在书房。”

说罢,只带了一个信得过随从,从侧门悄悄离开了荣亲王府。

冬日白天短,夜晚长,亥时街上已经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光芒从木门窗棱下方窜了出来,四周一片漆黑。

大街上极为安静,周嘉荣骑着马,避开了打更的路线,快速来到穆府门前,敲响了门。

守门的从被窝里爬了起来,打开小窗探出一个头打着哈欠问道:“谁啊,这么晚了!”

随从上前拿出一个令牌递给对方。

守门的马上起来,打开了门,又通知府里。

等周嘉荣被请进书房时,护国公已经坐在里面等着他了,桌上还有两杯冒着袅袅青烟的热茶,显然是在专门等着他了。

“外祖父,深夜来访,打扰了。”周嘉荣歉疚地说。

护国公先是给他见了礼,然后摆了摆手:“无妨,这人老了觉就少,老臣现在也睡不着,殿下请坐下说话吧。”

祖孙俩相对而坐。

喝了半杯茶,护国公率先开了口:“殿下可是为武亲王而来?”

武亲王最近势头这么猛,兴德帝有意抬举他,朝臣们都看得出来。护国公虽然以身体不好为由,不上朝了,但他在朝中也有耳目,自然早知道了这些消息。

周嘉荣对着护国公,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点头道:“正是。”

护国公轻轻放下茶杯,笑了笑说,看着外孙,很直白地说:“感觉有压力了?”

若是弹幕出现之前,周嘉荣确实倍感压力,觉得自己不如武亲王,甚至有了退缩的念头。只是现在嘛,他轻轻摇了摇头:“没有。”

他周嘉荣再不济,也不会做出卖大齐,出卖百姓的事。

护国公不大信。三殿下自从醒悟后,一直非常沉得住气,哪怕陛下屡次袒护二殿下,他也不曾来找过自己。这样大半夜,招呼都没打一声的突然上门,还是第一次。

不过对比二殿下那虚无缥缈的虚名,大殿下显然更让人感到威胁,因为他有实打实的军功,还有陛下的青睐,百姓的拥护,三殿下虽然这一年来表现很好,可对比大殿下,还是嫩了一些,尤其是没有做出让人特别眼前一亮的成绩。

护国公拿出棋盘,问周嘉荣:“要不要陪外祖父下一局?”

周嘉荣欣然应允。

祖孙俩对弈,棋下到一半,护国公就放下了棋子,抬头看着周嘉荣说:“你的心乱了,败局已定,不下了。说吧,你到底怎么想的?”

周嘉荣没回答,反而问道:“外祖父,你觉得武亲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武亲王这场胜仗在征战二十多年的护国公面前还不够看。他缓缓收起棋盘道:“目前来看,还不错。不过武亲王少时离京,大家对他所知不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还要用时间去验证。但他在你们兄弟中,就像一只已经经过战火和鲜血洗礼的猛虎,而你们三兄弟较之他还嫩了许多,陛下属意他也是人之常情。”

这话说得不偏不倚,并不曾因为彼此立场不同就全盘否认武亲王。

周嘉荣赞同地点头:“外祖父所言极是。外祖父在西北呆了许多年,应对匈奴很了解,您看看,这把弯刀是匈奴的吗?”

周嘉荣把刀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护国公拿起弯刀先仔细打量了一番刀鞘,最后抽出刀又端详了一阵,肯定地点头:“没错,这把刀上镶嵌了红蓝宝石很珍贵,应该是匈奴贵族之物。这就是你向武亲王索要的那把刀?”护国公消息果然灵通,没参加晚宴,也将晚宴发生的事知道得清清楚楚。

周嘉荣颔首:“没错。”

闻言,护国公没有吱声,而是拿起弯刀,又翻来覆去,将上面的纹饰、珠宝、刻印全仔细研究了一通,不放出任何一个小细节,许久,他皱眉道:“这是匈奴王侯之物,这道纹饰是匈奴王族才能用的,寻常贵族不能用。”

若不是护国公跟匈奴打了二十多年交道,又贴近仔仔细细地查验了一番,否则根本看不出来。

周嘉荣诧异,这次武亲王所剿灭的匈奴五万大军中,职务最高的乃是左匈奴的一名叫察尔木的将领,领头的亲王率领残部逃回了漠北。这把刀果然有些问题。

无凭无据的,仅凭这把刀,也没法指证武亲王。

周嘉荣不好明说弹幕的提示,只能道:“大哥说这是他的战利品,只肯借我玩玩。我觉得有些奇怪,如果是战利品,大哥送给我,不是更能彰显他的勇猛和功绩吗?而且还能堂堂正正地压我一头。”

“你是怀疑大殿下在撒谎?”护国公问道。

周嘉荣也知道自己这个理由很牵强,但他没去过西北,在那边也没人,贸然派人去西北,很可能还没查出什么先暴露自己。但外祖父就不一样了,哪怕武亲王现在势头很猛,外祖父在西北耕耘了二十多年的势力也不可能一朝被拔出,穆家在西北定然还有不少潜藏的人脉。这件事让穆家出面最合适。

他轻轻点头:“我就是觉得有些奇怪。外祖父不是时常教导我们,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吗?我想了解了解武亲王在西北的情况,也多了解他这个人,外祖父能够安排一些信得过的人,去详细查一查他吗?尤其查近两三年他的动向。”

护国公接受了后面这个说法:“殿下说得在理,臣会派人去西北好好查查,殿下等臣的消息即可。”

周嘉荣这下放心了:“多谢外祖父。我还有一事想请外祖父帮忙。”

护国公看了一眼外面漆黑的天色,笑着点了点头:“说吧,不早了,有什么话直接说,说完早些回去。”

周嘉荣将刀推了过去道:“我想请外祖父找几个信得过的工匠,帮我打造一把这样的弯刀,一定要做得一模一样。”“这么喜欢这把刀?”护国公笑眯眯地看着他,“臣库房里有许多比这还有意思的武器,殿下若是要一块儿带回去。”

周嘉荣挠了挠头:“不用了,多谢外祖父。”

护国公自然知道,周嘉荣不是因为喜欢非要复刻一把这样的刀。他没拆穿周嘉荣,只是将刀收了起来:“过几日弄好了让人给你送过来,不过匈奴人的锻刀之法跟我们有所不同,京城的工匠不一定能做出一把完全一样的,可能外面看起来一样,但在硬度、锋利等程度上还是会有所差别。”

他只向武亲王借了几日,这么短的时间能做出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就不错了!

周嘉荣很满意,站了起来道:“这样就可以了,时辰不早了,我就不打扰外祖父休息了。”

护国公点头,让穆兆星送他出府。

表兄弟二人在夜色中出了门,到了后门,穆兆星亲自牵来马,将缰绳递给周嘉荣:“殿下不必忧心,穆家永远站在你这边。”

周嘉荣翻身上马,含笑望着他:“我知道,大表哥再会!”

蜀王还没有安排差事,去年冬天兴德帝忙得脚不沾地,也没功夫管他,他逐渐不去上书房了,年后更是一次都没去过。他年龄这么大了,又出宫建了府,上书房的夫子也不管他了。

一个郡王,又没差事,又没娶妻,口袋里还有钱,闲得发慌,就得给自己找事做,因此他是对单独给武亲王接风洗尘最积极的。

武亲王才回来第三天,他就迫不及待地找上门,跟周嘉荣商量:“三哥,咱们什么时候给大哥接风洗尘啊?”

周嘉荣的刀还没做出来,不愿意这时候跟武亲王见面,不然武亲王想要刀,他拿不出来,遂找了个借口:“这几日衙门事情多,恐怕不行,过几天吧。”

蜀王只得悻悻然而去。

敷衍完蜀王之后,周嘉荣处理了一些大理寺的事务,抽空进宫一趟,准备去见穆贵妃。他有好几天没见过母妃了,三日前的晚宴,母子俩也是遥遥相对,只打了个照面都没顾得上说话。

自从丽贵妃的事发生后,父皇先是忙,后来似乎是有了阴影,不那么喜欢去后宫了,一个月有近一半的日子独自歇在勤政殿,余下一半时间才去后宫,后宫这么多妃子,雨露均沾,所以去穆贵妃宫里坐坐的时间也变少了,一个月仅有那么两三回,有时候甚至不过夜,坐一会儿走了。

不过周嘉荣觉得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怕是武亲王崛起了,父皇有意抬举他,逐渐减少对他们母子的宠爱,所以也渐渐少去秋水宫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母子的恩宠大不如前了,中山王好几次看着他都欲言又止。

宫里人向来势利,捧高踩低,他母妃又单纯没什么心机。周嘉荣其实挺担心她的,怕她被势利眼的人欺负。

不过到了秋水宫他就发现,他多虑了。

穆贵妃穿着一件崭新的衣服,娇俏动人的脸上挂着明媚的笑容,没有一丝阴霾,显然过得很好。见周嘉荣过来,她还高兴地说:“嘉荣你来得正好,这匹如意云纹缎颜色很衬你,你看看喜不喜欢?若是喜欢,母妃让人给你做量身新衣服。”

周嘉荣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发现桌子上放着好几匹布,都是今年江南送过来的贡品。

“怎么这么多?”周嘉荣粗粗数了一下,穆贵妃这桌上放了七八匹布,红的、绿的、紫的、黑的都有。

穆贵妃得意地说:“这是皇后娘娘送本宫的,说是感谢本宫。”

周嘉荣万分不解:“皇后娘娘谢你什么?”

其实穆贵妃也不清楚:“娘娘没说,只是派人送了料子过来……诶,嘉荣,你说皇后娘娘是不是想将她侄女说给你啊!”

周嘉荣感觉很荒谬:“怎么可能,母妃想多了吧。”

皇后要有这个意思,早就提了,又怎么会让他跟廖绮兰定亲?

而且这些年,皇后娘娘处事不偏不倚,对他们都很好,但也跟每个妃子和皇子都保持着距离,明显是不愿意掺和进后宫和皇子们的争斗中嘛,她现在又怎么可能把侄女嫁给他呢?这样徐家和皇后还如何置身事外?

哪知穆贵妃却摆手说:“母妃才没乱说呢,就前几天,你大哥回来那天宴席上,皇后娘娘跟陛下说起了她家侄女。如今就你跟老六还没娶亲,老六还小,皇后娘娘定然说的是你,也不知她家侄女长得怎么样,性子如何?嘉荣,你可有见过徐家姑娘?跟母妃说说吧。”

看着穆贵妃兴致勃勃的脸,周嘉荣哭笑不得。肯定是他母妃误会了。

若是皇后有这个想法,定然会先跟母妃提,或者差中间人试探试探他或是穆家的意思,然后再提正式结亲的事,哪会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先到父皇面前说的。若是他不乐意,这岂不是结怨吗?

皇后娘娘做事如此周到的人,怎么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

果然,事后周嘉荣问徐嬷嬷。

徐嬷嬷道:“娘娘误会了,老奴听跟在娘娘身边伺候的春月说了这事,估计陛下是想给徐家姑娘和武亲王指婚,皇后娘娘似乎不大愿意,咱们家娘娘听岔了,还以为在说你的婚事,便过去插了一嘴。昨日,皇后娘娘就差人送了这些东西过来。”

这样就解释得通了,难怪皇后娘娘要送谢礼了,估计他父皇怄死了,偏偏还不能说什么,不然依他母妃的脾气,只怕会当着众人的面说兴德帝偏心眼,老大都妻妾好几个了,她的嘉荣连媳妇都没有呢。

“不必告诉母妃,就让她误会吧。”周嘉荣笑了笑道。不然依她母妃的脾气,说不定真的会跑去找父皇理论。

父皇正愁找不到他们母子的把柄呢,到时候受了罚,挨了训,受苦的还是他母妃。

徐嬷嬷点头:“老奴明白了。”

周嘉荣摆手让她下去,然后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父皇真的是对大哥寄予厚望啊,连徐家女都想给他大哥做侧妃。

武亲王的正妃是陕西巡抚之女,七年前他在西北娶的,有了陕西巡抚支持,大哥在西北混得如鱼得水。如今再娶个徐家女做侧妃,将徐家也收拢过来,大哥在朝廷也有了用力的岳家,若是多结几门比较有利的亲事,就能一改大哥在朝廷没什么势力的尴尬局面了。

想想现在宫里的这些娘娘们,当初他父皇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周嘉荣不屑地扬了扬唇。

皇后娘娘找借口拒了,但恐怕拒得了一时,拒不了一世,父皇若是铁了心要帮大哥拉拢势力,皇后也没办法说不。

只希望外祖父派去西北人早些调查出结果来。

端午节的前一天,穆家派人将刀送了回来。

周嘉荣打开一看,两把完全一模一样,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区别,放到天平上,刀身、刀鞘的重量也是分毫不差。

周嘉荣极为满意,犹豫了许久,还是将武亲王的那把刀放回了匣子里,派人送回去还给了武亲王。虽然就目前来看,这两把刀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万一武亲王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

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留下个赝品吧,真品暂且还给他。

还了刀之后,周嘉荣自然不惧跟武亲王见面了。

端午节后,兄弟四人上酒楼好好喝了一顿,气氛热闹非常,恍惚之间,周嘉荣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半前,只不过喝酒的人换了一个。

兄弟四人把酒言欢,感情迅速升温,走出酒楼时,几年不见的隔阂已经完全消失,还相约下次再聚。当然最积极的是老四和老六,尤其是没事做的老六,武亲王可是忙得很。

作为如今陛下跟前的大红人,众皇子中最炙手可热的那个,回京后,他受到了多方关注,不少勋贵宗亲发帖子请他。而且兴德帝也给他安排了不少差事,经常将他叫到御书房议事。

他可没功夫三天两头陪弟弟们喝酒,因此对蜀王的邀约三次拒绝两次。

周嘉荣也乐见如此,他实在不想天天跟武亲王虚以委蛇,面对武亲王,他总想起那天老百姓们感动的眼神,真诚的面孔,心里就堵得发慌。

好在两人都忙,衙门又不同,见面的机会不多。

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五月二十日这天,周嘉荣像往常一样去大理寺当差,午时,众同僚一起相邀出门用膳,柴顺却急匆匆地上前,拉住了他:“殿下,穆家刚派人送信过来,国公爷请你马上过去一趟,似乎很着急。”

为了打消兴德帝的疑虑,周嘉荣这两年很少去穆府,过节也是派人送礼就是。护国公也鲜少邀请他,这样非年非节,急忙忙地请他过去还是第一次。

二十多天过去了,莫非是西北那边有了消息?想到这点,周嘉荣心里格外激动,也顾不得吃饭了,忙跟同僚说了一声,带着柴顺和身后的一连串尾巴直奔护国公府。

刚下马,他便看到穆兆星在门口等着。

瞧见他来穆兆星松了口气:“见过殿下。您总算来了,祖父一个人关在书房,谁都不肯见,只想见你,你快去吧。”

周嘉荣点头,也不管身后的尾巴,大步往里走去。

穿过前院的月亮门,拐过一道长廊,护国公的书房近在眼前,管家推开门,躬身行礼道:“殿下,老爷在里面等你。”

周嘉荣进去便看到护国公背着手,面朝窗户,像一尊石像一样,怔怔地望着花园里的繁花绿叶。

“外祖父……”周嘉荣轻轻唤了一声。

护国公缓缓转过身,表情木然又严肃,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闷气息,看到周嘉荣,他张了张嘴,连规矩都忘了,只说:“你来了啊,你要的东西在桌子上,看看吧!”

周嘉荣心里疑窦丛生,看了一眼护国公,几步走到书桌前。

书桌上放着一封信,信已经拆开了,一张有折叠痕迹的信纸摆放在信封上。这应该就是西北那边调查的结果了。

周嘉荣拿起信,打开一看,信写得很匆忙,字迹有些潦草,短短数语,却道出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洛河大捷有假,所歼灭的五万人疑是西北百姓!

周嘉荣如雷击顶,不敢置信地抬头望向护国公,见护国公一脸沉痛愤怒的表情,他恍然意识到,这是真的。他手一颤,再也握不住这如有千钧重的信纸,信纸飘落下而下,坠到地上,“疑是西北百姓”翻在最上面,仿似染了无尽的鲜血,入目竟化作了一张张恐惧的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