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我导演了玄武门事变 > 第三百七十二章 砍砍砍!砍的大唐官都不够用了!开科举?!

我导演了玄武门事变 第三百七十二章 砍砍砍!砍的大唐官都不够用了!开科举?!

作者:海里寻珠的胖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12-13 02:14:16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当李世民下定决心要跟突厥碰一碰的时候,对内,自然要先展开一波大刀阔斧的规整!

首当其冲的,便是改律!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戴胄四个重臣马不停蹄的伏案了两个月,终于是把《武德律》删繁就简,重磅推出《贞观律》!传阅天下!

从它颁布的那一天起,大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社会环境将变得更加和谐!

而与此同时,在广泛听取各界意见之后,《贞观律》也增补了不少条文,其中就有“出入律”,专门对出入国境的人员进行了规整,并对出入国境的商品货物增添了关税,针对不同的货物种类,赋予一成到六成的抽稅。

当这条律令出台的时候,朝中不少大佬都松了一口气。

还好,生意还能做……只不过是把原先分给边将的分红,交给了朝廷罢了。

这其实也是好事,毕竟光明正大的了嘛,不用再偷偷摸摸的经商。

哦对,中间还有一条插曲。

皇帝不动声色的派遣了几路钦差,查办了几位在边关叱咤多年的将领,以贪污、滥用职权、职务侵占等数条重罪,抄了他们的家。

个中滋味,只能说懂的都懂了。

而与此同时,朝廷大裁员亦进行的如火如荼,各地的官员及在京官员在三个月内陆续进长安考核,优胜劣汰。

这工作量,差点给长孙无忌累趴了,李世民只能派房玄龄顶上。

最终,成果斐然。

臃肿的朝廷,最终被横劈竖砍,精简到了647人。

地方官,亦是进行了大换血,以至于治理天下的人手都有些不够用了。

砍!

砍砍砍!

管你东南西北,先砍完了再说!

当李世民坐在东宫,看到面前的这份简报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

“辅机啊,玄龄啊。”

他望着面前两个身形都消瘦了不少的心腹重臣,赞叹道,

“这……精简人员是好的,择优而用也是好的。”

“就比如在朝廷这边,你们将3000多人的内廷,削减到了600余人,这是很好的事儿!”

“历朝历代,恐怕也没有哪一朝的朝廷这么干净利落的,人少了,效率反而还高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极好!”

两个大臣顶着黑眼圈,却没有露出欣喜的表情。

因为听皇帝这话的意思,似乎还要转折。

“但是啊……”

果然,转折来了。

只听李世民无奈道,

“对地方上,你们也不能太过于粗暴嘛。”

“有些官员,的确是不太行,能力平庸,不求上进。但也不是不能用嘛!”

“一下把他们都裁撤了,地方上无官可匹,无人治理,那是要出乱子的。”

“比起乡间地主乡绅治理,总归还是朝廷命官治理来得好,哪怕庸一点,这治权不能空出来,让出去哇!”

他稍稍一顿,朝着一旁喝茶的徐风雷道:

“听明,你说是不是?”

徐风雷一笑。

“既然陛下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要彻底摒弃旧事物,那这阵痛期就是难免会出现的。”

他轻声道,

“既然做了,就做到底!若顾这顾那,咧开了口子,那就会让许多人钻这空子,最终改革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了。”

“臣想,两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咬牙狠心,一撸到底的。”

两人闻言,皆是点头赞同。

“太师所言极是。”

房玄龄拱手道,

“事实上,臣已经将标准一再放宽了,可奈何多数地方官员还是够不上,且是远远够不上!”

“用尸位素餐来形容他们都客气了,要臣说,那简直就是脑满肠肥,一无是处!”

“若这样的官员继续启用,那贞观朝也不会好了!”

长孙无忌亦是附和道:

“是啊陛下!不是我们太苛刻,实在是他们太不堪呐!”

“这……”

李世民叹息了一声。

“说到底,都是武德朝留下的烂摊子,再往前推推,那都是隋朝留下的摊子了,父皇这些年来,都没怎么招揽人才,就这么得过且过。”

他感叹道,

“现如今,却是要朕来收拾。”

“这可真是……这样一个大唐,看似强盛,可若不是朕与你们撑着,它能好得了吗?”

这话还真不是李二自夸。

要不是有他这个文治武功拉满的皇帝励精图治,再加上这般顶级文武大臣帮衬着。

眼下这大唐,八成也要短命!

“唉!”

李世民捧着手中的简报,扶额道,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选一批优官良官,以充实各地官缺。”

“三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

他的目光,扫向面前的三人。

这三个,可都是他的顶级智囊,就没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回陛下。”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道,

“可否从贵族与世族中选取一批青年才俊?”

“宗室、勋族、世家,如今皆有青年在家读书修身,他们到底是有几分学识的,年轻人又有朝气有斗志,亦有精力。”

“将他们下放到地方上去历练历练,也可看看成色,将来能为国家选拔几个可堪大用的人才。”

李世民颔首。

“可。”

他应声道,

“这的确是个主意,以宗室、勋族为先,世家为后,令他们选拔几个可堪一用的人才出来,朕再派人考核一番,便可入仕做官。”

“包括你们几个,觉得家族里有人才的,都可举荐,举贤不避亲嘛。”

在李二的心里,勋贵们是最亲的,宗室其次。

而世家,如五姓七望等大家族,却是要谨慎一些,甚至要提防他们。

说起来,这帮家伙当初还都是支持李建成的呢,呵呵。

“是。”

长孙无忌应声道,

“臣回家后一定好好思虑,为陛下贡献几个人才。”

这可是个扩大家族实力的好机会啊!

必须得把握住。

“嗯。”李世民看向房玄龄,笑道,“玄龄,你有什么见解,说来听听。”

见他抚须气定,就知道他已有主意。

“回陛下,臣以为当敦促在朝大臣举贤。”

房玄龄抚须道,

“臣子们不但需要做好本职工作,亦有为国家发掘人才的责任。”

“陛下不敦促,大家便都不当回事儿;但陛下若敦促,甚至是予以赏罚,那臣想,官吏们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去发掘在野遗贤。”

“先不管其他,让他们把人才推举上来了再说,至于到底贤与不贤,自有陛下公断。”

李世民眼睛一亮。

啪!

“好主意啊!哈哈……”

他抚掌赞道,

“所谓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在野遗贤必然是有的,只是朕没有费心用神,发动大家去找而已。”

“玄龄这个主意不错,朕可以记一笔。”

话音落下,三人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了徐风雷。

“太师?”

李世民似笑非笑的道,

“到你了。”

“以你的才智,应该早已有想法了吧?”

徐风雷干咳一声,缓缓放下茶杯。

“呃……臣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他应道,

“臣以为,选拔人才,不应该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从勋贵中选一批,发动大臣们选一批,的确可以解暂时的短缺。”

“可将来呢?”

“宗室勋贵的人是有限的,朝臣们的朋友圈亦是有限的,这法子用不上三次,就枯竭了。”

“所以我说,此皆治标,非治本也。”

李世民眉头一挑,摸了摸下巴。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亦是轻轻抚须点头,静心聆听。

“那你说说,治本的法子?”李二抬手一请,饶有兴致的道。

“治本的法子,便是建立选拔人才的制度!”

徐风雷沉声道,

“用这套制度,源源不断的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选拔出可靠可用的人才来!”

“陛下方才也说了,十室之邑,必有忠士。那么全天下数百上千万人,该有多少忠士能人?怕是如过江之鲫般,数都数不清!”

“若将选拔制度比作渔网,人才便是绵绵不尽的鱼儿,您只需要适时撒网下去,便能捕获一网的人才!”

“如此一来,陛下您还怕无人可用吗?”

李世民双目微睁,心中已是起了波涛!

“好,好啊……”

“好办法啊,你这法子太好了!”

他嘴里喃喃着,脑海里已经出现一副画面——

一个渔夫往江中撒下一张大网,须臾间捞起,满网跳动的鱼儿,挤成了一个大球!

那个渔夫兴奋的大笑起来,回头一望,就是他自己!

“太师所言,和隋文帝所创建的科举制,有些相像啊!”

房玄龄惊道,

“对!”

徐风雷笃定的道,

“就是科举没错,但是隋文帝所创立的,包括隋炀帝所践行的科举还太过于片面,门槛还很高。”

“隋时能参加科举的,都是豪门世家子弟,最次也是个落魄寒门,连一个黔首百姓都没有。”

“我认为,科举不该设置门槛,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有资格去考!只要文章得体,思想过关,那就可以入仕做官!”

李世民点头。

“对,对。”

他赞同道,

“朕要的是全天下的人才,而非局限于门阀世家。”

“朕信一句话,民间有高人呐。”

“这个科举,就该不设门槛,任你是王公贵族也好,乡野村夫也好。来了没别的,就一张考卷定高低,只要有才华,村夫亦可在贵族之上!”

“太好了这个,朕喜欢!”

如何摆脱门阀世家的巨大政治影响,巩固皇权,是从隋文帝开始就苦思冥想的问题。

李世民一直都是杨广黑,但杨广有一点他却绝对不会黑,那就是打击门阀!

这,亦是他要做的!

而“科举”二字,似乎就是一把锋利的刀,赐向门阀世家心脏的刀!

“思路是好的,但……”

长孙无忌嘀咕道,

“乡野村夫能读多少书?世家子弟又读了多少书?”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啊!若真要在同一考场比较,我想……普通农家子弟大概是要被碾压吧,能够脱颖而出的,应该少之又少。”

徐风雷点头。

“是的,这点不可否认。”

他回应道,

“但这,起码给了全天下贫苦读书人一个希望,一个能够上升的通道。”

“只要刻苦读书,便能出人头地!”

“也许一开始的几场科举,世家子弟能仗着家学深厚占据优势,可别忘了,世家有多少人?普天之下的贫苦书生又有多少人?”

“基数在那里!将来站在同一考场的,或许有20个豪门子弟,有100个贫苦书生。”

“哪怕豪门子弟全考中,贫苦书生只考中两成,淘汰八成!两者入仕做官的人数,也是一样的!”

长孙无忌陷入了沉默。

他的心底里,突然升起了一丝不好的感觉。

这个科举制,似乎对贫苦大众很友好,对世家勋贵却有些不利。

这固然给了贫苦书生一个当官的机会,却实际上砍了世家勋贵的官途,因为原先他们是不用考试,通过举荐就可以做官的!

就比如他儿子长孙冲,靠着自己的荫恩,混个封疆大吏当当应该没问题。

可现在要考试……就有可能会被淘汰啊!

长孙冲若落选,就只能靠继承爵位过活,可这爵位一代降一等,等四五代过后,若长孙家不出个天才,那整个家族都边缘化,都没落了啊!

天呐,这真是一把刀!

对于这把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感受,显然是不同的。

一个是握刀的人,一个则是被刺的人。

“说得好!”

李世民拍掌道,

“听你分析,这科举制,的确是好东西!是能真正经久不衰,为大唐稳定选拔人才的好制度!”

“大唐,需要科举!”

“听明啊,你的建议甚好,这大唐第一届科举,就由你来操办吧!你来当这个主考官,如何?”

徐风雷:“???”

“啊这……”

他略一愣神,忙摆手拒绝道,

“陛下,臣只是出个主意而已,您知道的,臣一向来都是奇谋为长,实操为短,您就饶了臣吧……”

开什么玩笑!

他可不想累成狗!天天喝茶训小孩,他不香吗?

瞧瞧眼前这两个顶着黑眼圈,脚步虚浮的大佬……

他可不想变成这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