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从长江到戈壁 > 第58章 蜗居哈密收容站

从长江到戈壁 第58章 蜗居哈密收容站

作者:用户小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28 15:42:40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全县各公社被遣返的没有当地户籍的流动人员,足有一百多口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满了一节火车车厢。

火车启动之后许久,车厢里依然是一片哭喊吵闹声。就这样吵闹几个小时以后,人们也吵累了,车厢内才总算安静下来。

列车向东奔驰着,不时传来沉闷的汽笛声。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半夜里,列车在哈密站停了下来。

“车厢内所有人员,在哈密站下车。下车以后,有专人护送你们到哈密收容遣送站。”列车员扯着嗓子吆喝着。

列车员的声音刚落,车厢内顿时炸了锅:

“为什么在这里下车?”

“不是要遣返我们回原籍吗?把我们撂到这里算怎么回事儿?”

列车员不耐烦地补充道:“全疆遣返的盲流,都在哈密收容遣返站集中,要不了几天会安排你们乘坐火车回原籍的。”

仝兰芝带着孩子极不情愿地随人流往车下走,一群红卫兵等不及地从车门口涌入车厢、更有些是从车窗上爬入的。

突然被遣返,就已经令仝兰芝措手不及了。这火车到了哈密,又让她们全下车去哈密收容站,她心里更加不安起来。

她无奈的与同样被遣返的一百多号人登上火车以后,只盼着坚持度过几天难熬的旅程,前方就是故乡。那里有众亲人、朋友,不觉又释然了,因为回到故乡总不是坏事。

可这才坐了几个小时的火车,突然让下车,要临时住进哈密收容遣返站。这个变故就像昨天被硬拉上马车那一刻一样难以接受。可事到如今,又有什么办法呢?

收容遣返站离哈密火车站不远,一排土坯平房围成一个大院儿,高高的铁栅栏大门紧闭着,因为是深夜院内黑漆漆的一片。

负责护送的工作人员向里面高声喊着:“王站长!来人了。”

靠近大门旁边的屋子里亮了灯,接着大院中心木杆子上的灯也亮了。

一个瘦高个子、小眼睛,大嘴巴的男同志,操着东北口音应声从屋里跑出来,他身后跟着的两个人上前打开了大门。

仝兰芝在慌乱的人群里,护着两个孩子。茫然的左顾右盼地张望着,葛素华母女朝这边挤过来。

葛素华带着哭腔说:“小芳她妈!这可怎么办呢?把俺们撂在这儿半路上。”

仝兰芝心里其实也是七上八下的,她故作镇静的安慰着葛素华:“反正也不是俺们几个人,这么多人呢,总会有办法的。”

人群里一片哭声、喊声。

“大家安静。”王站长站在一个凳子上高声的大声喊话:“兄弟姐妹们!这里是哈密收容遣返站。因为文化大革命的需要,所有来疆的没有户籍的人员,也就是盲流,都要遣返回原籍参加文化大革命。大家暂住在这里,参加一个月的遣返站农场劳动,挣足了车票钱就可以离开这里,踏上回老家的火车。干得好、表现好的可以提前离开。不配合的,在前遣返站住两个月的也有。住在这里吃住不要钱,虽然吃不好,但是管饱。”

大家又是一顿吵嚷。

王队长继续高声喊着:“大家不要吵,吵也没用。只有配合我们的工作,才能早日离开这里,现在排队登记人员基本信息。”

仝兰芝和葛素华及孩子,还有十几位同来的姐妹安排在一间靠近院子大门的一间土胚平房里。屋里一张大炕上铺着大花布单子,单子下面裸露着麦草。

和小燕年龄相仿的几个不知愁是何物的孩子,开心的爬上大坑,翻跟头、嬉闹起来。

满脸忧愁的大人们呵斥着孩子,唉声叹气的一个挨着一个躺下了。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孩子们留在大院儿里玩耍,大人们有人领到一把铁锨,有人领到一把坎土曼,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五里地开外的收容站农场,开始了垦荒劳动。

说是农场,其实也就是一片荒滩戈壁。地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青石,零星的长着骆驼刺、麻黄草。看得出哈密的雨水明显比鄯善要多些。

骆驼刺还好挖些,麻黄草的根系极为丰富粗壮,仝兰芝与葛素华两个人一上午才挖起一棵麻黄草根。

好在铲掉地表上面的碎石杂草以后,下面是一层粘土,翻挖起来轻松了许多。

到了下午,大家总结了经验。男同胞扛起坎土曼负责清理地表碎石,砍挖麻花草根。女同胞们挥舞铁锨翻动松软的黏土。大家齐心协力一天下来,开挖出五亩多荒地。

同命相连的一群人,心里都知道多干点儿,离回家的路就近点。

收容遣返站的一日三餐虽不是太好,但就想郭站长说的那样:不会饿肚子。

早饭是面稀饭、咸菜,一人两个高粱面窝窝头。中午可以一人打一勺子炒菜,两块儿高粱面发糕。

收容遣返站的人们,每天按部就班地到农场垦荒。十几个孩子们玩够了就扒在铁栅栏大门上,充满无限期盼的向外张望。

小芳在孩子们里年龄算是大的,眼神里充满了忧郁,时常会问妈妈:“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

仝兰芝伸出粗糙的双手,抚摸着大女儿,说:“快了,小芳。妈妈和阿姨们外出劳动时,你在大院里看好两个妹妹。”

这天早晨,大家打好饭回到各自屋里。

仝兰芝看着两个孩子吃好,到外面水池旁边洗碗回来,端起自己的饭碗却没有一点食欲。感觉胃里一阵一阵向上翻腾着,她放下碗到门外吐出翻上来的酸水。

葛素华在旁边催促着:“小芳她妈,你怎么还不快吃呢?快上工了。”

仝兰芝摇摇头说:“不知怎么的,吃不下,胃里不舒服。”

仝兰芝早上一口饭没吃,坚持做完上午的垦荒任务。中午回到收容遣返站大院躺在炕上,大口喘息着。

葛素华帮着把午饭打来,端到仝兰芝跟前。说:“小芳她妈,起来吃饭。你早上就没吃,下午还有那么重的活儿等着呢。”

仝兰芝爬起来,抓起一块儿高粱面发糕咬了一口,刚咽到嗓子眼儿,胃内一股酸水返上来,她冲着门外吐了出去。

因为呕吐和莫名的难受,憋的仝兰芝鼻涕眼泪地挂满了一脸。她闭上眼睛,摆着手说:“吃不下,就想吐。”

小芳和小燕见状,吓得趴在妈妈怀里哭起来:“妈妈!我不要你难受。”

下午,仝兰芝硬撑着随大家来到荒地,平时轻松地握在手里的铁锨,今天显得那般沉重。每铲一次土,都要费尽全身的力气。

虽说已是八月底了,但戈壁滩上的太阳,依然火辣辣的热,地头的两桶水很快就喝的见了底。

仝兰芝也口渴难耐的想喝水,端起搪瓷水缸只喝了几口,就又吐了出来。

仝兰芝瘫软地坐在地上。

葛素华撂下铁锨,满头大汗地跑过来。看着浑身发抖的仝兰芝,呼叫领队的工作人员:“不好了!仝兰芝生病了!”

仝兰芝在收容站的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铁路医院。

医生简短地询问几个问题,测量体温、血压,又做了几项化验以后,说:“这位同志,你着凉了。别看这里白天挺热的,到了晚上气温很低。给你开点发汗的药,多喝点热水就好了。还有一个,就是你怀孕了,你自己是不是不知道啊?”

仝兰芝一下懵了,着急地说:“这个孩子不能要,我身边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医生!我要打掉这个孩子。”

医生说:“你身体现在这么虚弱,怎么能打胎呢?”

仝兰芝回到住地吃了药躺下了,姐妹们把各自的小毯子都盖到冷的发抖的仝兰芝身上,孩子们害怕的站在旁边一声不吭。

王站长知道后,让厨房做了一碗面条端了过来,关切地询问了几句,说:“对不起!仝兰芝同志,不知道你怀有身孕,从明天开始你不用到农场地里去了。你就在食堂里帮忙干点事儿就行了。”

仝兰芝看出王站长心地善良,恳请道:“王站长!俺给家里写封信,你能帮俺到邮局去寄了吗?”

王站长为难地说:“不是我帮你,你写信回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家人更加担心。”

九月份以后,早晚逐渐凉了起来,大家都从行李里翻出了外套。

仝兰芝和孩子们 到哈密收容遣返站,已有两个多星期了。眼看着要开学了,可孩子们和她还都被困在这个大院儿里。

仝兰芝在食堂里做完事,看到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心中有了主意。

她找到王站长说:“王站长俺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王站长和蔼地说:“你说,啥事?”

仝兰芝说:“俺想利用空闲时间将收容站里的孩子们组织起来,教他们识字,你看行吗?收容站里的孩子一天走不了,就一天上不了学。”

王站长高兴地说:“这是好事呀!唉,我也着急,可没办法。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了建设边疆来的。可这文化大革命运动要你们回原籍。不能说了,说多了要犯错误的。你放心,我马上给你找块木板来,还有粉笔。”

此后的十余天,收容遣返站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

夜幕下,收容遣返站里静悄悄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喃喃的说着:“已经二十三天了!”

大家日复一日的在遣返收容站里度日如年般的煎熬着,两头的家人得不到旅途中的亲人的消息,是多么的心急如焚呀!

终于有一天,仝兰芝和葛素华与同室的姐妹们商议了计策。

这天的早饭时间,饥饿的人们涌出房门儿去食堂打饭。收容所工作人员发现有一个房间里没啥动静,走来提醒到:“开饭了 。”

仝兰芝和屋内的所有姐妹们同时回道:“从今天起,我们不吃饭,什么时候让我们回去什么时候吃饭。”

“吆!长本事了啊,看你能坚持几顿不吃。”有个工作人员阴阳怪气地说。

大多数人吃完饭,在收容站工作人员带领下出去参加劳动了。仝兰芝她们所在的房间没有一个人出来去参加劳动。

到了中午开饭的时候,出现了两个房间的人拒绝吃饭,以此抗议要求早日能回到故乡。到了晚上有一半的人加入了抗议行动。

收容遣返站的王站长见一群娘们儿动起了真格的了,还引起了连锁反应,慌忙跑去汇报给领导。

当天晚上,来了几个领导模样的人,召集收容站的人开了个大会。

会上领导们亲切的安抚着大家:“我们铁路部门也是不得已将大家收容在这里,都是为了配合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才不得已而是为之。我知道各位归家心切,又拖家带口的,给你们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但是你们把车厢让出来给红卫兵,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支持。饭还是要吃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仝兰芝举手要求发言,她站起来说:“我们是被要求回原籍参加文化大革命的,如今我们滞留在这里二十多天了,耽误了我们回去参加文化大革命的大事,请问谁负责?红卫兵小将坐车是革命,我们坐车也是为了革命,革资本主义当权派的命,不让我们启程回家,我们绝不吃饭。”

“说得好!谁阻挡我们回家参加文化大革命,谁就是在破坏文化大革命!”会场上人们响应着仝兰芝的话不停的大喊。

领导站起来摊开双手说:“这不是红卫兵大串联吗?我们也没有办法,就这一趟火车,谁敢得罪红卫兵小将呀!只有先紧着他们了。不过从今天起,只要大家好好吃饭,保重好身体,我保证每天能有一部分人从这里上车,当然是妇女孩子优先,男同志们还请耐心的再等一等。”

绝食斗争换来了胜利。

当天晚上,就有几个妇女和孩子走出了遣返收容站,登上了东去的列车。

第二天半夜里,仝兰芝在咪咪糊糊中听到有人敲门。她起身穿好衣服打开门愣住了,只见王站长立在门外,王站长小声地说:“动作轻一点儿,叫上你们屋里的人,半个小时以后出来集合,我带着你们去火车站,你们不要惊动了其他屋里的人。”

仝兰芝听到这突然降临的好消息,安奈不住狂跳的心,轻轻的关好门。她走到炕头一个个推醒姐妹们,用几乎颤抖的嗓音低声传递着这一喜讯:“快起来!不要弄出动静来,半小时后集合上车。”

姐妹们以极快的速度穿上衣服,收拾好行李,激动的踮着脚,静静地鱼贯而出,生怕惊醒其它屋里的人。

十几名妇女、孩子,在王站长的引领下,一路静悄悄地来到哈密火车站灯火通明的候车室。直到坐下的那一刻,众姐妹憋屈了多日的委屈终于迸发出来:又哭又笑着拥到一起。

王站长过来一人发了一张盖有收容遣返站公章的乘车票,说:“大家路上注意安全,车厢里都是红卫兵,比较拥挤,看你们都是妇女和孩子,所以先安排你们上车了。”

仝兰芝和其他十几位姐妹,连连朝善良的王站长鞠躬道谢,目送王站长的身影消失在候车室外面的夜幕里。

车厢里果真全是佩戴红袖章、身穿绿军装的红卫兵,过道里行李架上全是人。仝兰芝和刚上车的姐妹们你挤我,我挤你的站在靠车门口的过道上 ,有时孩子们被挤的哇哇直叫。

就这样坚持到了兰州火车站,一部分红卫兵下车北上了,车厢里才算稍微松了一点。

这火车坐的那叫一个拥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