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从长江到戈壁 > 第67章 手艺

从长江到戈壁 第67章 手艺

作者:用户小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28 15:42:40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再过两个多月,少数民族的肉子节就要到了,找上门来请仝兰芝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

仝兰芝白天和大家一起出工,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下后,守着一摞布料,在煤油灯下给乡亲们做新衣服。

每块布料上,她都写着主顾的名字和身体尺寸。她先裁剪好当天夜里要做的布料,仔细地缝制着。

仝兰芝给乡亲帮忙缝制衣服时,从不收取分文。有时来麻烦仝兰芝做衣裳的乡亲过意不去执意要给报酬,仝兰芝总说:“俺不能搞资本主义那一套,乡亲平日里也没少帮助俺,俺怎么能收钱呢?”

时间长了,乡亲们觉得总是白白地麻烦仝兰芝,感觉非常不好意思,慢慢地来做衣服的人就少了。可有些乡亲拿着布料到五小队裁缝组里去做,成衣后都不是太满意。后来,乡亲们找到绕子队长,让她想想办法让仝裁缝能名正言顺地给大家做衣服。

绕子队长和队部的几位村干部,坐在一起商量后决定:小王坎村也成立一个裁缝互助组。

由仝兰芝当组长,其她成员可以自愿报名参加。

队部给缝纫组定价,做一件上衣三毛钱,做一条裤子一毛钱。不论本队的还是外面队里来的顾客都按此标准收费。每日的现金收入按工分值记入缝纫组名下,现金入账集体账目。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缝纫组成立的那天,有两名维吾尔小媳妇报名了,几家回、汉族的妇女私下里担心缝纫里活计少,挣得工分会比不上在大田里的多,都没有报名。后来,刘光华举手加入了进来。

队部因为没有空余的房间可用,缝纫组临时在仝兰芝家里开工了。

维吾尔族有个习俗,过年时或者是家中有喜事时,不论家里有钱没钱,女主人必须做一件新衣裳。否则,男主人没有面子。

所以,肉孜节来临之际,来缝纫组找仝兰芝做花裙子的妇女特别多。

年老的妇女的裙子不讲究腰身,只要从裙子的腋下那里缝制出一圈褶皱,形成宽大的裙摆就行。

年轻小媳妇的就要仔细量好身高胸围臀围,仝兰芝想到刘老师以前穿的连衣裙的模样,她把初步想好的的裙子模板画给两个维吾尔姑娘看。

帕提古丽汉和哈提曼汉看了模板,高兴地说:“好漂亮!师傅。我们俩也要做这样的。”

刘光华疑惑问仝兰芝:“你什么时候学的这手艺?”

仝兰芝叹着气说:“从东北回来在家没事,跟高楼镇街上胡裁缝学的,他还送俺几个纸做的模板呢。俺学的时候只是想着给孩子们做衣服不求人,谁想现在倒派上用场了。”

“你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呐。”刘光华感叹道。

眼看着送来的布料越来越多,裁剪好的布料全靠手工缝制,一天难能缝出一件新衣服。

为了提高缝制衣裳的速度和质量,仝兰芝和丈夫商量决定,去火车站找二妹帮忙,借她缝纫机用。如果二妹能借,缝纫组有了缝纫机,那成衣的速度可就快多了。

买一台缝纫机,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手里要有缝纫机票才能有资格去购买。

缝纫机票在当年可是紧俏的很呢,只有商业局和供销社内部人员才有机会得到一张购买缝纫机票。

仝兰芝说服丈夫,让陈广良赶着借来的毛驴车,带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半布袋白面,找到二妹说明了来意。并当着二妹婆婆的面,许诺到了年底给二妹送一只羊来过年。

傍晚,陈广良顺利地拉回了二妹家的缝纫机。

有了缝纫机,成衣的速度快了。仝兰芝在缝纫机上把裁剪好的布料缝制成型,帕丽古丽汗和哈提曼汉锁扣眼钉扣子,刘光华老师锁边熨烫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肉孜节那天,老社员家里家家宰羊。第二天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走亲戚访友拜年。

姑娘们穿着漂亮的裙子,一到亲戚朋友家,就引起当地姑娘们的注意。纷纷围着问漂亮裙子是在哪里做的?

自那以后,十里八村的人家,不分民族,逢年过节、娶媳妇嫁姑娘的都会专门送来布料,请仝兰芝加工缝制新衣。

后来,开始持观望态度的葛素华也加入了缝纫组。

缝纫组里每人每天的工分值,相当于一个男劳力一天的工分值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