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从长江到戈壁 > 第71章 维护坎儿井 积极交公粮

从长江到戈壁 第71章 维护坎儿井 积极交公粮

作者:用户小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28 15:42:40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麦子收完,紧跟着播下高粱。

队里所有劳力,畜力,都在打麦场上忙碌着。马拉着大石滚子一遍遍地转圈碾压着麦穗,男社员用木制的掀板铲起被碾碎了的麦秸秆,迎风向上抛出去。小麦秸秆和金灿灿的麦子便神奇地分开了来。女社员将麦子装入一包包麻袋里,整齐地摆放成一排,像极了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

公社办公地北边的粮站,一片繁忙热闹的场景。

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交公粮的马车,插着红旗,敲锣打鼓地挤满了粮站大院。就连粮站门外的马路上,都停满了装载着一麻袋一麻袋小麦的马车。

小王坎儿村当然也不甘落后。

绕子队长让尤家娃给三架马车都换上新缰绳,和艾比布大叔和卡特尔大叔赶着满载小麦的马车,十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护送着马车,早早地排在送公粮队伍的最前面。

张耀祖和魏淑兰随泰兴青年支边队送公粮的马车,到公社民政办公室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两个人喜气洋洋地带着喜糖来看望大哥大嫂。

仝兰芝高兴地把喜糖分享给缝纫组的同伴,张罗着做饭给他们吃。

张耀祖急忙阻拦着说:“大嫂,没有时间在家里吃饭了。交完公粮所有跟来的人都要坐马车回去,下午生产队还有事呢。”

仝兰芝坚持要做饭,魏淑兰又拦住大嫂说:“俺大嫂,真的没有时间在这儿吃饭,误了马车俺俩还得跑回去,俺们来时带馍馍了。”

陈广良问了问耀祖弟近来的生活状况,

跟着他两个人走出家门来到北边紧靠着粮站的马路上,泰兴青年支边队的马车已等候在路口了。

张耀祖和魏淑兰坐上马车,挥手告别了陈广良。

仝兰芝参加完麦收,召回缝纫组的姐妹们,缝制因夏收而延期成衣的布料。有了缝纫机,一条裤子,仝兰芝带个晚不到两个时辰就能做好了。

家里的零用钱有了着落,丰收的麦场上堆成山似的麦子,与亦师亦友的刘光华老师一起共同开创新生活。所有这些都让仝兰芝感到自来新疆后从没有过的愉悦。日子慢慢的有了盼头。

唯一让她有些犯愁的是,红卫脖子那块儿的烫伤始终不能痊愈。家里用于涂抹伤口的狗油已见了底。他让丈夫满公社的又出去跑了一天寻找狗肉,结果是空手而归。

晚上,小芳和小萌小燕去刘光华老师那里写作业去了。

陈广良疲惫不堪的早早地躺到炕上睡了。仝兰芝挑灯踩着缝纫机,红卫在妈妈身边抓着地上的碎布条玩耍着。

“仝大姐!”门外有人喊。

仝兰芝起身往外走,说:“谁呀?进来。”

刘一德和孙美英走了进来,“仝大姐!看俺给你找到你要的东西了。”说罢,刘一德举起手里的一个面袋子。孙美英在旁边咯咯地笑着。

“什么东西?”

“你要的狗油呀。”

刘一德从布袋子里掏出一块狗油,还有几块儿狗肉,得意地说:“今天下午俺和美英到南边老兰新公路两旁挖黄柴,顺便带了张自己编的打兔子的套子。美英她有了,馋着想吃肉呢,可兔子没打着,逮到了一只狗。”

仝兰芝听说美英怀孕了,惊喜地说:“美英!你有了?还想吃啥?我给你做。”

她看看放到面袋子上面求之不得的狗油,脸上露出难色,说:“一德弟,你打的这只狗,别是有主的吧?”

刘一德自信地说:“应该不会。这只狗跟了俺俩一下午,撵也撵不走。兴许是跑车人丢下的。你放心吧,如果有人找来,俺给他钱就是了。”

这件事在仝兰芝心里许久都没有放下,生怕有人找上来闹事,万一是老社员家的狗,那会影响民族团结的。万幸的是,直到红卫用了刘一德送来的狗油,烫伤痊愈了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人来找麻烦。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向前过着,农业学大寨的声势越来越大。

小王坎村不但将村南面山包后的的盐碱地改造了两百亩可耕田,而且还将公路以北的戈壁荒滩,靠人拉肩扛的移掉了一个个沙包,再造了百亩沙田。

新开垦的百亩沙田荒地地势较高,坎尔井水无法灌溉到地里,只能靠天山上的雪水灌溉。沙土地特别不保水,土壤容易流失。绕子队长安排关祥飞和依明,开拖拉机到戈壁滩上捡石头回来,在沙土荒地里用石头砌水渠。

在公社技术员的指点下,绕子队长带领社员在这块地里种上了耐旱的绿豆和毛豆。撒下种子就不去管它了,秋收时去采收。

有天夜里,沙纪建神色慌张地来到陈广良屋里。他压低声音说:“不好了,俺听俺大姐夫说,公社去社调新落户人员档案的事有回信了。说是关师傅家里的媳妇是资本家的女儿。”

“这可怎么办呢?”仝兰芝听见了着急地看着丈夫。

“怕啥?她父亲是资本家,也是红色的资本家。解放后,刘光华中学一毕业就到乡下教书了,再后来嫁给了退伍军人关祥飞。俩个人又一起来支援边疆建设。俺不相信档案里会没有这样?”陈广良镇定地说

“俺也看刘姐不像资本家的小姐。”沙纪建说。

天亮了, 陈广良起了个大早,他早早地来到绕子队长家,一五一十地把关祥飞和刘光华老师以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讲了一遍。

果然,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公社革委会主任粱主任,就是沙纪建的大姐夫,和两名维吾尔族公社干部来到小王坎儿村队部。

粱主任坐下来后,问绕子队长:“小王坎儿村的社员在学大寨运动中,都表现的好吗?”

绕子队长连连说:“好!好的很。社员们都喜欢劳动。”

“你们队的关祥飞和刘光华表现的怎么样?”粱主任问。

“关师傅和依明开拖拉机,天天到戈壁滩上去捡石头。”绕子队长回答。

“那刘光华呢?”

“关师傅的媳妇嘛,天天和社员们一起在地里劳动。”

“关祥飞和她媳妇的档案我们调过来了,也都看了。关祥飞是个好同志。但是,刘光华是资本家出身。不过档案里也说了,刘光华很小就参加了革命,是可以改造好的同志,你们要多帮助她,改造好世界观。”粱主任说了很多。

“要有人监督刘光华的劳动。”粱主任补充道。

绕子队长肯定地说:“对!对!每天都有人监督刘光华劳动,我派的人,四个人呢,”

“这样很好,我们回去给领导汇报汇报,你们执行政策好。”粱主任说完起身和那两个人走了。

学大寨,每个村都在开垦荒地。

小王坎儿村的坎儿井水,已经不够灌溉三个自然村的耕地了。公社派出打井队,各个村儿排着队等着打机队来给打机井。

随着机井数量的增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坎儿井的出水量开始减少。

绕子队长组织人员淘挖坎儿井,清理坎儿井下暗渠里的淤泥。

虽说是夏天,但坎儿井下温度很低,不穿棉衣在井下工作根本受不了。

有些社员宁愿在大田里上工,也不愿去她们挖坎儿井。社员大会上,有人议论:“这个累活,就应该让改造对象去。”

关祥带和刘光华到小王坎儿村落户有半年了,虽说边疆自然条件差,但他俩感到在这里精神不再那么压抑,孩子们在学校也没人嫌弃。纯朴的民风让他们灵魂得到了救赎。

关祥飞本就不是一个怕吃苦的人,他积极举手报名了这项劳动。

刘光华老师也举手报名,绕子队长说:“这个不是女人干的活,你在缝纫组多多缝衣服。帕提古丽汗,你负责监督。”

提意见的人不再吱声了。

坎儿井的竖井口,支起一个木辘轳,上面缠着长长的直径三厘米粗的麻绳。一头固定着一个大钩子,大钩子上挂着一个装泥浆用的筐子,沿木轱辘缓缓放到井底下。另一头绳子固定在牛的缰绳上,套在牛脖子那。下井淘淤泥的人,上、下井,以及淤泥的运送,全靠这头牛来拉着绳索来完成。

暗渠很黑,没有一丝光亮。人们每隔一段距离在暗渠的壁上凿一个土台,放一盏油灯照亮。每个下井的人,上身都穿着棉袄。

仝兰芝虽然每天都要站在炕前裁剪,坐在缝纫机上穿针引线,夜里还要挑灯赶制衣服,她已经很累了。但她仍然早早地起来给丈夫做好早饭,再烙个饼子给陈广良带上在井下当做午饭。连同头一天傍晚穿回来晾晒在外面的棉衣一起装在提包里。

陈广良幸福地享受着妻子地关爱。这样下井工作一周后,仝兰芝送丈夫出门时说:“你身体要是受不了,给绕子队长说一声,换个其他的事做,你头上有伤,别在井下又晕倒了。”

陈广良头也不回地说:“什么苦没吃过?没事的。”

仝兰芝又追着大声地说:“关大哥第一次下井,你关照着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