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从长江到戈壁 > 第92章 上大学

从长江到戈壁 第92章 上大学

作者:用户小城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4-28 15:42:40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仝兰芝从老家回来后,整日没白没夜的在缝纫店忙着。

葛素华吃过晚饭去挑水,路过缝纫店看里面的灯还亮着,她放下水桶推开门。

“红卫他妈!都多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去?”葛素华问。

“我把这件衣服做好了就回。”仝兰芝头也不抬地说。

“干嘛这么拼命?”

“你不知道,火车站货场那边不再用临时工了,陈广良一时半会也不能回来,过段时间开学后几个孩子都要上学,我不多做点那行呢!”

“你家老陈也是的,为了当孝子连家都不要了。

八月初的一天,一群人敲锣打鼓地来到小王坎村,他们到队部找到绕子队长,绕子队长又领着一起走到刘光华老师的门前停了下来。

刘光华听到喧闹的鼓声,莫名地从屋里出来。

文教办的徐老师高兴地手拿一封信笺,递给刘光华。

“公社党委特派我来给关建设同学送大学录取通知书,恭喜恭喜。”徐老师大声地传达着这一喜讯,“今年全县总共考上三个大学生,小王坎村就占了俩个,了不起呀。这下我们公社的中学可出了名了。”

刘光华喜极而泣,她双手颤抖着接过录取通知书,说:“这都要感谢学校的老师们。”

“绕子队长,接着去陈广良家。”徐老师对绕子队长说。

绕子队长高兴地带着锣鼓队朝裁缝店走去。

锣鼓声离裁缝店越来越近了,葛素华探头看了看,说:“红卫他妈,你看他们朝这里来了。”

裁缝店里的五、六人一起跑出来看热闹。

徐老师老远就朝仝兰芝笑呵呵地抱拳道:“恭喜!恭喜!恭喜你姑娘陈小萌考上了大学,公社特委托我来向你贺喜。”

缝纫店门前围拢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争相传述着这一喜讯。刘光华从人群里挤到仝兰芝跟前,两人高兴地拥抱在一起。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像一只只小鸟展翅飞离了巢穴。孩子们有了美好的前程,对每一个母亲来说都属莫大的安慰。

夜晚,仝兰芝和刘光华坐在土炕上,笑着哭着回望着来时的路,憧憬着那还有些模糊的未来。

第二天,大家一到缝纫店便七嘴八舌地说起昨天的事。

“红卫他妈!这下刘光华可要好好的感谢你。小萌工作几年了还考上了大学。不过别看她平时不吭不哈的,还怪有本事的唻,他家建设高中都没有上,还考上了大学,真稀奇。”葛素华羡慕你说。

哈提曼汗说:“当了大学生,就是公家的人了,还能吃商品粮嘞。”

“唉?俺家那丫头上大学是没有指望了。红卫他妈!过几年看你家小燕的了。”

仝兰芝说:“还不知道命运会怎么安排她呢。”

突然,葛素华压低声音说:“俺家那口子回来说,老家河南有个地方搞包产到户了呢。”

“别瞎说!广播里没有说的事不要乱传,小心带帽。”仝兰芝立刻打住了葛素华的话题。

几个古力偷偷地笑起来。

这天傍晚,仝兰芝莫名地心里烦躁郁闷,她早早地从裁缝店回来拿起扁担去挑水,正好遇见放学回家的红卫弟俩。红卫他把书包递给妈妈抢过扁担,说:“妈!挑水的事该我接班了。”

仝兰芝愣在原地,说:“你能挑的动吗?”

“你带弟弟回去等着吧。”红卫挑着水桶走远了。

仝兰芝从马嫂子那里找来一些糖精,蒸了一锅高粱面发糕。

马嫂子家的老马,偷着摸着经常能倒腾些紧缺的玩意来,他们家还有不要布票的斜纹布呢,不知底的人别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

“砰!”门被撞开了,红卫歪歪倒倒地挑着两桶水回来了。

“真能干!俺红卫也长大了。”仝兰芝边说边把两桶水倒到水缸里。

红卫还要去挑,仝兰芝拦住说:“不挑了,你去把刘老师叫来家来。”

仝兰芝转身又对劲松说:“劲松!拿四个碗四双筷子,小板凳搬好准备吃饭了。”

“妈妈!你是不是算错了?大姐,二姐都不在家,我们现在只有三个人。”劲松掰着手指头说。

“你刘老师一会儿就来。”仝兰芝笑着告诉劲松。

门外传来了刘光华老师的笑声,“我说不来,家里还有中午的剩饭。可红卫不愿意硬拉着我来。”

“叫你来你就来嘛,客气啥?快坐下来尝尝我刚做的高粱面发糕。”仝兰芝说着先拿起一块发糕咬了一口。

刘光华吃了一口发糕,又吃了一口,她拿着发糕左看看右看看说:“兰芝!你做的发糕就是好吃,甜甜的。”

“好吃就多吃点。”仝兰芝拿起一块发糕放到刘光华面前,“刘老师!建国经常来信吗?”

“一两个月能来一封信吧,总说他忙。”

“你让他别忘了给小芳写信,这孩子最近心事重的呢。”

“管!我一定说说建国,让他有空多给小芳去信。建国这孩子一忙就把啥事都忘了。他们部队上好像有啥事,就是不方便给我们说,总说忙,没时间。”

“几个孩子都上学走了,家里就你一个人。每天早上俺看你站在路口等老关的那孤孤单单的身影,俺心里怪不是滋味的。俺看你地也别种了,老关的工资还养不起你吗?你搬到城里去吧。”

“可使不得!我这身份还是规矩一点好。”刘光华连连着手,“你还说我呢,你不也一样。从俺来就没看见陈广良天天在家呆过,家里不全靠你一个人支撑着?以前他在火车站的时候,夕早晚的还能回来一趟;这下倒好,回老家了。”

仝兰芝难掩心中的苦闷,苦说着:“他在家孝顺爹娘了,还能说啥?这么多年俺早习惯了,只要孩子们好,俺再苦都愿意。今年口里这一趟跑的,加上他长期不在家,今年肯定又成透支户了。俺心上有点累了,趁天还没有太冷,俺去五大队走一趟亲戚。耀祖弟成天叫俺去,到现在还一趟还没去过呢。”

“去吧!散散心,孩子我给你看着。”

仝兰芝赶着驴车沿兰新公路向东走了两个多时辰,终于到了泰兴青年支边队。

正在地里劳动的魏淑兰,远远地朝仝兰芝跑来。

“俺大嫂!你可也来了”魏淑兰拉着仝兰芝的手高兴地摇晃着,“快走家去。”

魏淑兰带着仝兰芝走进村西头的一个院落,说:“俺大嫂!俺这屋盖好都有好几年了,你还是头一回来呢。”

仝兰芝现在院子里环顾一圈,惊叹道:“光这院子得有三分地大了吧?”

“大嫂!你再到家后看看,屋后还有羊圈驴圈呢。”魏淑兰自豪地说。

仝兰芝走到后院一看,几只羊“咩咩”的叫着,魏淑兰从羊圈顶上拽下来一捆干草丢给了羊。

三间平房窗明几净,从屋里到屋外墙面上都抹上了黄泥,黄泥抹得平展且发着光。堂屋最里面一条与屋齐长的条案刷着紫红色的漆。

仝兰芝看到条案喜欢地上前触摸着,说:“这个条案和老家的一模一样。”

魏淑兰说:“这个支边队都是老家人,屋里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按老家的样子做的。”

“妈妈!妈妈!”魏淑兰的两个孩子放学回来了。

魏淑兰从屋里迎出来,招着手说:“快来喊大妈!公社的大妈来了。”

“大妈!”两个孩子齐声喊着。

仝兰芝从兜里摸出几块双喜牌水果糖,疼爱地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头说:“几年不见,都长这么高了。”

“大嫂!你不知道,这几年俺又生了一个,在托儿所呢。”魏淑兰不好意思地说。

“你爸怎么没有回来?” 魏淑兰问孩子。

“爸爸顺便去坎儿井提水去了。”小春萍说着跑出迎爸爸去了

张耀祖提着两桶水回来了,它一进门就喊着:“俺大嫂!”

仝兰芝看着皮肤黝黑消瘦的张耀祖,感慨第说:“才几年不见,你俩个人都变样喽,盖这房子累的不轻啊。不能太拼命了。”

张耀祖放下水桶对魏淑兰说:“还不快做饭?擀面条给大嫂吃。”他搬来板凳,“大嫂!你坐。俺大哥怎么没有和你一起来?”

仝兰芝说:“你大哥回老家了,老人身体不大好。”

“耀祖!你去队里的菜地拔些菜来家。”魏淑兰在灶台前喊着。

张耀祖拔了着菜回来,关切地问仝兰芝:“大嫂,陈大爷不要紧吧?”

仝兰芝说:“老爹经常嫌心口疼,先生看了说不碍事。你看你,比那会瘦多了,不要光知道干活,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张耀祖嘿嘿笑着说:“在学校里教书累倒是不累,大嫂!你看这房子,全都是俺俩个人利用休息时间盖的,一天也没有耽误工。”

“我们比你俩来的早,到现在还住的队里给的两间屋。你看你现在住的多阔气。看得出你俩没少受苦。真是佩服你们。” 仝兰芝说。

“大嫂!我们队里工值要比小王坎儿高些,我们一个工要划到八毛多了。”

“那到是,小王坎村一个工现在还是三毛多。”

“大嫂!你缝纫店的活可多?”

“缝纫店里衣服倒是做不完,收入 都归集体。要不是店里的人额外每天有五毛钱的收入,恐怕家里连买煤油的钱都没有。”

吃过午饭,张耀祖带着两个孩子急匆匆地上班去了。临走不忘叮嘱仝兰芝:“大嫂!你别着急走啊,住两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