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131章 国富论的魅力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1章 国富论的魅力

作者:无相黄叶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5-03 18:04:13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旬报》的定位是一份面向市民阶级的报纸,要的就是通俗易懂。

吴山社的文人虽然文才高,但是他们许多都出生名门,品位格调和普通百姓并不相同,而且这些吟风颂月的才子,也难得有能力去做那笔案之间的编辑苦活。

反而是席浪仙这样的文人历经过世间苦楚,又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更有可能胜任报刊的编辑一职。

王文龙打算把席浪仙带回去好好培养,如果能力可以,说不定可以塞给邓志谟做副手,一个负责内容选定,一个负责编辑排版等掌总工作。

……

在东园文会结束之后,袁宏道就又要启程,他的老家在湖北公安,回去的路程并不算麻烦,只需要从镇江坐长江江船过南京,然后一路溯江而上就可回去。

在东园文会的这几天,袁宏道一边于东园中跟文人才子们唱和,而袁宏道手下的仆人则在苏州镇江一带采购大量土产。

这些东西全部会跟着袁宏道的船只一起沿长江而上,因为袁宏道现在还是礼部官员,一路上打着官方排驾几乎没有钞关敢拦。

走这一趟,袁宏道至少能获得上百两利润。

袁家是湖北豪富,有大量的产业,常年都要在湖北和南京之间跑江船,袁宏道和他哥哥袁宗道当官以来已经庇佑了不知多少江船,为家族产业省下好多费用。

甚至袁宏道在江南采购商品都不需要付钱,直接打成白条,等过一阵子他家里面从湖北来的商船再将湖北货物运到江南时拿货物充抵即可,相当于零成本进货。

这年代的世家大户就是这么豪横,货运和税收成本直接比起其他要从江南运货到湖北公安的商人低了好几成,袁家怎么可能不发达?

其实各地瞬间太监能够招到爪牙,以后阉党能够崛起,也和这些世家大族的垄断不无关系。

普通的小商人、小文人根本不可能和袁家这样的豪门竞争,攀附上太监中官才能给他们一些和世家大族竞争的机会。

但是这种斗争没有把蛋糕做大,从世家大族手上抢来的权利转移到了太监和新晋崛起的攀附文人手中,只是加剧大明内耗而已。

对于最底层的百姓来说,太监和世家大族两方为了积攒实力都对下压榨,然后把压榨所得用于互相对抗。不但没有缓解底层百姓的困苦,反而多出一批人来压榨他们,只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

王文龙参加吴山文会已经收集到了一大批诗词散文,足够填充《旬报》很长时间的版面了。

这时叶成学从南京而来,邀请他过一阵子去东林讲学。

王文龙对此已经无可无不可,他现在已经有了一定名气,思想体系也已经通过大量论述在世人面前显现,不会再轻易被贴上东林书院的标签。

去往东林讲学,只会更提升他的名声。

王文龙的名气已经不小,又是第一次去往东林书院,这次讲座东林党的几个大佬都要来参加,众人回来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王文龙索性留在苏州继续自己的《国富论》创作。

《国富论》一开头王文龙就论述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原理。

王文龙拿福建德化的瓷器生产做例子。

王文龙通过查找福建官方的历史资料指出德化的人口在南宋和明朝时期差别并不大,但是在南宋和元代德化瓷器全盛之时德化的窑口只有十几座,可到本朝却已经有四十多座,瓷器产量也是宋代的五倍以上。

“同样的人口却能够做出五倍的生产差距,原因何在?”

“因为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宋朝的时候,德化的窑口自己要负责从挖土塑形到烧造的所有过程,而到了本朝“土场挖瓷土,泥工做胚土,拉胚匠拉胚,雕花匠雕刻,窑户烧造”“每一道工序首尾相连,相应工匠只需要打磨一项技能,而且所有的生产设备都只为一道工序做准备,自然比一个人要做多项工作的效率更高。”

解释了劳动分工带来效率提高的原理之后,王文龙又指出市场范围大小对劳动分工的影响。

“隆庆以前德化瓷器无法外销,一年产量不过十几个窑口即能满足,不足以养活专门土场,所以各个窑户还要自己前去挖土。”

“隆庆后海贸渐渐兴起,德化瓷器外销繁荣,窑口数量达到三十个,土矿主便有足够利润雇佣工人。“

“矿主打制专门挖土工具,专业矿工用上合适工具一日掘土量可抵二十年前三倍,原本预计费三日工者如今一日可得。”

由此王文龙便同读者解释,为什么大城市的商业发达水平总会高于小村镇,因为“大市场带来多样化需求和规模效应使得成本降低,同样的商业在大城市的经营成本更低,效益更高。”

继而“将此推广到一国的范围”,市场越大的国家越能进行广泛的分工,生产力发展潜力也就越大。

王文龙便由此解释,为什么大明的种种技术总是胜过周边的番邦小国。

“而在航海之事上这却反了过来,因为欧洲人有跨越大洲的远洋贸易需求,所以欧洲人的远航技术日益提高,而大明的船只只走东西洋的近洋航线,所以远洋贸易的技术没有发展机会。”

“一百多年下来,大明的远航技术便落后于欧洲。”

王文龙用了几天时间便写出前两章,拿给叶成学一读,叶成学读着读着就钻研进去。

第二天他顶着一个黑眼圈跟王文龙回馈:“发人深省,玄妙神奇。”

这年代的人也在讨论经济现象,但是没有一本书能将市场经济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写得如此清楚的。

王文龙又拿着这书去和屋主徐树丕分享,然后叶成学和徐树丕都看了进去。

两人都感觉书是好书,但这书读起来非常困难,不是学习诸子文章时寻章摘句理解气韵的那种困难,而是一种读理科书时战战兢兢绞尽脑汁跟上作者思路的困难感觉。

明明王文龙的书稿中没有什么难解的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看得懂,但是往往读着读着一个晃神突然就发现自己跟不上王文龙的思路,只能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两人苦读时王文龙也沉浸入创作的世界。

直到三天以后叶成学一早急急忙忙来找他:“整日读你这书看得我头昏脑胀,几乎忘记大事,先生们这几日就到了,建阳快随我去无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