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宋代魂变:齐凌之抉择 > 第121章 独行臣子

宋代魂变:齐凌之抉择 第121章 独行臣子

作者:老姜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3 05:19:21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时光荏苒,转眼已至岁末,各个衙门按照惯例封印休假,官员们得以十日安逸。永兴军路的大小官员们才暗暗松一口气,各展神通,纷纷恳请汴梁城内的密友或师门长辈,设法让寇准重返朝堂,或者设法替换齐凌,以防永兴军路因这对老少而官途动荡。

信函发出,附带的年礼分量厚重。他们甚至曲折地打动了前任宰相吕蒙正,请求他在新年后的首次朝议上,直言劝谏君主召回寇准,以应对春季黄河泛滥的危机。

然而,此举却适得其反。大宋第三位皇帝赵恒,对永兴军路官员与红莲邪教的瓜葛深恶痛绝,更对他们敢阻隔信息,令朝廷长期蒙蔽此事怒不可遏。因此,他难得地果断决策,批准了永兴军转运使宋守正去年呈上的辞官折子,准许他归乡颐养天年。接着,调回了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张齐贤,将向敏忠,张齐贤的好友,同平章事,派遣至永兴军路,接任经略安抚使。

此时,众人皆知,赵恒即将对永兴军路施以史无前例的重击。两任宰相镇守一方,自大宋立国以来,尚属首次。

尽管寇准和向敏忠都无法久驻永兴军路,但两人联手坐镇,即便朝廷替换所有官员,地方也不可能掀起太大波澜。于是,永兴军路的官员们,若有门路者,急寻调任之机;无门路者,则退而求其次,企图替换齐凌,哪怕资助齐氏晋升高位,以减轻自身危险。

然而,未等他们行动,赵恒突然通过吏部,正式任命齐凌为永兴军路提点刑狱司判官,以表彰其过往功绩,以及在代理提点刑狱判官期间的勤勉与成效。

消息一出,永兴军路官场再次哀鸿一片。在汴梁城,前任殿前都虞侯齐重贵的府邸前,前来祝贺的老友络绎不绝。

随着太祖与太宗两位马上皇帝先后离世,大宋将门后代转文从政渐成风尚。几乎每个将门的第三代都在刻苦攻读诗书,期望通过太学毕业,成为同进士,然后担任地方文官职务... ...

然而,诸多武修世家的第三代子弟,修书习字之际,仍不忘骑射之技。他们难以承受修炼界的严酷,仅能在皇宫禁卫军中挂个七品或八品的空名,随后逍遥家中。

故此,近十余载,能自武入文,未依赖家族势力便晋升正六品文职的,寥寥无几!

齐凌之事,实属罕见。他已犯下重罪,前程黯淡,却奇迹般地峰回路转,或曰“修士归正”,这更是万中无一。

于是,齐凌在众多老将军心中,便是“他人家的杰出弟子”,值得借鉴与学习。

尤其是李继和回京,大力赞扬齐凌在军中及寇准面前的卓越表现后,那些渴望孙辈成龙的老将军们,愈发视“齐家师兄”为典范!

前任殿前都虞侯齐重贵本性豪爽,故友来访,自然设宴款待。连续几日,醉意盎然。

待宾客散去,齐重贵在仆人服侍下饮下醒神丹露,愁容顿生。

“陛下与寇老前辈,是将佳俊置于孤臣之地啊!唉……”齐重贵轻拍案几,趁着四下无人,低声道出心中的忧虑。

身为亲历“陈桥兵变”与“武功郡王之逝”等诸多重大事件的老将军,他对帝心的揣摩可谓透彻。

因此,几年前新帝赵恒刚即位,他就以旧伤复发为由,主动请辞归隐。

如今,他唯一的孙子齐凌,因在朝廷事务中的出色表现,从临时的刑狱司提点判官升任正式判官,更获六品承值郎的虚职,按理应是喜事一桩。

但因熟知帝心,这位老将军在欣喜之余,也为孙儿的未来忧虑重重。

永兴军路,能令转运使宋守正晚节不保,让同平章政事张齐贤无可奈何,其背后的复杂非比寻常。

寇准欲整治盘根错节的永兴军路,必然要快刀斩乱麻。而此刻的齐凌,齐佳俊,正是寇准手中那把锐利的剑。

在齐重贵老将军的记忆中,凡成为宰相或是帝王手中利剑者,鲜有善终。

道理明了,剑锋已过,终将被收回剑鞘,或被弃如敝履。

朝廷不会将永兴军路所有官员一网打尽,留下的至少七成。这些官员,虽不敢怨怼天子,也未必敢怨寇准,但他们能报复当初被用来对付自己的那柄剑——官家与寇准!

如此一来,一旦官家决定收剑,老将军的孙子齐凌,便将陷入群狼环伺的危局之中...

在担任永兴军路护法刑狱司主簿之时,齐凌步步谨慎,未犯丝毫差池。否则,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瑕疵,亦会被他人肆意夸大,引申为他“心怀叵测”,“欺君罔道”的铁证。

“来人,呈上符纸与朱砂,老夫欲致信于佳俊!”反复权衡后,老修士决意一边以书信告诫孙儿官场之凶险,一边暗中替他遮掩疏漏。

源于去年齐凌当街与天庭使者冲突受罚之事,老修士与孙儿间的隔阂已生。

凭直感,齐重贵料定,即便书信送到,孙儿亦不会深读。

子辈难以驾驭,世间常态,何况孙辈更隔一层。

长辈总期盼将一生的修道心得与教训传授给后辈,望其吸取教训,免于碰壁方知悔悟。

然而,后辈往往在真正撞壁后,才懂得感恩前辈的教诲。

即便可能被孙儿暗讽顽固,但能稍加警示,齐重贵仍觉得多言无妨。

万一孙儿真能领悟信中之意呢?

此孙自幼便特立独行,行事不拘常规。

或许,信后他会再显独特之举。

况且,既担当了护法刑狱司主簿,老修士盼孙儿能任职满期再返汴京,或在各地历练,以报答朝廷的“视如国宝”之恩。

“不必急于归家,家中无恙。两位堂兄可照料一切。男儿当志在天地之间……”信末,老修士如普通祖辈般,絮絮叨叨地叮嘱。

放下朱砂笔,他望着窗外,悄然叹息。

窗外风起,狂风裹挟雪粒,击打窗棂,声声作响。

近两载,汴京“气候异动”,已非安居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