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古邑侠踪 > 第37章 永王山探古

古邑侠踪 第37章 永王山探古

作者:旧檀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6 14:36:20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话说秦时月离开甑山乌珠旮旯里后,迅速从原路回到庙下,在接峰塘边与牛爷会合,然后急速赶回团部。

他将捡到的子弹、军靴、望远镜交给庄厚德,把庄团长喜得抓耳挠腮,喜不自禁。

他见这小伙子才来半个多月,收获却接二连三,比保安团好几年的成绩都要大,实在厉害至极,没有办法不刮目相看。

惊喜之下,他便说要给秦时月放假半月,任他自由支配时间。

时月想,同事们的业务,只要没有主动前来联系,一时也不好随便插手,便也落得清闲,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探案工作。

彼时,国共谈判已经结束,合作协定已经签好,全国上下一片欢喜,人们都在盼望着两党两军的精诚合作,也在等着联合政府的出现。

一时间,原来的工作节奏倒确实是慢下来了。上面也没有新的动作和指示。

闲下来的秦时月,又想起临行前战区长官的叮嘱,要他开展秘密调查和监视,一旦掌握证据,即刻向他汇报。

“党国想要强大,想要击败对手,想要收获民心,想要长盛不衰,必须依靠一批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栋梁之材!对于一切的贪官污吏,必须坚决铲除,以儆效尤!”

即是说,在秦梦,不光是保安团长庄厚德、警察局长路上,就连县长袁楚才、县党部主任贾勤公,都是秦时月的监视对象。

长官关起门来正襟危坐与他密谈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与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也是清晰在耳。

秦时月既为上峰对他的信任而感激,又觉得有点不喜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监督官员的工作,应该由专门的部门(不是还有军统、中统等特务组织吗?)去承担,而不应该靠着私人的授意。

任务当中唯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调查日军失踪一事。

现在,他已经找到了日军遗物,也就基本上可以确认:西山川就是日军的失踪地之一。

为此,他已写了个简单的报告,连同实物一同交给了庄团长。

接下去怎么向上汇报,怎么勘察,就不是他的事了,有专门的部门会做这件事,他也无意介入。

即是说,长官交给他的而他又感兴趣的任务,已经完成。

而对于监视工作,他没有一丝兴趣。

如果到时一定要他汇报,他只讲通敌叛变、贪污腐化、为非作歹、朋比为奸、欺压百姓的,其他的他一概不管。

接下去,他还是想继续做具体的事,特别是做保护文物的事,破盗卖文物的案子。

他喜欢做这个。可以就事论事,与琢磨人无关,更与害人无关。

为此,他心里已将目标瞄准《梁山泊水军阵法》一书。想在这件毫无头绪的案件上有所突破。

于是,拣了个大晴天,秦时月又策马直奔永王山。

为什么要去那里?

因为他想到了那日来少侠所留之诗,明显是在告诉他自己的踪迹所在。故而想去寻访,自然得上一趟永王山。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永王山上的妙智寺可是千年古刹,县志上载有多首古诗,均是历代名人对它的题咏。

如此古老的寺院,里面有什么历史遗存,那是再正常不过了,也就很容易成为文物贩子和盗掠者的目标,所以他不放心,很想去看一看。

一路蹄声轻叩,只在山脚凉亭作了停留,为何?石柱上有他喜欢的楹联啊:

客遇何须问主宾,息肩休说来远近。

突然而来坐一时无分你我,偶忽相遇谈几句各自东西。

秦时月再次为故乡的凉亭文化而击节赞叹。

这些亭子,多半是善男信女用私款捐建的,而里面的柱联,总是那么富有文采和哲理。

他发现亭子是建在岩石上的,石上有些浅浅的石窝。

他正看着时,身边响起一个声音:“这些印子像什么,侬看出来没有?”

时月抬头一看,是一位砍柴的农民,正用跺柱支住扦杠歇担,一边摸着额上的汗,一边冲着他笑。

时月也回了一笑,说:“像是马蹄印吧?”

樵夫点点头,说:“是的,年轻人好眼力。这些马蹄印都是朝山下去的,当年救了朱元龙。他是兵败后逃上山来的。他的战马聪明,在这石头上转过身踩了几个蹄印,让追兵误以为朱元龙逃下山去了,所以没有上山,才保住了朱元龙的性命。”

秦时月听了,赞许地说:“真是一匹神马,也是一个动听的传说!” 他仿佛看见朱元龙的马在泥地上掉转头,倒退着往山上走的情景了。

看官,你道这朱元龙是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

朱元璋的原名叫朱重八,在家里孩子中排行第八个,因家贫被父母送入皇觉寺出家,他师父已经得道,能预知未来,说他以后会是元朝的一条龙,就为他改名叫朱元龙。

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时月知道。因为小时候奶奶、爸妈和乡人们讲故事,向来都称“朱元龙”的。

时月知道,朱元龙曾在浦阳江一带与陈友谅的部队激战,兵败后流落到壶溪永王山一带,那是极有可能的。

出了亭子,他一刻都没有停留,只消半个小时就到了半山腰。

迎面一座好山门,全由石灰岩凿成,以榫卯合拢,两边照例也凿着对联:

一脚踏进空无界,

双手关上是非门。

横批为:

妙智清凉地。

秦时月见了,知道已入大名鼎鼎的千年古刹妙智寺范围,便急从马鞍上下来,改作牵马缓行。

听着清脆的马蹄声,他想,当年的朱元障,是不是也跟现在的他一样,是这般牵着战马缓步进入寺院的?

前方绿树掩映中露出了杏墙,墙上的花窗是钟形的,大门里面的隔断又是一面莲花的造型,正是宝刹庄严之地。

秦时月连忙找了处角落,将马拴好,放上马食,然后通过一扇侧门进入寺院。

穿过伽蓝殿,走进大雄宝殿,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坐像,两边立着迦释与阿难。

秦时月不是佛弟子,但来到道场,还是生起不小的恭敬心,脚下也变得小心翼翼。

道场是修行之所,也是劝世之地。你看那柱上的对联:

敲晨钟暮鼓,拷问眼耳鼻舌身意。

办夏水冬汤,接引过去现在未来。

秦时月看过一点佛书,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在佛学里称六根,相对应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尘,与此对应就是六识。如此六根、六尘、六识,统称十八界。

在钟楼、鼓楼走了走,时月又被其对联吸引:

巨钟当当惊醒世间名利客,余音袅袅唤回苦海迷梦人。

小槌轻点妙音能除三世苦,急鼓密声威风远震九霄云。

不到这类清静场所,是无论如何看不到这些振聋发聩之语的。它们能让喧嚣的市声远去,也能让躁动的俗心安静下来。

时月正在沉吟,思绪被一阵脚步声打断,抬头一看,原来是个清瘦的和尚,正向他含笑合十。

秦时月还了一个英雄礼,说无意惊扰,请乞宽恕。

和尚问他是否愿去客堂一叙?秦时月欣然而从。

两人坐下喝茶聊天。

眼前是慈眉善目的出家人,身边是一扇鼓形的窗洞,外面的紫竹在风中轻轻摇动,发出“息索息索”的响声。

秦时月照例自称是纸商,闲来信马走走,见到宝刹,便来拜谒。

和尚听了,自然很是热情,自称法号见山,是本寺的住持。

秦时月听了,连忙重新起立施礼,方才落座。

秦时月施此大礼,也不无道理。

原来,这住持,是料理寺院一应事务的“一把手”。

如果庙大,上面还有一位方丈;如果庙小,住持就是最高负责人了。

见山见他气度不凡,又如此谦恭有礼,便愈加礼待。

在见山住持的讲述中,时月仿佛回到了元末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话说朱元龙通过泥地倒踏马蹄,避过追兵以后,干脆就上了山。

渐渐远去的喊杀声,让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高度紧张的神情也随之放松下来。

随后,一代枭雄朱元龙,歪打正着地走进了这座建于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的千年古刹——妙智寺。

当时这里的住持是一初守仁和尚。

一初以为朱元龙只是个普通的散兵游勇,起初并未在意,便让手下的沙弥安顿这军汉在庙里住下,有时也分配他做点杂事。

一天,一初回庙,见几尊佛像被挪到大殿门外的道地上,忙问手下出了什么事。

僧值说,他吩咐朱元龙将大殿打扫一下的,莫非这军汉为了好做手脚,将菩萨搬了出来?

一初于是去问朱元龙。

朱听了哈哈一笑,说:“我扫地时手肘撞到了这些菩萨,嫌他们碍手碍脚,让他们出去,想不到他们竟然如此听话。”

一初听了目瞪口呆,心想,这是哪里来的狂徒?竟敢如此口出狂言!你一介莽夫,哪里配向尊者发令?即使下了命令,他们又哪里会听从你的命令?这些佛像,八成是你闲了没事来练筋骨,将它们搬了出去,却拿来与山僧取乐,有本事你再让佛像归位试试?

一初本想将这些意思说出来,但看看朱元龙高大威猛,腰间又挂着宝剑,便有些怵他,怕不小心激怒了会吃眼前亏,于是心中作数,私下里让小和尚将佛像搬回原处,心里却开始不放心朱元龙了,担心他精神不正常,于是每日里旁敲侧击打听他的底细,也考验他的智商。

朱元龙知道一初和尚心里的小九九,懒得点破他,却又烦不过他的打探,一日晚间,在寺壁上题诗一首: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腥腥。

山僧不识英雄客,

何必叨叨问姓名。

庙里的如兰古春和尚见了朱元龙的题壁,真是吃惊不小,翻着脚板底跑去报告一初住持。

一初看诗后大惊,心想,如果说让佛像出去可以通过人力来伪装的话,那么,这写诗可是真功夫,凭空杜撰不出来的。此人有如此胸怀,究竟是何方神圣?于是也想多会他几会。

次日,他私下里悄悄地去看那军汉,却听说跟着僧人出坡去了。

一初来到菜地,见只有几个和尚,并无别人。

转过菜地,是一片林地,可以遮蔽太阳。他一眼就瞅见那里仰八叉地躺着个人,头下枕着根扁担,两手摊开,两脚又左右劈开。

他走近去,那人听到动静,也不起身,只将身一转,却将头下的扁担垫在了腰间。

这一初见了,更为吃惊。他是个修行之人,悟性不是一般的好。他想,刚才这两个睡姿,不是“天子”二字么?这睡觉都能睡出“天子”二字来的,不睡觉的时候那还了得!

惊慌离去的一初和尚,在回去的路上细细品味前面那首题壁诗,心想莫非真是天子落难来到此间?

回到庙里后,他急召如兰,让他专门就此事占上一卦。

精通易数的如兰掐指一算,正是真龙降临之象。

两人霎时又是兴奋又是焦急,急得在方丈室内坐立不安,摩拳擦掌。

在各自嘀咕一番之后,两颗烫出戒疤的光脑袋凑成一个“8”字,商量出一套应急的接待方案。

先是当晚,待朱元龙睡下后,两人于烛火光里,一个擎墨,一个执笔,在朱元龙的诗下面和诗一首:

御笔题诗不敢留,

留时唯恐鬼神愁。

忙将法水轻轻洗,

尚有红光射斗牛。

次日晨起,朱元龙见到和诗,知道和尚已经清楚自己的身份,又见一初、如兰侍候变得殷勤,每日里除了足量供应茶水饮食,还破格让他饮酒食肉,还在他卧室摆上了糕点、水果,照顾得无微不至,便也颇为满意。

而朱元龙呢,也正好借此机会休养生息。

讲到兴处,见山住持将秦时月带至寺院旁边一处山谷,指着眼前一块六七台风车大的巨石,问此石有何异样?

时月抬眼细看,觉得那石像个秤砣,下大上小,有几丈高,孤零零地弃在山坡上。

见山说:“有点像,不过贬低它了。”

时月问:“难道此石有何讲究么?”

见山说:“正是。它叫骊珠石。骊珠者,宝珠眼,龙眼也。”

时月听了点点头,心想,这圆鼓鼓的石头,独一无二地镶嵌在山谷的正中,将它比喻为宝珠,倒也不算为过。

两人登上此石。

时月见其顶部呈圆形,中间平坦,四周高起,可坐三五人。

巨石四围皆山,一面是下山的谷口,背后及左右皆是低岭,众岭拱石,甚是奇特。

见山告诉他,当日朱元龙每日里拉着一初、如兰二人,在此饮酒下棋,尽兴而归。

时月与见山住持在石上对坐下来。确实,眼前平坦处刚好摆一块棋盘或棋布,在此空谷品茗对弈,把酒言欢,那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

见山住持说,当年,两位和尚就常常陪同朱元龙,在此喝茶对弈,消磨时光。

但时间一长,和尚们有些犯难,这个说要去田里拔秡草,那个说要去地头管麻雀。

为何?只为这妙智寺,自从唐朝元和年间僧人会遇骑驴至此建庵,定下的祖规就是农禅合一,躬耕自食。

时月说,是的,禅门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矩,是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所创,世称“百丈清规”。

话说朱元龙听了两位和尚的念叨,有些不耐烦,说:“好啦好啦,你们放心好了,以后这永王山的田里,不必担心长什么秡(bo,发声为阳平)草,也不会来什么麻雀的!”

这天子金口一开,可好了,此后永王山上的田里就不长秡草,也没有麻雀。

后来朱元龙定都南京,专门将一初和尚召去南京报恩寺,如兰和尚则选去杭州天竺寺,对自己藏身过的妙智寺,也大加封赏。

妙智寺由此声誉鹊起,极盛时有僧尼一千余众。

山上的坡地良田,几乎全都划归寺院所有,供和尚、尼姑白天出坡所用,多余的租给山下的村民耕种。

那日在乌珠旮旯里,那俊俏后生来少侠留给秦时月的,正是当年朱元龙在妙智寺内的题壁诗。

秦时月闲下来手不释卷,只要能找到借到的,什么书都看,因此知识面比较广。

那题壁诗,以前在《山海经》上看到过,来秦梦后,又在县志上看到过。所以那天一看少侠留言,便知其意:一是想考考秦时月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二是想掂量一下他的聪明度。

如果他足够聪明,又有意结交,自然能够按诗索人。

只是这和尚修行之地,哪来的俗家人?

时月心中有疑,便问见山住持,这寺院附近及永王山上有没有人家?见山说没有。

时月又问这庙里有没有常年居住的居士之类的外人?见山也说没有,不过短时来居住的还是有几个的。

秦时月便问有没有一个叫来自平的小后生?见山说有啊,他是庙里的檀越,与自己过从甚密,常捐一些银两给寺院。只是新近可能家中有事,没有来过。

秦时月了解到,来自平是凤梧乡西南屏峰园人氏。

凤梧那边时月有远亲,小时随大人去拜过年,于是决定趁着天色未晚,去走一趟。

在见山住持的陪同下,秦时月参拜了大雄宝殿、弥勒殿、韦陀殿,又在地藏殿为父亲作了祈祷。

他问见山住持,近来庙里是否平安?有没有什么文物失窃?见山说没有,一切安好。时月听了放心,并从口袋里掏出三块大洋,作为对庙里的布施。

见山称谢接过,并盛情邀请秦时月在寺院安住一晚,但时月因访友心切,未作逗留。见山住持一直送到山门,两人施礼作别。

旧檀有《题骊珠石》诗:

宦海多何事,

逢迎哪有边。

骊珠石上坐,

无事胜神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