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都市现言 > 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 第909章 你们太不了解小鬼子了

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第909章 你们太不了解小鬼子了

作者:金生水起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4-06-16 16:51:39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丹泼窑?所有人听完都呆住了,这是什么窑口?陈阳居然还熟悉东瀛的窑口,这......这也太让人匪夷所思了!他们的技术根本就不如我们,咱们自己国家这些窑口还有些弄不清楚呢,你没事闲的了解他们的干什么,这不是没事吃饱了撑的么!

井上眼神中微微吃惊,别人不知道,但是他心里清楚,丹泼烧可是他们国家的老窑口,就算放在现代,华夏很多学者和专家,也都根本不知道,没想到陈阳居然知道,果然自己有些小看陈阳了。

“哼!”柴老板鼻子里哼了一声,“谁知道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看你就是随便编一个东瀛的窑口,来糊弄我们!”

陈阳根本就没搭理他,继续向大家说了起来,“根据倭寇的史料记载,他们一共有六大古窑。”

倭寇有六处著名的制陶中心,也就是后来被他们称为的六大古窑,分别是:濑户、常滑、信乐、越前、丹波、备前烧(小鬼子用烧代替窑),每个窑口它们在制陶上都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其中丹波烧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也就是起源于我国的南宋时期,在桃山时代,也就是我国的明代,丹泼烧开始使用釉药,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也就是我国的明万历年到同治六年的时候,丹泼烧制作的茶具已经在他们国家颇具影响。

日本六大古窑

丹波烧在立久井地区,属于兵库县筱山市,这个位置位于兵库县中东部,辖区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20公里,土地中有207.63平方公里为山林,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这个地方位于倭寇本州岛中西部,在他们国内是唯一一个既临日本海,又接濑户内海的县。

丹泼窑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主窑一字排开,山林中特有的雾气消散得很快,所以这个地方很适合晒陶。平安时代后期,当时在山坡上挖沟,用穴窯烧制无釉的大型壶、钵、臼。

江户时代引进韩式半地上爬窑,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江户时代中期,丹波烧生产出茶壶、水罐、碗等茶具,也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酒瓶等商品,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非常高超。

丹波烧的特色在于其使用的土壤,该地区富含铁质,使得烧成的陶器呈现出铁锈红黑色,再加上灰褐色的自然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丹波烧的早期作品通常无釉,基本不加纹饰,但窑变色彩丰富,展现了土与火的自然特性。随着时代的推移,丹波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柴烧方面,展现了幽静、雅拙之美。

“各位,”说到这里,陈阳笑着抬头看了一眼耿老,“大家可以想想吉州窑的地理环境,和丹泼烧这个地理环境,是不是有些相似?”

耿老抱着肩膀,微微眯着眼睛,轻轻点点头,“山林环境,临海,这确实与吉州窑在地质上有些相同,小陈你的意思是想说,丹泼烧也有沙土的特征,是吧?”

“对,就是这个意思!”

呦西!井上从这一刻,不得不正视陈阳了,他跟自己遇到的其他华夏古董商完全不同,这......这TM的知道的太多了!

“那有什么?”徐老板第一个反驳起来,“就算胎土一样,我就算你他们是把吉州窑用土带到东瀛了,可技术呢?他们有这种技术么?陈阳你别忘记了,木叶天目、剪纸贴花是咱们老祖宗的东西,是他们视为国宝的物件!”

“他们要是有这种技术,那还用把咱们的物件当成宝贝么?大家说是不是?”

听徐老板说完,大家纷纷点头,就算小鬼子有老窑又怎么样,就算他们的胎土跟我们的差不多又如何,他们不会技术呀!

陈阳苦笑着摇摇头,微微说了一句,“无知!”

“你.....”没等徐老板继续开口,陈阳已经开始继续说上了。

“天目一词的日语读音为てんもく(deimogei),”对于陈阳突如其来的这个日语发音,所有人一愣,“宋朝时期日本僧人来到我国求法,在我国浙江临安县境的天目山内寺院林立,许多倭寇僧人来此修行。僧人归国时带回在我国寺院内学习到的茶礼、茶仪和茶器,因其携回的黑釉茶碗是从天目山中的寺院带出,故将带回的茶碗称为天目茶碗。”

当时天目在倭寇那里是作为茶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在他们的古文献中记载,天目的由来,多认为是从我国浙江的天目山带回去的茶碗。尤其是建盏和天目,一开始是分别记录的两种茶碗。

“16世纪初期,足利将军家藏华夏宝物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有记载,茶碗第一等是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值万匹绢,建窑的油滴盏等品种,也以绢论价,很是珍贵。而天目在该书中被描述为将军家不用的廉价品。”

君台观左右帐记

因此可见,建盏与天目级别不同,前者价位比后者高得多。《宗伍大草纸》中记载,武将给僧人中的长老使用建盏,给一般僧人用的是天目,也能证明在这段时期是两种不同等级的茶盏。

到了16世纪后到19世纪,天目的记载在倭寇文献中开始变多,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曜变天目”、“菊花天目”、“梅花天目”、“珠光天目”、“濑户天目”、“黄天目”等等。

这一时期之后,天目一词概念开始涵盖不同釉色、不同产地的茶碗,这产地不仅包括我国各地的窑口,如建窑、吉州窑等,还包括棒子和他们本土的窑口。1974年,鬼子平凡社发行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其中涉及到国陶瓷的有14卷,按照瓷器釉色来分类的有青瓷、白瓷及天目三卷,也就是直接用天目代替了黑瓷的概念。

“在这本书中,小鬼子陶瓷界知名人士小山富士夫,在书起首的位置写道,施黑色釉药的瓷器,在日本俗称为天目。青瓷和天目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质,是东洋陶瓷所特有的。这套丛书的天目分卷,不仅包括茶碗,还将黑釉的瓶罐也称为天目。”

陈阳说到这里,会上不少人暗暗挑起大拇指,作为同行大家都有些看不起陈阳,都觉得陈阳是运气好,又有个好师爷。要是没有这层关系,他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名气。但现在听完人家陈阳说的,不由心中也佩服了起来,不仅仅能把一个名词研究到这个份上,而且人家对国外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能研究的如此透彻,人家不成功谁成功。

“于是,天目作为黑釉瓷代名词的用法,很快在陶瓷考古界普及,并传播到了我国学术界。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出版的一些书籍论文,如《华夏陶瓷文献指南》等,都认同天目等于黑釉瓷的概念。”陈阳身体坐的笔直,一脸义正言辞的说道,“从这个时候开始,天目才成为了黑釉的代名词。”

“即便这样,小鬼子茶道界和我国陶瓷界业内人士,纷纷都不同这种观点,就算到了今天,我们的有不少专家依旧提出,除非涉及日方的藏品和资料,否则不宜频繁使用天目一词。”

“你可倒好,张口天目,闭口天目的,天目是啥都没弄明白,我说你无知说错了么?”陈阳一脸鄙视的看着徐老板,脸上带着些许嘲讽,“你也不用怀疑我说的,《华夏陶瓷文献指南》我店里就有,你要是想学,我可以送给你!”

“我......你......”徐老板满肚子是气,但一时间居然不知道如何反驳。

“哈哈!”耿老仰头笑了,随后拍拍宋开元的手臂,“老宋,你说的我信了!”

“信什么?”宋开元一脸不明白的转头问道。

“你这徒孙,是看了杜明德编写的书,自学成才后拜入你师侄杜明德门下!”耿老摇摇头,“你之前跟我说,我还不信,现在我信了!”

“哎呦,我那几个学生,什么时候有这本事哟!”

耿老说完,宋开元更是洋洋得意,其他人可是纷纷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小子自学都学到了这种地步,这真要是有宋开元或者耿老这样的人带着,他现在岂不是上天了?这TM分明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呀!不,绝对是老天爷把饭喂到嘴里了!

“可你现在也没说出来,这为什么是丹波窑烧制的呀?”柴老板两手一摊,翻着白眼看着陈阳,“古董这玩意,书读的再多,也不如多看看物件!”

“毕竟我们这些人,可都是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在物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这说的倒是对,虽然陈阳脑子里的知识让人佩服,但他还是没说明白为什么这是丹波窑烧的,而不是吉州窑烧的,就算知道的再多,最后也得落在实际上,说不出来,一切都是废话!

“嘿嘿,”陈阳笑了一下,“柴老板,你没看出来说你没看出来的,别拉着大家,我相信在坐的一定有不少人看出来了,只是不好开口,给你留面子而已。”

“期初我也不想说,谁让你没事找事,非得惹我!”

说着话,陈阳将凤纹盏倒扣在桌面上,“吉州窑烧制的茶盏,在器形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将茶盏翻过来,犹如草帽,所以也称斗笠盏。”

陈阳说完指着倒扣在桌面上的凤纹盏,“柴老板这只凤纹盏猛的一看,确实有些像,但我们倒扣过来仔细看看,是不是更像漏斗,而不像斗笠?”

“而漏斗形状正是小鬼子茶具的形状,还有,”说着话,陈阳在碗壁上轻轻弹了几下,碗壁发出:噔噔噔的响声。

“我们都知道吉州窑因为所用土质的原因,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金属声音么,好像敲了一面破鼓!”

“最后,我们来看足底!”陈阳指着凤纹盏足底的位置说道,“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吉州窑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

“那我们看看这只凤纹盏的足底,乍一看确实很符合南宋时期吉州窑的特点,但我们仔细看圈足和碗身渐的地方,”陈阳将碗侧了过来,顺势抬头看了一下光线,将光线强的一面展现到耿老面前,“虽然完全被釉色盖住了,但只要仔细观看,分明有薄壁圈足的痕迹,这也符合丹波窑最鼎盛时期的风格。”

“另外,我们来听听底足的声音!”说完话,陈阳在底足的位置弹了几下,声音更闷了,“耿老,这个声音说明了什么?”

“说明为了弥补底足的不足,修足后多加了一层胎土,为的是模仿圈足外斜削一刀的样式!”耿老眼前一亮,现在自己心里终于明白了。

耿老拿起凤纹盏又仔细看了起来,“这就是刚才我微微摇头的原因所在,这物件无论从工艺、器形和胎釉来看,都没有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总觉得别扭,原因在这!”

“这......”听到耿老这么一说,柴老板根本坐不住了,“耿老,这怎么可能呢,您老可要看仔细了,不要被陈阳这小子蒙骗了!”

钱对自己来说不重要,本来自己认为万无一失的物件,现在出了问题,如果真是自己打眼了,这回自己这脸面可要丢光了!在三省交流会上,自己拿着一件国外的仿品,当成了真物件,这事要是传出去,自己在古董圈就成为笑柄了!

“耿老,小鬼子怎么会有这种手艺呢,您说对吧?”

“哼!”陈阳回头冷笑了一下,“柴老板,你对小鬼子的技术,一无所知呀!”

七十年代末,倭寇茨城县的陶艺家荒山耕治带着他自己烧制的一件木叶茶盏,来到了我国的吉州窑所在地,可惜的是我国经历这么多年的侵略,那里一切都变了,也是因为这样,八十年代初期,我国花费800多万人民币,恢复吉州窑生产工艺,当时一位姓刘的研究员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烧制出木叶茶盏。

我国80年复烧吉州窑木叶茶盏

底款是当年技术员的留名

而据荒山耕治说,他之所以能烧制出木叶茶盏,是因为他看了鬼子大西政太郎《陶艺の釉药》一书,书里讲到陶艺家木村盛和制作的木叶天目茶碗,先要去丹波这个地方,等在那里,待一定时间捡落下来的椋叶,因为椋叶粘性强,硅酸成份多,才适合烧出叶脉云云。

加藤庄烧制的木叶茶盏

“根据线索,我曾经查阅过大量资料,时间线在往前推,1976年,风间秀夫合著的《陶艺教室》一书中有一张小鬼子制作的木叶茶盏的图片,这位工匠的名字叫加藤庄;在根据线索往前查,小鬼在一位陶器大师石黑宗磨,在1940年在黑釉上已经贴上了木叶,这是郑宁所著《日本陶艺》中记录的!”

日本80年代烧制的木叶

陈阳冷眼看着柴老板,“我本来想接着往前查,可惜已经很难找到资料了,但是在一些奚落的资料中,不难查出石黑宗磨之所以能完成木叶茶盏,是因为他曾经在丹波看到一位陶瓷师傅,轻松的烧制出木叶茶盏,只是没有具体资料,不能佐证。”

“木叶都能做的出来,你觉得剪纸贴花对他们来说还难么?”

“柴老板,我们升级工艺技术,而小鬼子可是从古至今真心的钻研我们的技术!”

陈阳说完,所有人都呆立在当场,自己国家一直引以为豪的技术,居然人家早就会了!

“咳咳,”宋开元咳嗽了两声,“你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听话,东瀛!”

陈阳刚才一时说的起劲,经过宋开元的提醒,陈阳瞟了一眼井上,此时井上正看着陈阳,眼神中也充满了惊愕,陈阳口中说的这几位,有的自己都不知道,他居然知道?他不仅仅在研究古董,还在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

陈阳,你简直太可怕了!

陈阳看着井上,嘴角轻轻上翘,“师爷,不好意思,一时忘记了,是东瀛鬼子!”

艹,你TM爱说啥说啥吧!宋开元笑着一抱肩膀,幸亏你小子今天表现的好,要不然散会老子非得踢你不可!这种表现么,你把房盖掀了,你师爷踩梯子都帮你顶着!

日本丹波烧制的茶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