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游戏 > 升维人生 > 第72章 人口迁移带来的社会变化

升维人生 第72章 人口迁移带来的社会变化

作者:崇山小农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6-16 19:49:2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受重建城隍庙保护文物的影响,张亮又想起他与李琴逛街时的一些想法,他决定近期做好两件事情,第一,趁部分村民搬往县城居住家里的旧家什废弃不用的档口,低价收购两套典型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在县城附近建一座小型农家博物馆,记录这即将消失的生活场景。第二,组织人对即将搬迁的所有村庄进行拍照或录像,把村子搬迁的原因,原来的人口,生产生活状态记录下来,作为历史文献保存,也可为将来的汾东县地方志保留一些证据。

这两项计划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成本极低,但意义重大,它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迁过程,将来会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张亮派人低价在各家废弃的家什中挑选保存完整的扁担、水桶、筐子、水缸、粮缸、柜子,土炕的旧砖、纺线车、织布机等生活用品;铁锹、砍柴刀、犁耙、小平车、给牲畜轧草的铡刀,割麦的镰刀,打麦场用的一系列木制工具,石碾子,牲畜喝水的石槽,嘴上笼头,身上的套箍等生产用品。用专业的摄像机拍了村子的旧貌,及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些日常那个镜头。做完这一切后,张亮的心里安慰了下来,这些即将消失的东西,或许在将来会有大用。

经过调查张亮发现,这一千多口人,百分之七十多流入县城,在县城居住生活,变为城市居民;百分之十几的情况稍差的人家到了镇上居住,他们填补了一些镇上流失到县城内的人口;百分之几的少数人随子女或自己在市里居住;个别的人住到县城附近的乡村。

人们从山村迁到镇上或城市,虽然只是改变了居住地方,但是生活方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小山村,近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蔬菜粮食自给,用水住房不用花钱,购买有些生活必需品时才去花钱,收入低,消耗也低。移到镇上或城里,劳动分工更加明显,自己只能从事某一种单一的工作获取报酬,衣食住行样样都靠购买,靠别人的劳动来维持。花销明显增多,房子家电物业费水费电费,蔬菜粮食都需自己购买,但生活方便了,体力劳动下降了,物质精神生活比以前富足了。

这些从农村到城镇的人们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在生活中获得的蛋糕变大了,付出的体力劳动下降了。人口越集中,城市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人们的收入越高,但相应的物价、精神压力也大。不知道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到底是对是错,但目前正在势不可挡的裹挟着人们前进。

张亮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象,第一这些人口远离故土,村里的耕地不能再种,这是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根本;第二有些生活能力差的五保户,有些年龄较大的老人在村里有邻里互助,消费极低,可以勉强活下去,但到城里失去了这个基础,需要养老院收养他们;第三有些人到了城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他们怎么生存。这些都需要政府尽快解决。如果能形成好的应对策略,后续的大规模移民就省事的多了。

张亮前思后想,找出一些办法。结合前面想到的绿色地理标志的想法,可以把它融合在搬迁工作中,村民搬走后,由政府牵头成立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这些土地,把收益以土地多少的方式分红给村民,让他们多一些生活保障;县上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私人投资,把镇里的因生源减少废弃的学校改建成养老院。这样人们因搬迁带来的后顾之忧基本就可解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