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李渊建立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 李渊建立唐朝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李渊,字叔德,出身于陇西成纪(现今甘肃秦安叶堡乡)的世家。他的家族背景显赫,父亲在北周时期担任过高位,而母亲则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姐姐。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历任楼烦(今山西静乐)和荥阳(今河南郑州)两地太守,展现了他的行政才能。

公元613年,隋炀帝发起辽东之战,李渊被调至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然而,就在此时,杨玄感利用民怨沸腾的时机,发动了起义。隋炀帝紧急命令李渊前往弘化郡(今甘肃庆阳)驻守,以防杨玄感进攻。尽管杨玄感最终兵败,但李渊的忠诚和才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继续留在弘化担任太守。

在弘化郡任职期间,李渊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有益于民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同时,他也借此机会结交了许多英雄豪杰,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

公元617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军。太原作为军事重地,兵源充足,且储存有可供十年使用的军粮。这对于李渊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他决心在此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一到太原,李渊便亲自领兵出击,成功击败了位于太原南部的农民起义军,巩固了自己在太原的地位。接着,他派长子李建成前往河东地区,广泛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同时,又派次子李世民在晋阳一带招揽人才。

在那个时候,李渊所镇守的太原饱受北方突厥的侵扰。尽管李渊亲自率军抵抗,但连续几次的失败让他倍感压力。这些失败的消息一旦传入朝廷,李渊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个人的艰难处境让李渊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而他的次子李世民,一个胆识过人的年轻人,看到父亲如此困扰,决定向他进言。

李世民对李渊说:“父亲,如今隋炀帝昏庸无道,天下大乱,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人民都希望推翻这残暴的统治。虽然您身为隋朝重臣,但何必为一个无道的皇帝卖命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顺应天意民心,起兵反隋,与天下英雄共谋大业。”

听到这番话,李渊吓得脸色发白,他严厉地责备李世民:“你这是大逆不道!这些话若被外人听到,你的性命堪忧。今后切不可再提此事!”

李世民见父亲态度坚决,便默默退下。但他并未放弃劝说父亲。第二天,他再次找到李渊,耐心地分析当前的形势:“父亲,您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但突厥的侵扰和农民起义军的壮大使您处于夹缝之中。即使您能守住太原,立下大功,但皇上的猜忌之心难以消除,您的处境将更加危险。因此,我认为只有起兵反隋,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危险。”

李渊被李世民的话深深触动,他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然而,他仍然担心一旦起兵失败,将会面临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

李世民进一步劝说李渊道:“如今各地义军蜂起,官军力量分散,正是天赐良机。我们若及时起兵,必能事半功倍。”李渊听后,心中的疑虑逐渐被消弭,终于下定决心起兵反隋。李世民随即向李渊推荐了他的朋友刘文静,认为他将是招兵买马、筹备军需的得力助手。

随后,李渊派刘文静四处招兵买马,扩充兵力。同时,他又召回在河东作战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加强家族内部的团结和力量。

然而,太守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对隋炀帝忠心耿耿,他们察觉到李渊的异动,开始怀疑李渊有谋反之心。李渊深知这二人不可久留,他们一旦将李渊的动向报告给隋炀帝,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李渊决定设计除掉王威和高君雅。一天早上,他邀请二人共商公事。此时,刘文静将开阳府司马刘会政领至众人面前。刘会政手持一份密状,声称要交给李渊。他故意表示这份密状涉及王威和高君雅,因此不能让他们看到,只能交给李渊一人查阅。

李渊接过密状,装作惊愕地阅读起来。随后,他高声宣布:“王威和高君雅乃是叛徒,他们企图勾结突厥人,里应外合攻入太原城。”话音刚落,他即命士兵将二人抓捕。

不久,太原城遭到几万突厥人的围攻。人们纷纷传言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这一说法在城中迅速传播开来。李渊便借此时机,名正言顺地处决了王威和高君雅。

在成功除去内患之后,李渊面临着突厥军队的威胁。他深思熟虑后,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来应对。他命令刘文静等人在城墙上严密防守,但故意不树立旗帜,城门也保持开启状态,同时禁止士兵喧哗和四处张望。这种异常的安静和开放让突厥军队感到困惑和疑虑,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不敢贸然进攻太原。

为了进一步迷惑突厥,李渊又派出一队将领在夜间出城,然后于清晨从另一条路入城,制造出援军到来的假象。突厥军队见状,误以为真的有援军到来,担心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于是选择了退兵。

然而,李渊深知突厥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采用了一种更为直接和务实的方式。他写了一封言辞谦卑但充满诚意的信给突厥可汗,表示愿意将征伐所得的财富全部送给可汗,前提是突厥能够停止侵扰太原的百姓。这一策略取得了显着效果,突厥军队在收到信件后,选择了保持克制和远离。

随后,李渊正式起兵,向西进军长安。西河郡作为他们西进的第一个障碍,被李世民和李建成率领的大军迅速攻克,仅用了九天时间。这一胜利为李渊的进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攻入长安后,李渊设置了大将军府,自称为大将军,并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同时任命刘文静和裴济为长史司马。他的军队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长安城。

在占领长安后,李渊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宣布了十二条约法,以稳定民心。这些约法得到了城中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同时,他意识到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并把处于江都的隋炀帝尊为太上皇。自己则自封为大丞相、唐王,掌握了所有的军政大权。

公元618年夏,隋炀帝沉溺于江都的奢华享乐之中,却未料到危机已悄然降临。大将宇文化及与禁军将士们将他团团包围,隋炀帝愤怒地质问:“你们胆敢如此,难道不知这是死罪吗?究竟是谁指使你们这样做的?”

禁军将士们毫不畏惧,回应道:“你这个残暴无道的君主,天下人对你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你千刀万剐。我们要杀你,何须他人带头?”随后,宇文化及下令将隋炀帝勒死,并立杨浩为帝,自封为大丞相。

远在太原的李渊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喜不自胜。隋炀帝的死意味着他再无需顾忌名分问题,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帝。于是,在公元618年,李渊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他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唐高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