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玄奘西行取经

中国历史故事 玄奘西行取经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佛教自东汉时期首次传入我国,历经数百年的沉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众多信众选择出家修行,佛寺佛塔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而佛经的翻译工作也进入了繁荣阶段。

然而,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由于梵文的复杂性,许多译者只能凭借有限的梵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梵文作为佛教经典的原始语言,其深奥与雅致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使得佛经的翻译进程远远滞后于佛教的实际发展。因此,一些有识之士萌生了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亲自学习和获取佛教真经的想法。

东晋时期的法显,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他精通梵文,且具备深厚的佛学修养。公元399年,法显毅然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印度取经的征途。经过漫长的跋涉和无数次的考验,他终于抵达了印度,并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深入研读了大量佛教经典。之后,他带着满载而归的经书,再次踏上归途。去的时候,他选择了陆路;回来的时候,他则选择了水路。在海上漂泊三年,历经风浪和生死考验后,法显终于回到了故土。

法显的壮举深深打动了无数佛教信徒。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僧人开始踏上了前往印度取经的道路。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唐朝初年的玄奘。

玄奘原名陈袆,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开始接触并阅读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基础。然而,在他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境变故,他与二哥陈素一同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反抗隋朝统治,最终建立了唐朝。玄奘便离开洛阳,前往都城长安继续深造佛法。听说四川是佛教高僧云集之地,他又前往成都学习。在几位高僧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快便掌握了多部佛经的精髓,并在佛教界声名鹊起。

为了解开佛经中的谜团,并渴望阅读更多原始佛经,玄奘下定决心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然而,当时边境因西突厥的侵扰而动荡不安,朝廷因此禁止了百姓的出关申请,这也让玄奘的西行计划暂时搁置。

直到后来,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灾荒,朝廷为了缓解民生,颁布了允许百姓自行谋生的命令,玄奘这才看到了西行的机会。公元629年,他毅然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求经之路。

然而,当他行至凉州(今甘肃武威)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当时唐朝正与突厥交战,朝廷下达了严格的出关禁令。凉州都督李大亮在得知玄奘的意图后,命令他返回长安。然而,玄奘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幸运的是,当地一位名叫慧远的法师对玄奘的志向深感敬佩,他派出两名弟子趁着夜色将玄奘秘密送至玉门关。

在玉门关外,玄奘试图趁着夜色悄悄过关,但不幸被守卫发现。守卫向他射箭,几乎将他射杀。然而,一位名叫王详的守卫对玄奘的坚定信念表示同情,并劝他放弃西行,留在敦煌的寺院修行。但玄奘告诉王详,他的决心坚如磐石,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要继续前行。王详被玄奘的精神所打动,最终放他通过了哨卡。

在接下来的旅途中,玄奘又接连通过了数道哨卡,但前方的道路却变得更加艰难——一片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展现在他的面前。他心中默念着《般若心经》,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艰难地向前迈进。然而,在行走了大约一百多里后,他迷路了,又打翻了装水的袋子,丢失了路上的必需品。面对困境,玄奘曾一度感到绝望,但他深知自己不能就此放弃。于是,他鼓起勇气,继续向西行进。

经过数十天的艰苦跋涉,玄奘来到了高昌。高昌王得知玄奘的到来后,设宴款待并诚恳地请求他留在高昌传播佛法。然而,玄奘坚定地告诉高昌王他要去印度取经的决心。高昌王不愿让玄奘离开,便将他扣留下来。但玄奘并未屈服于高昌王的威逼利诱,他开始用绝食的方式反抗。整整三天三夜,他滴水未进、粒米未食。高昌王被玄奘的坚定信念所感动,最终不仅放他西行,还赠予他三十匹马、四个徒弟和二十五个仆人。此外,高昌王还亲笔写信给玄奘将要经过的国家的国王,请求他们关照这位虔诚的求经者。

在仆人和徒弟的陪同下,玄奘的西行之旅并未因艰险而止步。当他们抵达康国时,遭遇了严重的信仰冲突。由于当地居民对佛教缺乏信仰,部分激进者甚至计划放火焚烧玄奘的两名徒弟。幸运的是,国王及时出面干预,才使得玄奘一行人免遭不幸。

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和挑战,玄奘和他的团队终于踏足印度的土地。为了深入学习和搜集佛教的经典,玄奘不辞辛劳地遍历了印度的每一个角落。在那烂陀寺,他度过了整整五年的时光,期间他勤奋阅读,深入钻研,终于精通了论藏、律藏和经藏,因而获得了“三藏法师”的尊称。

随着玄奘的声名远播,一些印度僧人开始对他心生嫉妒。某日,一名自视甚高的印度僧人来到那烂陀寺前,将五十条疑难经义贴在寺门上,并扬言,若有人能破解其中任何一条,他便自尽。他嚣张地在寺门外大肆叫嚣,但寺内的僧人均无人敢应战。数日后,玄奘出现在寺门口,他毫不犹豫地扯下那些经义,随即开始讲解。那位印度僧人见状,顿时吓得脸色苍白,他未曾想到玄奘竟能如此轻易地解开这些难题。面对自己的誓言,他无法反悔,于是拔剑欲自刎。然而,玄奘及时阻止了他,并让他成为了自己的仆人。

摩揭陀国国王听闻玄奘的事迹后,深受触动。他决定为玄奘举办一场盛大的佛旨辩论大会,邀请全印度十八个国家的国王和数千名高僧共襄盛举。在这场大会上,玄奘作为主辩手,从容应对与会者的提问。他凭借深厚的佛学造诣,将提问者一一驳倒,令众人赞叹不已。从此,玄奘的名字在印度广为传颂。

公元643年,玄奘大师携带着丰富的佛经,结束了他在印度的求法之旅,踏上了归途。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他终于返回了长安。这次西行取经的壮举,总共历时十七年,行程达五万余里,不仅展现了他坚定的信仰和毅力,更彰显了他对佛学的深厚造诣。

尽管玄奘并非首位前往印度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与影响却是最为深远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