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诗经的问世

中国历史故事 诗经的问世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其历史可追溯至约2500年前。原本,这些诗歌是伴随着音乐与舞蹈一同吟唱的歌词,然而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与战火纷飞,音乐和舞蹈的部分已消失无踪,仅剩下歌词流传至今。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遗留下的诗歌多达三千余首,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对先祖开疆拓土的赞美诗篇、祭祀典礼上的乐章,也有表现贵族间互动以及对于生活不公发出的抱怨,还有大量描绘民间劳作、婚姻情感和社会习俗的歌谣。孔子在晚年对此进行了编纂修订,删除了许多不适宜的内容,最终保留了311首诗歌,其中包含六首仅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的笙诗。此后,《诗三百》的说法便约定俗成,直到西汉时期正式命名为《诗经》,并将其尊奉为儒家经典,沿用至今天。

《诗经》不仅收录了周朝乐官创作和士大夫献上的乐歌,还包含了众多源自民间的歌谣。这些歌谣来源广泛,作者身份各异。关于它们如何集结在一起,有一则传统认为:周朝特设了采诗官,每逢春日,他们手持铜铃深入民间各地,搜集反映民众喜怒哀乐的歌谣,整理后呈交乐官,乐官为之配乐,并演唱给天子,供天子洞察世情,作为治理国家的参考依据,从而证实这些民歌实由朝廷系统地征集而来。

另一种观点指出,《诗经》的主要收集者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臣尹吉甫。尹吉甫文武兼备,既是治国良相,又是定国安邦的将领。《诗经》中就有赞誉尹吉甫功勋的诗篇,例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同时,其中诸如《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大雅·江汉》等作品也被认为出自尹吉甫之手。这些诗歌既充满赞美,也不乏讽刺,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造诣来看,都展现出相当成熟的水准,证明尹吉甫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由于他在《诗经》的收集工作中贡献卓越,后世尊称他为中华诗祖。

《诗经》按照用途及音乐形式划分,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的民间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等十五个地区的民歌,统称为“十五国风”,共计160篇,这部分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赞美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也有表达思乡之情、怀人之意的,甚至有反抗压迫与欺凌的呼声,文学价值极高,堪称《诗经》的核心。“雅”则代表宫廷正乐,用于祈求丰收、颂扬祖德,通常在贵族宴会或诸侯朝会上演奏,大部分为士大夫创作,包括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总计105篇,不过小雅中也有一些类似于民歌的作品。“颂”则是周天子与诸侯祭祀宗庙时所奏的舞乐,主题多为歌颂祖先功绩,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有40篇,分别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伐檀》这首诗选自《诗经·魏风》系列中的第六首,生动展现了奴隶们辛勤劳作伐檀制车的情景。他们在砍伐檀木的过程中,对照自身艰辛困苦的生活——虽筋疲力尽却衣食不足,而对比之下奴隶主阶级却坐享其成,不事劳作。基于此,诗中流露出强烈的不满与质问情绪。画面上再现了“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的诗意场景,通过描绘劳动者与自然环境的交融,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不公的主题。

《诗经》内诗歌体裁以四言为主,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赋,即直抒胸臆,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接表达了深情厚谊。比,是比喻修辞,包含明显的明喻与暗喻,如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任用贤能治国,以“葇荑”比拟女子柔嫩的手,用“凝脂”象征女子光滑细腻的肌肤。兴,则是一种借景生情或借物起兴的方式,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引发下文对美丽女子与君子理想的追求。赋与比是诗歌基础的表现手段,而兴尤为独特,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诗经》中的重要特征,它凭借丰富的联想,营造氛围、创设意境,通常位于诗篇或章节的开端,兼具比喻、象征、烘托等多种功能。

赋、比、兴与风、雅、颂并列为“六义”,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收纳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近500多年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周朝从武王灭商、建朝立业,直至厉王被逐、幽王亡国,平王迁洛开启春秋时代的历程。在这个动荡变革的时代里,王权衰弱,诸侯争雄,边疆冲突不断,社会矛盾激化。《诗经》以其深沉笔触生动记录了这一阶段周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切映射出我国奴隶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展示了周族的起源、壮大与建国过程,如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皇矣》等史诗般的作品;亦不乏揭露奴隶主阶层贪得无厌和坐享其成的诗篇,如《魏风》中的《硕鼠》和《伐檀》,体现出民众对抗剥削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此外,《小雅》中的《何草不黄》、《采薇》抒发了出征战士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战争带来的哀伤;《周南·芣苢》、《豳风·七月》、《小雅·无羊》等则描绘了百姓朴实的劳动场面。另外,《诗经》中还不乏描绘青年男女纯真恋情的作品,如《秦风·蒹葭》寄托了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寻,《邶风·静女》细腻勾勒了男女间的甜蜜约会,《王风·采葛》则传达了深深的相思之苦。

孔子在评价《诗经》时指出,每一篇诗都有寓含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一定的道理,虽然总数达三百零五篇,内容繁多,但其核心思想可以用“思无邪”来概括,此语出自《鲁颂·駉》。所谓“思无邪”,强调的是情感的真实性和自然而然,倡导诗歌通过优美的词句赞扬美德,用犀利的言辞针砭时弊,以期引导民众内心向善,摒弃邪恶。不论是赞美还是讽刺,诗人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弘扬正义,净化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