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葛之战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葛之战的故事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郑国,这个兴起于西周末年的新兴诸侯国,其开创者为郑桓公姬友。作为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以及周幽王的叔父,郑桓公与周王室有着深厚的血缘联系,在周朝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卿士。他在受封后,采纳太史伯的策略,凭借自身威望与影响力,带领族人及部分前商遗民,将郑国的财富、部族和民众从关中地区整体迁徙至东虢国和郐国之间的新郑(位于现今河南省新郑附近)。新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郑国在此快速崛起,不久便成为诸侯各国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强国。

在周幽王时期,郑桓公在抵御西戎侵犯时英勇捐躯。其子郑武公继承王位后,率先率军击退西戎,大力支持并护送周平王东迁至洛阳,因此深得周王室信赖,接续其父出任卿士,执掌周朝中央政务。

随着西周覆亡,周平王被迫撤离镐京,向东迁移至洛邑,王室的实际控制力大大减弱,仅剩天下共主的名义。而郑国由于连续三代约近百年的时光里均担任周王室卿士,掌握了朝廷实权,并且新郑与洛邑相邻,便于控制王室,所以逐渐崭露头角。在春秋早期,郑国凭借这种有利地位,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吞并周边小国,国力日益增强,与齐、鲁两国联手,压制和削弱了卫、宋、陈、蔡等国,甚至消灭了许国,构筑起“春秋小霸”的格局。郑庄公继位后,更依赖强大的国力和身为周室权臣的身份,不断拓展疆域,最终对周王室的权威愈发轻蔑。

郑庄公独揽朝政大权,行事专断,对周王室表现出明显的傲慢与无礼。周平王对此颇为不满,担忧郑庄公可能对王室构成威胁,于是计划将权力分散给虢公忌父,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得知后勃然大怒,对周平王心存怨恨。为了避免冲突升级,双方达成协议,进行人质互换:周平王忍辱将太子送到郑国,而郑庄公也将公子忽送至洛邑,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郑周交质”事件,足以彰显当时周王室地位的尴尬境遇。

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姬林即位。年轻的周桓王渴望振兴周室,恢复周朝昔日的统治地位,因此决心遏制郑庄公的强大势头。他不愿看到郑庄公独掌大权,计划将政务移交给虢公林父。郑庄公获知后,迅速做出反击,多次派兵抢占王室温地(今河南温县)和成周(今河南洛阳东)的农田,公然挑战天子权威。周桓王对此极为愤怒,随后郑庄公入朝觐见时,桓王故意怠慢以示报复,进一步加剧了周郑间的矛盾。紧接着,桓王正式委任虢公为周室右卿士,意图分割庄公的权力。

郑庄公是一位深思熟虑且富有谋略的君主,他明白此刻与王室彻底对立对郑国并无益处,因此选择对周室采取忍耐态度,并集中精力扩大疆域、增强实力。期间,郑国内部出现叛乱,庄公的弟弟叔段图谋篡位。庄公全力平息这场内乱的同时,桓王趁机解除了庄公的上卿职位,并运用王室特权,以非王室所有的苏氏十二邑与郑国十邑进行交换,实质上令郑国损失了四邑的土地。

解决内部问题后,庄公对于桓王的行为极度愤慨,宣布不再朝见周桓王。在最后一次晋见桓王后返回郑国的途中,庄公更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征讨那些与郑国有冲突的诸侯国,再次向桓王展示强硬姿态。

面对郑庄公屡次冒犯、僭越的行为,周桓王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亲率大军讨伐郑国,以维护王室尊严。公元前707年秋季,周桓王集结周王室精锐部队,并调动陈、蔡、卫、虢等诸侯**队,组成联军共同进攻郑国。其中,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和蔡、卫两**队,周公黑肩负责指挥左军和陈**队,而周桓王亲自统帅周军主力,作为整个联军的总指挥官。

获知周王亲率大军压境,郑庄公亲自挂帅,率领子元、祭足、高渠弥、暇叔盈、原繁、曼伯(公子忽)、祝聃等将领,在葛(今河南长葛北)布阵,严阵以待,准备与周军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针对周军的三军部署,郑庄公也将郑军划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军、左翼防御阵型(左拒)和右翼防御阵型(右拒)。其中,公子忽(曼伯)指挥右翼,冲击周军左翼;祭足指挥左翼,攻击周军右翼;原繁和高渠弥共同指挥中军,紧跟郑庄公,协同左右翼作战,并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出击。

在西周时期,战争活动遵循一套严格的“军礼”制度,强调以礼为先,以礼为本,旨在追求道德和军事双重层面的胜利,而非单纯消灭敌军力量。那时的常规作战方式为三军对阵,中军先行,左、右军随后跟进。战前,郑国的大夫公子元仔细分析了周室联军的组成状况,发现周王亲自指挥的中军是精锐劲旅,战斗力强劲,而左、右两军则是由各国临时拼凑而成的联军,缺乏统一指挥和凝聚力,尤其是陈国因内乱而军心涣散,斗志低落,战斗力薄弱。基于此,公子元建议郑军在开战时应保持中军稳定,不急于出击,优先打击周左军的陈军,预料陈军会迅速溃败;随后转向右翼,击溃蔡、卫两军组成的右军,因其本身战斗力不强,加上受左军溃败的影响,必将无法有效抵抗;一旦左右两军溃败,必然严重影响中军士气,届时郑军便可集中兵力,一举击破周中军,从而赢得全面胜利。

郑庄公采纳了公子元的合理分析和建议。当时作战主要依赖战车,每辆战车通常由三位甲士驾驭,七位甲士伴随作战,其余步兵则在前方冲锋陷阵。以往的作战经验表明,当诸侯联军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时,一旦前列步兵被突破,战车便失去了保护,无法发挥威力,因此常常战败。郑国大将高渠弥吸取教训,创新提出了改变传统战车阵型的构想,建议将战车置于阵型前端,而步兵则以五人为一组,分布于战车两侧和后方,填补战车间隙,确保步兵与战车紧密配合,形成攻守兼备的整体阵型,因其形状类似鱼鳞,故此阵型被称为“鱼丽之阵”。郑庄公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在这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役中,果断采用了这一前所未有的战术布局。

战斗打响,周桓王率中军擂鼓向郑中军发起挑战,但郑中军并未正面应战。周军正在困惑之际,郑军左右军以鱼丽阵型突然杀出。战场上,郑军将领通过旗帜和鼓声指挥调度阵型,郑大夫曼伯指挥右翼首先向周室联军左翼的陈军发起猛攻。正如预测,陈军迅速溃败,逃离战场,周室联军瞬间失去左翼支撑。与此同时,郑军左翼在祭足的指挥下,对周右翼的蔡、卫两军发动攻击。蔡、卫军同样抵挡不住,甫一接触便纷纷败退,乱作一团。

周桓王所率的中军在失去左右两翼支援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心浮动,秩序混乱。郑庄公抓住时机,挥舞旗帜指挥郑中军加入战斗,与祭足、曼伯分别指挥的左右翼军队合力对周中军展开夹击。周中军在郑军三面攻势下,军心大乱,无法抵挡,最终大败而退。

周桓王负伤撤退时,遭到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勉力指挥军队突围。祝聃等人建议乘胜追击,俘虏周桓王以扩大战果,但郑庄公审时度势,考虑到周天子虽已丧失实权,但仍象征着天下的共主,过度逼迫可能会引发其他诸侯的反感,让自己在政治和道德层面上处于劣势。于是他阻止祝聃,声称:“我们的目的是自卫,避免国家覆亡即可,不应用尽手段逼人于绝境,尤其对手还是天子。”

战后,郑庄公为了显示对周天子的尊重,特地派大夫祭足去探望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将领,并表达了与王室和解的愿望,以缓解两国紧张局势。周桓王复辟周室的梦想彻底破灭,面对郑国伸出的和平橄榄枝,他也只能接受葛之战的失败,与郑国握手言和。

葛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郑庄公的声望,使郑国霸业达到巅峰。原先与郑国敌对的宋、卫、陈等国纷纷寻求和解,并与郑国结盟,郑国由此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诸侯国,实际扮演了诸侯霸主的角色。尽管郑国建邦较晚,基础条件并非最优,但在短短祖孙三代近百年的时间内,它竟能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其在春秋初年所展现的辉煌尤为瞩目。郑军在军事上独创了严谨灵活的“鱼丽之阵”,并首次采取了先攻弱后攻强的战术策略,有力推动了古代战术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可能由于郑庄公是最早公然挑战王权的人物,后世史学家对他的霸业评价相对较低,仅称其为“小霸”。

葛之战,周王室军队遭受惨败,使得周天子残存的最后一丝威信荡然无存,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衰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走向终结。周王室虽然名义上仍居天子之位,但实际上已无力掌控诸侯争霸的局面,天子之位徒具虚名。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大国凭借实力兼并小国,欺凌弱国,这成为这一时期军事领域中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此后,齐、晋、楚、秦等大国相继崛起,开启了春秋诸侯争霸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