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假仁假义的宋襄公

中国历史故事 假仁假义的宋襄公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这位在中原称霸长达三十多年的君主离世,其子嗣们围绕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齐国由此陷入了一片混乱。齐桓公生前属下易牙、竖刁、开方等人废黜了他指定的太子公子昭,另立公子无亏为君,公子昭被迫逃往宋国避难。

齐桓公在世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始终致力于维护齐国的霸权地位,两国关系友好。齐桓公深知自己众多庶子地位相当,担忧身后可能发生争位之争,故而将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宋襄公素以仁义着称,此刻公子昭前来投靠,自然义不容辞地接纳了他。

宋襄公继位后,重用了贤臣子鱼、公孙固,宋国国力迅速提升,国家治理井井有条。宋国的强大激发了宋襄公心中的雄心壮志,他希望建立起自己的霸业。恰逢公子昭前来求助,宋襄公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既可以协助齐国恢复秩序,也可以借此继承齐桓公的霸业,进而夺得齐国盟主的位置。

于是,宋襄公号召各国共同护送公子昭返回齐国即位,但响应者寥寥,仅有卫、曹、邾等几个小国派出了些许兵力。宋襄公亲率这支四国联军直捣齐国,齐国贵族内部对公子昭心存好感,加之宋国出兵援助,他们联手铲除了无亏与竖刁,并驱逐了易牙,最终成功迎接公子昭回国即位,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以为扶持齐孝公平定了齐国内乱,理应在诸侯中赢得尊重与认同,因此迫不及待地想召开诸侯大会,确立自己盟主的地位。

此时的宋襄公已经开始以霸主自居,对待滕国(今山东滕州)的不服,他竟然扣押了滕宣公。接着,他又在曹南组织了曹、邾、鄫三国会盟,鄫国国君因迟到被他命令邾文公作为祭品献祭。秋季时,因曹国未按要求进献羊只,宋襄公视此为对自己权威的亵渎,于是率兵包围曹国。宋襄公的霸道行为引发了诸侯们的普遍不满。陈国国君陈穆公倡导效仿齐桓公的做法,联合鲁、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结盟,名义上是为了追忆齐桓公,实则是为了共同抵制宋襄公的霸权企图。这样一来,诸侯之间分化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主的反对宋襄公称霸的力量,另一方则是宋国及其盟友卫、邾、曹、滑等小国。

宋襄公发现自己难以服众,便决定首先争取楚国、齐国这两个大国的支持,以此压制其他诸侯。于是,他派使者前往楚国和齐国协商会盟诸侯之事。楚成王内心嘲笑宋襄公自不量力,本无意参与。然而,楚国大夫成得臣献策,建议借此机会进军中原,争夺盟主之位,楚成王采纳了他的建议,答应如期参加会盟。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齐国的鹿地与楚成王、齐孝公碰面,商议会盟诸侯的具体事宜。宋襄公自以为得到了楚、齐两国对盟主地位的认可,便以盟主的身份自居,并擅自拟定了公告,宣布将在秋天于盂地(今河南睢县)举行诸侯会盟,旨在共同扶助周天子。尽管楚成王和齐孝公对宋襄公的做法颇有微词,但出于面子问题,还是勉强同意了公告的内容。

秋季会盟当天,除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未到之外,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国君悉数到场。楚成王早有篡夺盟主之心,宋襄公对此勃然大怒,坚决不予承认。楚成王一声令下,随行的五百侍从褪去外衣,露出铠甲与兵器,顷刻间占据会场,各国诸侯惊惧不已,不敢言语。楚成王随即命令楚兵将宋襄公扣为人质,并指挥预先集结的楚国大军进攻宋国。

宋襄公的弟弟公子夷目预见到楚成王可能会有欺诈之举,劝宋襄公带兵参会以防万一。但宋襄公坚信自己与楚国已有约定,不可背信弃义,坚持不带军队前往。公子夷目无奈,只得提议自己带兵暗中保护,宋襄公却斥责此举亦属失信,并为保全自身的诚信形象,不仅拒绝公子夷目的建议,还强迫他一同前往赴会,不准携带军队。最终,宋襄公在这场孟地会盟中落入楚成王的圈套,宋国也因此面临楚国大军的猛烈攻势。

目夷在混乱中成功逃脱,返回宋国后,积极动员国民坚守城池,顽强抵御楚军,坚决不降,使得楚成王吞并宋国的图谋未能得逞。楚成王将宋襄公带回楚国作为人质,企图以此胁迫宋国就范。宋国大夫公孙固为了降低宋襄公对楚国的价值,故意传出消息,让目夷暂摄宋国国君之位。如此一来,宋襄公对于楚国而言失去了利用价值。在齐国和鲁国的协调下,楚成王最终释放宋襄公回国。宋襄公归国后,目夷立即退位,重新将国君之位让给襄公。

自此,宋襄公对楚国心生怨恨,然而面对楚国强大的国力,一时也无可奈何。而郑国作为一个依附于大国的小国,见楚国势力渐强,便选择与楚国接近。不久,郑文公访问楚国,觐见楚成王。宋襄公认为这是一个报复郑国的好机会,决心趁机出兵讨伐。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愤怒之下,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强烈反对,联合卫、许、滕等几个小国的兵力,一起出征讨伐郑国。郑文公立刻向楚国求援,楚国果断出兵救援,但并未直接前往郑国抵抗宋军,而是选择直扑宋国空虚的都城。宋襄公不得不率宋军紧急回援,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两岸对峙。宋、楚两军实力悬殊,但宋襄公复仇心切,誓要与楚国一决胜负。公孙固提醒宋襄公,宋军力量薄弱,难以抵挡楚军,楚军此次出征仅为救郑,如今郑国已脱离危机,建议与楚国和解。但宋襄公坚称,楚国虽兵强马壮,却是不义之师,宋国虽弱小,却秉持仁义之师,坚信不义终将不敌仁义。为此,宋襄公坚持要与楚国决战,并特意制作一面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决心用“仁义”打败楚国的暴虐。

黎明时分,楚军开始渡河。公孙固建议趁楚军渡河过半之时发动突袭,必然能让楚军措手不及,从而取得胜利。但宋襄公望着手中的“仁义”之旗,认为在对方渡河未毕之时进攻属于乘人之危,违背了仁义原则,因而拒绝了这一提议。

楚军全员渡河完毕,在岸边慌乱布阵之际,公孙固再度献策,趁楚军立足未稳,发动突击尚有机会胜出。然而,宋襄公愤怒反驳道:“在敌人阵型未成之时攻击,怎配得上仁义之师的美誉?”又一次错过绝佳战机。

待楚军布置好阵势,气势汹汹地冲杀过来时,宋襄公这才下令反击。结果宋军溃不成军,宋襄公腿部中箭,亲兵尽数战死,幸得部下的拼死保护,才得以逃生回到宋国。战场上,那面象征“仁义”的旗帜,早已被践踏得破烂不堪。

泓水之战的失败,使得宋国百姓纷纷指责宋襄公无能,然而他本人依然坚信自己在战争中坚守仁义原则并没有错。后来,他的箭伤加重,不久便不幸离世。

宋襄公未能与时俱进,固执地恪守古老的战争法则,导致战败,损失惨重,终生未能真正实现称霸,最终遗憾离世,他图霸的历程也成为历史上的讽刺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