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完璧归赵.

中国历史故事 完璧归赵.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遣使者送达一封书信至赵国,信中表达了他对赵惠文王所获稀世珍宝——和氏璧的渴求,提出愿以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面对此棘手问题,赵惠文王陷入了两难境地:倘若交出和氏璧,恐秦国失信,赵国将白白损失国宝;反之,若拒绝秦王的要求,强大的秦国可能会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赵王召集众臣共商对策,此时,一名宦官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但有人质疑一个小小门客能否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宦官分享了蔺相如的见识与智谋,他曾指导宦官如何妥善处理一次可能引发外交风波的事件,使之得以化解,这让赵王产生了兴趣,遂决定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觐见赵王后,分析道:“目前秦强赵弱,我们无法无视秦王的提议。”赵王担忧秦王得璧后未必履行承诺,蔺相如解释道:“秦王若真心以城易璧,赵国不应拒绝以免理亏;若秦王得璧而不予城池,那便是秦国失信,这样一来,赵国反而占据了道德高地。因此,大王应当派遣使者赴秦交付和氏璧。”

赵王问及人选,蔺相如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担此重任。于是,赵王委派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前往秦国。

抵达秦国后,蔺相如恭敬地将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欣然接过宝璧,把玩赏鉴,却并未提及割让城池之事。蔺相如敏锐捕捉到了秦王的真实意图,他灵机一动,假称璧上有个微瑕,需要指给秦王看。秦王未加防备,将和氏璧交还蔺相如。蔺相如趁机后退几步,倚靠着殿中的大柱,怒目直视秦王,严词指责秦王对赵国的不敬,并声明若秦王无意交换城池,他宁愿砸碎和氏璧于此柱前。秦王见状,惶恐之下,立刻表示愿意划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并让人拿出地图展示具体位置。然而,蔺相如洞察秦王的虚伪,提出了更为严正的要求,即秦王应效仿赵王,斋戒五日并在正式场合举行仪式接受和氏璧。

秦王迫于形势,只得同意蔺相如提出的条件,并安排他在秦宫中暂时居住。然而,蔺相如早已预见秦王不会轻易履约,他在暗中安排随从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待五日后秦王按约定举行了庄重的仪式,蔺相如坦诚告知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原因在于秦国有悠久的背信弃义传统,他担心秦王此次也不会遵守诺言。蔺相如直言,只要秦王先行割让十五座城池,赵国自然不敢违背誓言,定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来。说完这一切,蔺相如镇定自若,准备承受秦王的雷霆之怒。

秦王及朝臣们面面相觑,意识到此刻无论怎样也无法迫使赵国交出和氏璧,且杀害蔺相如只会激化两国矛盾,无益于秦国利益。秦王最终决定放蔺相如回国,并给予礼遇,不再追究此事。

蔺相如平安归赵后,赵王因其卓越的智勇与忠诚,册封他为上大夫,并让他继续代表赵国出使各国。自此之后,秦国虽然对和氏璧未能得逞,但也未再以此为借口向赵国施压,两国关系得以暂时稳定。蔺相如的智勇行为,尤其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