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奶爸劝学史 > 第125章 司马荐张良

奶爸劝学史 第125章 司马荐张良

作者:司马青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1 07:47:17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武安君见众人连日赶路十分疲惫,把司马青史和张良及朱家送入诸葛明府中便告辞而去,约好明日为众人接风洗尘。

李左车回府之后把一路经过报告了武安君,武安君在各地虽有细作,哪里能汇报得如此清楚,听了李左车亲口所言,方才知道详尽。

武安君道:“左车你是真准备为赵国出力了吗?”

李左车道:“非是不愿为赵国出力,实不愿为昏君奸臣出力。庞老将军所部将士为国浴血,若不是妹妹出手制住郭开,士卒连饭都吃不饱。郭开日食两万钱宣之于口,大王也觉得理所当然。郭开和春平君在邯郸屯粮居奇,饿死百姓无数。全军将士出征伐秦,因我不肯支持太子迁,归国之后抚恤全无。还有许多种种不平之事,大王视若无睹,我保这等大王,岂不是与百姓为敌?”

武安君叹息一声道:“左车,你跟着先生日久,说话也越来越像他了,不过你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你不愿在军中效力,也由得你,我李家有一个我为国征战,也算对得起赵国了。”

武安君停了一会儿又问为何这次回来司马先生言语不多,而且看神色好像变了许多,变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了。李左车说了司马青史在沛县寻人不获之后大病了一场,醒来之后就万事让妹妹做主,若非大事他自己皆闭口不言。武安君心知司马青史这一病可能有所悟,因此放下俗事不管,专心参悟,若是参悟透了,自然就恢复正常了。

次日武安君给众人接风洗尘,副将司马尚并校尉以上将领皆列席。如今武安君所部只有四万骑,编制大大缩小。当初多余人马调往邯郸之时,众多将领不愿离开北地,内中有不少脾气暴躁的将领,武安君恐这些人回邯郸之后不容于人,也就留下了。因此武安君军中现在是将多兵少,各位将领带领的兵马都比当初少了很多,武安君也并不降低众将待遇,虽立功的机会少了,跟着武安君总是好的。

荀国忠这几年训练士卒、巡视边关十分用心,武安君存心提拔他,因此年前突袭秦国的机会便交给了荀国忠。荀国忠也争气,以两万铁骑调动秦军十几万人,给庞煖和李左车解了围,可谓一战惊天下。武安君本欲提升荀国忠为副将,奈何军中编制不够,依然让荀国忠任裨将,实际待遇却跟司马尚一样。如今武安君军中分工为出击之时由荀国忠和武安君领兵野战,由司马尚留守。

司马青史众人与武安君部将都十分熟悉,因此宴席之上大家十分相得。司马青史向众人郑重介绍张良给众人,称为绝世奇才,众人素知司马青史说话十分谨慎,见他对这个叫张良的年轻人如此推崇,自然不敢怠慢,纷纷前来敬酒。

张良是个儒生,韩国又并不十分推崇武力,哪里见过这满堂的糙汉子欢呼狂饮的场面,很快就被感染了。对喝酒那是来者不拒,有来有往,不过半个时辰就醉倒了,趴在桌案上呼呼大睡,时不时抬了头大叫喝酒喝酒,让李左车和小姑娘等人惊掉了下巴。

朱家是个江湖人,见了这北地豪迈之风也是十分喜欢,与众多将领吆五喝六地喝酒,十分尽兴。

次日武安君和司马尚前来拜访司马青史,武安君二人尚未开言司马青史便说从此之后不再参与军中之事,若是有什么想要商议的,便去寻小姑娘。武安君大惑不解,当日司马青史初到雁门之时对军中之事特别积极,还专门设计了马镫和长枪给军中使用。此次奔袭长城和晋阳,马镫立了大功,长枪因为司马青史准备的枪杆还未运来,因此铸造了两万枪头等着使用,想不到司马青史出外游历不到两年归来,居然就说不想参与军中之事了。

武安君道:“莫非是牧对先生有无礼之处,让先生不满,先生不妨直说,牧知错必改,还望先生勿弃了北地和赵国百姓。”

司马青史笑道:“君上会错意了,司马并不是对君上不满。这些时日以来,我深自反省,觉得自己行事过于保守,若总是参与军中之事,只怕误了君上大事。我与小姑娘商量过,觉得她比我更有胆魄,兼之张良为世之奇才,必能助君上一臂之力。我虽不参与军中之事,君上若有事想与我商量,司马必尽心尽力。”

武安君闻言松了一口气,司马青史只是不想参与军中日常事务,并不是完全不管。前者司马青史分析天下大势,对武安君多有助益。此次突袭长城马镫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预想。当初武安君听闻庞煖以大军进攻东郡,便猜到李左车有可能突袭河东,武安君担心庞煖和李左车突破河东之后深入河西,到时候若是三国联军有变,庞煖和李左车必然难免被秦军合围。故此武安君预先命令荀国忠领兵暗伏于长城之外,一旦联军有变即突袭长城以分秦军之势。想不到荀国忠轻易突破长城,直逼咸阳,彻底瓦解了秦军对庞煖李左车的包围。解围之后荀国忠只用了两日便退出长城,几乎毫发无伤退回平城。有了马镫的效用作为参考,武安君对司马青史设计的长枪有了更高的期待,若是长枪的作用跟马镫相似,假以时日,边骑必将纵横天下。

武安君道:“大半年之前卓氏到雁门,为防止秦人报复临潼卓氏,我让他对外自称是我李氏远亲,专门拨了数个适合做工坊的地皮给他,那卓氏就在此地安顿下来。半个月之后即在平城寻得铁矿和黑矿,按图打造了四万个马镫,此次掩护庞老将军突围此马镫立了大功。因先生安排的枪杆尚未到位,加之精铁产量有限,我只让卓氏打造了两万枪头,剩下的精铁都让他自己安排了。”

司马青史点点头道:“马镫铸造起来并不十分困难,相信不久之后必被秦人侦知,不久之后只怕这天下的骑兵都会装备此物。长枪的作用虽不及马镫重要,铸造起来难度要大一些,枪杆也十分难寻,因此我只给将军准备了二十万枪杆,相信数十年之内这天下还无人能掌握长枪的制造之法,这数十年便是将军的机会。我已命人将枪杆逐批送来,这几天第一批五万枪杆便可到,君上先用两万,余者找一个秘密之地藏起来。”

武安君又问司马青史为何如此推崇张良,司马青史道自己能给武安君许多建议乃是因为自己活得久,见得多,因此能比别人多一些见识,多一些时间思考。张良完全不同,年纪虽小天生奇才,比之司马胜强百倍,若是张良肯为武安君效力,不要说庇护北地,便是争雄天下也不难。武安君牢记在心,准备晚一点便亲自去拜访张良。

武安君和司马尚闲聊一会儿便去拜访张良。诸葛明的府邸都被司马青史占完了,因此张良距离司马青史的房间并不远。张良一早瞧见武安君和司马尚前来拜访司马青史,他本想前去见见武安君,不想司马青史为了让张良有单独见武安君的机会,并不来请他,只得在房中闲坐看书。

张良观书正入迷,忽地敲门声响起,张良开门一看居然是武安君,一时还未反应过来。武安君当先拱手道:“李牧不告而来,子房先生勿怪。”张良连忙拱手回礼,迎二人进入房间。

司马青史看重张良,因此把一个有会客室的大房间安排给张良住,在此接待武安君倒是不显得狭窄。

武安君道:“司马先生对子房先生极为推崇,方今乱世,李牧镇守北地偏远之地,心甚忧虑,如何守境安民,还望先生教我。”

张良道:“君上过谦了,良虽不才,也曾走遍天下诸国,民间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未有如君上治下者。武安君为国为民之心,良感佩不已。”

司马尚道:“先生所言不错,只是如今天下大乱,秦人侵凌天下之势已成,北地偏狭,久之只怕难以自保。”

张良道:“将军之言是也,此次合纵攻秦未成,天下抗秦中坚力量三晋与楚国已然生出嫌隙。诸国将领之中春申君回国之后被楚王申饬,李左车离开邯郸,庞煖已老,魏国信陵君已死,我韩国并无可用的大将,由此看来山东诸国恐怕再难有团结一心伐秦的机会。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东诸国不伐秦,则秦国必然东出,逐一击破天下诸侯。

君上虽强,并不被赵王信任,若是当初赵王肯听从春申君建议用君上为联军统帅,此次合纵就算不成功,也必然夺回大部三晋失地,是天下大势改观。时至今日,君上欲保赵国已然不可能,若是君上只想护住北地三郡,则尚有可为。”

武安君详询之,张良道:“我闻昔年魏武侯与吴起游于西河之上,魏武侯感叹美哉乎山河之固,吴起回道在德不在险。如今秦国虽强,民心不附,这两日我在北地所见,武安君之仁德人人感戴,在民心上君上强于秦人。

其次庞老将军和左车兄被困,君上以四万之中调动秦军四十万,还击破了数万秦军,所为兵在精不在多,君上之精兵强将,何惧秦人。昔日合纵伐秦,我思之良久也未想到破敌之策,左车兄自上党直击河东,深入河西,此战震惊天下,可见左车兄之将才,并不在君上之下。我总听先生言道君上军中有一个猛将荀国忠,也是大将之才,如今君上军中连将军和司马将军在内有四个世之名将,均能独当一面,又何惧桓翊蒙骜之流。

其三秦人侵凌天下所仗者,步卒战车尔,北地山多险狭,最利骑兵作战,君上练好了骑兵,秦军虽多,终究无所作为。

其四我闻武安君击破匈奴之后收服东胡,茫茫草原数万里,都是君上的退路,万一作战不利便可遁入草原,秦人岂能在北地长期留驻大军,待秦人大军远去,君上再夺回三郡便可。”

武安君道:“以先生之意,李牧终究保不住赵国吗?”

张良叹息一声道:“若是赵王是个贤君,重用君上,或许还有一丝希望。良在邯郸大半年,邯郸之糜烂,尤胜于诸国,君上真要保住赵国,只有杀了昏君奸臣方可。”

武安君一时语塞,让他杀赵王那是万万不能。果然如张良所言,若是赵王郭开不除,自己在前线作战之时万一被郭开算计,实在是防不胜防。

武安君叹息一声,又道:“若是秦人占了除北地以外的所有城池,那时举天下之兵而来,北地地狭民贫,终归难以抵挡。”

张良道:“我闻秦王政之贪欲比之历代秦王尤甚,秦人殄灭诸侯之前若是来攻北地无功,必然舍北地而攻诸侯,因此秦国灭尽诸侯之前不会对大举进攻北地;若是秦国灭了天下诸侯,若是秦人大举来攻,君上只需沿途骚扰,若是秦人不肯退,君上便带边民退入草原,秦人占了北地无用,必然转攻百越,待秦军大队深入百越之后,君上再回兵攻击三郡,必可复得北地。秦人多番攻伐都不能克服北地,自然会遣人来劝降,那时君上稍稍势弱,遣质子到咸阳为质,必可求为秦人北地藩篱。那时君上便可稳坐北地以观天下之势,若是秦王善待天下之民,就此归附了秦国也无不可,若是秦王鱼肉天下,久后天下之民必反,那时君上义旗一举,天下景从,必可灭秦。”

武安君听张良之言,觉得跟司马先生所言相差不大,因问道:“如此当务之急为何?”

张良道:“北地之民大半有胡人血统,游牧为生,若是训练得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如今君上兵少,正好遣军中将领训练边民,一旦君上战旗一举,北地可云集铁骑三十万,或战,或退皆由君上。”

武安君大点其头道:“我也正有此意,只是朝廷对边军管理甚严,如此大量训练边民,只恐朝廷不安。”

张良道:“此时易尔,如今赵王内外交困,虽不重用君上,亦不敢轻易得罪君上,因此君上只需上书赵王,就说心忧秦人之来,恐朝廷兵马不足,因此想要训练边民以为后备,粮饷自筹。赵王见君上已经禀明,又不用自己出粮饷,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武安君又问其次,张良道:“秦人有今日之强大,皆因变法,变法为强国之道,因此武安君可以仿照秦国在北地实行变法。”

司马尚道:“变法乃是国家政事,若是武安君在北地变法,大王必然不容。”

张良道:“此事不难,武安君只需上报赵王说要改革军制,赵王必然应允。武安君有训练边民,边民得了训练,与军中士卒何异,如此便可以军法治民,一举两得,便是赵王知道了,也无法反驳。”

武安君也是大点其头,变法之事武安君也想过,只是不便实施,也就罢了,时时想起来也有一些遗憾,想不到张良几句话就解决了,因此对张良也是大大叹服。

武安君对北地缺粮之事也是十分忧虑,虽然夺了燕国武遂和方城,这些年北地人口忽然暴涨,粮食依旧不够。张良建议武安君平日里让官府高价收储粮食,北地商贸繁盛,商税多有富余,用于补贴购粮并不吃力。高价收储一则可以让北地边民增加种粮面积,二则可以吸引粮商贩粮到北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