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十二章 农事

晋末长剑 第一百十二章 农事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二月初五,第一批并州流民离开邵园、潘园,前往宜阳。

他们大概要花三天时间才能抵达云中坞,然后接受军管,陆陆续续展开春播工作。

邵勋没有和他们一起走,而是先一步快马返回了云中坞。

几天时间没来,台地南侧的山坡下,已经竖起了一道木栅栏。

幢主金三挎刀持弓,威风凛凛,指指点点。

十几岁的少年已经颇有派头了,普遍比他大了至少十岁的洛阳苦力兵们毕恭毕敬,不一会儿就分派了几个人,带着小旗,藏到旁边的林木之中。

这是在布暗哨和游动哨呢,用小旗定期联络,一旦失联,银枪军士卒立刻集结起来,做好战斗准备。

如果贼人大至,全寨撞钟。

庄客里的男丁立刻动员起来,上城头厮杀。

健妇则充当辅兵,搬运伤员及各类守城器具。

小孩也不会闲着,他们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送水送饭、照顾伤员、运输箭矢伤药等等。

总之,全民上阵,不会有人闲着。

邵勋远远下马,沿着渠谷水静静走着,默默看着。

这条洛水支流的两岸还是有平整田地的,这会已经有人在春耕了。都是原来贼匪们的家人,辛苦又麻木地耕作着农田,机械地活着。

贼匪过得并不容易。这个世道,他们也就只能抢抢百姓或小股商队,所得有限,终究还是得靠种地养活自己。

“邵师。”金三很快得到通报,飞奔赶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两名憨厚老实的中年人——都是错觉,贼匪不可能老实。

“此何人?”邵勋指了指他身后之人。

“李鱼、邱大,我委任的里贤,一人管五十户。”金三回答道。

邑、里都是基层组织,被整体移植到坞堡里了。

时人都是这么做的。庾衮在禹山坞时,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将坞民堡户划分为一个個管理单位,因此“号令不二,上下有礼,少长有仪”。

“可曾种过地?”邵勋看向两位里贤,问道。

“种过。”

邵勋点了点头,然后带着他们沿着渠谷水行走。

“这些水渠都是你们挖的吧?”他指着那些弯弯曲曲、歪七扭八的灌溉水渠,问道。

“是。”

“种的是粟?”

“正是。”

“有没有种过小麦?”

“只种过两回。”

“春播还是秋播?”

“一次春播,一次秋播。”

“为什么不种了?”

“没那么多水渠。”

邵勋明白了。

其实是没那么多粮食,支持他们延长现有的灌溉水渠,说白了还是穷,没法一次性投入巨大的资源,把基础设施整好了,哪怕未来可见的收益更高。

“秋播之后,来年五月收麦,收完你们种了什么?”邵勋又问道。

“种了些杂粮,各种都有,下雪前收了。”

“那一年日子宽松多了吧?”

“是。”

邵勋看着蜿蜒向北的渠谷水,心中有了决定。

如果说此时小麦的种植面积只有一分的话,到南北朝时慢慢变成了二三分,到唐代变成了四五分,唐末五代十国已经变成了七八分。

老百姓为何如此狂热地要种植小麦?

一个是此时小麦的亩产比粟高,但这只是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可以多收一季粮食。

隋唐时期,两年三熟制在北方旱作农业生产中已经颇为成熟,这个种植传统是自南北朝演变而来的。

魏晋传统的一年一熟,两年内只可收两茬粟。

隋唐的两年三熟,第一年春播种粟,秋收后种小麦,来年五月收麦子,收完后种一季杂粮,下雪前收获。两年时间内,可收一茬粟、一茬小麦、一茬杂粮(主要是豆子),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产量也大大提高。

这样的种植模式是如此之普遍,以至于官府都改了收税制度,出现了夏税、秋税,一年两税。

夏税征收丝、绵、麦子及现金(一户250文),秋税收稻、粟、豆类和干草(一般是10束)。

从收税对象就可以一窥农业生产模式。

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后,围绕其的种植、加工、烹饪技术会慢慢出现,这个都不需要你操心。

就此时而言,贵族庄园里以小麦为原料的食物多的是,金谷园更是有水碓三十余区,每一区甚至修建了专门的道路运送各种粮食,加工技术门清得很,只不过不传播出去而已。

这也是邵勋为什么要拿下金谷园的重要原因,灌溉水渠、加工设备都是现成的,只不过人跑光了。乱兵也对这些东西没兴趣,他们要的是金谷园内的财货。

开花馒头这种东西,不能永远只存在于士族庄园里。

“春播尽快,勿要拖延了,尽可能多种一些,就种粟。”邵勋弯下腰,攥起一把泥土,仔细看了看后,说道:“春播完成后,开始挖沟、筛土。”

“诺。”金三、李鱼、邱大三人一起应道。

河岸边还放了一些牲畜。

其中,五匹马、十三头牛,外加数十只羊在河左岸,悠然自得地吃着草,这应是贼寨原本畜养的牲畜。

河右岸还有二十余匹马骡、七八头牛,那是银枪军的役畜,由几名士兵管着。放养牲畜之余,他们还在收集干柴树枝,十分勤快。

“牲畜粪肥怎么处理的?”邵勋突然问道。

“捡回来堆角落里。”

“走,去看看。”

李鱼、邱大二人有些惊讶,但不敢怠慢,前头带路。

朝廷大官,居然要主动看粪,不知道说什么好。

邵勋嘴角含笑,咋了,我就喜欢这样。

王衍之妻郭氏还专门把府中婢女派出去,看看路上有没有粪,有的话就赶紧捡回家。

这才叫持家有方,经营有道。

牛棚、马棚、羊圈位于山寨内部。这可以理解,牲畜是重要财产了,病死一头都很肉疼,更别说让人抢走了。

靠近牛棚时,邵勋远远就闻到了一股气味。

他眉头都没皱,仔细看着一堆牛粪。

看样子堆了一段时间了,外面还不怎样,里头怕是已经“熟”了。

时人捡粪回家,基本都是这样扔在一个角落堆着,过一阵子再清理。

邵勋也不知道这样好不好,感觉不太行。

他又进入了牛棚,里面的气味更加感人,仿佛从来没清理过一样。

他终于绷不住了,皱着眉头,问道:“为何不打扫牛棚?”

“粪都铲了啊……”李鱼看到邵勋皱着眉头,有些害怕。

“这样吧……”邵勋沉吟了一下,道:“我说几件事,形诸文字,以后定成规制。”

他这句话是对金三说的,因为他识字,会写字。

“诺。”金三立刻让人搬来案几、木牍、笔墨。

“其一,一年内的粪不准用。”

“其二,河道、水渠清淤时,挖出来的淤泥和于粪便之中。”

“其三,厩里定期清扫,每半个月撒上一层土,清理一次,然后撒在肥堆上。”

“邵师,这是为何?”金三一边写,还有心思发问。

邵勋也不是特别懂,只能说道:“掺了土的粪肥更持久。”

“哦。”金三应了一声。

“还有,将来我是要养马的,马既弄成这个样子,当然不成。“邵勋又补充道。

养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草场上放养;二是槽马,即"死于槽之间"的“槽”。

说白了,就是圈养,定期放出去活动活动,有益于马身心健康。

这种养马法在缺乏大面积草原的地方非常流行,是一个无奈之下的替代方法,

后世南诏国就是如此。

滇池、永昌两地之马为野放,不置槽。

另选越马驹(腾冲马)数百至大理,三年内饲以米清粥汁,四五年稍大,六七年方成就。如此喂养之法下的马尾高,尤善驰骤。

槽马可以精细管理,用粮食喂养,马匹质量高。

正面冲杀的时候,可以把野放的马给冲得七零八落。

成本也是真的高,一匹马吃的粮食至少是人的三倍,邵勋暂时没这么奢侈。

但养马是必须的。

哪怕不组建骑兵部队,别的用马之处也很多。

一个斥候就要带好几匹马外出。

夜间扎营之时,远远放出去的暗铺也要备几匹马,以便看到夜袭敌军时,能及时回营一换着马骑,以便有充足的马力高速奔驰,传回消息。

战场信使要马。

小股袭扰敌人的游骑要马。

辎重部队要挽马或其他役畜。

中高级军官要备好几匹马。一是战场冲杀,马力不足时直接横跨到另一匹空马背上,继续厮杀,另外就是逃跑时能有马换着骑,维持高速。

高级军官的亲兵也要马,还不止一匹。

纯步兵部队,也是配备着大量马匹的啊。

“其四,在农田附近建牲畜栏,方便。若有贼人来攻,再行转移。”

邵勋又一口气说了好几条,算是把他肚里不多的存货掏干净了。

金三记录完毕之后,又拿给邵勋过目,确定无误之后,仔细收起。

“你们若有好的点子,也可以提出来,验证有效之后,发放赏赐。”邵勋又道。

形成文字之后,甚至可以集录成书,在自己名下的坞堡、庄园内抄录传播,主要面向参与实际管理的坞堡主、农庄典计。

如果别的坞堡、农庄有独特的农业技术,也可以互相交换。

他从不敢小看那些世家大族的庄园。

他们多年管理,有的经历好几代人了。长期的农业实践之中,不可能不总结经验,关键是他们敝帚自珍,不肯向外人透露罢了。

这和所谓的将门世家差不多。

行军打仗的知识,只在家族内部流传,甚至有自己编纂的兵书,秘不外宣。

所谓世家大族的底蕴,就在于此。

他们如果愿意互相分享,一定能够大大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只不过没人愿意这么做罢了。

开花馒头啥时候普及到民间的?

邵勋并非世家大族出身,但他的底蕴来自后世,非常深厚。在某些特定领域,他一个人就抵得上世家大族几万人的庄园几代人的知识积累。

他的坞堡,不会比别人差,甚至能经营得更好。

这才是他的底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