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七十四章 太傅有福气啊

晋末长剑 第七十四章 太傅有福气啊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荥阳最近十分“繁荣”。

首先是太傅幕府的搬迁,令本地涌来了大几十名领有幕职的士人。

他们有家人,有仆婢,并带着少量部曲宾客。

幕府僚佐之外,还有大量低级吏员,以及受他们驱使的、轮番征发值役的帮闲。

光这一项,林林总总就六七千人了。

这还没完,一些商徒跟着幕府搬来搬去做买卖,这又不少人。

还有工匠、乐人……

可以说,幕府搬到哪里,哪里就十分繁荣——如果他们每次消费都给钱的话。

消费只是促进经济繁荣的一个手段。除此之外,还有投资。

在过去半年内,幕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主要有三大类。

其一是修缮驿道。

其二是维护荥阳、陈留、河南三郡的陂池及灌溉渠网。

其三是疏浚、拓宽河道,以利漕运。

公允地说,幕府还是干了点人事的。但诡异的是,这些人事多集中于过去几个月内,以前不是没有,但真的很少。

究其原因,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太傅想改善形象,让人少骂两句。

最后一件给荥阳带来“繁荣”的事情就是河北流民的大举南下了。

这有好有坏。

好的一方面在于地太多,人不够。流民的南下,可以大量耕作撂荒土地,多产粮食。

坏的方面在于土客之争,治安恶化。

这种情形在荆州、豫州已经有苗头了。

荆州北部的南阳、襄阳一带,关中流民数量极多,且每年都在持续流入——走武关方向入南阳。

流民聚集成坞,少的数百家,多的干余家、数干家。且因为人在异乡,非常抱团,方有难,四方赴援,当地土著对其较为敌视,矛盾不少一一朝廷谓之“居民”、“流民"之争。

豫州一带主要是王弥之乱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王弥巅峰时兵众十余方,最终到达洛阳城下的不过七方余人罢了。剩下的七八方人里面,有的被官军剿灭,有的则散落地方,聚集自保,伐木建寨,耕作田地。

他们耕作的田,很显然名义上都属于世家大族、坞堡帅,甚至还侵占了大量自耕农的土地,并将其裹挟入伙,成为定居“流民”。

这同样是一种“居民”、“流民"之争,在豫州诸郡并不鲜见,矛盾也不少。

总之,现在荥阳乱糟糟的,人头杂乱,官民不堪其扰。

各种椅角背見里,坞堡一座接一座立起。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矩、郭诵这对舅甥建立的堡壁,一开始只有平阳来的数白家,吸纳河北流民后,渐至千余家。

这一日,司马越在幕府内召见了李矩,多番抚慰。

李矩很激动。

权倾朝野的太傅对他赞誉有加,天可怜见,十几年来第一次有这么大的官看重他。

司马越也很满意。

他现在对州郡兵乃至禁军都没什么信心了,觉得他们战斗力太差。于是把目光放到乞活军、坞堡帅、流民帅、世家部曲身上,多方延揽,意欲收为己用。

幕僚们提供了一份名单,李矩就是其中之一。

一番交谈下来,他发现李矩果然忠心耿耿,不由得感慨万分:司马氏享国数十年,终究还是有忠臣的。

舒爽之下,赏赐颇多,并留李矩在府中用饭。

席间谈笑之声不断,直到一封捷报传来……

主簿郭象游玩聚会去了,因此今日乃另一位主簿卞敦当直。他不是傻子,实在不想在太傅高兴的时候触霉头,但没办法,谁让太傅叮嘱过,河北战事的消息要第一时间通禀呢?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果然,不出他的预料,太傅在听闻野马冈之战的结果后,脸色一下子变了。

李矩有些疑惑。

传闻邵勋乃太傅爱将,每次相召,必出师以从。此番刘汉七将寇河北,裴豫州丢下大军逃走,王车骑屯于东燕,按兵不动,唯邵勋深入河北,大破贼人,一举收复名城。

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难道不是为太傅增色吗?

怎么太傅好像不太高兴的样子?

好在司马越知道席间有客,暗暗平抑住翻腾的心绪后,强笑道:“邵——太——全忠果然有本事,不负吾之厚望。先前在汲郡破王桑、刘灵,便已初露峥嵘。此番再败石勒,河北无忧矣。好事,大好事啊!”

卞敦凑趣笑了一声。

李矩则十分神往:“鲁阳侯不待援军齐至,便锐意北上,数破敌军。如此豪情,真乃大丈夫也,恨不能相见。”

卞敦站在那里,不知道该不该对李矩使眼色,十分纠结。

司马越脸上的笑容快维持不住了,同时感到一阵阵头晕。

这是他的老毛病了,只不过这几年愈发严重,有时候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判断力——就好像头脑“窒息”了一样。

在这间歇性的大脑窒息中,邵勋这个名字几乎成了一個符号,对他的病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野马冈之战,呵呵,野马冈之战,你为什么不败呢?

“太傅。”李矩还在兴头上,继续说道:“鲁阳侯这一仗赢得干脆利落,大振河北军民士气,便如当年苟道将迭破公师藩、汲桑一般,神勇盖世。太傅得鲁阳侯,幸矣。”

卞敦差点扶额哀叹。

李矩你搞不清楚情况,就少说两句行不行?

一下子提了苟晞、邵勋两个名字,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俩可都是太傅曾经十分信重,逢人就夸勇武盖世、韬略满腹,后来又都闹翻了的“爱将”啊。

虽然卞敦也不太清楚为何太傅总和有本事的人闹翻,但闹翻已是事实,你还这么夸,真是想死啊……

你完了。

果然,司马越越听越难受,眼前甚至有发黑的感觉。

回想过往,未尝没有后悔过,也不是没想过如何修复关系。

就在上个月,他还思考过能不能与苟晞和解,重归于好。

幕府之中,也有一些人这么劝他,毕竟苟晞拥兵甚众,又很能打,乃乱世中的绝大助力。

但想到最后,总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

尤其是苟晞还曾经写信质问他为何言而无信,还质问他为何压下他给将士请功的奏疏?言辞之间非常激烈,态度很不恭敬。

司马越越想越气,于是彻底断了与苟晞和解的念头。

邵勋这个人,老实说他明面上比苟晞恭敬多了。每次召唤都出兵,甚至连私人部曲都带上了,不了解内情的人看了,哪个不夸赞?

太傅你有福气啊……

太傅得邵材官,天下定矣……

鲁阳侯可翼护太傅家门两代人……

太白星精降世,为太傅折服,太傅头上隐有黄云紫气焉……

诸如此类。

被这些人一说,司马越有时候也难免动摇,觉得是不是该与邵勋和解?

但还是与苟晞同样的情况,过不去心里那道坎。

而且,邵勋与苟晞一样,居然不主动伏低做小,低头认罪,不给他台阶下。

伱这样端着,让我怎么原谅你?

司马越其实知道,这叫“心胸狭窄”,不是为人主者该有的品质。

但我就是心中狭窄了,你待怎地?

最近一年,他更是听到了妻子与邵勋的种种传闻。

以前他不信,认为这是捕风捉影。但听得多了,有时候就忍不住往这方面想,难道真有这回事?

想得多了,心中更是嫉恨交加,更不可能原谅邵勋了。

“嘭!”司马越重重拍了下案几。

“太傅,这……”李矩吓了一跳,抬头看向卞敦。

卞敦对他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说话,然后笑道:“太傅醉矣。世回若有事,可速去。”

李矩尴尬地起身行礼,然后告辞。

离开之时,心中暗叹:河南人生地不熟,消息闭塞,却不知做错了哪件事。莫非,太傅与邵勋之间多有龃龉?

叹息过后,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世上谁都靠不住,唯有积蓄实力,操练兵马,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为朝廷尽忠。

李矩离开后,司马越慢慢缓过来了。

良久之后,只听他问道:“仲仁,你说洛京之中,是不是人人都对孤阳奉阴违?”

卞敦心下一跳,道:“太傅何忧也?京中有王司徒坐镇,幕府诸令从无推诿、拖延,一切井井有条,何人敢违背太傅之命?”

“王夷甫……”司马越轻哼了声,没说什么。

卞敦察言观色,暗自思忖或可给王司徒写封信。

“孤该回趟洛阳了。”司马越站起身,说道:“过完年,待荥阳、陈留、河南三郡的驿道、陂池、沟渠整饬完毕后,孤就回京。”

“诺。”卞敦应道。

“河北之事,你怎么看?”司马越问道。

“仆只是主簿,不敢妄言。”卞敦回道。

“让你说就说。”司马越不满道。

“仆以为,可召鲁阳侯班师。”

“班师后呢?”

“厚其名爵,夺其实利。”

“怎么做?”

“可晋其爵,县公、郡侯皆可,但不准插手河北之事。”

“河北交给谁?”

“丁绍可也。”卞敦答道。

丁绍以前是广平太守,在河北深耕多年。曾救过南阳王司马模之命,模为其立碑。

汲桑之乱时,率军追杀残兵,获得了一些功劳。

战后叙功,南阳王为其说话,升任冀州刺史。

这样一个人,其实比和郁那种闻敌而逃之辈强多了,至少他敢带兵打仗,在河北也有些人望。

“那就以绍为宁北将军、假节、监冀州诸军事,镇邺城。”司马越说道:“刺史——孤再想想。”

卞敦垂首不语。

其实,他知道太傅心中早就有都督、刺史的人选了,也知道太傅的心思,所以甫一提议以丁绍为冀州都督,太傅就一口应下了。

丁绍转任都督后,刺史一职多半会由一个河北出身的人担任,且最好有军略,会打仗,对太傅忠心。

这么挑选的话,人选已经呼之欲出了:幕府左司马王斌。

丁绍在河北多年,从太守干起,人望不低,又会领兵打仗。

王斌曾为成都王司马颖帐中大将,后投靠太傅。王弥之乱时,率五千甲士入援洛阳,参与过最后的决战。

用这俩人,目的也很明了,卞敦深知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