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三十二章 烂透了!

晋末长剑 第一百三十二章 烂透了!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颍阴就是后世的许昌市,魏晋时乃豫州颍川郡颍阴县,唐时为河南道许州长社县,宋代则是京西北路颍昌府长社县。

颍阴以东不到三十里就是许昌,豫州都督治所。

如果从军事、交通角度来看,颍阴县的地位远超许昌,因为好几条东西、南北向的驿道在此县交汇。

从这里向西北,经阳翟、阳城、轘辕关可至洛阳。

从这里向西,可至襄城。

从这里向南,经汝南可至江夏。

从这里向北,可至荥阳。

从这里向东,经许昌,可至豫州腹地。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四通八达之所。

太平年间,商旅繁盛,可积累大量财货。

战争年景嘛,那就是各方来艹,谁让你路修得好、修得多呢。

颍阳亭,听名字就知道位于颍水北岸。

亭侯的食邑多寡,委实不好说。

少的几百户,多的两千余户、三千户,和郡公差不多了。

荀显这个颍阳亭侯是晋灭吴之后封的。

其时朝议伐吴,荀勖、贾充认为不可,武帝司马炎没听他们的,下令伐吴,果然成功。

战后论功行赏,荀勖因为专管诏命,论功封其一子为亭侯,食邑一千户、赐绢一千匹。

这还不算,又封其孙荀显为颍阳亭侯,食邑也是一千户。

也就是说,荀显这个颍阳亭侯当了快三十年了,以荀家的势力,荀显实际上控制的土地、户口早就不止当初那么点了。

事实上,荀显家阡陌纵横,庄园田亩早就出了颍阴县,深入到了隔壁临颍县境内,总计一百六十余顷。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地主,但也不可小觑。

“郝昌!”邵勋站在一個小土坡上,看着种满小麦的田地,下令道。

“末将在。”郝昌出列应道。

“你率千人于此屯田。忙时下地,闲时操练。”邵勋说完前半句,马鞭一指,道:“河湾处那片田地也占下。从今往后,这里就是颍阴屯田军的驻地了。”

“庄园改造一下,所需钱粮、砖石、木料,陈良辅会遣人送来的。”邵勋继续说道。

“改成何样?”郝昌问道。

“改为仓城,以屯兵三千、储粮三十万斛、干草十万束为限。”

“遵命。”郝昌应下了。

他的家人还在鲁阳,过阵子要派人接过来了。

没什么不满意的,颍川的生活条件比鲁阳强,虽然安全性不如鲁阳。

“现在就带人接手田地、庄园吧。”邵勋挥了挥手,道。

“诺。”郝昌立刻点了五百河北老人、五百屯丁俘虏,接手了荀显家的庄园。

他已经看到了,偌大的庄园空空荡荡,除了几个荀氏本家派来办理交接的人外,几乎见不到任何庄客、部曲、仆婢——原因只有一个,人家走了。

远处来了大队人马。

济北郡侯荀畯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前后簇拥了百余骑,手持长戟、马槊。

身后还有干余名部曲,或持枪、或执盾、或弓,押着数百辆车。

车上满载财货、粮食,车队后面还有猪羊干头一一看样子是出血了,但也不是大出血。

荀家的人马在三百步外停了下来。

荀酸带着几名族人继续前行,在二十步外停了下来,大声道:“陈侯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荀酸的话音落下,他身后的几名族人面色各异。

怎么说呢,以荀家的门第以及朝堂上的权势,这话可以说相当软了,甚至堪称“屈辱”。

年轻人在家读书习武,对外界的风云变幻不够敏感,再加上年轻气盛,有些不满族里息事宁人的态度。

当然,荀家老人们是不会像他们这样想的。

荀氏富贵已极,现在该做的是保住这历代先贤积攒下的富贵。故凡事以稳为主,不要轻易与人撕破脸,消耗家族的力量。

乱世已至,若部曲家兵消耗得太厉害,可是没法庇护家门的。

“君侯有礼了。"邵勋在马上作了个揖,看起来十分倔傲,只听他问道:“颍阳亭侯病卒,诚可哀也。却不知其家人何在?”

侄男侄女们伤心过度,已经携众南迁了。“荀峻面无表情地回道

邵勋不说话,只坐在马背上,静静看看他。

南风乍起,吹得军旗呼啦啦作响。

族旗之下,银枪军数干甲士持械肃立,同样静静看着荀家一众人。

气氛渐渐变得有些微妙。

荀畯心下一紧,有些担心邵勋暴起发难,让事情无法收拾。

“唏律律……”义从督满昱胯下的战马发出一阵嘶鸣。

身后的义从骑士们纷纷安抚战马,因为他们的马儿也在不安的喷着响鼻,或者用蹄子刨着地面。

荀畯脸色一变,但还算镇定,没有失态。

他身后的荀氏年轻子弟的表现就参差不齐了。

有人非常镇定,面无表情。

有人慌乱无比,脸色苍白。

甚至还有人抵受不住压力,下意识退后了一两步。

邵勋突然一笑,轻盈地下了马,朝荀畯走去,道:“南渡也好。世道纷乱,南走吴地的确实不少,或能保全家族,延续子息。”

说话间,已走到荀畯身边,自来熟地把住他的手臂,笑道:“济北侯亲来劳军,某感激不尽,择日不如撞日,何不痛饮一番,也好见识了荀氏俊异?”

“求之不得。”荀畯被一个操役门贱业兵家子把住手臂,心中微微不喜,但他脸上毫无异色,反而布满笑容,立刻应下了。

邵勋微微一笑,立刻下令烹羊宰牛,大酺全军——全场消费,自然由荀公子买单了。

他知道,荀氏内心之中仍然不服,而且颇有屈辱之感。

荀畯带来百余骑兵、千余步卒,看着都像模像样,纵然不如银枪军老卒能打,但也不会太差。

这是荀家的老底子了。

到底是历史悠久的老牌世家,累世经营之下,总能拉出一些精锐部队。

但这些家族的上层太腐朽了,暮气沉沉,胆小怕事。

经营家业的风格又极其保守,不敢豁出去赌一把。

这种状态,让他想起了历史上的晚唐藩镇。

曾经风光一时的魏博、成德等镇,明明户口众多、钱粮丰足,军队数量也多,甲具还很精良,但整个藩镇暮气沉沉,内部矛盾还多,最后被新兴的宣武、河东镇暴打,成为其附庸,进贡钱粮,出兵助战。

或许,这就是新兴团体与老牌家族之间的区别。

颍川这些老钱世家,一边看不起邵勋这种新贵暴发户,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其日渐壮大的实力,不得不屈服。

再这么搞下去,别精神分裂啊!

宴会期间,银枪军、义从军挑出了一些精兵,当众表演各种技艺。

到了晚些时分,甚至全军表演了列阵。

那流畅、快捷、精准的动作,充满着节奏的美感,连荀畯这个不太喜欢兵事的人也看得目不转睛。

看完之后,心中更是叹气。

荀家几代人经营,也才养了两千多真正能打的精锐部曲,还舍不得消耗,一直当压箱底的宝贝。

可乱世之中,总有那么些人,趁势而起,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一下子超过世家大族百余年的经营,你说离谱不离谱?

邵勋就不谈了,石勒这种原本在茌平庄园内种地的奴隶,他手底下敢打敢拼的精锐都远远超过荀氏,举众而来,如果不惜伤亡的话,完全可以覆灭荀家。

这天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世家大族百余年乃至数百年的积累,不如这些白手起家的奴隶(石勒)、军户(邵勋)、县吏(张昌)、坞堡帅(赵固)、寒门(王弥)乃至天师道信徒之类乱七八糟的人?

上述这些人,哪个起点有士族高?

家境最好的王弥,也就祖父那一辈是太守,父亲籍籍无名,到他这一代,已与乡间土豪无异。

家境最差的石勒,被打得只剩十八骑,但就是抓住了机会,扯着刘渊的虎皮,三言两语说服以前都不是一个部落的羯人投靠,屡败屡起。

邵勋也不过一介农奴军户,同样能抓住机会,一飞冲天。

这些人,都是短短几年内实力就超过了世家大族百余年的积累,让人嗟叹不已。

或许,时代真的变了。

世家大族固然锦衣玉食、高官厚禄,但这些也是一个牢笼,牢牢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令其变得迟钝、笨拙,在大时代来临的时候无所作为,被人迅速超过。

但想明白了又有何用?

能改变吗?好像不行。

荀畯甚至悲观地猜想,即便到了生死关头,他们也做不了多么本质的改变。

到最后,依附于新兴的统治者,继续维持一定的特权、地位,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烂透了啊!

二月二十九日,邵勋结束了在颍阴的耀武扬威,兵发许昌,并在此大会颍川士族,共商护卫桑梓之策。

荀畯也跟着过来了。

这是一种政治态度,信号十分明显。

再加上颍阳亭侯荀显“暴病身亡”的消息飞快流传开来,所有人都明白该怎么做了。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吧。

当初王弥过来的时候,众至十余万,声势极为浩大。

说真的,如果颍川士族能够联合,每一家都不藏私,把最能打的精锐部曲贡献出来,发下厚赏,补足器械钱粮,组成一支联军,与王弥决一死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但他们能做到这个地步吗?狗都不信!

而既然不能联合,保护不了自己的安全,那么就只能靠外人了。

许昌的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邵勋不但收了不少钱粮,还从各个士族手里“借”了总计三百精兵,发回阳城县,置一防府兵。

三百人,大家分摊一下,每家也就出个几十人罢了,有点肉疼,但还可以接受。

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在邵勋看来,没有组织起来、一盘散沙的世家大族,不过就是一个个提款机罢了。

不能一下子弄疼了他们,那样他们会反抗。

慢慢玩就行……

笔趣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