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八十六章 “反贼”巢穴

晋末长剑 第八十六章 “反贼”巢穴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胜利的消息同样传到了许昌。

庾文君正带着一帮幕府将佐妻女在秋游,闻知消息后,立刻置宴欢庆。

正所谓人的悲喜并不相通,洛阳天子愁眉不展,许昌这边可就言笑晏晏了。

庾亮之妻荀氏坐在庾文君身旁,带着些许讨好的意味。

“此饼极为香美,却又未用猪膏,何也?”荀氏拈起一块蒸饼,轻声问道。

“数月前,太尉发遣了一批洛阳匠人来许昌,其中有擅制油的,在庄上开了间油坊,用荏子压取油,研为羹,美于麻子油远矣。”见到嫂嫂询问,庾文君欢快地说道。

“此必为宫中匠人秘法。”荀氏叹道。

作为庾家长媳,她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蠢妇人。

自汉以来,公卿官员多食脂、膏,百姓食油(植物油)。

但其实百姓连油都没得吃,因为能压取油的就那几种。

比如柰,其油主要拿来涂布,而不是食用。

此时主要是三种油料作物:胡麻(芝麻)、麻子(亚麻)、荏子(白苏)。

但这三种压取出来的不是油,而是膏状物,味道很怪,难闻难吃,比起拿来吃,更多的用途是涂帛润色、制作蜡烛灯油以及滋润头发。

胡麻油倒是纯粹的油,但多购自西域,不知道他们怎么压取的。

荀氏正思虑间,庾文君已让人取来一碗绿色的荏油——杂质少了很多,不再是膏状物,有点油的样子了。

“荏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可以煮饼。”庾文君说道:“对了,荏油性淳,还可涂布,胜于麻子油。还可以制烛!就是不能润发……”

荀氏看着庾文君孩子气般地喋喋不休,噗嗤一笑,道:“宫中秘法到你手里,可得好好保管。将来家业能不能扩大,就靠这些。”

庾文君遗憾地摇了摇头,道:“夫君说这是将士们拼命厮杀得来的好处,他不能独享,必须推而广之,让河南百姓都能吃上油。”

荏油来源于荏子(平均含油率接近40%),在这会是一种种植非常广泛的作物,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院后都栽种了一批。

亚麻的种植当然也不少,但其籽实压取出的膏状物有一种极为浓重的腥气,即便平民百姓亦不爱吃,一般用来涂帛、照明。

相比较而言,荏油确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植物油来源——原料都是现成的,种植非常广泛。

“陈公名气已经够大了,还需要这样吗?”荀氏有些不解。

“他说藏着掖着,搞不好就失传了,还不如推而广之,让百姓也能分润些好处。”庾文君说道。

荀氏还是有些遗憾。

这种独门技艺,固然没法为你赚来金山银山,但也是一笔进项,居然就不要了,她没法理解。

“太尉还送了许多匠人来吧?”荀氏又问道。

“太多了。”庾文君拿起一块荏油煮过的饼,慢慢吃着,随口说道:“有织布的,有做首饰的,有制漆的,有鞣皮的,太多了。”

“打胜仗果然有好处。”荀氏感慨道:“遮马堤之战大破匈奴,洛阳还不予取予求?后面还会有许多工匠过来吧?”

“难说。”庾文君摇了摇头:“这些工匠并非洛阳人,多为诸郡上京值役的,未必能留下来。不过走之前,却可以让他们带带徒弟。”

洛阳城的工匠,当然不全是洛阳本地人。

事实上,绝大多数工匠是来服徭役的,期满即走。

这也是朝廷的好处之一。

没这个招牌,天下诸州根本不可能派工匠入京,这纯粹是“资敌”行为。

“陈公打了胜仗,会不会入京……”荀氏先用眼角余光瞟了瞟左右,然后低声问道。

“我亦不知。”庾文君低声回道。

其实她是知道的,夫君说过他班师时要入一次洛阳,但她当了许昌主母大半年了,不再像当初那么懵懵懂懂,知道有些事不能乱说,会让夫君失望的。

方才绛霞悄悄和她说过,连续打赢高平、遮马堤两场大战后,夫君名望已臻至顶峰,接下来每一步都引人注目,为免麻烦,这时候最好什么都不要说,即便是幕府将佐的家眷,也是能不说就不说。

“陈公走到今天这步,着实不容易。”见庾文君不想说,荀氏立刻不问了,转而指着场中诸人,笑道:“方才金家娘子还说陈公可录尚书台事呢,大家都笑了。”

“金家娘子”就是银枪右营督金正的妻子,姓李,来自襄城。

因破落寒门出身,李氏有点自卑,在荀氏等人面前很放不开,但又想打入这个圈子,为夫君的将来铺路,真的很不容易。

庾文君见过李氏。

她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比她年纪还大的李氏郑重行了一礼,口称“师母”,让她闹了个大红脸。

不过,她或许没注意到,旁人在听到“师母”这個称呼时那复杂的表情。

她们门第再高,出身再好,却没资格喊庾文君“师母”,亲疏不一样。

“录不录台阁事,夫君自有主张,我等妇道人家就不要多嚼舌头了。”庾文君看了眼荀氏,说道。

荀氏点了点头,微微有些惊讶。

文君嫁人后,确实不太一样了,不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闺阁少女。她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刻意模仿着某些公卿贵妇——不知道为什么,她想起了东海太妃裴氏。

小女孩长大了。

随即又有些暗笑,文君言必称夫君怎样怎样,看得出来十分依赖。陈公真是娶了个听话的小娇妻回家,事事顺着夫君,尽心尽力。

同时更是感慨,文君命真好,将来说不定要当皇后了。

得多走动走动。

陈公定鼎之后,功臣们可是要排座次的,关系的远近亲疏可就非常重要了。

******

十月了,天气愈发寒冷。

报捷的使者离开许昌后,分成多批,分头前往豫、充诸郡国。

郡国接到报捷文书后,又下发至各县,着其派人在城门附近、要道路口张贴,晓示全境。

一时间,胜利的消息在整个河南大地疯传,不光士人豪强,就连普通百姓都听闻了

当然,他们无法阅读第一手消息,听到的是走样的版本。

作为邵勋的根基重地,陈郡顿时陷入了欢乐的海洋。

张黑皮之子张冲又喜又忧。

他紧握着腰间宝贝似的佩刀,遥望北方。

父亲跟着出征了,不知道几时能回来。

“担心个什么劲?"营正冯同拍了拍张冲的肩膀,笑道:“高平之战,匈奴被打得稀里华啦。这才过了多久?匈奴人即便练兵简卒,也不至于多能打,黑皮定然能回来,应该还有赏赐。”

听到“赏赐"二字,周围人羡慕不已,暗道早知道我也上战场了,得一两匹布回来不好吗?

去岁高平之战结束后,匈奴溃退,诸坞堡纷纷出兵,围杀溃兵,有斩获的至少能得匹绢。如果杀的是官,那就要看级别了,反正多得很。

河阳之战那么大的场面,怎么着也能捞几个人头吧?艹,我上我也行!亏了,亏了啊!

“赏赐不赏赐的..."张冲苦笑了下,道:“阿爷能回来就好。他年纪大了,实不宜再上阵。我是家中长子,以后若有战事,我代阿爷出征,省得在家里担惊受怕。”

众人一听,纷纷感叹。

国朝孝为先,张冲如此孝顺,让他们十分羡慕。妈的,回去好好收拾下自家孩儿,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孝顺。

营正冯同也对张冲刮目相看,遂对众人说道:“今后不管谁上阵,能不能回来,大伙都要互相照应。陈公给咱们分了地,这是天大的恩情。若无陈公,我等皆死于饥疫,绝无幸理,更不可能得到可传诸子孙后代的宅园、田地。"

“对,我的地也是何家的呢。没有陈公,我如何能从何家手里拿到地?”有本营队主帮腔道。

“上了阵得奋勇拼杀。陈公若不在了,谁知道这地会不会被人收走?”

“陈公不出,奈——奈什么?”

“奈苍生何!”

“陈公不出,奈苍生何!今后我等拥着陈公进洛阳,也当一把开国元勋。”

这话一说,众皆大笑。

笑着笑着,浑身就起了鸡皮疙瘩。

好大事啊!这算不算改朝换代?真的可以做吗?

不过想起以前差点当饿殍的日子,再看看眼下虽不富裕,但一家团圆的好日子,似乎也没什么做不得的。

教谕们怎么说的来着?天命将移,神器有适!对,就是这句话。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切尽在不言中。

没有人是天生愚昧的。

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表面看起来再愚钝、再不善言辞的农人,也会变得非常精明,更别说他们这批成色复杂的流民了。

遮马堤之战的结果极大鼓舞了所有人。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战略,但他们会观察。

今年匈奴就没来毁坏他们的庄稼、房屋,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跟着陈公走,绝对没错。

在这件事上,他们甚至比世家大族们更有信心,或者说更盲从。

不知不觉间,陈郡已经成了大晋朝又一个“反贼”大本营,其成色似乎一点不比平阳差,甚至犹有过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