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九十五章 “招降”

晋末长剑 第一百九十五章 “招降”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枣嵩刚刚抵达安平境内,就遭遇了一场战斗。

还好,作战对象不是他们,而是匈奴与匈奴?

避让进一家相熟的坞堡后,枣嵩登上角楼,仔细瞭望。

“台产,别看了,乌桓、鲜卑对阵匈奴,狗咬狗罢了。”坞堡帅崔星走了过来,说道。

“鲜卑?哪来的鲜卑?”枣嵩有些惊讶。

乌桓就罢了,那是到处都有,他们出现在哪里都不奇怪。但鲜卑的话,据他所知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上,内地有一些,但多居于河西(刘汉附庸)、幽州,为什么会跑到安平?

“你自幽州来,不知道?”崔星讶道。

幽州胡人众多,而且种类庞杂。

与一般人想象中不同,在段部鲜卑大举退出辽西以前,鲜卑人可能是幽州胡人中数量最多的一支,但并没有占到半数,甚至不到胡人总数的三分之一。

幽州境内还有数量庞大的乌桓、匈奴。

这两大族群下面还有羯人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杂胡小部落——对这些杂胡酋长而言,可能自己都弄不太清楚族属,毕竟他们没有写史的习惯。

当然,晋朝官方其实也不太清楚,或者懒得分辨清楚。

在官方档案中,“种类”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

说白了,就是以黄种人、白种人来区分,简单粗暴——嗯,确实非常简单,而且很大略,比如黄种人氏族加入某个白种人部落,会被认为是白种人,反之亦然。

对大晋朝的官员们来说,是嗑散不舒服了,还是玩银趴不爽了?何必去做调查呢?有时候甚至只是听到一些不太靠谱的传闻,就直接记录下来了,根本不去求证。

杂胡嘛,突出就是一个混乱庞杂。

“这是幽州南下的部落?我怎不知?”枣嵩惊道。

崔星无奈地看了下老友,叹道:“我知王浚之败矣。”

理论上来说,幽州诸胡都归王浚管,但事实上他管不了。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根本不打招呼。

乌桓女婿苏恕延都投靠匈奴,抄掠幽州了,王浚能有什么办法?

段部鲜卑也和他闹翻了,占据幽州的土地,自成一体,割据一方,王浚能有什么办法——呃,还真有,他重金贿赂原本的敌人、拓跋鲜卑来打段部鲜卑。

也就是说,王浚已经无法统御诸胡了,他失去了幽州庞大的胡人武装力量。

那么,汉人呢?

别急,王都督也和他们闹翻了。

去年幽州爆发了严重的洪水,很多地方受灾,农田被毁,百姓衣食无着。

幽州士民请求赈济,王浚不许。

他手头有一两百万斛粟,都放在粮库里,准备养兵,就是不赈灾。

于是乎,幽州胡汉百姓尽皆离心。

在不当人这方面,王浚是专业的,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的统治岌岌可危。死忠还是有的,但不多,稍微遇到点强大的外力,就会被一脚踹翻。

“知古,说什么话呢?”枣嵩有些不高兴。

他是王浚女婿。曾在司马颖幕府任职,颖败,投奔王浚,被委以重任。

此番南下冀州,他是带着任务来的。

任务说出来有点匪夷所思,甚至让人发笑:王浚听闻石勒惨败,于是遣人南下招降冀州官民,枣嵩就是其中一支。

另外,他还有一個特殊的任务,即前往邺城,面见邵勋。

招降冀州官民的任务不是很顺利,每个人都打哈哈,不肯明确表态。

枣嵩知道,这是在观望,不肯轻易下注。

郡县之中,可没多少兵,自保能力堪忧。一旦投靠了一方,再遭到另一方攻击,不一定能等到救援,届时可就身死族灭了,谁敢轻易下注?

枣嵩失望之下,便决定先南下邺城。

路线也很牛逼,直接走匈奴冀州刺史的治所安平,再经广平前往魏郡——其实没那么危险,如今天下各个政权,对基层的控制力度很弱,只要找到落脚点,根本不是问题,对他们而言,最危险的反而是乡野中多如牛毛的贼寇。

今天是八月二十五日,枣嵩运气不太好,甫一抵达安平,就遇到了大规模的战争。

“台产,你虽是王幽州之婿,也得为自己考虑啊。”崔星指了指远处正在交战的双方,道:“你道与匈奴对打的是谁?”

“不是乌桓、鲜卑么?”枣嵩下意识说道。

“是,也不是。”崔星说道:“交战一方乃匈奴冀州刺史、镇远大将军梁伏疵帐下之兵,另一方为鲁口镇将苏丘。”

“苏丘?没听过。”枣嵩摇了摇头。

“你啊……”崔星苦笑,不知道该怎么说。

“听闻苏丘乃苏恕延远亲,裹挟了一部分乌桓、鲜卑、羯人南下,有众两千余落、万五千余口人,被陈公任命为鲁口镇将。”崔星解释道:“此番他奉命南下,袭扰匈奴留守之人,已经打了好几天了。”

枣嵩恍然大悟。

乌桓人本无姓氏,汉化之后,很多人就取汉姓、汉名。像苏恕延、苏仆延之类其实是名,并非姓,但很多乌桓人干脆就因陋就简,以苏为姓,这个苏丘就是了。

鲁口在博陵国境内,饶阳西南数十里,地当虏渠口,故又名“虏口”。

司马宣王征公孙渊,曾在此筑城屯粮,以充分利用漕运。

河北战乱已久,鲁口这种水陆要冲战事尤为激烈,远近百姓逃散一空,故安置自幽州投奔过来的胡人,令其居于鲁口城,在附近耕牧。

拿了地,有了身份,自然要出力。

于是,苏丘便以鲁口镇将的身份,拣选两千骑,南下奔袭安平的匈奴人,双方在安平北部反复交手,各有死伤。

在崔星看来,这是真的狗咬狗了。

他不喜欢幽州胡人,因为王浚无力约束,那些人经常南下劫掠。

他同样不喜欢安平的匈奴人,因为征粮派役甚繁,负担很重。

而且梁伏疵手下那些以匈奴为首的诸胡部落军纪也很差,经常烧杀抢掠,偏偏梁伏症还不怎么在意。

你去告状了,他懒得管。

告的次数多了,勉强做做样子,抓几个抢掠过甚的杂胡斩首,让你不要再来烦他了。

“知古,何为镇将?我自问熟习朝廷典章,从未听过镇将之职。"枣嵩问道。

他其实有点理解“镇将"的意思,因为朝廷有“某某将(将军号)镇某某(地名)"这种职务,难道这是简称?

“我也不知。”提到此事,崔星也有点茫然,只能说道:“今只听闻陆泽镇将刘易柱、鲁口镇将苏丘、上白镇将薄盛,似乎镇将又有不同。鲁口乃下镇”,陆泽、上白乃上镇’,却不知有没有“中镇。”

“薄盛?曾为东海土召去洛京的乞活师?"枣高一皱眉,暗呼不妙

当年洛阳情势危急,司马越急召河北乞活帅率军入卫,其中就有薄盛。

后来司马越被逼离京出镇,带走了很多兵马,相当一部分是乞活军丁壮。

司马越死后,乞活帅们各奔东西。

李恽仍留在洛阳,任右卫将军。

陈牛在陈留。

王平等人去了梁国,后被南下袭扰的靳准、石勒两度打击,元气大伤,部众四散,听闻已被邵勋吞并,编户齐民,于梁国诸县垦荒。

薄盛辗转之下,回了河北。田徽死后,薄盛率胡汉百姓五千户降于石勒。

河北是真的复杂!

薄盛是乌桓人,他手下那五千户也多为乌桓部落民,其实与幽州乌桓渊源颇深,也是他招降的对象之一,居然被邵勋抢先了!

“薄盛现在在做什么?”枣嵩急问道。

“这我哪知道?”崔星无奈道:“可能在追击石勒吧。”

“石勒又败了?”

“嗯,襄国城破,勒北奔于赵。其部将自常山、中山征召军士南下,与其汇合,可能又要大战了吧。”

枣嵩一听,有些唏嘘。

石勒威风之时,打得王幽州不敢出战。这才过去一年,谁能想到石勒的势头急转直下,落到如今这个地步?

严格来说,邵勋救了王幽州两次了。

枋头筑城是一次。

北伐邺城是一次。

但王幽州却要和邵勋争抢河北,枣嵩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但不好意思归不好意思,事情还是要做的。

没办法,他是王浚女婿,很难投靠他人,虽然他们家也算是颍川士族。

二人说话间,远处的战斗已经结束了。

双方并没有打出真火,都有保存实力之举。

其实很正常,部众就是自己的本钱,本钱打光了,还不任人揉捏?

军阀嘛,老正常了,没人是傻子愣头青。

双方各自散去之后,坞堡内一阵锣响,上千步骑直冲而出。

正在打扫战场的少数匈奴人先是一愣,继而破口大骂,转身上马离去。

河北风云变幻,坞堡帅、庄园主们都敢对匈奴“不敬”了……

他妈的,真的太现实了!

冲出去的坞堡丁壮先派游骑警戒,然后兴高采烈地打扫起了双方遗留在战场上的东西。

伤马、死马、武器、甲胄、鞍具甚至死人穿的衣服,一切都有用。

枣嵩怔怔看完,叹道:“河北真的不一样了。”

“嗯。”崔星点了点头,道:“平原刘氏杀匈奴官将,举郡归附,邵勋表刘氏族人为太守。安阳邵续,也被表为乐陵太守。又有李寿为顿丘太守,清河也有人归正,梁伏疵回师时奔袭镇压,但他一走,清河估计还要反,局势真的不一样了。”

“刘聪有没有派兵过来?”枣嵩问道。

“不知道。”崔星摇头:“听闻并州那边有大军出动了,也不知真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