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九十八章 布防

晋末长剑 第一百九十八章 布防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绵绵细雨之中,数千人来到了鼓山之下。

侯飞虎第一时间登上山峰,俯瞰大地。

你别说,这座山还挺大。

自南向北,大概有数十里的样子,东西宽可能有十里。

行走于草木之间时,雉鸡冲天而起。偶尔见着少许鹿兔,看到人就跑。

山间有季节性的小涧,此时秋雨连绵,潺潺流响,听起来赏心悦目。

偶尔见到几个小池塘,看起来是死水。

侯飞虎蹲下去仔细看了看,下过雨后有些浑浊,蚊虫非常多,好像能饮用,又好像不能。

不过没关系,这些小水塘就当做保底的水源了。实在没水的时候,就从这里取水,烧开了喝。

他又仔细看了看山间的草木。

木头是安营扎寨必备的材料。

枯枝朽木是则是做饭必备。

草料可以喂役畜甚至战马一—万一被人围困许久,粮食不足,草料就很宝贵了,不至于让战马没得吃。

看完这些之后,已是夕阳西下,一行人在山上就地宿营,第二天继续勘察。

这次他看到了几个地势相对平缓的山间盆地,大小不一。

他让人仔细记下,又对比了水源所在的位置,最终在纸上圈了几下,确定营垒的位置。

骑兵驻在哪里,步兵驻扎在哪里,他都仔细区分了,甚至在两处营地附近仔细走了圈,看看视线有无遮挡,旗号能否看清。

所有问题都过了一遍之后,他才最终放下心来。

战争就是这样。

既有肉但冲锋、大呼酣战的勇烈一面,也有不厌其烦、仔细权衡的繁琐一面。

侯飞虎打仗的本事,一半是在学校里学的,一半则是带兵后慢慢领悟的。

领悟的过程让他“欲仙欲死”。

是的,跟在邵师身边学习时,有些军争知识掌握得半懂不懂,可以说是死记硬背下来的,但打的仗越多,他就越能理解当初死记硬背的内容。

融会贯通、恍然大悟的那一刻,真的比玩女人还爽。

他爱上了这种感觉。

当年死记硬背的知识,现在看来是一个宝库,当他彻底消化的那一天,或许能在天下诸将里有一席之地了吧?

他知道,自己其实没什么特点。

没有王雀儿方正、持重,没有金三勇猛、敢战,他私下里被人称为“田舍夫”型将领。

每到一地,仔仔细细查探地形、水源、草木,恨不得挖地三尺,仔细研究,有时候甚至过于仔细了,让人看得很不爽利。

但他并不是保守型的将领,一旦确定了某些事情,就会围绕战役目的反复做文章,哪怕冒点险也在所不惜。

花费几天功夫后,他对鼓山、滏水已经有所了解了。

黑矟军四千余步卒驻扎哪里,跟随而来的四百多河南豪族骑兵驻扎哪里,如何联络,从哪条路线出击,作战结束后如何接应、怎么撤退,他都已经有了预案。

一切搞定之后,鼓山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伐木声。

军资粮草被一车车运来,囤积在营垒内。

在最后一天的时候,他直接把诸坞堡的驭手、力役以及辎重车都留了下来,派遣他们砍伐树枝,制作简易鹿角。

鼓山之上,热火朝天,战争的氛围扑面而来。

******

涉县城外,一個营寨已经打下地基。

午后,梁肃出了县城,开始巡营。

按照计划,城外营垒之内将驻扎两千宛城世兵,外加千名征召起来的石勒降兵——石勒在邺城、安阳等地分田宅的兵士。

县城之内,则还有三千宛城世兵、千名石勒降兵。

城内外总计七千众,基本都是步卒,互为掎角之势,拱卫着涉县这个枢纽之地。

巡视完营地之后,梁肃策马向西。

一路行经,但见山道险峻、乔木蔚然,顿时大吸一口凉气。

还好,还好啊!

他们本来接到的命令是屯于武安县,但前天突然接到陈公军令:向西抢占涉县。

涉县是广平属县,理论上来说属于河北。

但这种双方势力犬牙交错的地方,有什么属不属的?

刘琨占过这里,拓跋鲜卑来过,石勒曾在此驻兵,匈奴更是经常路过,你说它属谁?

遣人打探之后,得知自石勒撤兵,这里就是三不管地带,于是两日行军百余里,连辎重车队都甩下了,终于在今天早上拿下了几乎没什么人的县城。

涉县名源自前汉,因人们往来徒步过清漳水,故得名。

这里着实是一个交通要道、十字路口……

西南边传来一阵马蹄声。

远远见得梁肃后,骑士翻身下马,禀报道:“将军,壶关已有贼兵据守。我等趁夜靠近,但见关城上戒备森严,旌旗罗列。又登高望远,见得西边驿道上车马不绝,步骑浩荡。匈奴似在集结大军。”

“看清楚了?”梁肃问道。

“看清楚了。”骑士抬起头,用充满确定的语气回答。

“难怪,难怪!”梁肃喃喃自语。

匈奴与刘琨、拓跋的战事是七月底结束的,现在九月初了,他们还没发动进攻,让梁肃觉得有点奇怪。

现在看来,这是从西边调集了大量步兵过来啊,难怪这么慢。

壶关位于涉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古以来便是雄关险隘,也叫壶口关。

哀公四年,齐国伐晋取八邑,其中有个叫盂口的地方,就是壶口。

壶关位于太行山中一个山谷的谷口,故名壶口关(今黎城县东北)。

壶口关东北三十五里是广平郡涉县(今县)。

壶口关西南五六十里是上党郡治潞县(今潞城区东北),位于浊漳水西岸。

过潞县,沿着驿道往西南走,翻过一片山之后,就进入今天的长治盆地了,乃上党核心区域之一。

总计百余里的山路,中间还有潞县所在的小盆地,离上党郡的核心区域可谓近在咫尺,但难的就是这段山路……

妈的,打就是了,怕个毛!

梁肃一咬牙,道:“走!”

一行数十骑直奔涉县而回,开始整军备战。

匈奴人连步兵都拉过来了,很明显是要大干一场。

涉县周围相对平坦,没有地形优势,不是雄关险隘,所恃者不过一座土城罢了。但只要这座土城挺立在清漳水岸边,就能威胁你的粮道。

兵法云,道途遇城,须下之或围之。

只要陈公不放弃他们,只要外面还有援军,他就有信心坚守下去。

回到城中之后,梁肃连连派出信使,汇报军情的同时,催发粮草。

******

消息很快传回了邺城,邵勋第一时间召集幕僚们开会,王衍、庾冰、乐肇三人旁听。

“涉县孤悬于外,恐有失。”从事中郎郗鉴第一时间说道:“梁肃乃关西逃奔而来之降人,得梁芬照拂,于宛城为将。他何德何能,统御七千大军?况且其中还有石勒降兵,明公谬矣。”

庾琛轻皱着眉头。

用梁肃是他建议的,有什么问题?

关西兵与匈奴非亲非故,还有仇,战意还是有的,他觉得不至于出什么岔子。

邵勋站在墙边,手指自涉县一划,分出两路。

涉县虽然没有地利,未设关城,但却是各条驿道的交汇点,或者说总道口。

自此县往东南行一百六十里,有滏口泉,此为滏口之右(滏口下脚)。

沿途是河流(清漳水河谷),水草丰美,出来后可至安阳、邺城之间。

但这条路并不是正经驿道,因为清漳水劈开的峡谷地势问题,很难走大军,行人、商旅倒是不受限。

自涉县东北行百余里,可至武安,武安又东可至邯郸。

战国时期,秦军“军武安西”,“武安屋瓦尽振”,以逼邯郸。

这一条才是滏口陉的主干道。

“明公,涉县固然紧要,然贼军若出滏口,必然遭鼓山、武安守军夹击,如此前轻后重,以羸兵居前耗敌锐气,精兵居后拊其侧背,明公自领骁锐当大道会之,则破之必矣。”庾琛走到地图前,指着上面的山川、道路、城池,说道。

邵勋沉默不语。

“明公,太行八陉,匈奴一定会走滏口陉吗?会不会有诈?”羊忱问道。

“若走井陉,离拓跋鲜卑太近了吧?”

“还是可能冒险走一走的,刘琨无力出击,拓跋已回盛乐,仓促集结兵马,没那么快的。”

“白陉那边呢?出来就是汲郡,转道北上的话,可是桩麻烦事。”

“与其担心白陉,不如想想匈奴会不会自浊漳水河谷南下,潜兵偷袭。”

“这条路不好走的,撑死了来少许骑军,快进快出,不足为虑。”

“你是觉得不足为虑,但坞堡帅愚昧无知,看到匈奴兵,不辨多少,就会心慌意乱,以为明公大败。”

“南边还有条峡谷吧?昔年曹孟德征高干,便走此路,有《苦寒行》诗曰……”

“别念了,那条路更难走,已多年无人行经。”

“大佬”们不说话,中低级幕僚窃窃私语,讨论得非常热烈。

“明公,形势如此明了,该堵就堵。涉县那边,或可派府兵一行,仆不才,愿往涉县一行。”郗鉴主动请缨道。

邵勋转身看向张宾,问道:“孟孙,为何不发一言?”

张宾拱了拱手,道:“明公已知取胜之机,仆何复多言?”

“哦?”邵勋笑了,问道:“此机何在?”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张宾一副“谜语人”做派。

邵勋笑而不语。

又到我擅长的环节了,只是代价有点大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