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晋末长剑 > 第五章 学生(给盟主王若愚加更)

晋末长剑 第五章 学生(给盟主王若愚加更)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2 08:15:05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时间过得飞快,潘园之中,已是白霜遍地,寒意逼人。

越冬小麦早就种下,甚至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

牲畜做好了过冬的准备,干草堆积如山。

商队来过一次,待了两天后就走了,似乎一切正常。

邵勋的日子过得很单调。

干活、练兵以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教了这么久,还是记不住,自领鞭笞一下。”邵勋看了眼某位少年写在地上的字,板着脸说道。

蹲在地上的少年灰溜溜起身,来到门口。

大门外,什长黄彪冷笑一声,少年自觉脱下裤子——满裆裤,裤腿较瘦,裆部缝在一起,由草原胡人传入,在此之前,汉人所穿裤子两条裤腿是分开的,裆部并未缝合,即只有裤管,没有裤裆、裤腰,主要起腿部保暖作用,但胡人需要骑马,不穿合裆裤、满裆裤很难受。

“啪!”鞭子重重甩下,一条清晰的血痕浮现出来。

挨完打后,少年整理好衣物,再度走了回来,询问左右袍泽这几个字怎么写。

邵勋继续检查其他少年的作业。

遇到不合格的,没说的,直接上鞭子。

少年们虽然年纪小,懵懵懂懂的,但不傻。他们都知道,识字是一种多么宝贵的本事,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甚至于,很多人愿意付出代价,却苦无门路,找不到可以学习的地方。

队主愿意教他们识字,且尽心尽力,这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因此,即便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大伙依然没有怨言。

即便有那么些真不愿意学的,在看到别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之后,也会怀疑自己这样吊儿郎当是不是太过分了,被迫硬着头皮学习。

邵勋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将所有学生的“作业”看完,然后总结一番,表扬了几个人,批评了几个人,各有赏罚——主要是吃食方面。

总结完后,继续教学:“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他用炭笔在白板上写下这几个字,然后让学生仔细辨认,全体朗诵。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一开始声音不是很齐,反复多遍之后,渐渐整齐。

邵勋耐心地一遍遍领读,心中平静无波。

他不知道这种平静的日子能持续多久,但只要他在一天,他就会对这帮孩子们负责。

况且,他也有些自己的小心思。

队主是一时的,学师则是一辈子的——三国时,有将士战死无后,曹操下令从战殁将士亲戚中搜罗孩童过继,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从那时候起,“学师”这个称呼就渐渐流行了起来,与“师”、“本师”、“师老”、“师傅”等称呼并列。

大晋王朝得国不正,没脸提“忠义”,于是非常注重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几十年推广下来,在这方面成绩斐然——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老师可比队主、幢主之类的分量重多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邵勋曾经思考过,历史上西晋衣冠南渡之后,胡人为什么能在北方建立政权?

他想了一大堆原因,发现最重要的一条其实是胡人有“自己人”可以用。

建立政权是需要大量地方官员的,胡人酋豪有部落作为基本盘,人口基数上去后,总会出些人才,帮着酋豪粗粗打理地方,缉捕盗贼、征收钱粮、拉丁入伍等等,都可以做。

诚然,部落出身的人可能水平不太够,但有部落作为基本盘,胡人酋豪就可以与汉人世家讨价还价,有了议价权,最终让渡部分利益,换取世家大族、土豪坞堡主们合作。至此,一个不太稳定的国家就初步建立起来了。

如果没有部落基本盘,或者部落整体文化水平低,真找不出那么多人才来,怎么办呢?

这就比较麻烦了,可能需要把全部基层让给世家大族、地方土豪。

当然,这样的部落一般也建立不起政权。

不是什么部落都能在混乱的北方长期立足的,门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然的话,农民起义军岂不是也能开国称制?

邵勋知道在北方立足的条件远不止这些,但多培养些自己人总是没错的。

他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那么就多做些事。哪怕将来部队散了,他被调往他处,总还能结下点香火情分。至不济,也让这些少年们多了一技傍身,不美吗?

总要种地的……

是啊,有些事总要有人做。

他干的这些事,可比士族们嗑五石散强多了。在这一点上,他有充足的道德优越感。

******

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落下,京师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有些人或灰心失望,或担惊受怕,悄悄离开了洛阳这个是非之地。但绝大多数官员公卿并没有走,毕竟天下局势并未崩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最简单的表现就是,天子仍然是有那么点威严的,漕运没有断,地方官员的任免仍然有效,军队依然可以调动。

在潘园,更是一切照旧,似乎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此时的校场之上,鼓声隆隆,喊声连天。

击鼓进军,击停步,听不明白吗?"邵勋拿着鞭子,挨个抽打不尊号令的少年。

少年们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有的同袍挤眉弄眼,似在嘲笑。邵勋也抽了他们几鞭,这才老实下来。

从空中俯瞰而下的话,五十人分成了三部分。

三十人聚集在正中间,手持长矛,肃立不动。

十人位于右上角,十人位于左下角。

这个阵势,是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的,且非常熟悉,就像上辈子用过无数次一样。

他莫名其妙地知道,偃月阵攻守兼备,其精髓是利用厚实的中军抵挡敌人兵锋,然后靠旋转的月牙(右上角部分)侧击敌人,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军阵。

他不知道历史上偃月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在唐代非常流行,尤其是晚唐五代。此阵攻守兼备,素为衙将们喜爱,重要战役之中多次出现。

于是,他首选此阵操练士卒,并且非常上心一五十人的队伍,或许不需要什么军阵,但他是把这些少年当做军官种子在培养,要求自然不一样。

校场上也有另外两队人在操练。

他们练的就比较简单了:只有队列。

此时晋军流行的是“八阵”。

所谓“八阵”,其实是方阵的变种,即各阵位于四面八方,“散而成八,复而为一”。

中央稍空,为主将所在位置。在这里,一般还留有最精锐的一部兵马,称为“余奇”,其实就是预备队,关键时刻堵漏,或者在敌人疲态尽显的时候,坚决投入,一锤定音。

比起八阵,偃月阵就比较复杂了,要求也更高。

对此,邵勋觉得无所谓。

他记得后世一件事。

某个舞蹈老师带着一帮孩子排练舞蹈,人数很多,有跳舞的,有演奏乐器的,非常复杂,配合要求也很高。

最终演出时,成年人看到一帮孩子的表演,十分震惊,因为就复杂程度而言,成年人都要练很久才能达到这个演出水平。

带队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千万不要告诉孩子们这有多难。”

是的,不要告诉他们这有多难!

你练得不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太笨了,赶紧给我用点心,咬牙苦练。

目前只是五十人的场面,将来如果有五百人、五千人一起操练,难度会几何级升高,到时候你们还要继续找自己的问题,继续苦练。

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要想达到目标,始终离不开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

最重要的,还要有贵人赏识,要有人罩着你,给你一个稳定的发挥空间。

“整队,再来一次。”邵勋转完一圈后,大声吩咐道。

“咚咚咚……”隆隆的战鼓声再度响起。

“杀!”五十名少年用稚嫩的嗓音齐声呼喊,复以矛杆击地,队列开始了移动。

邵勋目不转睛地看着行进的队列。

他很清楚,在这个年代,和平是意外,战争才是主流,任何一段太平时光都是十分宝贵的,必须牢牢抓紧。

尤其是这种有人“包吃包住”,提供训练场地、器械、耗材、食物等必需品的机会,不充分利用就太可惜了。

他的野心并不止于眼前这五十名少年,事实上他要求的东西很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点点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