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只要朱常武认为对自己有利,莫说是凤阳城了,便是皇宫他也是敢开炮轰炸的。之前不动手,不过就是想让更多的顺军集中于此地,想要有更大的收获罢了。
现在即是德州那边有危险了,等不及之下,那就先拿这六万顺军开刀,收收利息好了。
凤阳城城楼之上,顺军人头攒动。什么金汤、石块、箭矢、横木还有火油都准备了一个齐全,就等着明军一开始攻城,他们就全力反击。
咻!
咻!
就在顺军等待之中,突然一记呼啸的声音由耳中出现,在然后还不等这些顺军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呢,两记轰然巨响声接连爆炸而开。
其中一发正打在城楼之上,那原本看似很坚固的城墙,当下就被轰出了个一丈多长的巨口。
最倒霉的就是正好站在这段城楼上的顺军,他们成为了第一批与城墙一起的陪葬之人。
这一批人至少有十几人,而在一旁站着的顺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实在是150榴弹炮的威力太大了,伤害范围之广乃是所有人平生之仅见。
两记榴弹炮砸来的那一刻,另两个W86迫击炮阵营也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三人一门炮,配合默契,一个中队就是十六门,两个中队就是三十二门,齐齐向着凤阳城内就射了进来。
W86迫击炮的威力是不如150榴弹炮,但威力同样不小,更重要的是,它们射速快,当三十多门迫击炮弹接连落下时,就会给人形成一种源源不断之感,似乎天上在下炮弹一般。
之前一直以为明军是不敢破坏凤阳城这个大明的龙兴之地,可现在明军根本就不在乎,那倒霉的只能是城内的这些顺军。
足有六万的明军,他们就在炮火之中来回奔跑着,他们哭着喊着,但就算是这样,也是无济于事,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枚炮弹会落向何地。
直到炮轰了一刻钟之后,终于有聪明人发现,明军的这些炮弹也不是乱放的,往往哪里顺军人多,炮弹就会落向哪里,那就像是长了眼睛一般。
发现了这个特点之后,顺军不敢在集中了。可问题是凤阳城就这么大,还全部都在火炮的覆盖之中,那当真是想躲都没的地方去躲。
天空中数架无人机于高看俯瞰而视,一旦发现哪一个方位的顺军数量过多,炮弹就会砸在哪里,随着一发发炮弹打出,顺军是损失惨重。
城外,九万明军排列在四城之外,不时就会抬头看去,可以看到一发发炮弹划空的轨迹,然后就是惊叹不已。
郑三俊与黄道周此时就在一起,上一次战斗他们表现不错,现在都算是百夫长一级,待遇比之以前也好了一些。
这其实都是朱常武在暗中照顾他们的原因所致,毕竟这两位年纪大了,指着他们像是年轻人一样,根本就不现实。
如今两人站在一起看着那一枚枚威力巨大的炮弹落到凤阳城中,是感叹不已。
他们为这种火炮的威力而感叹。
对于这种远比红衣大炮威力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倍的火炮,他们是真的被震惊了。
可更为震惊的还是朱常武敢于炮轰凤阳城的魄力,他们在想如果换成是自己的话,就算是有这样的火炮,他们敢不敢下达开炮的命令呢?
事实上,朱常武在炮轰之前就已经发电报给了在京师的崇祯。
但朱常武是通知而不是请示。
或许朱常武也知晓,如果他去请示崇祯的话,对方一定会非常的为难。因为如果他同意的话,很可能就会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头。
所以朱常武不是以请示的态度,而是在电报中说他要去德州救援皇太子,时间紧急,只能先炮轰凤阳城,把面前的顺军打败再说。
皇宫之中,崇祯看了这封电报之后是久久无语。
他甚至有些感动,感动朱常武为他着想的举动。
同时崇祯也在为朱常武担忧,毕竟凤阳城的意义很重要,甚至城里面现在还有不少的朱氏族人,炮弹可是不长眼睛的,一旦落进城中,那是谁都会伤害,那就等于是这一战要杀不少的朱氏族人呀。
朱常武杀有问题的官员、贪财的商人、有二心的武将,这都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的确是该死。
可是这些朱氏族人何其无辜,就这样给炸死了,不用说,消息一旦传开,定会有很多弹劾朱常武的折子。
就算是崇祯看到了这些折子之后,也是无法去替朱常武说话的。
可尽管知道这些,朱常武还是毫不犹豫的动了手,他的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大明,为了打败顺军所为,更是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的举动,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
崇祯想到了这些,郑三俊与黄道周自然也想到了这些,此时两人相视无言,显然他们是有些替朱常武在担忧的。
他们甚至在想,如果此时他们就在应天府之中的话,怕是也会马上写弹劾朱常武的奏折吧,毕竟这就相当于在残杀朱氏族人了,但凡是大明的官员,谁不弹劾就等于是对朱氏不敬、对皇权不敬、对大明不敬。
可当他们就站在城楼之前的时候,却又明白了大元帅的心思。
一切诚如战前朱常武所说的那些话,如果城内真有朱氏族人的话,他们就应该在顺军第一次出现在城外的时候就拿起刀剑奋起反抗,而不是什么也不做,成为了敌人的俘虏。
朱氏子孙,连与敌人以死相拼的勇气都没有,那就不配为朱氏族人。
这让同样身为朱氏族人的朱常武很是不屑,更加的看不起他们。那这样的族人就没有了任何保护的价值,那就让他们用死来为大明做最后一次贡献吧。
朱常武说得对吗?
站在战争的立场上的确是正确的。这也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胜利的最佳办法。
但若是站在大明臣子的角度上,却不能说正确,或是说不敢说正确。
怎么地,你身为臣子,确想要看到皇族一系被人屠戮,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这就是位置不同,行为也要不同的原因所在。
“哎,怕是这一战之后,弹劾的奏折可以把人给淹没了呀。”郑三俊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般的说着。
“是呀。大元帅此举等于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等于把把柄送到了群臣的手中,实为不智之选。可...可纵看战场的局势之变化,此举又是最为正确的,现在看一看,当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黄道周同样是摇了摇头般的说着。他以前曾听过一些传闻,说是朱常武升为大将军的时候,就曾接到过一些大明藩王的来信,都是与其叙旧的。
怎么说朱常武也是襄王的第七子,算起来他也是藩王系的一员,他们原本天生就应该亲近。
跟着听说,对这些信件朱常武是一封都没有回,好似没有看到一般。当初听到传闻时,他还不敢相信,毕竟这可是朱常武立世的一种最好资源,没有必要不去抓住。
可现在看来,这应该是真的。
或也可以说,朱常武从来就没有把什么藩王势力放在眼中,又或许他恨透了这些藩王的表现。毕竟不是所有的藩王面对外敌的时候,都会奋起反抗,就像有的藩王,流匪都来到了城外,还是不舍得拿银子出来训练兵勇,结果城破人亡,钱也都被抢了一个精光,那像是这样的朱氏族人,当真是死不足惜。
黄道周还在感叹的时候,郑三俊又开口了,“黄兄,老夫现在有些理解大元帅为何一定要让官员有从伍的经历了。有些事情还真就是不从军不知道其中的艰难,也只有从了军之后,心态才会发生变化,在面对着一些武将出问题,要处理他们的时候,才会更加的客观,更加的公正。
“是呀,大元帅的确是用心良苦,可就怕有些人无法理解。”黄道周边说边摇着头,显然在这样的事情上,他并不是多么的看好。因为有些人就算是有了从军的经历,也未必就会改变什么,说不准还会因此而恨上朱常武。
那一旦等这些人的服役期满之后,重新回到大明文臣之中,他们为了报心中之不忿,只会变本加厉的对付朱常武。
两位尚书大人在这里议论、感叹、甚至还有些唏嘘之意,在他们的头顶之上,炮弹依然没有停歇,就像是无穷无尽一般,不断的砸向到凤阳城内。
炮击一个时辰之后,整个凤阳府有如人间炼狱一般,很多房屋倒塌,便是街道之上都是被各种大小坑密布,各种残肢断臂更是数不胜数。
一个时辰的炮击,整个凤阳府就少有完好如初的地方,里面的顺军也不知道死了多少,终于他们在发现炮击并没有停止的意思之后,他们彻底的怕了。
怕到就算是知道四城门之外都有等待他们的明军,但这一刻,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向着城门处跑去。
他们要打开城门冲出去,哪怕就是死在了城外的明军手中,也远比身体被炮弹给炸成了几截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