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王安石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祖辈们看着新的标题反应不一,前朝的观众们不认识此人,静静等待着光幕扒拉,知道王安石的人们此时也是褒贬不一。
王安石放下手中的毛笔,面上无悲无喜,静静等待后人对他的讨论。
王雱心里暗暗焦急,他当然知道他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就怕后世人隔得远弄错了,那到时候父亲要出事的。
“不行,我要给爹写封信去。”
七夫人握紧了手,面上有些紧张,“爹爹不可能是奸臣的,官人,你是知道的。”
蔡卞看着妻子焦急的模样,连声安慰,“娘子,你别担心,我自然是知道岳父他老人家的。”
王安国和王安上心里也有些担忧大哥,王安礼虽然和他哥政见不同,但他也不可能相信自己大哥是奸臣的,但就怕官家多心。
苏轼想到这个同僚心情复杂,后人好歹过去了千年,看法或许会不一样吧。
赵顼面容肃穆,心里希望后世人多说点,毕竟这是他的臣子,他多了解一些是好事。
熙宁年间的大臣们,不管是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心里也不平静,有人担忧、有人期待,不知道这个视频的内容会不会影响到他们。
{网友一表示: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抚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21岁,王安石考中举人后,就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提到王安石,很多人都会想起王安石变法。
熙宁元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赏识,两年后,正式拜相。}
王安石有些疑惑,唐宋八大家,这是什么意思,另外七家又是何人?
吴氏敲了敲书房的门,心里颇有些担忧,“官人。”
听到妻子的声音,王安石回过神来,连忙打开房门,“娘子,我无碍,你莫担忧。”
......
老百姓们不怎么懂政治,他们只觉得这人很厉害,竟然还当了宰相,这可是多少人都无缘见到的高官啊。
{当时的北宋,由于三冗问题致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王安石于是就想通过改革,来实现富国强兵。
新法虽然带来了一定好处,但同样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这也导致在熙宁七年和九年,他两次罢相。
在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听政,她启用了保守派的司马光为相,新法被废除}
赵匡胤还记得三冗的事情,心里这火气真的是压都压不住,而这个王安石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这个出发点,他并不认为此人是个奸臣。
赵顼愣了下回神,是了,他后面还有两个儿子即位,自己想来也没活多久,就是不知道怎么死的,不过更大的可能想来是生病。
王安石没想到他以后还二次拜相,不过同样被罢免,而且之后新法还被废,这真是天意弄人啊。
吴氏想劝说丈夫别犟了,但夫妻多年,她对这个表哥兼丈夫,早已是熟知他的脾气。
{关于王安石,我不觉得他是个奸臣。
此前的北宋,被三冗压得喘不过气来,变法后,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熙河开边,拓地两千多里,收复了六州,取得北宋八十年来最大的军事胜利,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奸臣。
即便是这种成就,都还是皇帝三天两头让对家给自己扯后腿。
说起来赵顼一家是真的怂,要知道任何需要伤筋动骨的大改革,不流血是成功不了的,只有绝对的威慑才能保证改革进行下去}
赵匡胤冷哼,“说来说去,还是赵光义这里出了问题,他这一脉就不行。”
赵顼是真的被扎心了,被后世人骂怂,着实不好受,他此后犹豫不决,不也是因为新法显露出的弊端,这才,唉。
王安石这心里有些复杂,官家的想法他明白,身为臣子,食君俸禄为君分忧,他现在想知道后世人有没有办法可以把新法的问题解决。
吴氏的担忧也渐渐散去了,她丈夫不是奸臣,她知道无用,天下人都知道才行。
王雱心里松了口气,还暗暗高兴,他也觉得官家有问题,但不敢说,他爹的初心是为了大宋好,看到国家遇到的问题想要解决,可能新法中一部分不够妥当,但也不至于说他爹是奸臣。
七夫人点点头,她爹爹自然不会是奸臣的。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心情低沉,如果后世人也支持变法的话,那官家绝对会重启王安石,不过这个只是一家之言,他们决定再好好看看。
看着刘晓希点开评论,王安石赶紧回到座椅上,重新提起笔来,目光灼灼的看着光幕。
吴氏干脆守在一旁磨墨。
【宋神宗死后,阎王爷感慨道:连躺赢都不会】
【连范仲淹都救不了大宋的烂摊子,王安石不错了】
【王安石是个清官,当了那么多年的大官,死后都没给老婆留下什么遗产,他儿子三十三岁也病死了,他老婆晚年还是依靠小女婿生活】
【既没叛国也没营私,谈何奸臣,说白了就是皇帝不行,出了多少能臣武将都扭转不过来】
【王安石真的人如其名,他顶着重重压力改革,但失败了,可以说他能力不足,但绝对不是奸人,其实他可以听一听不同的意见的】
......
光幕下
不了解这变法具体情况的时空,人们看得津津有味,明清知道变法情况的观众,此时也是有很多想法。
青袍书生悠悠的叹了口气,“王安石初心是好的,如果以失败论,这不太妥贴。”
一旁的同伴忍不住反驳,“但是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这是不能抹去的。”
另一个青年也点点头,“杨兄说的是,如果不是他变法,北宋也不会这么快灭亡。”
......
赵匡胤深呼吸,这赵光义的后代,真是看得他窝火,包括赵光义。
赵光义现在哪里还顾得上后代,他现在都自身难保了。
赵顼虽然被说的难受,但他还是想知道后世人有没有什么办法,把新法导致的负面作用降低。
赵煦也在认真看后世人们的讨论,他爹都死了,至于阎王爷怎么跟他说,他也不知道,但现在自己是皇帝,自然要接手。
王安石看着开头那个留言,这准备提笔记录评论的手一顿,关于官家他没法说,再看到后面儿子病逝,手中的笔直接掉在桌上,染黑了宣纸。
吴氏也吓得不轻,连忙看向丈夫,“官人,元泽怎么就早逝了。”
说着,吴氏匆匆往外走,“不行,我要给元泽写信,我这心里不放心。”
王安石连忙拉住妻子,“娘子,冷静一点,元泽现在定是也在看着光幕,他是好孩子,一定会看大夫的,我们等会儿就给他寄封信去。”
......
王雱现在也傻眼了,他咋就病死了,这什么病?不行,他得找大夫看看,他爹人又固执,自己早死了怎么能放心,更何况他还要给父母养老才行,还有他的妻儿,他也放心不下。
七夫人看到哥哥病逝同样急得不行,当即准备回去看看。
{网友二表示:历史上对王安石,绝大部分都是否认他变法的,难不成这些人都比不上后世人了解旧时代吗?郑侠画的流民图难道是假的?}
宋至清的不少文人忍不住点头,就是说啊,他们比后世人更了解,评价应该更具参考价值才对。
前朝的观众们吃着瓜,说实话,他们对这变法的内容其实并不了解,但看后世人的争论,想来也是很有争议的。
刘晓希毫不犹豫点开这一楼的评论,还是这里有意思。
【他的改革的确有问题,但初心是为了富国强兵,说来说去就是变法太超前了,而且他本人也太过急躁,忽略了现实问题】
【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哪有不骂王安石的,触碰到那些大地主官僚们的利益,那些地主文人不刺杀他就不错了】
【北宋的民怨一直不小,富弼在青州时,就安抚了几十万流民,说起来北宋那么多兵,还不是怕流民造反,就从流民中挑选体格健壮的加入军队,花点小钱养着】
【宋到清的大部分人,尤其是文人,满脑子三纲五常,一个个都是站在地主阶级的剥削立场,指望他们有远见,旧帝国还能沦落到任人宰割?】
......
光幕下
前朝的观众们笑得不行,后世人的毒舌他们早有了解。
只是宋至清的文人们尴尬了,被点名的那批,又气又无奈,此时周围人打量好奇的眼神,叫他们很是不适,后世人的话真的是把他们贬低到了地上。
老百姓们本来也不是谁都知道这个变法的,但他们觉得后世人说的也有道理,这些个文人说的话,确实不能都信,还得有自己的判断力,而后世人的观点也要辩证的看待。
赵顼也在思考,结合这些讨论来看,其实他和王安石本人都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后世人提到的利益问题。
“唉,改革之路阻碍重重,任重道远啊。”
王安石还在奋笔疾书,这些内容他会反复琢磨的,至于有后人说他太顽固,他也会试着听取别的意见的。
吴氏则是坐在另一张桌前,认认真真的给儿子闺女写信,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一个母亲对在异地子女的担忧。
苏轼看着光幕先是惊讶、随后无奈,之后又是笑得开怀,他也会好好看这些的,王安石那家伙,想必会知道怎么做了。
{网友三表示:老王这个人,从哪方面看都跟奸臣沾不上边,以他的才能躺平混日子不难吧。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历史文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才学名气他也不缺,你说说他还有什么私利好追求的,是闲着没事干和那些利益阶级作对吗?
真正有责任心的人,恰恰才能把锅背起来,瞧瞧那些指责他的…他如果学学司马光那些人,只要维护地主利益阶级就可以,大概千年来也不会受到争议了。}
宋至清的不少人脸上都不太好看了,虽然后世人有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观念,一时间,各地书院、街道、酒楼都有士大夫们在讨论。
司马光脸黑漆漆的,后世人这话,说他毫无作为和庸才又有什么区别?那些同僚会怎么说他,官家又会怎么想?
赵构感觉自己又被骂了,不过这次跟他被骂的人有点多,不得不说这心里还有点安慰,终于不是他一个人了。
朱元璋心里憋闷,他也讨厌王安石变法这一套,那他现在岂不是也被骂了?
王安石看着后世人的话摇摇头,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人生几十载,他不愿意就这样度过,只是这新法,他还要好好琢磨。
刘晓希点开这一楼的评论,关于王安石的争议,上千年了一直都不少。
【王安石的确有问题,他在地方做得很好,但是全国要推广就会成为那些官员鱼肉百姓的利器,廉洁自守的王安石天下可没有几个,贪官污吏却是到处都有,这才是变法最难的地方,需要靠这些贪官去推行政令】
【历史上和士绅阶级作对的,口碑都不好,他们掌握了话语权,私货太多】
【王安石改革是和地主阶级争利,获利的是百姓和国家,他本身作为地主阶级但超脱了地主阶级,有理想有抱负,只是背弃了豪强地主、损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被骂死】
【为了宋朝不被外族灭,想变法改变,要是国家强大他还变个屁,但这在一些人眼里却成了有点想法,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皇帝他妈带头发对变法,因为侵犯了她娘家人的利益,我觉得这个变法想要成功,还是先养一批死士,然后到处杀贵族】
【在一个腐朽社会敢于提出变法,已经很了不得了,宋神宗早期还是很听王安石的话的,但他年轻气盛太急了,还不等新法完全适应,部分就被撇弃,后期也是摇摆不定,加上他早死,太后掌权,保守派占据主导】
......
光幕下
前朝的观众们听的很有意思,反正大家都知道,这到底是假小人还是真君子,到底是为了私心还是国家利益,人们都看得到。
唐朝一年轻的官员眼神有些疲惫,“其实,各朝各代都不缺贪官污吏,还有不少人都是两耳不闻,只求自己在职期间平安度过,尤其是这变法涉及到的问题会更多。”
卖肉的屠夫爽朗的笑了,“这不是说已经触碰到那些人的利益了吗,这王安石啊,我还是挺佩服他这种精神的,完完全全站在对立面改革。”
砍柴的柴夫晃晃悠悠的走回家,“我们对这新法不清楚,至于这到底怎么样,大概也只有当时的老百姓们才知道了。”
......
高太后心里狂跳,她也要脸面啊,被后世人说为了娘家利益,这天下人都看得到的,以后谁还尊敬她这个太后?
赵顼结合后世人的各种发言,心里也慢慢又坚定回来,这些内容他可都记录好了,每天拿出来看一遍,要是有人反对,他就拿出来念念。
想清楚后,赵顼也不再犹豫,准备把王安石召回,好好商量,至于他妈和媳妇,哼。
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人,这些混迹官场的老油条都知道,这次官家肯定又会坚持变法了,而且决心只怕更坚定。
苏轼背着手,朝堂只怕这下又要闹了。
王安礼有些茫然,难不成他大哥真的对了?
王雱心里舒畅了,想必他爹也要回京了,他得做好准备。
蔡卞也是聪明人,看着妻子笑了,“娘子,岳父大人不久想必就能回来了。”
“郎君说的是。”七夫人也由衷笑了,她本就聪慧,自然明白丈夫的话。
王安石记录完毕停了下来,看着夫人笑了笑,“娘子,你无需写信了,我们大概要离开江宁了。”
吴氏心里对丈夫没那么担心了,但现在改为担心儿子,“我还是先寄信给元泽,以免耽误了看病。”
熙宁年间的老百姓们也有些茫然无措,他们结合后世人的话也能看懂,现在也是议论纷纷。
卖麦芽糖的小摊贩忍不住低声吐槽,脸上愤愤的,“意思是这王安石竟然是好的吗,可是在我们老家,官府借此放高利贷,利息这么高,谁还的起,这群狗东西。”
卖肉的屠夫冷笑了一声,“庄二,你小子没看见后世人说吗,这王安石是为官清廉,但不代表其他人也一样,他们会利用这些来捞钱啊,我家那边,不需要借钱的人家,都被逼着借钱。”
卖包子的大娘忍不住‘啐’了一声,“这么多的贪官污吏,一个个丧良心的,尤其是这变法还损害了那些个老爷的利益,他们是巴不得没人给咱做主哩。”
坐在田间歇息的老汉忍不住说道:“保甲法推广下来,隔壁村可是好几家把自己砍伤的...”
小妇人坐在院子里做着针线活,边抬头看光幕,“如果真的变法对咱好,咱肯定愿意支持王相公,这亡国我这没忘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