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历史 > 海上升明帝 > 第713章 大捷

海上升明帝 第713章 大捷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8-11 07:33:45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陛下,大捷,太原光复!”

一大早,朱以海还没醒来,通政使沉文忠便满面红光的赶来报喜。

“太原?”朱以海昨天晚上跟长子弘甲聊到快天亮,这会还睡意未消,“什么,太原光复?”他一下子清醒了过来,有些不敢置信。

“河北的八镇不是在打保定吗,怎么收复太原了?”

事情说来倒也有些奇幻,朱以海西巡中原,把山东河南的那些牛鬼蛇神各路兵马,全都赶到河北去了,最后一道旨意,把进入河北的各路兵马整编成了山西、河北两镇省营加上六个团练镇,归由土国宝和马国柱两个总督统领。

他在中原用兵,剑指湖广。

让河北那边虚张声势,牵制些鞑子兵马,并没有让他们动真格的。可马国柱和土国宝手里这么多兵,不管强不强,起码数量是很多,号称十来万人马呢。

加之如今大明各地形势大好,于是乎河北山西的许多官员将领,也纷纷或直接反正,或是暗里联络,总之没几个跟鞑子死心踏地的。

偏偏辽东的耿仲明、朝鲜李氏等也不甘寂寞,都在痛打落水狗,趁他病要他命,耿仲明和朝鲜新军此时都无比的勇勐,反正鞑子在关外已经不成气候,哪顶的住如狼似虎的他们,他们说是为大明征讨鞑子,其实就是在关外到处抢劫屠杀。

这种便宜他们可不会放过,就算皇帝说关外放缓点,别急,慢慢来。

但耿仲明和朝鲜人表面答应的好好的,实际上却反而越发是倾城而出。

这导致鞑子是处处着火,顾此失彼。

土国宝这直隶总督兵围保定,然后御营还在海上袭扰天津和山海关,济尔哈朗忙着把把清廷从北京迁往关外承德。

这一迁都,带来一个极大的坏处,便是鞑子的士气彻底崩了,尤其是直隶、山西的降将们,这鞑子都迁都了,这还玩个屁。

人人自危,都在寻找出路,都在想办法将功赎罪。

要说土国宝和马国柱这两家伙也确实是比较有本事的,在鞑子那边就是总督巡抚,也都是悍将。如今更是风声水起,把虚张声势、招降策反这些招术用的炉火纯青。

土国宝虚张声势十万大军围攻保定,结果那边马国柱却带着他麾下的人马悄悄的进了山西。

因为张集、边大绶和石廷柱这些汉奸,也早没安好心,暗里一直跟这边做走私贸易,为了避免被来山西的济尔哈朗两年轻儿子发现走私之事,他们还直接把娘子关和故关都给让给明军了。

本来约定这两关让给明军,只为方便走私买卖,但马国柱这个曾经的鞑子宣大山西总督可不是那么守信用的。

土国宝在保定虚张声势围城,御营水师在羊攻天津和山海关。

马国柱偷偷的带兵过了娘子关,然后一路突袭到了太原城下,等太原这边发现时,已经被包围了。

此时太原城中并没多少兵,因为先前土国宝大张旗鼓的进攻保定,那边明军又羊攻天津,搞的保定的三位鞑子总督着急忙慌四处求援。

但此时北京没兵,安亲王岳乐却要守京津,总督马光辉和河道总督杨方兴、漕运总督王文奎以及巡抚郎廷左几个一番商议,保定不能弃,京津又不能来援,只能从宣大山西求援。

山西巡抚石廷柱反对出兵救援保定,但济尔哈朗的儿子济度和勒度执掌山西军政大权,山西总督祖大寿一直在京,此时也跟着迁往承德,这两年轻的亲王坚持要出兵救援,石廷柱也没办法。

最后干脆任这两少年亲王把山西八旗精锐带走了。

他们从太原北上,经平型关进入灵丘,翻越太行过紫荆关,进入保定府的易州,正好到保定的后方。

石廷柱等本来想着,反正也拦不住他们,干脆让他们去,这样还方便他们做走私买卖。

谁料到马国柱会突然就兵出井陉杀到太原城下呢。

马国柱围了太原,却也不急着攻城,兵马休整了两天,然后一面开始劝降,一面派兵扫荡太原外围。

马国柱还对石廷柱用上了套路。

他每天晚上把一部份兵马悄悄的从城下撤离,然后白天再大张旗鼓的到来,于是每过一天,城下的营帐又多了一批,各路兵马旗帜云集。

他又让人故意散布各种消息。

一会是辽东明军已经攻破沉阳,一会是河北明军破了保定,一会是水师破了天津。

等明天又是皇帝在南阳斩了尼堪,后天是吴三桂在关中反正杀了鳌拜李国翰,再又是孟乔芳投降。

总之各种消息满天飞。

太原城里一日数惊,人心惶惶。

马国柱派人射箭书入城招安劝降,那边山西布政使张集本就是个贪官儿,看着明军云集城下,连营十里,早吓的脸色发白。

一番思忖,便悄悄派人出城去见马国柱。

对张集这个老朋友,马国柱也不陌生,双方你来我往的密信往来,很快太原城里的底细就被马国柱知晓的一清二楚了。

张集也得了马国柱的保证,说只要他反正,太原光复后必不追究他罪责,还要为他请功。

张集对当不当官已经不感兴趣,他现在在意的是能保住性命,和他这两年在山西攒下的这大笔财产。

得了承诺,张集也是四下活动,太原知府边大绶是曾经挖了李自成祖坟的人,也早就跟张集一起暗里搞走私的,两人很快就达成一致。

几天时间,张边二人的投降派就拉拢了一大批太原的官吏将校和士绅大贾,他们还数次去劝说石廷柱。

连石廷柱身边的人都被他们买通了。

石廷柱也不是傻子,太原城的形势哪看不懂,他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让张集替他出面跟马国柱谈判,争取一些反正好的待遇。

马国柱跟石廷柱也熟,以前在关外就已经同殿为臣了,几番密议后,石廷柱还半夜与马国柱在城下碰了个面,得到了马国柱的亲口承诺。

那边济度兄弟俩在保定听到消息,巴巴的又带兵往太原回赶,结果一路奔波,刚到平型关,还来翻过泰戏山,就接到消息,太原失守了。

石廷柱非常缺德,他虽然投降,却又担心在鞑子那的家属族人,非让马国柱配合着演了一出戏。

马国柱率兵攻城,石廷柱带兵出战迎敌,双方大战,然后城中士绅却突然倒戈相向,开城迎敌,他本来已经杀的明军败退,结果太原丢了,最终腹背受敌,无奈被围,他拔剑自刎,却被麾下夺剑,最终被俘。

反正太原丢失不是他的问题。

是济度兄弟俩不听他劝说,中了明军调虎离山之计,把本就不多的兵马带走了,让明军有了可趁之机。然后本来他拼死一战能赢,被一些懦弱投降派给害了。

不管戏演的如何,但太原确实被明军收复。

甚至是兵不血刃。

马国柱拿下太原后,便迅速带着李际遇许定国和丁启光北上,把猩州、代州又给拿下了。

济度兄弟俩领兵晚来一步,代州已被明军所复,兄弟俩还不甘心的率兵来攻,可马国柱领兵据城而守,鸟铳火炮不断,城外还据守数个堡寨,内外相应,清军攻了三次,都是惨败。

结果还被马国柱又来了个半夜偷袭,半夜里杀的营啸,八旗溃散,一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退到平型关一清点,十停去了七停。

而马国柱得胜后却也没急着北上,自己镇守代州,分兵把守雁门关和平型关、宁武关,然后兵分数路,回头扫荡山西其它府县。

代北大同府先不管,先以太原、代州为中心,扫荡山西其余地方。

“可惜保定没能拿下,马光辉和石廷柱等守的挺顽强。”

朱以海不以为意,“鞑子失了太原,那保定又还能守多久?”

“石廷柱、张集、边大绶这些人如何处置?”

对这几个人,朱以海很瞧不上,要么是老汉奸,要么是大贪,不过考虑到要安定直隶山西这些投降者的人心,他打算暂时先安抚为上。

“按原职授相应品级散官阶,暂领原职,封妻荫子,封赠先代,荫其一子入国子监,荫一子入讲武堂,让他们送到东京吧。”

“晋商呢?”

晋商,听到这名字朱以海就来气,尤其是其中代表的八大家,卖国奸商代表。

不过考虑到眼前局势,朱以海打算再忍一忍,“之前晋商不是跟张集他们联合起来,跟我们暗里走私贸易这些吗?可以继续让他们走私,用他们的渠道向代北、京津,以及塞外蒙古那边走私贸易,收集情报等。”

这些奸商都该杀。

不过现在杀了却也太便宜他们,而且有些浪费,“让他们捐献一笔金银,就算暂时赎罪了,接下来就看他们表现,望好好将功赎罪。”

“朕希望他们能够替朝廷好好联络一下漠南蒙古诸部,转达下朕对蒙古诸部的善意,希望他们能够弃暗投明,不要再替鞑子卖命了。

蒙古诸部归附大明,一定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特别是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部落,明中期以来,蒙古人占据河套地区,明失去河套地区后,套虏就成了明朝严重边患之一,此后虽然几经复套计划,但最终都未能实行。

清虏灭林丹汗后,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部归附清虏,清在此分设鄂尔多斯六旗,控制着南及陕北、宁夏长城,北至黄河北狼山、阴山的广阔河套地区,整个河套的地区,只有西套,也就是宁夏一带还在中原手里。

前套和后套都在鄂尔多斯六旗手中,两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地肥饶,可耕桑,东西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黄河百害,唯富河套。

河套既是养马良地,也是塞上粮仓,西北除此外,再无此良地。

明朝失了河套,也就有了困扰大明的二百年河套之患,河套成了漠南蒙古南侵的大本营。

朱以海现在收复了陕北甘肃,也收复了半个山西、河北,接下来自然要开始接触漠南蒙古,尤其是首当其冲占据着河套的鄂尔多斯部。

先通过晋商继续跟鄂尔多斯蒙古人交易,不仅不能闭市,还要加大茶马等贸易,要让蒙古人离不开大明的经济。

经济开路,然后谈弃清附明。

一步一步来,最终目标肯定是要收回整个河套地区的,这是中兴立国之本,中原不能失去河套,正如西方不能失去揶路撒冷。

“派人给吴三桂送去光复山西的捷报,让吴三桂把蓝武道给朕堵死了,再问一问吴三桂,他能不能守的住,要是守不住就立马吱声,朕亲自领兵进关来打鞑子。”

从嘉靖年间放弃收复河套,到如今百年,蒙古人不断的争夺,最终也稳固占领了这里,并把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落脚河套地区。

由祭祀成吉思汗的四大干耳朵到明代演变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八白室所在部落因此被称做鄂尔多斯。

由掌管成吉思汗祭祀的晋王,到鄂尔多斯部落首领济农,从一开始祭祀在地漠北,到后来按传说成吉思汗曾愿在河套安度晚年甚至葬在河套,因此后来祭祀地迁到河套,鄂尔多斯部及其首领济农也驻牧于此。

鄂尔多斯人,本就是蒙古守护诸多宫殿的部落,他们是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卫士,从成化年间移入河套,当初达廷汗时,他们也是蒙古六大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

十年前,鄂尔多斯内附归清,各授札萨克,共六旗,所部六旗自为一盟,为尹克昭盟。

清册封孛儿只斤·额磷臣为鄂尔多斯济农,又为尹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扎萨克,晋多罗郡王爵,兼尹克昭盟盟长。

“派个使团去河套,正式跟额磷臣宣诏,朕册封他为鄂尔多斯部济农,并加封为大明九原郡王,仍兼尹克昭盟都护,并继续领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授都督。朕向额磷臣提亲,希望能够接她一女入宫为嫔妃。”

朱以海觉得满鞑子管理蒙古人的盟旗制度也还不错,可以学习使用。

不过他打算把盟长改为都护,把旗札萨克改为都督,各盟改成都护府,各旗改成都督府,以后名字还可以汉化,也跟他们联姻,再加上互市贸易,先将他们拉过来再说。

其实在明朝的河套与三边冲突中,蒙古求贡和明朝拒贡是重要冲突原因,蒙古是游牧部落,对明朝的经济依存很度,不仅是茶叶布匹,甚至盐铁等等皆赖明朝,而他们游牧的一些皮、毛、牛马牲畜,也需要交易给明朝,才能有较大收益,否则蒙古游牧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对上层的蒙古贵族来说,通过朝贡贸易,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明朝对付蒙古人,经常是一手武力征伐,一手经济封锁,后来又分化蒙古人,只允许部分蒙古部落进行朝贡贸易,但是边市规模小,所以不仅走私严重,而且导致蒙古人经常南下抢掠。

后来明朝建立的九边防线,如防范河套的三边,那些边军待遇低,就靠赶马、捣巢抢劫蒙古部落赚外快,所以蒙古人求贡,最反对的就是三边将士,一旦允许他们朝贡,那他们就不能正当的去抢掠的,因此三边将领的家丁们经常故意去挑起边衅。

明朝的套患也就一直平息不了。

这些玩意在朱以海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经济封锁固然对打击蒙古人有些帮助,但这是双刃剑,其实一味封锁只会起反作用。倒不如利用贸易,跟蒙古人打经济战,只要搞的好,经济武器比刀枪弓箭会有更好作用。

甚至还能用对蒙古贸易赚的钱来加强边防,武装军队,赏赐补贴军人,那远比明朝那种修建长城,弃守河套,常年在三边部署二十万兵马,耗费无数钱财,反而经常被蒙古人南下入侵抢掠强的多。

朝廷不许封贡,但边关走私依然严重,事实上的封锁也没能完成,反而是朝廷损失了大量的税收、利益等,就跟海禁一样是很愚蠢的。

他现在就愿意反其道而行,只要额磷臣识时务一点,朱以海是愿意跟他全面贸易的,甚至哪怕他一时不愿意背清附明,朱以海也愿意跟他们展开贸易。

开放贸易,加大边市,甚至还能一带一路,恢复边地的驿站、墩堡等,还能通过晋商进入河套草原的商队,深入部落里面,探清虚实,甚至是收买拉拢部落首领等。

蒙古人其实在明末,早就不是以前那个蒙古了,他们在后金崛起后,已经是人人都可以吊打的存在,成了墙头草,谁强就依附谁。

朱以海现在完全可以一手贸易,一手册封,来把蒙古人拉拢过来。以封贡为名,蒙古部落想要贸易互市,那就得以朝贡请封为名,朝廷借贸易之机,正式册封蒙古部落。

为了贸易,接受册封,蒙古人得到了他们一直渴望的贸易,大明则也能剪除女真的盟友,顺便把蒙古纳入自己的天朝体系。

大明隆庆年间,跟蒙古关系缓和,曾打算跟两翼蒙古都建立封贡互市的关系,但是只有俺答汗接受了大明册封的顺义王,并建立封贡关系,而左翼的土蛮汗,也就是外喀尔喀的札萨克图汗却并没接受。

当然,隆庆和议,本身也确实是个城下之盟,大明君臣也一直引以为耻,而蒙古人自己也认为这是大明皇帝惧怕他们,所以进贡求和。大明后来干脆就捧一踩一,分而治之,扶此压彼。

明朝不烧荒不捣巢赶马,而俺答汗不南下寇边。和议后,也确实曾有过几十年大和平。

现在朱以海愿意给鄂尔多斯更全面的贸易互市,以把他们从满清战车上解绑下来,并安抚住他们,先不起冲突。

通过贸易还能互惠互利,卖茶布瓷器盐铁烟酒等,换回皮毛牛马,还能收取税收,这买卖绝不会亏,要是能够达成联姻和亲,自然好处更多,关系更稳。

至于说将来收复河套地区,那是等干掉建虏,甚至收复建州三卫以后的事了。那还早着,现在没必要就非要把鄂尔多斯就当成死敌一起干,那样四面树敌没什么必要。

“如果额磷臣想要娶大明女子,朕也可以答应他。”

大明有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的祖训,但朱以海觉得双方联姻也不是坏事,他用不着下嫁公主,可以在宫女中招自愿前往蒙古做王妃、国公夫人的宫女,收为义女,赐一个公主封号,送去和亲便是。

出身普通的宫人,去草原成为部落的王妃,甚至能成为皇帝义女公主,只要是自愿的,这不是什么坏事,多少人还求之不得呢。

漠西和漠北蒙古现在都和大明友睦,并向大明称臣纳贡甚至和亲,漠南蒙古完全也可以安抚拉拢为先。

先礼后兵,除非是实在冥顽不灵的,否则没必要到处树敌。

朱以海是个务实派。

就算是大明祖训,他也并不会放在眼中,反正违反的祖制早多了去了,也不在乎多违背一条。

一切以中兴大明,复兴华夏为首要,其它的都可以让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