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文明破晓 > 第440章 双战线法律与战争(二十)

文明破晓 第440章 双战线法律与战争(二十)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3-25 23:47:04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赵天麟听闻段祺瑞与徐世昌前来,起身对胡适等人说道:“还请诸位稍等。”

胡适微微一笑,说道:“赵兄,不如请二位入内一叙,也好让我等见上一面。”

听到这里,其他学者都纷纷附和。赵天麟想了想才答道:“容我先去见二位。”

见赵天麟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学者们心中不免百感交集,有人低声叹道:“北洋毕竟同气连枝。”胡适等人闻言,不由叹了口气。他们好不容易见到赵天麟,美其名曰祝贺赵天麟取得了世界著名学者的称号,其实是为了借机给自己某个正式的职位。这句‘北洋同气连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文凭卓著,享誉世界,三十九岁就成为中华民国的副总理,本人又风度翩翩。在许多文人墨客心目中,这就是从小说中里走出来的人物。偏偏赵天麟正如小说里的角色,颇有个性,一回国就当上国立北洋大学堂的校长,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在任上表现出色,却因为与北洋中央意见相左,便愤而辞官,去了四平追随何锐。

未能加入何锐政府的学者们大多相信,自己与赵天麟的差距并非源于学识不足,而是自己始终没有一展才华的机会。不管是北洋领袖袁世凯,或是北洋新秀何锐,都对赵天麟这根正苗红的北洋人才委以重任。10年间,其他学者始终郁郁不得志,赵天麟却高位上不断磨砺。今日云泥之别,全因出身不同。

原本这帮学者们因为何锐政府对英作战而生出观望之心,此时战争虽然未定,但亚洲国际法庭大获全胜,让他们无法继续顾忌,都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在何锐政府里混个差事。

此时段祺瑞与徐世昌已经见到迎出来的赵天麟。半年多没见过面,两位北洋前辈眼见赵天麟举手投足间更是稳重从容,心中皆是欢喜。段祺瑞不爱说笑,而且从政治原则来说,代表民意的国会议长段祺瑞乃是民国第二号人物。假如何锐突然去世,段祺瑞就会暂代民国主席一职。面对赵天麟的问候,段祺瑞只是微微点头。

国家文史档案馆的馆长是个极为清贵的职务,徐世昌反倒没什么拘谨,笑眯眯的看着赵天麟,“赵总理,我此来是替张公带句话。”

能让徐世昌带话的‘张公’,大家都知道是谁。赵天麟连忙问道:“不知张公有何吩咐。”

“我转述张公原话。”徐世昌答道:“亚洲国际法庭之事,赵天麟这小娃娃功劳极大,既然回了天津,请赵总理来家吃顿便饭。”

被80多岁的张锡銮叫小娃娃,还有几个月才满40周岁的赵天麟不觉得有丝毫不妥,当即问道:“张公有命,自当遵从。不知我何时前去?”

“张公说择日不如撞日,若是赵总理今日有空,便今日中午如何?”

张锡銮隐居两年不问世事,能被他主动邀请吃家宴的民国人物屈指可数。赵天麟也不推辞,直接答应下来,“我此时正与一些学者会面,等谈完后,便前去张公那边。”

听到‘学者’二字,段祺瑞心中就一阵鄙夷。全国所有省份的本地人士都有出任中央政府的官员,是为保证国内政治团结。那么政府官员的从**到保皇派的都有,就只能说何锐的确有气量。

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还只是个‘学者’,段祺瑞着实不想见那些人。话已带到,段祺瑞便告辞,“我等在张公府上恭候赵总理。”

送走了两位,赵天麟回到会客厅,不等诸多学者开口,赵天麟主动说道:“当下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在三方面所需的人员格外多。”

学者们见终于得到机会,心情都被拉了起来,当即有人慨然说道:“便是我等德薄才浅,也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值此大战英国之际,自当为国家效力。”

赵天麟很清楚这帮人的投机性,就当没听到这话,直接说道:“当下国家有三件事,第一件是抓获数万英国俘虏。这些人与澳新军团那些犯罪分子不同,如果甄别后没有犯下罪行,自当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而且对这些人来说,必须有人向他们传授中国先进的文明,帮助他们从不成熟的落后欧洲哲学荼毒中解放出来。”

听到这么一个差事,学者们虽然都觉得自己懂得中华文化,但是向英国战俘搞培训,与学者们期待的进入政府当官颇有差别。

沉默片刻,胡适说道:“宣扬中华文化,我辈义不容辞。只是何主席学富五车,我等若是班门弄斧,反倒不美。”

“自有人安排。”赵天麟答道。

其他学者听胡适这意思竟然是想直接从何锐那边接受差事,都觉得胡适未免太鸡贼了些。

赵天麟继续说道:“第二件,日本素来以华夏自居。未来只怕会与日本辩经,此当有所准备。”

当即有不少学者说道:“泱泱中华,岂能容倭人班门弄斧。若是倭人敢来,定然让其心服口服。”

见这些人如此有自信,赵天麟说出了第三件事,“经济强则国力强,诸位兄台当向外讲述国家未来的政策,让天下皆知中国方向。”

诸位学者们愣了愣。赵天麟这话可就意味深长,搞经济在学者们看来就是赚钱。他们若是有陶朱公的能耐,自然会去做。但是他们自己虽然做不了赵公元帅(武财神),可他们的亲属中却有不少人从事商业。但何锐政府的政策到底如何,学者们并不清楚。

就在众人考虑该怎么询问之时,赵天麟站起身说道:“方才段议长与徐馆长前来,是张公托他们叫我前去张公那边。时间快到中午,诸位,我得准备一下。”

听闻是张锡銮邀赵天麟,学者们哪里敢多话,只能起身告辞。离开赵天麟这里,那些已经有所选择的学者心中欢喜,只等着被通知。还没做出决定的学者们在心中盘算着那一条路对自己最有利。

到了门外,有些人想约大家一起吃个饭,众人也觉得有必要谈论一下。便在附近的饭店找了个包间,等坐下最后,有人酸溜溜的说道:“张公深居简出,此次定然是听到亚洲国际法庭之事,特意请了赵总理。赵总理这面子真令人羡慕。”

众人都觉得北洋对外的时候同气连枝,内部也分裂的厉害,北洋老前辈中只有张锡銮一人将所有身家都压在何锐身上,所以人人都想走张锡銮的路子。但张锡銮是何等人物,除了在大事上努力推动之外,从来不因为私人关系而举荐任何人。走不通这条路子的人虽然嘴上各种不满,其实心中都很佩服张锡銮竟然从不得意忘形。

张锡銮此时邀请赵天麟的消息传出去,却是一桩美谈。看来老头子便是到了这个岁数,依旧没糊涂。

赵天麟一直很佩服张锡銮,也知道老爷子这几年从不收礼。但空手而去也不合适,就从家取了一份文房四宝包起来。被迎进张家后花园,见到张锡銮后,便将礼物送上,张锡銮拉着赵天麟的手笑道:“赵总理,我张家就没出过读书人。但愿能借了赵总理的文房四宝激励张家子孙,也能出几个如赵总理这般的学者。”

大家都知道张锡銮自己就能写诗,而且张锡銮前一阵子自费将自己的诗作编撰成册,印了一小批送与老友们。便笑道:“久闻张公诗文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只是忙于公务,未能一睹。不知张公可否不吝赐予一本?”

张锡銮笑道:“打油诗而已,赵总理这大学者看过后定然笑话。不过丑媳妇不怕见公婆,前日印了些送与老友,因为没人看,又印的太多,家中剩下不少。既然赵总理不嫌弃,来人,取一本,现在送去赵总理府上。”

徐世昌本就是进士出身,他也印刷了自己的诗集,书帖,对此倒是没啥感觉。段祺瑞乃是德**校留学生,标准的军人。见张锡銮与赵天麟又是送文房四宝,又是回礼送诗集。这哪里是‘家里从没出过读书人’,这明明就是读书人的做派。眼见自己这辈子文章诗词能留下,中甚至生出了点嫉妒。

说话间,酒席已经送到。张锡銮邀请赵天麟前来完全没有办事的打算,而是是对亚洲国际法庭非常感兴趣。众人入席,只是喝了头一杯,便请教起赵天麟。

赵天麟并没有丝毫隐瞒,而且段祺瑞与徐世昌两人好歹在统一战争中颇有贡献,估计两人也不清楚此事的战略意图。便把来龙去脉向几人讲述起来。

最初,大家边吃边聊,酒过两巡,张锡銮已经感叹道:“我等果然已经跟不上局面。若是没有听赵总理亲自讲述,我竟然还以为中国将国际法庭控制在自己手中才是上策。真是鼠目寸光。”

赵天麟见张锡銮是真的因为中国这次外交胜利而欢喜,便答道:“张公,此事本就是个意外,我们并没想到澳新军团竟然做如此禽兽行径。何主席却能因势利导,这份心胸,中央的同志们最初也不明白。大家都参与了此事,即便有何主席指挥,大家都明白过来,也不过一个多月。”

段祺瑞已经服气了,只是轻声叹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徐世昌则颇为感慨,“我之前还担心欧洲各国沆瀣一气,没想到何主席竟然早就看透了欧洲各国不仅不团结,更是不会放过任何拆台的机会。”

赵天麟听到这里,忍不住笑道:“中央的同志们也说了差不多的话。当时何主席就答道,若是欧洲各国能在此事上沆瀣一气,欧洲早就统一成一个国家了。”

其他几人一愣,思索片刻,都哈哈大笑起来。张锡銮拍着桌子赞道:“一针见血,切中肯綮!果然是何贤弟的做派。十年前,何贤弟奉段老弟所命,带了一小队人马前往关外。我还记得,那一小队人带上何贤弟也不过50人。刚到丰田,何贤弟便孤身前往关东州,以一己之力就让在沈阳闹事的关东军主动撤出。当时我就觉得何贤弟眼界之高,已经到了老朽完全看不明白的地步。现在看,这世上竟然没有何老弟看不明白的事情。段老弟对何贤弟委以重任,此乃中国之幸。也是日本与英国之灾。来,段老弟,我敬你一杯!”

段祺瑞连忙摆手,“张老哥,你莫要取笑我。”

张锡銮正色说道:“段老弟,何老弟归国之时,我北洋如他那个年纪的校官没有三千也有两千。为何你偏偏选他?何老弟在关外刚站住脚,你又送了他一万大洋。段老弟莫要自谦,何老弟嘴上不说,心里面都记着呢。何贤弟能走到今日,咱们这一桌人也不是没有功劳,来,段老弟,干了此杯!”

段祺瑞当然记得自己送给过何锐一万大洋的事情,不过他自恃身份,从来不对外人说。此时听张锡銮说的诚恳,而且赵天麟与徐世昌也都端起了酒杯。段祺瑞抹了抹眼角,端起茶水与众人碰杯后一饮而尽。

徐世昌喝完酒,又吃了一块糯米藕,便问道:“关于亚洲国际法庭的书籍文献,也不知得多少书架才能放下。我倒是急着看何主席下一个神来之笔。”

“已经开始了。”赵天麟答道。

“啊?”其他三人听赵天麟这么讲,都是真的吃了一惊。

赵天麟解释道:“此次审判,乃是受压迫的殖民地人民对殖民国家的第一次反击。这个地球上受压迫的人只怕得有10亿人。之前国际上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是因为没人替他们发声。我已经与各国法学专家以及前来中国的各国左翼人士多次沟通,大家都有意建立一个国际刑事法院,以及组建国际人权理事会。国际人权理事会各个分布会定期发布各国的人权报告,以及对各种反人类罪行进行调查,揭发。虽然这次抓获澳新军团的事情,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再次出现。但是,国际刑事法庭,可以接受对于反人类罪行的揭发,并且通过组织调查等手段,对各国施压,要求那些国家对这种罪行进行调查立案,并且进行审判。”

听到这样的谋划,张锡銮、段祺瑞、徐世昌都呆住了。这个谋划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以至于三人已经想象不出此事具体将是什么样子。但是三人却知道,此事若是真能做成,必将对整个世界造成很大影响。

沉默一阵,徐世昌叹道:“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与何主席的谋略相比,我竟然只是井底之蛙,便是听到了,也不明白。惭愧!”

段祺瑞同样不明白,不过他还是问道:“赵总理,我也不清楚何主席的谋略。不过听到此处,不由得担心,若是这么公然挑衅一众列强,列强情急之下会不会与我们开战?”

看了徐世昌与段祺瑞的反应,赵天麟不由得想起自己最初听到这个计划后的反应。最初赵天麟也不明白,之后也担心会不会引发与列强的紧张关系,最终反倒促使列强联手一起对付中国。

何锐当时的一个分析让赵天麟的心情平缓下来,既然这个判断对此时是如此应景,赵天麟就讲了出来,“若是列强们能在此事上沆瀣一气,他们早就统一成一个国家了!”

这是赵天麟第二次说出这句话,此时同桌的三人再没有大笑,但目光中的焦虑困惑却消失了。他们都经历过中国遭到列强一起欺凌的日子,那真的是绝望的感觉。但当下的中国击败了日本,又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居于优势。只要列强不能联合起来对付中国,中国的确没什么好怕的。

张锡銮看此时酒桌上的气氛着实有些压抑,便笑道:“赵总理,不知这段日子可否遇到什么趣事,说来听听。”

赵天麟知道张锡銮想活跃气氛,便笑道:“英国方面一直在为澳新军团的事情头疼,却没想到,一些印度人来了中国,他们拉起横幅,要求亚洲国际法庭对英国在印度的各种暴行进行审判。那些印度人也懂几门外语,所以在英国记者住宿的旅店前拉起的横幅,是用英文写的。那些英文应该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政府办的学校教给印度人的。”

段祺瑞与徐世昌不禁莞尔。虽然赵天麟紧急憋出来的笑话也不怎么可笑,但是总算是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故事。姑且算是有一笑的价值。

饭桌上的气氛再次开始和谐欢乐起来。

1秒记住:。手机版阅读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