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文明破晓 > 第98章 东北一五计划(一)

文明破晓 第98章 东北一五计划(一)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7-02 00:32:04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督军公署内的会议室里,何锐一身戎装,对着从各地赶回奉天的党政军干部们讲道:“建立和完善党政军体制,展开土改,发展经济,这是我们现在的重点工作。整个关外再没有督军制度,而是党领政,党领军的制度。旧中国的制度在关外被彻底终结,我们将开始工业中国的新时代!”

台下的党政军干部们有近百人,听到这划时代的宣言,赵天麟几乎与徐乘风同时开始鼓掌。两人的神色中都是强烈的热情,赵天麟这位留美法学博士没想到何锐归国一年时间就在中国开始了全新的政治体制,徐乘风心中则沸腾着大展拳脚的期待。

有人带头,其他领导干部们都跟着一起鼓掌。身为其中一员,唐贵同样心情激动,但是唐贵此时还有些羞愧。三天前,唐贵前往吉林督军孟恩远那边送电报抄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送去的是给孟恩远的最后通牒。

唐贵今年20岁,出身下层,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对上层的心思完全不了解。现在回想,孟恩远61岁,为何这位年纪足以当唐贵爷爷的旧时代督军会如一位邻居大叔一样和唐贵套近乎?自然是因为孟恩远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何锐完全掌握了关外大权,北洋中央拿何锐已经毫无办法。

何锐1890年年出生,今年26岁,比孟恩远小了35岁。唐贵发现自己与何锐的差距绝非6岁,而是30岁。

如果自己努力学习,需要多久才能达到何锐的水平。唐贵对此并没有信心。

心中有事情,就难免注意力不集中。等唐贵强行摆脱了羞愧的感觉,何锐的发言已经到了最后。

“……党要负责起组织构架的工作,选拔党员,教育党员,审查党员,推广党的理念。政府的工作是推行土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让关外快速从一个农业地区变成工业地区。至于部队,则要为国家发展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这就是我们从现在开始的工作,工作进度绝非走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通过制定和实现五年计划来完成。”

听何锐提到具体工作,唐贵注意力登时就集中起来。自从跟着何锐一起进行土改之后,唐贵就觉得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为穷苦大众分到土地。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欢喜与希望,唐贵就觉得无比满足。

会议开了两天,唐贵被党委分配到了吉林省省委,和他一起在吉林的还有吴有平等人。大家也没有停留,分配到任务后直接出发。不管是主持会议的何锐与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们都没讨论过段祺瑞电令,任命何锐为辽宁督军的事情。这件事的价值仅止于电文本身,电报发出来的同时,段祺瑞的意义就变得可有可无。

车站,唐贵见到了陈德力,赶紧上前招呼。两人都是在四平土改时候得到重视的土改干部,平日里工作中多有交流。唐贵问道:“德力,你对付日本满铁株式会社的方法,多给我讲述一下呗。”

陈德力想了想,笑道:“督军让我到了黑龙江之后写写如何对付俄国公司。到时候我一并写了给党委。”

“现在你有写好的东西么?”唐贵有些等不及了。

两人言简意赅的聊着。因为战争,满清政府战败后丧权辱国,关外的铁路基本都控制在俄国与日本手中。现在的铁路线大概是t字型。东西向的中东铁路在俄国人控制中,南北向的铁路控制在日本人手中。

两个国家在铁路两边划出的专用区设立商会,学校,医院,对关外渗透的越来越深。这就影响到了文明党对关外的控制,譬如粮食收购,商品流通。

陈德力针对此事在土改中做了不少尝试,效果还挺不错的。唐贵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弱,但之前和陈德力一起在四平搭班子,此时突然要分开,只能临阵磨枪的赶紧请教。

但火车不等人,两人聊了二十分钟不到,火车汽笛声响起。陈德力笑着向唐贵伸出手,“多写信,我等你好消息。”

唐贵握住一起从天津到了这关外的天津老乡的手,“放心,我一定不会比你差。”

在两人告别之时,另外一位天津老乡莫杨正在采访另一位天津老乡孟恩远。此时莫杨已经辞去了大公报的记者职务,到了奉天参加《东北日报》的建设工作。

作为创刊没多久的采访,莫杨很重视这次的采访。吉林督军孟恩远已经辞去督军职务,这在关外也算是一件可以上报纸的大事。

孟恩远老头子看上去与和蔼的天津大爷没什么分别,当莫杨询问他辞去吉林督军之后要做什么,孟恩远叹道:“我小时候家里穷,在饭馆里当跑堂。有次买了个芝麻烧饼,吃的时候芝麻掉在桌上的缝里。我想把芝麻检出来吃,却不好意思。正好饭馆里说书先生说到好处,大家都喝彩。我也跟着猛一拍桌子,把芝麻从缝里震出来,赶紧用手指头粘起芝麻送到嘴里。真香啊。”

莫杨没想到孟恩远这老头子不仅能放下身段,还颇有天津人特别的幽默感,不禁莞尔。

孟恩远说完,长叹一声,“到了关外,眼见关外百姓们日子过的苦,我寻思着得为关外乡亲们做点事。正好何大帅盛情邀请我做农业厅长,我就勉为其难的做上一做。若是能真的做出些事情,也是一件功德。”

“哦?孟督军,您做农业厅长,有没有什么规划?”莫杨微笑着追问道。

“呵呵,这个先说出来可就不好,若是做不到,岂不是丢了何大帅的颜面。不过农业厅的确要做不少事,莫社长可以拭目以待,看看我这农业厅长到底是合格还是不合格。”

听着孟恩远应对的颇为从容,莫杨心中也有些佩服。

采访完孟恩远,莫杨接着去采访黑龙江督军朱庆澜。与长了张尖脸的孟恩远,朱庆澜四方大脸,长相颇为庄重。与孟恩远不同,朱庆澜看上去心情有些沮丧。采访进行了没多久,朱庆澜就说道:“感谢何督军盛情邀请在下出任水利厅长,不过在下一生戎马,着实做不来。在下已经数次请何督军另请高明,所幸何督军答应下来,在下过几日就要前往京城。”

既然有人能够上报采访,自然有人默默无闻。四平统计科已经升格为东北统计局,统计局许嘉局长先送了关于最近两个月的农村基层政府干部数据汇总后,趁机问道:“何主席,真的不再留一下许兰洲和冯麟阁两位师长么?”

“人各有志么。”何锐笑道。说完就见到许嘉局长目光相当认真,何锐便答道:“统计局的分析结果如何?”

许嘉当即答道:“两人都会投奔张作霖。张作霖一直想争夺辽宁督军,他在关内有声望,认识的人也不少,只怕不会轻易放手。他们若是合起来,或许是个大麻烦。”

“我不这么认为。有个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吃……”何锐看着许嘉的疑惑神色,就知道这时代大概还没这个故事。

“大家都说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以纯粹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团队,其战斗力很可疑。把许兰洲和冯麟阁两位师长送到张作霖身边,对我们来说更容易控制局面,抱团取暖的敌人更容易确定他们的所在。许嘉,把此事当作经验吧。所谓的大人物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厉害,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许嘉很是认同,“我们会把此事当做一次很好的经验来看待。主席,现在关外已经不存在与我们为敌的正规军,为何依旧把工业基地放在四平,而不是迁移到奉天。”

“我问你个名词,什么叫做复合式工业中心。”

许嘉微微皱眉,想了片刻才答道:“不清楚。”

“四平的社会基础比较好,将是一个小型的复合式工业中心,其他的城市先根据四平的经验进行复制,等四平的复合式工业中心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再开始转移。现在就让四平继续发展下去。”

这个答案是超出许嘉的想象之外,但许嘉偏偏没有多问。对于未知的事情,许嘉更想先看看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