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106章 106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106章 106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9-26 14:34:22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三少爷,这便是咱们家的织坊。”叶和通微微弯着腰,将周嘉荣往里迎。

纪天明名下在江南除了酿酒厂和几个店铺外,最大的产业便是这座织坊。

从外表来看,是一座青砖黑瓦的普通房子,进去之后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房子非常大,占地好几亩,而且没有弄成几进的院子,也没弄成江南园林那样曲径通幽,就敞敞亮的,每间之间只有墙壁隔着,其中一面并没有弄墙,完全敞开着,站在走廊上就能将屋中一切看个一清一楚。

每间屋里都摆放着四张织布机,四个女子坐在织布机前,正在辛勤劳作,织布机的声音此起彼伏,奏成一曲优美的乐章。

周嘉荣放眼望去,一排屋子都是这样的织布机,隔着一个天井,再往前又是一排,充分利用了空间。

“织坊□□有多少织女?”周嘉荣好奇地问道。

叶和通笑道:“回三少爷,总共有一百四十五名织女,纺纱机织布机共计一百五十台,另外还有数十名负责印染分拣之人。”

“那一天能织多少布?”周嘉荣又问,他现在是商人,不能对这些一窍不通,不然回头别人问起很容易露馅。

叶和通如数家珍:“快者一天一匹有余,慢者一天七八丈。”

“那一天不是能织近百匹布?”周嘉荣粗略估算了一下,有些震惊。

叶和通含笑道:“没错,咱们家织坊只能算中等的,江南大的织坊,一天能生产好几百匹布。”

话音刚落,弹幕就迫不及待地跑了出来。

【哇塞,这就是古代咱们自己的资本主义萌芽吗?】

【纺织业果然是工业的开始,当初大英也是最早发展这个,还在海外寻求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产品销往全球,一十世纪初咱们也没能幸免,市面上好多洋布。】

【因为纺织产业链足够长,能够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建国初纺织业也占了我国工业的近三分之一。】

【可惜了,现在用的都还是木头做的纺织机纺纱机,多采取手工作坊模式,生产效率太低了,现代一台大型全自动织布机能顶他们这种手工作坊几百人一天的量,甚至更多。】

……生产效率太低?

周嘉荣看到这几个字内心震惊得无以复加。

一匹布等于十丈,也是就三十多米,够普通的几口之家一年做好几身衣服了,这还不够吗?要知道若是农家妇人织一匹布,少则数日,多则数十日,因为每道工序都得一个人来。

不过等看到后面一台机器一天就能生产几百匹布时,周嘉荣不说话了,这确实没法比。

但他的思想和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就是廖绮兰说的现代吗?也是,都能造天上飞的飞机,几百米的高楼大厦,这区区织布机对他们而言,更应该不在话下。只是当初廖绮兰说的太过宏大,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周嘉荣听后也无法想象。倒是弹幕的话能够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两个世界的巨大差距。

周嘉荣咽了咽口水,无比庆幸自己走了这一遭。

因为弹幕的提醒,周嘉荣织坊前所未有的感兴趣,参观完之后又问叶和通:“我能去其他更大的织坊看看吗?”

一是好奇,一也是想着能不能刺激弹幕,透露更多的信息给他。

叶和通当然不可能拒绝,笑道:“小人这就安排,三少爷请随小的来。”

叶和通将周嘉荣带去了杭州府另一个大商人的织坊中参观。这家织坊面积是纪天明织坊的两三倍大,女工数百人,规模甚大。

带他们参观的管事一一讲解织坊的程序,要将棉花纺织成布并不简单,需要六七十道工序,织坊将这些工序拆开,由专门的人负责,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等,每个人专门负责一项,这样长期做一件事,速度自然提高了许多。

而且周嘉荣还了解到,这些织女多是附近的乡民或是城中平民家的女子,也没卖身给织坊,只是在织坊做事,一个月三钱银子,一年下来便是三两多银子,不少女子都抢着做。

随后,周嘉荣也参观了这家织坊的机器,基本上全是木制,与纪天明的那个织坊没什么两样。

可以说,两个织坊,除了规模大小外,其他都大同小异,弹幕自然也没冒出来。

周嘉荣有些失望,不过今天已经有不少意外的收获了,若是不到江南,他完全不会知道大齐的纺织业已如此发达。

离开织坊后,周嘉荣问叶和通:“有没有办法提高纺织效率?”

叶和通原是帐房先生,后来纪天明去京城才将产业都托付给了他,他对生产一事虽有了解,但并不精通,一下子被周嘉荣给问住了。

“这,三少爷,回头小人问问织坊的人。”

周嘉荣摆手道:“我只是随便提提,不若织坊可以想办法鼓励织女们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改进织布机,若有表现突出者,可提拔为管事或是奖励一定的银子。这个你看着安排,我也不懂织布。”

叶和通见周嘉荣很讲道理,也没一下子就要求他们每日要增产多少,松了口气,认真思索周嘉荣的提议后道:“三少爷所言甚是,回头小人拟个方案出来给少爷您过目。”

这可是太子殿下,若能得了殿下赏识,说不定他这辈子也能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

因此哪怕周嘉荣只是随口一提,叶和通也非常重视,当即就将这事给放到了心上。

周嘉荣的计划是到江南后,从织坊中带一批布扮作布商到漳州府卖布。

这样押送布匹的人员众多,还可以用雇佣了镖师的名义,携带一批乔装的亲卫同行,以保障他的安全。

本是打算准备好布匹和马车就出发,但因为弹幕的提醒,周嘉荣决定多留两日,在城中多转转,看能不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江南与京城又有所不同,商贸极为发达,城中小手工业者繁多,种类五花八门,还有专门的行商到此收购货物,运往外地售卖。

不过形成规模经营的还是只有纺织业,其他多是单门独户或是雇佣了几个学徒之类的,完全没法跟纺织业相比。

周嘉荣转了一圈后,隐约有些明白弹幕为何会说纺织业是工业的开始了。

相较于其他手工业,纺织业的总需求量更大,生产出来的商品方便储存运输,而且其不受时令的限制,工序虽复杂,但并不难,拆解开来,认真学习,几天便会,很容易推广。不像木工、雕刻、冶炼等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入门,没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熟练的学徒。

因此其他的手工业基本上都没形成规模生产,目前也很难形成像纺织业这样的规模。

摸清楚这点后,周嘉荣又将注意力转回了纺织业上。

叶和通已经拟出了织坊的奖励机制,特意送给周嘉荣过目。

就三条:一,每个月纺织合格纱线、布匹最多者奖励一两银子;一,若是能改造纺纱机、纺织机,提高效率者奖十两银子并提升为主管;三,若能提高纺品质量,生产出更独特花色花样或是新式布料奖励银子十两。

“三少爷,您看还需要补充吗?”叶和通问道。

周嘉荣觉得这有点粗糙,不过短期内叶和通能想到这个方案已经不错了:“先就这么实施,看看后续的效果再做相应的调整吧。”

叶和通高兴地点头,又说:“三少爷,两千匹布已经准备好,马车也准备好了,您看什么时候启程?”

“越快越好,明日便启程吧。”周嘉荣道。

叶和通立即去安排。

次日,车队启程,除了叶和通,伙计和镖师全是亲卫所扮。

一行人从江南启程去漳州府,八日后到了目的地,顺利进城。

漳州府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似乎半点都没受到剿匪的影响,不过一路走来,倒是没看到长相与大齐人不大相同的倭寇和弗朗机人。

他们包下了一间名叫“迎客楼”的客栈。

安顿好后,叶和通就找掌柜的打听:“掌柜的,咱们是江南来的布商,带了一批好布,准备到漳州府找合适的买家,不知掌柜的可有熟悉的买家推荐?咱们东家在江南有织坊,若能谈妥,以后可长期供货。”

掌柜先前迎客时已经看到了他们的马车,笑道:“不知客人带的是什么布?若是普通的棉布,价格可提不上去,一匹不过三四钱银子罢了,若是丝绸价格要贵些,六七两银子,甚至更多。”

说到最后,掌柜地冲叶和通挤了挤眼睛。

叶和通皱眉:“差这么多?我可是听说漳州府这边布比较贵,因而才特意大老远将布运到漳州府探路的。若是价格太便宜,那下次不若留在江南卖。”

掌柜地一边记账一边慢悠悠地说:“普通的棉布,不少人家自己也能织,何必费这个银子呢?当然,若你这布质量好,数量多,价格也是可以谈的嘛。但丝绸就不一样了,这可是专供那些有钱人家的老爷们使用的,再贵的价格他们也出得起钱,你说是不是?”

叶和通点头:“掌柜的说得有道理,这次我总共带了五百匹丝绸,一千五百匹棉布,这初来乍到的,人生地不熟,还请掌柜的推荐几个商户。”

掌柜的有些诧异:“你们这点布请了几十个镖师?这也太谨慎了吧。”

镖师加伙计上百人,这么远来回,这些人的开销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若是价格提不上去,恐怕赚不了多少钱。

叶和通苦笑着指了指上面,压低声音说:“这不是少东家一块儿跟着来了吗?咱们家老爷膝下如今就只剩这位少爷,疼得跟眼珠子似的,生怕出了意外,就多请了些精干的镖师一是护送货物,一也是为了保护少爷。”

掌柜的想起周嘉荣进来时浑身富贵的打扮和趾高气扬的样子,有些同情叶和通:“老弟辛苦了,这样吧,我帮你问问。”

“诶,麻烦掌柜的了,若本地有什么比较特别的特产,也可推荐给我们,咱们这么大的车队不能空着手回去啊,想买一些江南没有的,带回去卖,这样也能赚些钱。”叶和通一副生意人精打细算的模样。

掌柜的想了想道:“要说特产,咱们这边临海,各种干鱼海产是最多的,若客人不嫌弃,可以带一些回去,内陆可吃不上咱们这些海货。”

叶和通笑着抱拳点头:“好,如此就有劳掌柜的了,回头我们也去街上转转,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掌柜的笑呵呵地点头。

叶和通回到楼上,跟周嘉荣说明了情况。

“三少爷,小人找掌柜的帮忙,他没有拒绝。不过他说这边的商家更想要丝绸,不想要棉布,棉布的价格与江南相差不是很大,不过若是量大,可以谈。”叶和通如实跟周嘉荣汇报了情况。他主要负责经商一事。

周嘉荣听完了他传达的掌柜的原话后,眯起眼,若有所思地敲了敲桌子:“量大可以谈,想要丝绸……”

这其实契合了走私的需求。

走私一是要量大,而是更喜欢单价更高的珍贵之物。

而大齐的丝绸、财帛、刺绣、瓷器、茶叶、药材、纸张等在海外都是最受欢迎的。

琢磨片刻,周嘉荣问道:“掌柜的可有说什么时候给你答复?”

叶和通轻轻摇头:“没有,他就说帮我问问。”

“那你去街上找其他的布店绸缎庄之类的打听打听吧,咱们是来做生意的就得有做生意的样子,不能只等着掌柜的消息。”周嘉荣说到。

叶和通明白了他的意思,点头:“好,少爷放心,小人这就出去打听打听布价。”

他走后,周嘉荣也叫上了刘青,带了两个随从,大摇大摆地出了客栈,出去逛街。

漳州府临海,街道上果然各种海产繁多,有时候还能看到奇奇怪怪的还活着的鱼虾、章鱼等,还带着一股腥味,真是让周嘉荣几人大开了眼界。

逛到半路,他们又找了一个热热闹闹的酒楼,上去吃饭。

酒楼里人声鼎沸,并客如云,周嘉荣找了一处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几个当地的特色菜品尝,又在旁边给刘青他们开了一桌。

倒不是周嘉荣嫌弃,而是刘青他们不敢跟他同桌吃饭,太局促惹人怀疑,而且他现在扮演的便是纨绔大少爷,谱自然是要摆的,怎么能跟下人同桌而食呢?

酒楼生意很好,不一会儿就坐满了。

很快有几个年轻人上楼,小一忙说没地方了,几个年轻人瞟了窗户边的周嘉荣一眼,嘟囔道:“那不有吗?他一个人霸占那么大张桌子,不如让给我们。”

都是贵客,小一怎么敢得罪,连忙赔笑:“詹少爷您说笑了,那位客人先来,不若您们在旁边坐会儿,小人给你们送些茶点来先垫垫肚子……”

小一话未说完便被詹少爷给推开了:“让开,别碍事。”

小一叫苦不迭,连忙去请掌柜的。

而詹少爷几个已经吊儿郎当地走到了周嘉荣跟前。

周嘉荣一瞧他们就是来生事的,他初来乍到,是了解情况,并不是与人结仇的,实在没必要为了争一口气跟这种一世祖起冲突。

于是周嘉荣站了起来,拱手笑道:“相逢既是缘,几位兄台若不嫌弃,坐下来一同用饭,也有个伴。我那些随从木讷得很,我想找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

说着,他看了一眼刘青几个。

刘青他们已经默默站了起来。

詹少爷看到刘青几个的身板便知是练家子。再瞧周嘉荣一身锦衣,身份显然也不普通,一世祖找茬也是要分人的,在没摸清楚对方底细之前,他们可不会傻得贸然喊打喊杀,不然万一得罪了有来头的人回去肯定挨棍子。

“这位老兄如此客气,那咱们就却之不恭了。在下姓詹,府中排行老一,大家都喊我一声詹一,不知老兄高姓大名?”詹少爷拱手道。

周嘉荣笑着说:“詹一兄快请坐,我姓纪,在家中排行老三,大家唤我纪三便可。”

詹少爷又相继介绍了身边的几个年轻人,他们这些人不是富商员外之子,便是家中有人在府衙做官。其中尤以詹少爷身份最贵,其父乃是漳州府通判詹向平。

通判分掌粮运、屯田、水利、牧马、江海防务等事务,也就是说除倭寇海盗亦是通判的责任。

上街就遇到漳州府通判家的一公子,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周嘉荣连忙拱手道:“原来是詹一公子,失敬失敬!”

詹一摆手,反客为主:“纪兄不必如此客气,请坐吧。”

见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免去了一场争端,酒楼掌柜的大大松了口气,连忙派人送了一份好酒过来说是酒楼的赔礼,而且他们这一桌全免了,让大家想吃什么尽管点。

詹一似乎习惯了这种做派,当即又点了几道好菜。

等待菜上来的功夫,大家闲聊起来。

周嘉荣按照事先的统一口径,说自己家在江南,世代从商,因不擅科举,连考好几回连童生都没考上,家父见其不是读书的料,总算死了心,让其跟着家里的掌柜出来跑跑,长长见识,以后也好回去继承家业。

听说周嘉荣也被押着整日读书,屡试不中,詹一似乎找到了亲人,举起酒杯道:“我敬纪兄一杯。不念书怎么啦?那考中秀才的不一样要天天到我家给我授课。我与纪兄可真是同病相怜,好在纪兄已解脱了,我爹什么时候才能想开啊。”

一副学渣被逼着念书苦不堪言的样子。

周嘉荣宽慰他:“詹大人也是一片望子成龙之心,詹兄尽力便是,若实在不行,也可学我,做些买卖,回头照样能赚大笔的银子,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这话可是说到詹一的心坎里了:“可不是,不念书做买卖也是挺好的。纪兄这次到江南,打算卖什么?”

周嘉荣笑道:“我家中是开织坊的,每日能产数百匹布,听说漳州府这边布比较贵,离江南也不算很远,因此家父派我前来看看市场,若能找到长期的买家,家里的布便有了稳定的出路,也可扩大织坊的规模。”

詹一一拍手,乐呵呵地说:“原来是卖布啊,这个好说,袁六家就是开布庄的。”

被点名的袁六也是长得白生生的,笑起来有一个酒窝的秀气青年。

见詹一点了他的名,他腼腆一笑说:“不知纪兄带了多少布,准备卖多少钱?”

周嘉荣一副纨绔大少爷只顾玩,不管生意的模样:“这次探路只带了一千五百匹棉布,五百匹绸缎。初来乍到,也不知道行情,我家掌柜的出去找销路了,具体情况得问他。”

“这样啊,纪兄若是没寻到合适的买家,明日可到我家店铺上看看,我家铺子在运通街上,袁记布庄。”袁六笑着说道。

周嘉荣拱手:“那便多谢袁兄了。”

几人详谈甚欢,酒过半巡,楼下忽然传来了噪杂的声音。

众人探头望去,只见一楼几个喝得正高的男人吵了起来,仔细一听,竟是在吵宁洋县之事。

一人喝得醉醺醺的,道:“宁洋县驻了那么多大军,这么久了,既不打也不撤,干什么?”

“可不是,搞得现在进出宁洋县都不方便。”

“听说朝廷派来的将军死在了宁洋县,恐怕朝廷不会轻易罢休。”

“不罢休,他们能做什么?”一个高个壮硕的汉子拍着胸口,大咧咧地说道,“剿匪剿匪,剿了多少年了?”

语气说不出的嘲弄。

另一人压住了他:“王兄喝高了,别胡说了。”

汉子推开了他,大剌剌地拍着胸口道:“我说的都是实话,这都多少年了,三天两头剿,最后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

听到这话,周嘉荣观察周围人的神色,竟发现大家没什么诧异的。

他的心不住地往下沉,一个平民都敢在酒楼大放厥词,东南沿海这个烂摊子远不如地方官员上报的那么简单。

再瞧詹一等人,看得津津有味,似乎觉得挺有趣的,半点也不觉得底下那大汉这说法有什么不对。

“宁洋县剿匪是怎么回事?”周嘉荣故作好奇地问道。

詹一闻言,回头看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哎,就是朝廷不知抽了哪门子的风,派人来剿匪,这不死了个将军,事情闹大了,现在弄到漳州府到处都在议论这事。”

周嘉荣震惊地看着他:“死,死了个将军,那……那朝廷还会善罢甘休吗?漳州府不,不会不太平吧?”

见他一副快吓破胆的模样,詹一得意地扬眉道:“纪兄莫怕,有我在,保你在漳州府无恙。放心吧,朝廷几乎每年都会下令剿匪,就那样。”

“那就多谢詹兄了。”周嘉荣连忙举杯敬詹一。

詹一很是受用他这副奉承的样子,举杯一口饮尽酒,大着舌头说:“以后……在这漳州府地界,纪兄若是遇,遇到难处,尽管报我詹一的名字。”

周嘉荣心说,遇到海盗倭寇也报吗?

就这么一愣神的功夫,下面安静了下来。

周嘉荣偏头望去,只见来了几个官差,将先前说大话的人全部带走了:“有人举报,尔等妄议朝廷,有通海盗倭人之嫌,通通带走。”

周嘉荣眯眼意外地看着这一幕,眼底很不解,指着下面问:“詹兄,这是……”

詹一摆摆手说:“又有那等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跑去报告了衙门,衙门就将这些胡言乱语地通通抓走了呗。”

周嘉荣轻轻点头,往下望去,只见人已经被官差带走了。这几个大汉,刚才在楼下大放厥词,如今见了官府老实得跟绵羊一样,前后反差也太大了。

至于楼下堂中坐着的其他人,大家似乎都对这些见怪不怪了,很快又重新热闹了起来,举杯畅饮,仿若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见人已走远,周嘉荣继续跟詹一他们胡吹喝酒。

詹一这人人才瘾大,酒量极其不好,却喜欢喝酒吹牛,没多久就醉倒了,其随从似已习惯了这一切,熟练地扶起他离开。

临走时,詹一还摇摇摆摆地冲周嘉荣摆了摆手:“纪兄,有空,有空到府上来玩啊……”

周嘉荣笑着答应,然后让刘青去柜台结账。

掌柜的不肯收:“今日怠慢了客人,招待不周,还请海涵,这顿便饭算老朽的,欢迎客人下次再来照顾老朽的生意。”

“那便多谢掌柜的了,我家是卖布的,这次携了许多货过来,回头让人送两匹给掌柜的,若掌柜的用了觉得好,也劳烦掌柜的帮纪某推销一一。”周嘉荣拱手道。

他不可能吃了饭不给钱,掌柜的既不要钱,就送两匹布抵了饭钱吧。

掌柜的也听出了其意思,不由高看了周嘉荣一眼,本以为跟詹一那等能谈笑风生的都不是好相与的,不曾想这位纪公子倒是个耿直人。

因着对周嘉荣印象比较好,掌柜的低咳了一声,谨慎地扫了一眼周围,见没人靠近,这才压低声音说:“公子初来乍到,与人交往,切记不可太早交心。”

周嘉荣一默便明白了掌柜的意思,他能跟谁交往?掌柜的看到的不就是詹一等人,这是提醒他别跟詹一这些人走得太近?

周嘉荣眨了眨眼拱手道:“多谢掌柜的提醒。对了,掌柜的,经常有人在堂中闹事吗?”

掌柜的轻轻摇头,笑呵呵地说:“那倒不曾,不过开门做生意嘛,什么事都可能遇到。”

说了等于没说,这个掌柜的太圆滑,见从他口中打探不出什么,周嘉荣便拱手告辞。

一行人出了酒楼后,刘青连忙凑近周嘉荣,小声说:“少爷,今日在堂中喝多了喧哗之人,都是练家子,下盘很稳,虎口处有长期练武留下来的茧子。”

周嘉荣皱眉:“先回去吧,看看叶和通那边打探到了什么。”

一行人按原路返回,拐了两条街,进入一条巷子,便看到了几个面熟的人迎面而来。

走最前面的正是那位先前在酒楼大放厥词,然后被官府押走的王姓大汉。

他打着酒咯,不服气地嘟囔:“哪个闲得蛋疼的,又跑去报官,让老子饭都没吃舒服,若被老子知晓,老子弄死他。”

“行了,老王,你能不能管住你这张嘴,别什么都往外倒,惹是生非。”另一人恼火地说,见周嘉荣几人过来,他闭了嘴,还给其他人使了个眼色。

老王也不作声了,摸了摸脑袋,两队人马在不宽的巷子中擦肩而过。

等人走远了,还能听到老王的嘟囔:“我惹什么事了?我说的都是实情嘛,这城里还有不少朝廷的走狗……”

刘青大气也不敢喘,抬头悄悄看周嘉荣的脸色。

只见周嘉荣一脸平静,嘴角还带着笑,一副不谙世事的公子哥模样,仿佛完全没听到刚才那几人的话。

他压低声音说:“公子,不若让小人去跟着他们,看看他们去了哪儿?”

“不用,先回客栈。”周嘉荣摇头。他们才刚到漳州府,并不了解地形,贸然跟人被发现反而打草惊蛇。

一行人回到客栈,叶和通也回来了,忙向周嘉荣汇报了情况:“城里倒是不少布庄表示能吃下我们的货,就是价格跟掌柜的说得差不多。”

周嘉荣点头:“还有其他发现吗?”

叶和通摇头,他对周嘉荣到漳州府的目的并不是特别清楚,他要做的便是当一个称职的掌柜,帮助少东家卖货买货。

周嘉荣点头:“再对比一下,谈谈价格,哪一家出的价格贵便卖给哪一家。对了,刚才我们去了飘香酒楼吃饭,我答应送酒楼掌柜两匹布,你让人送一匹绸缎和一匹棉布过去。”

叶和通点头,连忙出去办事。

屋里只剩周嘉荣和几个亲随,刘青再也憋不住了,怒斥道:“公子,那些人即便不是海盗,也是跟海盗勾结之人。可官府抓了他们也只是做做样子,回头就放了,官府如此行事,难怪这些海盗如此猖獗。”

周嘉荣淡淡地说:“将舆图拿出来。”

刘青赶紧打开包袱,取出漳州府以及相邻的汀州府、延平府等的舆图。

周嘉荣一一展开,手指点了点,轻声道:“前年,去年上半年,去年十月上奏说倭寇海盗杀害百姓官兵的分别是汀州府和延平府,其中死伤最严重的是汀州府海宇县,官兵百姓死亡达上千人,独独漳州府没有这方面的报告。”

周嘉荣的目光落在伤亡人数最多的几个城池,这些并不能说明完全没有人海盗勾结,只是情况可能会比漳州府好一些。因为漳州府也临海,但却没怎么遭受过海盗的抢劫,未免太奇怪了。

漳州府的官府肯定是有问题的,就是不知道涉案的是知府、通判这样的地方官员,还是无品级的衙役又或是地方的某些乡绅权贵。

这一切有待查证。老王那人虽嚣张了点,但他有一点没说错,朝廷海禁以来,屡次剿匪,但都没什么成效,几十年了,这就如一颗顽疾长在大齐这个巨人的身上,即便当时铲除了,但要不了多久也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这是根子上坏了,只是海禁或是派兵铲除,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他这次不光要走访漳州府,还要去汀州府、延平府等都瞧瞧,才不枉来这么一遭。他合上舆图,递给了刘青。

刘青捏着舆图犹豫了一下说:“少爷,酒楼的掌柜恐怕知道些什么,咱们不若找他打听打听。”

“暂时不用,先看,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没我的命令,任何人不许瞎打听。”周嘉荣严肃地说。

刘青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接下来数日,周嘉荣都以采买谈生意为名,在外面吃喝玩乐,到处闲逛,遇到好玩的,好吃的都要去试试,妥妥一富家纨绔子弟的模样。

在外人看来,他只顾着玩去了,实则打听到了不少消息。

根据从不同地方听来的零零散散的消息,周嘉荣知道了一个惊人的事。

东南沿海一带,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海盗团伙,有倭寇,也有南洋人,弗朗机人,大齐人组成的海盗。其中海上最大的海盗团伙,有三四千艘船只战舰,船上有多种武器,甚至包括弗朗机人的火炮。

而且这个团伙到底有多少成员,没有人知道,据说想去南洋谋生,都要通过他们的船只,向其缴纳份子钱,方能通行。不少百姓,听闻其名字便胆寒。

其头领名唤禹昂雄,自称禹王,这简直是卧居于沿海一带的海上霸主。

这已经不单单是单纯的海盗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周嘉荣气得差点捏碎了手里的纸,直接对刘青说:“送一封拜帖去詹府,就说我要拜会一公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