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36章 036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36章 036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7-21 15:23:56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袁亮写的这篇文章算是好的,接下来几人不知是完全记不住了还是承受不住这种压力,竟跟曹旺一样,一个字都没写,交了白卷。

这也不稀奇,乡试总共分为三场,一场三天,为防止考生作弊,吃喝拉撒都在考场中,一场考试有好几道题,内容涉及四书五经、策问八股等,内容繁多。总共有十几道题,哪怕提前知道了答案,要将这些全部背下来都不易,所以更多的人是采用小抄的办法,交白卷的,很多便是想方设法夹带了答案进去,直接抄的。

因此,哪怕随机抽一题,他们很多人完全记不住当时写了什么。

这次庄宏盛不用对比了,直接宣布这些人作弊。

特意来围观的读书人看到这一幕,气得牙痒痒的,有些甚至抛弃了读书人的斯文,学起了市井做派,拿烂菜叶子丢这些家伙以示不满。不少来看热闹的市民,还对他们指指点点,骂这些人不要脸。

庄宏盛拆开最后一份卷宗时,愣住了。

周嘉荣见他久久不说话,轻声问道:“庄大人,怎么啦?”

庄宏盛将今日答的那道题递给了周嘉荣:“三皇子,您过目。”

周嘉荣狐疑地接过同一道题的两份答卷,仔细阅读起来。这两篇文章,字迹完全一样,不过遣词造句的方式却风格迥异,一看就不是同一人写的。

不过这不是让他们吃惊的地方。令周嘉荣意外的是,今日现场所写的这篇文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而且非常贴合陈述的时政,逻辑缜密,挑不出一丝毛病,比卷宗中封存的那篇写得好多了。

也难怪庄宏盛会将答卷给他看。

周嘉荣找到答卷上的名字,看向最后那名穿着青色长衫,个子有些矮,低垂着头的书生:“你就是窦元?这两份答卷,都是你写的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不起眼的窦元,甚至有书生窃窃私语:“真没想到窦元也会作弊!”

“是啊,莫非他以前的成绩也是作弊而来的?”

……

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质疑声音,窦元的脸色又白了一些,他站出来,拱手行礼,苦涩地说:“回三皇子殿下,今日这份才是小生写的,乡试的答卷是……抄的!”

一片哗然,大家都震惊地看着他。

窦元对上这些吃惊、不解、谴责、厌恶的目光,拱手作揖,郑重地说:“窦某确实作弊了。自乡试以来,窦某心里始终不安,深感后悔,当日不该因为一时紧张,对自己没信心,便鬼迷心窍,走上了歧途。今日,窦某甘愿受罚!”

认识他的人听到他这番忏悔,都很是唏嘘。

就连纪天明脸上也闪过一丝不落忍,悄声对周嘉荣说:“窦元在太原学子中很有名,他才学极为出众,大家都觉得他今年一定会榜上有名。”

所以看到他站在最后,知情的学子才会如此吃惊。他本来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本事中举的,实在不明白他为何要去作弊。

周嘉荣倒是能体会窦元的一些心态,窦元参加乡试就跟他荣登大宝一样,似乎看起来赢面很大,但没登上那个宝座之前,始终有变数,最后花落谁家,还是不好说。哪有将答案送上门,到时候直接抄来得简单?

很多人都会经受不住这种诱惑。他当引以为戒,毕竟,窦元作弊,顶多也就革去功名,打个几十板子,以后还能继续做一个富贵闲人,可他若是失败了,他那好二哥肯定不会给他留活路。

周嘉荣又认真看了一遍窦元今日写的这篇文章,凭他的才学,不作弊,中举的希望应该也蛮大的。况且就算今年发挥不佳未能高中,也可三年后继续参加乡试,只要有才华,迟早会高中。

可惜他没经受住诱惑,误入歧途,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这辈子都与科举无缘了,甚至连现有的秀才功名也会被革去。

窦元虽让人遗憾,可纪天明,还有那些遭受不公的学子更让人同情。他完全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周嘉荣没有多言,将答卷还给了庄宏盛:“庄大人宣布吧!”

庄宏盛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高声道:“窦元,前后两份答卷完全不同,作弊。”

顿了一下,他看向后面的读书人语重心长地说:“窦元今日做的这份文章倒是不俗,远比他当日抄的那份强。若是乡试他自己好好答题,不走这歪门邪道,今日也不会名声扫地,与科举绝缘,尔等当以此为警戒,万不可重蹈其覆辙!”

不少读书人连忙道:“谢庄大人提点!”

庄宏盛看向周嘉荣:“三皇子殿下,今日已证实,此十二名书生在乡试中皆做了弊,当如何处置?”

周嘉荣还要审问他们,便说:“先押入知府衙门。”

“是。”庄宏盛让人将这些涉案的秀才全部带走。

周嘉荣面向群情激昂的书生们,高声宣布:“今日便到此,此案的审理结果出来后会张贴在城门口,大家请回吧!”

读书人们不愿离去,跟着去了知府衙门,等天黑了再去客栈住下,第二日不是聚在一起讨论此案,便是到知府衙门打听消息。

他们不惹事,周嘉荣便不管他们,只是让看门的衙役好好安抚这些书生,若是需要茶水饮食也尽量满足他们,切不可怠慢。

因为揪出了作弊的书生,接下来一段时间,蒋钰和周嘉荣忙得不可开交,因为从这些作弊的书生身上又牵扯出不少人,并由此理清楚了整个案情的经过。

此案的源头还是在曹家。

曹家世代富贵,在大同府颇有名望,到了曹德山这一代更是达到了顶峰。他善经营,曹家的产业在他手上二十年间翻了好几倍,而且通过联姻和送礼等方式,曹家建立起了庞大的关系网。

这人嘛,有了钱就更想要名和权。

但想要做官,就必须得读书。正巧,他们这一辈,曹旺念书还不错,二十岁就中了秀才,在曹家已经是独一份了。

曹德山对这个长子寄予厚望,请名师,送去山西最好的书院念书,指望儿子能够高中,最好考个状元回家,光宗耀祖。

只可惜曹旺天赋有限,跟普通人比还行,但跟那些天之骄子相比就差远了。而且他出身富贵,没吃过什么苦头,不肯下苦功夫念书,连续两次都落榜了。

曹德山失望不已,眼看儿子马上就要三十岁了,还中举无望,他已经认识到,凭儿子的本事,恐怕是没办法让他们曹家出个官老爷了。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同乡程大中被任命为此次山西乡试的主考官。

程大中是兴德十四年的进士,一直在京城做官,可惜官运不怎么好,十来年了,还是翰林院的小小六品编修。翰林院没什么油水,官员大多清贫,程大中也不例外。他家虽薄有家产,可在京城完全没法看。京城房价贵,他开销大,又经常有应酬,薪俸都不够花,偶尔还需要借债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前些年,他父亲生病治病花了不少银子,变卖了不少家产,家里更是窘迫。

得知这种情况后,曹德山先从程大中留在老家的父母兄弟入手,送东西,送银子,送田地。拿人手软,程家人得了这笔银子自然要帮曹德山的忙,而程大中这些年离家少有照顾家里,还花了家里不少银子,对父母兄弟本来就愧疚,没法拒绝他们的要求,加上曹德山又让人悄悄给他送了一万两银子的银票,他更是说不出拒绝的话。

程大中的年俸也不过一百两银子左右,这一万两是他光靠他当官的俸禄,一辈子都挣不来。

拿下程大中后,曹德山又通过程大中的关系拿下了副主考官刘琨,然后利用他在大同府和太原府的人脉,让其他考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考官很多是本地的县令。

这次花的银子不少,足足有几万两。而且他这事虽做得隐秘,可也架不住有些人消息灵通啊。

没多久,得了风声的大同府知府杨茂春宠妾的弟弟便找上了门,曹德山便将考题也泄露给了他,由此换得杨茂春保驾护航。有一就有二,后来又陆续有几个官宦或富商找上门,为了扩大关系网和人脉,将手里这份考题的效果最大化,曹德山将题悄悄泄露给了对方。而且他还主动送了几个自己想讨好的人考题。

只能说,曹德山不愧是商人,真是物尽其用。

只是这样一来,案子牵连就非常广了。

此次山西乡试的正副主考官程大中、刘琨,还有大同府知府杨茂春、同知邱礼、成化县令张德成、太原知府赵司、云龙县县令……等多达十几名七品以上的官员涉及此案,还有不少富商、低级官员和十二名秀才也牵涉其中。

除了泄题作弊,此案还牵扯出了两条人命。一是无辜枉死的花妙,一是被灭口的纪天元。

纪天元是被人推入河中淹死的。当天晚上,张德成命人给他通风报信,并说安排人了在河边接应他,送他通过水路离开成化县。

纪天元信以为真,匆忙安顿好了钱氏,便悄悄摸摸跑出去,准备先离开成化县躲一阵子,等风声过去了再回来。他来到河边等了一会儿,船果然来了,纪天元欣喜地跳上船,谁知他刚一跳,小船却忽然划走了,他扑了个空,落入了水中,又不会泅水,就这么淹死了。

而且岸边还找不出第二人的痕迹,尸检结果也表明,他是自己落水身亡的,没有人害他。

若不是抓住了张德成,严刑审问了一番,他们还不知道有这种害人的方式。

案情复杂,涉案人员极多,哪怕案情已经很明了,可光是审问这些人,整理他们的关系,涉案详情等等,都花了好几天。

案情真相大白之后,蒋钰作为钦差大臣宣判,正副主考官程大中、刘琨收受贿赂出卖考题,按律当斩。曹德山、邱礼带人围攻三皇子下榻的客栈,欲谋害皇子,罪不容诛,诛三族,抄家,其余人等皆流放三千里。曹旺、袁亮乡试作弊,革除举人和秀才功名,二人因谋害纪天明,斩立决。张德成收受曹家贿赂,谋害纪天元,判斩监候。大同知府杨茂春、大同府通判……其余十名涉案考生,皆革除功名,杖责五十大板!

除此之外,山西学政不少官员也受到牵连,革职或降职,而巡抚庄宏盛、太原知府赵司有失察之职,当革职!

当日,这只是蒋钰的意见,具体怎么判,还要看皇帝的意思。而且依蒋钰的看法,即便是革了庄宏盛的职,过阵子,陛下还是会起复录用他的。

他准备好了奏折,问周嘉荣:“三殿下不是让众秀才们上书吗?准备好了吗?一块儿送去京城吧。”

周嘉荣说:“蒋大人稍候,我问问纪天明。”

纪天明听到周嘉荣催促,当即亲自前往读书人们聚集的客栈,将绢书取了回来,展示给周嘉荣看。

该绢书用上好的白绢所制,有九米九那么宽,展开很大一副,标题便是很直白的“谢天子书”,然后洋洋洒洒写了好几百字,充分表达了山西学子对陛下圣明,查清此案的深切感谢,最后又拍了皇帝一通马屁,有如此明君,实乃天下人之福,何愁我大齐不兴!

到这前面还是常规操作,后面就比较让人震惊了。整整一千名秀才在绢书后面,每人题了一句诗,都不重样的,全是赞扬兴德帝的。

别说兴德帝了,就是周嘉荣看了都身心舒畅。他相信,这份礼送过去,他父皇一定满意。

将绢书放进一个大箱子里,随同案子的卷宗一块儿让人送去了京城。

腊月初九这天,早朝时,兴德帝收到了蒋钰从大同府递来的奏折。

看完后,本来还满面笑容的帝王气得将折子重重扣在了龙椅上。他是想过舞弊案牵连不少,但没想到大同府和太原府两地的官员几乎全军覆没,没一个干净的。

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兴德帝大笔一挥,将杨茂春等好些地方官员的刑罚统统改为了斩立决,并抄家,没收其家产。

已经得了风声的大臣们,大气都不敢喘一声。这个早朝,上得兢兢战战,不少大臣挨了训斥。

好在早朝快到尾声时,心腹太监孙承罡悄声对兴德帝说:“陛下,蒋大人和三皇子殿下送了一个东西过来,说是山西学子送陛下的礼物,感谢陛下圣明,替他们做主。陛下要现在就看看吗?”

兴德帝马上明白了,山西学子送来的东西应该很特别,很讨他欢心,给他长脸,故此孙承罡才会在朝会上特意提出来,故意想展示给群臣看。

他大手一挥:“拿来看看。”

孙承罡连忙高兴地说:“将山西学子送给陛下的礼物送上来!”

等了指令的太监连忙将一口大箱子抬了上来。

看两个太监抬得颇吃力,大臣们都很好奇,这山西学子能送什么东西,竟然这么臣?莫非是石头?

在大家疑惑的眼神中,太监打开了箱子,入目是纯白色的绢布。

就这?

翘首以盼的大臣们都很失望,绢布而已,谁家没有啊?

不过等他们看到几个太监将绢布小心翼翼地抬了出来,缓缓展开时,便知道这里面另有名堂了。

高七尺,宽三丈有余的巨大横幅在大家面前展开,一行行龙飞凤舞的字出现在眼前,特别壮观,尤其是最大的四个行楷“谢天子书”。

孙承罡跑过去,殷勤地高声念了出来:“承蒙圣恩,山西乡试舞弊一案始得清明,万千学子……”

大臣们听明白了,敢情是写给陛下的感谢信啊。就是这信特别了点,规模大了点,出人意料了点。

孙承罡只将正文念完了,然后笑呵呵地说:“陛下圣明,山西学子感念圣上恩德,后面还一人题诗一句,表达对圣上的无限崇敬感激之情!”

大家看着朝堂之上,脸色明显阴转晴的兴德帝,知道山西学子这个马屁拍到了皇帝的心坎上,一个个也纷纷站出来贺喜。

最先的自然是万永淳这根墙头草,他跪地道喜,好话不要钱地往外面撒:“陛下圣明,严查了山西乡试舞弊案,众学子感念圣上恩德,此乃开天地之先河的美谈,陛下,依微臣之见,当将此绢挂于大殿上方,让臣等能够日日瞻仰陛下的圣明!”

呸!马屁精!

他都吹成这样子了,让很多大臣没有了发挥的余地,本来还想站出来表现表现的大臣们衡量了一下,自己恐怕说得不如万永淳动听,遂打消了出头的念头。

但还是有几位大臣出来附和:“陛下,万大人所言极是。”

兴德帝心情大好,他最喜欢的就是别人夸赞他是个圣明之君,不过夸归夸,这么大的绢书,挂在殿上就太招摇了。

“不用了,将这绢书收起来吧,放入府库中吧!”

“陛下,这怎么行呢?依微臣之间,不若将此绢书挂于国子监,激励臣等。”国子监祭酒站出来道。让他们的学生好好学学,怎么讨陛下欢心,别死读书了。

群臣皆惊,这李祭酒也未免太狗了吧,为了陛下高兴,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兴德帝被大臣们哄得眉开眼笑的,一改先前的坏心情,连退了朝,去御书房批奏折,心情都好得很。

这时候,孙承罡递来另一封奏折:“陛下,这是蒋大人差人送来的第二封奏折,说是等朝会之后送给陛下。”

兴德帝翻开,上面是蒋钰的字迹。

蒋钰在奏折中提议,依据上次乡试的成绩,依次补录十二名学子,晋为举人,以彰显陛下的恩德。

信里,蒋钰决口没提今天这份绢书,而是陈述了山西人杰地灵,学子出众,今年因舞弊骤失十二名举人,乃是山西的损失,也是大齐的损失,恳请陛下开恩,给学子们一个机会。

兴德帝看完后,心情很好,御笔一挥,恩准了。

孙承罡在一旁看到,目光闪了闪,心里悄悄感叹,姜还是老的辣,蒋大人办事就是靠谱。若是刚才在朝堂之上,蒋大人就奏请此事,陛下必然会觉得,蒋大人是利用绢书来给陛下施压,哪怕陛下同意了,心里也是不爽的。

这事后悄悄再奏请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不,陛下还下旨赏山西学子一个牌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儒士成林”,意思是山西学子多,人杰地灵。有了这个牌子,山西读书人能扬眉吐气好一阵子,他们可是被陛下夸过的,谁能比?

四日后,圣旨传到大同府。

周嘉荣和蒋钰都极为高兴,成了。他们的谋划没有白费,皇帝恩准了补录十二名举人。

他们当即将圣上的宣判和补录这个好消息张贴了出去。

一直候在大同府不肯走的学子们得知这个消息,无不欣喜,虽然这十二人中不一定会有他们,但终归是有个机会!

周嘉荣为这些学子开心,却为纪天明遗憾。

纪天明被诬陷入狱,错过了乡试,连补录的机会都没有。他也不可能做出授人以柄的事,将他硬塞进去,否则跟程大中、曹德山之流有何区别?

周嘉荣拍了拍纪天明的肩:“以天明的学问,三年后必能高中!”

纪天明听到这话扯着嘴角笑了笑,若是在半年前,对他来说,没有比读书考举人进士更重要的事了。可经过了一场牢狱之灾,差点丢了小命后,他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便是能中举又如何?天下才学渊博之人多了去,他也未必能在会试中出头。就算能中了进士,要么进翰林院,要么外放地方县令,像他这种没有家世背景,朝中无人的读书人要想出头,很难很难!兴许十年后,他还只是个六七品的小官。

他不甘心!他想往上爬,尽快往上爬,保护自己,保护妹妹,不让人再随意欺辱!

“三殿下,小生愿追随殿下,请殿下收留!”他双膝跪地,向周嘉荣献出了他的忠诚。

周嘉荣认真地看着他:“你可想清楚了?跟着我,是好是歹可说不清楚!”

纪天明说:“小生想得很清楚。若非殿下,小生兄妹恐已遭难,况且殿下宅心仁厚,胸怀正义,是小生心目中的明主,小生愿追随殿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周嘉荣身边确实缺少信得过的文臣谋士。

因为父皇防着他的缘故,他也不宜公开招揽谋士,更不能招揽那些有名望的人做谋士,否则父皇会更警惕他。

但纪天明就不一样了,不过是个秀才而已,出身又普普通通,无论是父皇还是二哥,他们都不会对纪天明有多防备。况且,他还救过纪天明兄妹的命,他们的忠心也毋庸置疑。

所以带纪天明回京,于他来说有利无弊。

周嘉荣略一思索就答应了:“好,你随我回京吧。以后也别称小生了,我唤你先生,你自称名字即可。”

纪天明欣喜地说:“天明誓死追随殿下!”

“四日后,我们就要离开大同府回京,你处理一下家中事务吧。”周嘉荣道。

纪天明应下,当天连夜骑马,一路上只短暂地休息两次,赶在第二天傍晚回到了成化县,将家中财物、田产变卖一空,只留下了祖宅,然后便带着这些银子回到了大同府。

他回去后,就听衙役说,袁亮想见他一次。

纪天明听完这话,沉默了许久,最后摇头拒绝了。

他已经不想知道袁亮为何会背叛他们十几年的友谊,陷害他了,现在说这些都没有意义。早在袁亮跟曹旺勾结害他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友谊便结束了,连这最后一面都没见的必要。

案子办完,也快过年了,为了赶在年前回去,周嘉荣和蒋钰决定早点启程回去。

回去的时候,因为有钦差大人的仪仗,队伍比周嘉荣他们来的时候要大得多,因此速度也要慢上许多。

整理好队伍,巳时,太阳高高升起了,他们方才出发。

队伍从大同府知府衙门启程,一路穿过宽阔的街道,行至半路时,忽然听到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声音。

周嘉荣掀开帘子望过去,原来队伍经过了曹家门前。曹府那块招摇的牌匾已经被人取了下来,门口一片混乱,不少人推推攘攘,曹府的女眷一个个如丧考妣,再无前几日的富贵骄傲,宛如落水的母鸡。

周围不少百姓站在旁边,对着曹家指指点点,隔着好几丈,他都能听到百姓们的议论声:“这曹家活该啊。我侄子以前开了家成衣铺子,做的衣服好看又便宜,他们家就雇了些流氓在我侄子店门口晃悠,搞得女眷们都不敢进门,时日一长,我侄子的店就开不下去了!”

“你们这还是好的,我家以前……”

……

看来曹府抄家不冤。

周嘉荣收回目光,放下了帘子,听着哒哒哒的马蹄声,思绪已经飘到了京城。

一个多月不见了,这次回去,母妃肯定会训他。他得想办法哄母妃开心开心,让她别生气了。

还有二哥,这都快过年了,德妃和二嫂肯定会向父皇求情,父皇会让他回来吗?

周嘉荣抚了抚衣服,他不担心周建业。周建业就像那阴沟里的老鼠,虚伪又胆小,只敢阴着使坏,只要防着他即可。目前决定他们兄弟谁能笑到最后的是父皇。他们都太弱了,若父皇是那参天大树,他们便只是大树下的一棵棵小树苗,想要撼动大树的地位太难了。

正想得入神,马车忽然停了下来,周嘉荣回过神,掀开帘子的一角,问刘青:“怎么回事,马车为何停了下来?”

刘青也很意外,杨起头眯眼往前方看去:“殿下,城门口好像站了不少人。”

正说话间,纪天明已经从前面的马车上下来,跑到周嘉荣身边,低声道:“殿下,是山西学子,他们来为您和蒋大人送行,您出来见见他们吧!”

周嘉荣诧异,只思量了片刻就道:“好,派人去请蒋大人了吗?”

“已经差人去请了。”纪天明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派了人去通知蒋钰。

周嘉荣点头,率先下了马车。他的马车在前,蒋钰的后,又等了一会儿,方见到蒋钰。

蒋钰冲他点了点头说:“殿下走吧!”

二人来到前方,只见乌压压成百上千名学子穿得整整齐齐的站在官道两旁。见他们二人过来,为首之人,率先行礼:“小生见过三殿下,蒋大人!”

周嘉荣认出来了,这个人是此次乡试的解元潘政平,也是山西学子的领军人物,上次给皇帝献上的绢书,正文便是由其写的。

其他学子也跟着行礼。

周嘉荣连忙伸手扶住了他:“潘解元免礼,诸位学子免礼!”

潘政平代表众学子道:“三皇子殿下,蒋大人,小生代表山西众多学子感谢两位查清乡试舞弊案,还我们广大学子一个公平!”

“谢三殿下,谢蒋大人!”学子们齐齐呐喊,声音惊得枝头上的鸟儿都扑簌簌地飞了。

周嘉荣抬手:“潘解元言重了,这乃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潘政平接过后面之人递来的酒杯和酒壶,亲自斟了两杯酒,一一递给周嘉荣和蒋钰:“小生代表山西学子敬三皇子殿下和蒋大人一杯,祝君一路顺风!”

周嘉荣和蒋钰接过酒,一饮而尽。

“多谢潘解元,时辰不早了,我们该告辞了!”周嘉荣冲潘政平笑了笑,在对方恭送的目光中,回到了马车上。

车队继续前行,一路向北,只是让人意外的是,车队出了城门,潘政平他们竟然不是远远的相送,而是跟在后面。

周嘉荣疑惑得很,问纪天明:“他们这是干什么?”

纪天明去打听了一下回来道:“殿下,潘政平他们和大同府一些百姓自发想送殿下一程!”

周嘉荣想说不必了,这大冬天的,走路相送挺辛苦的,但他往后一看,看到一张张写满了感激和真诚的脸时,心微动,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这些人送了多久,周嘉荣就看了多久。

一路相送的不止有潘政平他们这样的书生,还有那些被曹家、邱家等欺负过的贫苦老百姓,有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翁和阿婆,也有抱着孩子的中年人。他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拄着拐杖,一路相送,眼底仿佛盛满了光。

可他和蒋钰不过是做了他们身份应该做的事,这些人却如此感念。

周嘉荣第一次意识到,权力不止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还代表着责任。他们以信任甚至是性命相托,为官为帝,当不能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管百姓的死活!

若是如张德成、杨茂春、程大中之流,为一己之私,可草菅人命,可出卖灵魂,又如何担当得起如此的厚望和信赖?

【好感动,古代的老百姓真可怜,碰上个清官,遇到明君,就是一辈子的福气了,不然怎么冤死的都不知道。】

【可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最苦的就是平民百姓。还是现代好,人人自由平等,有衣穿有饭吃!】

【呜呜,三皇子和蒋老头太好了,我想放弃男主,站他们了怎么办?】

【哪个皇子当皇帝都一样,制度不改,生产力不革新,老百姓能不挨饿就不错了,哪能像咱们这样随便买买买。你们看看封建王朝改朝换代多少次了,还不都是一样!】

……

许久未曾出现的弹幕突然冒了出来,吓了周嘉荣一跳。他的目光落到“人人自由平等,有衣穿有饭吃”、“随便买买买”上,真的有这样富足美好的国家吗?

大齐除了边疆时常遭受蛮夷的侵扰,已经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但普通百姓仍旧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底层百姓的生活极为困苦。像他这次到成化县,乡村不少百姓家为了节省粮食,在没什么重体力活的冬日,每天只食一餐饭。

这还是太平盛世,若是换了战火连天的乱世,人命如草芥,连活着都成了困难,更别提好好生活了。

周嘉荣的目光落到最后一行字上,脑子里看过的史书内容自动浮现。

一千多年了,最兴盛的王朝也不过存续三四百年便终止,然后开启下一个王朝,兴盛,再到衰败,然后灭亡,周而复始,除了地域的范围可能有所变化外,有区别吗?

一千多年前的人照样要抵御蛮夷的侵扰,今天他们照样有这样的困扰。

就如弹幕所说,一千多年的日月变幻,就像个轮回,周而复始,改朝换代,也不过是个换了个壳子,由李家的天下变为张家的天下,再由张家的天下变成周家的,每个朝代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吗?

没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