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56章 056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56章 056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8-07 10:30:23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周嘉荣赶到兴德帝的寝宫勤政殿时,太医刚刚离开,兴德帝已经睡着了,不过心情显然还不大好,哪怕是睡觉,眉心都蹙得紧紧的。

怕打扰到兴德帝休息,皇后将周嘉荣请到了偏殿:“陛下昨晚突然发起了高烧,好在如今烧已经退了。太医说,陛下这是心情郁结所致,好生静养一段时日便好了。”

周嘉荣看了一眼皇后眼下的青色,提议道:“母后,您昨晚一夜没睡,您去休息吧,这里有儿臣。”

皇后揉了揉眉心道:“不必,本宫在偏殿休息一会儿即可。嘉荣去看看你母妃吧,她昨晚也吓得不轻,一直派人过来打听陛下的消息,若是没得到准信,恐怕也不敢睡。”

穆贵妃被禁了足,不能到兴德帝的寝宫伺候,只能派人过来打听消息,以示关心。

周嘉荣进宫探望兴德帝是其一,最重要的也是想去看看穆贵妃,昨日发生那样的事,母子俩都没能好好说话,他有些不放心。听皇后这么说也不勉强:“那辛苦母后了,有用得着儿臣的地方您差个人来唤儿臣。”

估计这会儿他的父皇也不想见到他这个儿子,毕竟父皇昨日才在他面前丢了那么大的人,可以说是父亲和君主的威严都荡然无存。这会儿见到他都尴尬,还不如不见。

皇后微笑着目送他离开。

等人走出了勤政殿,皇后忍不住悠悠叹了口气。

旁边的嬷嬷见了,约莫猜到了她的心思,跟着道:“荣亲王确实是这皇宫里顶顶孝顺的一个孩子,大清早就来探望陛下,时常进宫陪穆贵妃。”

“可不是,这出宫的孩子就他回来最勤,而且哪里都不去,就陪着穆贵妃,在穆贵妃面前也老实得很,这么大了被穆贵妃拧耳朵也不生气,还反过来哄穆贵妃开心。”皇后说不出的羡慕,手不自觉地摸了一下小腹。都怪她肚子不争气,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皇儿。

但现在皇后已经年过四旬,自己生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嬷嬷扫了四周一圈,悄声道:“娘娘,关雎宫的……如今没人管,不若娘娘抱到膝下养?”

皇后骇了一跳:“这怎么行,陛下定然十分厌恶他。”

哪怕皇后想养其他妃嫔的儿子,也不能养丽贵妃留下的七皇子啊。这个皇子的身份尴尬,皇帝肯定不会喜欢的,万一因为他惹得皇帝不悦就不好了。至于其他皇子,都长大了,而且外家比较强势,断然不可能认她做母亲的,即便他们同意,也不适合。

嬷嬷也知道这一点,她轻声劝道:“娘娘,如今这宫里除了七皇子也没有年龄比较小的皇子。丽贵妃已经处死了,小皇子只能依靠您,以后势必会将您当作他的亲生母亲来孝敬。至于陛下,虎毒不食子,过个两年,等昨晚的事慢慢淡了,陛下想必也不会介怀的。”

从各方面来,领养小七对皇后来说确实是最优解。她虽是皇后,可却没有儿子傍身,一旦哪天兴德帝死了,其他皇子登基,她这个嫡母就比较尴尬了,若是有个儿子,哪怕坐不上那个位置,能够时常进宫看看她,也是好的。

但皇后之所以无子又年老色衰了,还能一直稳坐皇后的位置,自然是比较了解兴德帝的心思的。她怕这事触怒兴德帝,反而得不偿失,轻声道:“你让本宫再想想。不过关雎宫那里恐怕乱作一团,没人管小七,不管怎么说,他始终是陛下的骨肉,你派个人去好好照顾他,等陛下的身体好了之后,看陛下怎么说再说吧。”

嬷嬷明白了她的意思,这是要看兴德帝的态度来决定要不要收养七皇子。

兴德帝若是不介怀此事,对这个儿子还有几分怜悯之心,肯定会找妃嫔来抚养他,届时皇后就可以站出来,自请接下这门差事。若陛下没这个意思,甚至不愿意提七皇子,她也不要去触怒陛下,为了一个不相干的皇子惹陛下不痛快。

“还是娘娘想得周到,老奴这就去办。”嬷嬷赞道。

离开了勤政殿,周嘉荣直奔秋水宫。

皇后说得没错,穆贵妃果然一夜未睡,精神有些憔悴,不过看到儿子进宫,她还是非常高兴:“嘉荣,这么早就进宫了,用膳没有?”

“没,母妃也没吃吧,陪儿臣吃点。”周嘉荣将她扶进殿内,吩咐宫女去准备早膳。

母子俩坐下后,穆贵妃立即说起兴德帝的病:“嘉荣可知道,你父皇昨晚突然生病了,勤政殿的灯亮了一整晚,也不知现在是什么情况了。”

周嘉荣笑道:“母妃不用担心,儿臣刚去看了。父皇的烧已经退了,服了药,睡下了,皇后娘娘在一边伺候,儿臣便过来看看母妃。”

听说兴德帝没什么大碍,穆贵妃放心了,轻轻拍了拍胸口说:“那就好,没事就好。你父皇肯定是被周建业那个逆子给气的,真是想不到啊,他胆大包天到竟然跟丽贵妃私通,亏得你父皇平日里那么宠他。”

周嘉荣笑着点头:“可不是,二哥真是大胆。”

穆贵妃想起昨晚的事还又气又急,先骂了周建业一通,又说他父皇如今知道难受了吧,最后还嘟囔那个宫女到底是谁指使的,竟然想陷害他们母子:“得亏你父皇还没糊涂,不然若是听信了那宫女的谗言,咱们母子俩就要受罪了。”

周嘉荣轻笑着点头,心里却想,即便知道是他,在穆家没有倒下之前,他父皇只怕也不会轻易对他动手的,顶多训斥关禁闭。

昨天发生太多事了,他母妃肯定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也需要说给别的人听,周嘉荣耐心地听着,时不时地附和两句,等穆贵妃倾诉完才道:“母妃,该用早膳了。”

用过早膳,周嘉荣又催促穆贵妃去睡觉。

穆贵妃确实疲惫得很,昨晚太兴奋了,刚开始躺在床上睡不着,后半夜又听说兴德帝病了,担心他的病情,更睡不着了。如今放松下来,瞌睡也就跟着来了。

等她睡着后,周嘉荣轻手轻脚地出了寝宫,在偏殿见了徐嬷嬷。

徐嬷嬷先给周嘉荣倒了一杯茶,然后站在旁边悄声说:“殿下,昨夜小琴和丽贵妃的尸体便被运了出宫,据说是丢在了乱葬岗。如今宫里宫外查得严,您就别管了。小琴死前就说过,当初她姐姐便是用一捆破席子裹去了乱葬岗,她死后葬在那,也算是让她们姐妹团圆合葬了。”

周嘉荣悠悠叹了口气道:“嬷嬷放心,我不会冲动的。”

就算小琴的尸体还能找到,婉婉的也找不到了。等风声过去了,他派个人去她们家乡,给她们姐妹立个衣冠冢吧。

徐嬷嬷欣慰地看着周嘉荣道:“王爷办事,奴婢自是放心的。这些事,还是不告诉娘娘吗?”

周嘉荣想起母妃早上对父皇的关心,还有昨晚在殿前的口无遮拦,轻轻摇头:“还是别跟母妃说了,万一她在父皇面前露了馅就麻烦了,而且母妃这样挺好的。”他母妃什么都不知道,说话做事都很耿直,有一说一,给人的印象还是那个天真单纯,没什么心眼的贵妃娘娘,正好给他打掩护,就像这次一样,很多他不方便说的话,做的事,他耿直的母妃可以。

可一旦知道了父皇的真实心意,知道这十几年的人生都是由虚妄构成,他母妃的心态定然会发生变化,再也不可能做到如此自然。

徐嬷嬷也想到了这点,赞道:“还是王爷考虑得周全。”

周嘉荣说:“这段时间万永淳要在宫中查案,嬷嬷小心些,什么都不要动了,静待风声过去。”

“好,殿下在宫外也注意点。”徐嬷嬷也很不放心周嘉荣。这可是她看着从一个小团子长大成人的皇子。

周嘉荣放下了茶杯:“时间不早了,我去看看父皇就出宫了,母妃醒了,你替我向她说一声。”

“是,殿下。”徐嬷嬷亲自将周嘉荣送出了宫。

快到午时了,周嘉荣又去了一趟勤政殿,在门口还碰到了淑妃和惠妃母子,都是听到了消息来探望兴德帝的。

众人等了一会儿,孙承罡笑呵呵地出来道:“淑妃娘娘、惠妃娘娘、荣亲王……陛下今日精神不济,你们请回吧。”

兴德帝不愿意见他们,并不意外。皇帝也是要面子的,昨天在妃子儿子面前丢了那么大的人,兴德帝如今看到他们就会想起昨晚的事,自然不愿意见。

淑妃和惠妃又一脸担忧地关心了一番兴德帝的病情,这才离开。

周嘉荣随大部队一块儿离开了勤政殿,蜀王要去惠妃那儿用膳,两人便分开了,周嘉荣直接出了宫去了大理寺当差,过得跟往常并无二致。

回到府中,月亮已经爬了起来。

唐乐将他迎进府中,然后低声道:“王爷,大公子来了,在书房里等你。”

周嘉荣点头,将大氅递给了他,转身去了书房。

穆兆星背对着门,站在一副山水画前仰头观赏。

周嘉荣进门就看到这一幕,笑道:“大表哥可是喜欢这副画?喜欢一会儿带回去。”

穆兆星没接这话,转过身,先行了礼才道:“听说陛下病了,殿下今日进宫可看到了?”

周嘉荣点头:“父皇昨晚发了高烧,早上烧就退了,没什么大碍,修养一段时日就好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兴德帝这病是心病,只有靠时间来治愈,没其他办法,吃药也没太大的作用。

“大表哥过来,可是外祖父有话要捎给我?”周嘉荣坐到椅子上问道。

穆兆星素来话比较少,自然不会跟他兜圈子,直言道:“今日万永淳在宫里抓了不少人,慎刑司那边也抓了不少宫人,严刑拷打。你这段时间,没什么事少进宫,若是见了娘娘,也让她闭门不出。”

周嘉荣笑了:“母妃被禁足一个月,你回去告诉外祖父,不用担心!”

宫里这次只怕是要大换血了,影响的人不少,这时候穆贵妃被禁足,反而成了一个好事,可以完全置身事端之外。

“至于我,父皇生了病,作为儿子,我理应每日前去请安伺候,父皇愿不愿意让我留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见周嘉荣心里有了盘算,穆兆星点头:“既如此,臣就告辞了。”

他悄悄的来,走的时候也是从侧门悄无声息地离开,除了几个心腹,没人知道他来过。

护国公的担忧成了现实。

接下来几日,皇宫中风声鹤唳,但凡跟小琴有过交集的宫女太监都被抓了起来,严加盘查,连好几个比较受宠妃子宫里的人也不能幸免,一时之间,宫里人人自危。

周嘉荣仿若不知,每日上午定时去勤政殿请安。

但兴德帝都没见他,甚至也没早朝,只是招了几个比较信任的老臣进去。

一连数日都是如此,倒是太医进宫的时间少了许多,皇后也不再常驻勤政殿。

根据这些,周嘉荣猜测,他父皇的病情早已痊愈,只是一时还拉不下脸,因此借生病不上朝也不见后宫妃嫔和儿子女儿们。

转眼间,五日之期已到,万永淳联合慎刑司盘查了不下千人,硬是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挖出小琴背后的人。据说,小琴这个宫女沉默寡言,没什么存在感,非常普通,平日里也没跟哪个宫女或是太监走得近。等调到了杨泰殿后,更是跟以前的朋友都没了往来。

至于杨泰殿,出了这样的丑事,里面的宫女太监一个也不掉,听说德妃被赐死后,好些宫女太监自知难逃一死,为了死得体面点,得宠的宫女和太监都自杀了,剩下的都是打扫、在外面伺候的宫女太监们,什么都没问出来。

这个答案交到兴德帝面前,显然是不合格的。

兴德帝直接将调查结果摔在了地上,大发雷霆,让万永淳继续查。

周嘉荣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万永淳自那晚起,已经连续七天没出宫了,有次他去求见兴德帝,看到万永淳头重脚轻地出来,燕窝黑得像大熊猫,身体摇摇欲坠,一副好几天没睡的样子。

但再困,兴德帝的怒火还没消,他只能继续查下去。关雎宫和杨泰殿的宫人一个都没能幸免,其他宫殿的人也陆续受到牵连,很快波及一大片,宫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就在大家担心这个事会越过越大,波及越来越广,死的人会越来越多时,从西北送来的一封八百里加急的信件中止了一切。

东岳十二日这天,北风呼啸,裹挟着洋洋洒洒的雪花飘来,京城一夜白头。

天刚亮,大家还来不及扫雪,地面上堆着厚厚的雪花时,一匹骏马手持令牌冲进了京城,直奔皇城而去。

飞驰到宫门口,骏马连同上面的士兵一块儿栽倒在了冰天雪地中,再无动静。

守在宫门口的侍卫连忙去将士兵扶了起来,却发现对方已经断气了,累死的。临死前,这个士兵手还死死护着包袱。打开包袱,一封八百里加急的信出现在侍卫面前,侍卫连忙通禀了此事,并将信送进了宫中。

接到信后,病了快十天,一直没上朝的兴德帝当即召集重臣进宫议事,通宵达旦,宫门都落锁了,几位大人都还没出宫。

到了下午,周嘉荣便从同僚口中得知发生了何事,匈奴今年又南下劫掠大齐百姓了。

今年冬天出奇的寒冷,尤其是西北,九月中旬便开始下雪,而且一下便是好几天,好不容易停了,但雪还没化完,新的大雪又来了,如此反复,十月几乎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下雪,最严重的时候,积雪有半人高。hsybook(三whsybook康姆)

如此严寒的天气冻死了不少牛马,即便还幸存的牛马也面临着粮草短缺的窘境。

如果寒冬持续下去,今年匈奴必定会饿死冻死不少人和牛马。

所以匈奴又发挥了他们的传统艺能。前几日风雪渐停,天气有所好转后,匈奴骑兵便出其不意地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气拿下了肃州、阳县、平顺三座西北重镇,仅仅只花了两天。

三城沦陷,还有数个城池村庄面临着匈奴的威胁,北地驻军连忙派士兵加急送信到京城,向朝廷禀明此事,请求支援。

所以兴德帝的病才会突然一下子“好”了。发生这么大的事,前阵子那点宫闱丑事完全算不得什么了,他也不可能再躺得下去。

周嘉荣知道这事后,很是忧心。

穆家乃是武将世家,护国公便是因为大败匈奴得以封国公的。因此,他从小便时常听说当年护国公大败匈奴的事迹,对匈奴的了解也比普通人多。

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病。每年冬天,但凡天气严寒,缺衣少食,他们就会南下抢劫。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他们南下并不是为了占领城池,扩大地盘,纯粹就是为了抢吃的穿的。因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过之处,哀鸿遍野,有时候遇到抵抗,甚至会屠村。

柴顺家就是西北的普通农民,当年全家就是遇到了匈奴南下被杀的。他们抢了东西杀了人后就跑了,又到下一个城池村长,宛如蝗虫过境。

因此想要彻底解决这个后患也非常难。纵观历史,中原王朝,跟北方游牧民族斗了一千多年,从未停息过,可能某一时期,中原王朝强盛,打败了他们会稍微消停一段时间。可要不了几十年,他们又会卷土而来。

当年,护国公便是大败匈奴,歼灭了匈奴十几万大军,让其元气大伤,这才换来了近二十年的和平。这些年,西北边境虽也时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都是小规模的冲突,今年这样来势汹汹的,非常罕见,估计是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匈奴人口增长,实力较之从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才敢再次南下侵扰大齐。

周嘉荣有种不大好的预感,今年这场战争恐怕没那么容易结束。

果然,三天后,又一封八百里加急文书送来,匈奴再次攻下两城。

这下朝廷彻底急了,兴德帝数次召集大臣议事。各个衙门,京城的大街上,茶馆酒楼里,也不少人在议论这件事,大家都很担忧。

朝廷的官员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兵部尚书为首主战,提议朝廷增兵迎战,歼灭南下劫掠的匈奴人,为同胞报仇,扬大齐国威,给匈奴一个颜色瞧瞧。

另一派主和,以户部尚书为首,陈述利弊,如今天气严寒,多地下大雪,增兵和补给运输都非常困难,相反匈奴人都是骑兵,机动性强,补给也靠抢,所带的辎重很少,在这种冰雪天气里,跟他们作战我们并没有多少优势。即便打赢了,损失也非常惨重。匈奴南下抢劫,不就缺粮吗?咱们卖给他们就是,算下来还比打仗少花不少银子,这几年国库可是没多少结余。

主战派反对,匈奴冻死了不少牛羊,哪有钱买粮食?若有钱也不用冒着风险抢了。而且今年送了,明年送不送?如果堂堂大齐,不战而降,每年还要送钱送粮给这些蛮夷,岂不是让人笑话?

双方争持不下,谁也不肯退步,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也各自获得了一部分朝臣的支持。

兴德帝被他们吵得头晕,争到晚上也没个定论。

因为这件事,宫里、朝廷的气氛都很紧张。

如今周建业被废,发去守皇陵,中山王被禁足三个月,没别的人玩,蜀王只能来找周嘉荣了。

“三哥,你说朝廷会战还是和啊?”他忧心忡忡地问。

周嘉荣也不清楚:“这得看父皇的意思。”

父皇现在还没下决定,那就说明,父皇也在犹豫,权衡利弊。

可依周嘉荣看,这种事没有“和”之说,过去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些游牧民族就是喂不饱的狼,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就得年年送钱送物,只会养大对方的胃口,灭自己的威风。大齐便是地大物博,那些粮食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多少农民还食不果腹,冬天只能吃一顿,凭什么自己的百姓都吃不饱,还要不远千里送去给匈奴人吃?太荒唐了。

匈奴人想要粮食可以,用战马、用铁骑、用牛羊来换!大家公平交易,但不能是通过抢劫杀人的方式。他们现在退一步,以后就会退三步,五步,底线一再降低,最后割地赔款。

蜀王愁眉苦脸的抱怨:“三哥你说这些匈奴人,大冬天的干什么不好,非要出来打仗杀人,闲得慌啊。”

周嘉荣没说话,当然不是闲得。匈奴人也是被逼的,他们想生存,没有存粮就只能打大齐的主意,这是一场生死之战,只有赢了的人才有资格活下去。

“你说,大哥会上战场吗?”蜀王又问。

周嘉荣也不确定:“肯定会吧,大哥在西北九年了,应该经常跟匈奴人作战,遇到这种战事,他一定会奋起抵抗。”

蜀王托着下巴轻轻点头:“也是,上次大哥送回来的生辰礼物,最得父皇的心。若是他这次能够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父皇肯定很高兴。”

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不对味,周嘉荣瞥了他一眼:“那是当然,不止父皇高兴,全天下的人都高兴。若大哥能够打退匈奴,那是全天下的英雄。”

蜀王似是没想到他会这么说,愣了一下,欲言又止。

周嘉荣很不喜欢他这婆婆妈妈的性格:“咱们兄弟有什么就直说,吞吞吐吐做什么?”

蜀王挠了挠头说:“三哥,你说父皇会不会派护国公去啊?”

周嘉荣怔了一下,勾唇道:“这不好说。”

他觉得希望不大,父皇正忌惮穆家呢,又怎么肯轻易放外祖父去西北呢?要知道,外祖父可是保了西北一二十年的太平,至今仍有人传唱他的事迹。父皇定然不乐意看到穆家再次坐大。若父皇有这个意思,只怕早就下旨了。

蜀王低下头道:“我倒是觉得,这次匈奴来势汹汹,恐怕也只有护国公能阻止他们南下的脚步,保护西北的子民不受匈奴侵扰了。”

周嘉荣耸了耸肩:“外祖父他老人家年纪大了,这天寒地冻的,他身体恐怕吃不消。朝廷这么多武将,父皇定然会有安排的。”

周嘉荣说得信誓旦旦,哪知第二天就被打脸了。

次日早朝,许久没上朝,在家荣养的护国公穆广换上了锃亮的铠甲,进宫面圣。

“臣穆广参见陛下!”

兴德帝看到穆广进宫,眼睛闪了闪,连忙笑道:“原来是护国公,你老人家快快请起,赐坐!”

穆广却不起身,仍旧维持着跪姿,哪怕穿着几十斤重的铠甲,背脊仍旧停得直直的,宛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又仿佛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陛下,老臣今日进宫,是想恳请陛下派老臣前去西北收复失地,抗击匈奴,护我大齐江山,请陛下成全!”

其实从穆广穿着这身铠甲,郑重其事的进宫,兴德帝和不少大臣都明白了他的意图。

主战派自然很高兴,穆广当年大败匈奴的事迹可是人尽皆知,这样一员悍将自动请缨出战,何愁灭不了匈奴。兵部尚书朱强当即站出来道:“陛下,护国公对抗匈奴的经验极为丰富,有他出马定然能收复失地,请陛下恩准!”

户部尚书毛青云当即站出来反对:“陛下不可,护国公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听说还有严重的风湿病,这样寒冷的天气,他的身体恐怕吃不消,若是在征战途中有个万一,非常影响士气,请陛下三思!”

兵部尚书不赞同,跟他吵了起来。

双方僵持不下,一个说护国公声望高,有他出马一个顶好几个,能尽快阻止匈奴南下,另一派则已护国公年纪大了为由,坚决不赞成。

穆广见双方争执不下,冲兴德帝道:“陛下,请允许老臣出征,纵使马革裹尸,老臣亦无悔!”

兴德帝摆手,示意双方停止,然后缓缓说道:“护国公,你对大齐的一片忠心,朕明白。只是您是大齐的肱骨之臣,若有个好歹,乃是大齐的损失,嘉荣和贵妃也会非常伤心的。此事让朕想想,稍后再议吧!”

早朝几个时辰,吵了半天,最终还是没能达成一致。

周嘉荣去大理寺便听说了护国公穿着铠甲进宫一事,当即明白了外祖父的意思。

他心神不宁,干脆请了假,跑到宫门外候着。

距离午时还有两刻的时候,护国公穿着黑色的铠甲,大步出来,脸上一片肃然,半丝喜悦也无。

看他表情,周嘉荣就知道这事没成,心里既喜又愁,连忙迎了上去:“外祖父……”

护国公看着他:“臣见过荣亲王殿下。”

“外祖父,咱们到您府上说。”周嘉荣也顾不得避嫌了。护国公都差点要上战场了,他不闻不问才不正常呢。

两人一道去了国公府,周嘉荣直言不讳:“父皇没答应你!”

护国公脱下了铠甲,气哼哼地说:“这个毛青云,专门拖后腿。”

周嘉荣坐到一边说:“外祖父知道的,这事不怪毛尚书。这是父皇的意思,父皇不想让你去,担心你像二十年前那样,再次大败匈奴,歼敌十几万。到那时候,穆家的威望将更上一层楼,除非是谋逆这样的大罪,不然他不立我恐怕都不行。”

本来北地都还有不少将领是护国公的旧部,这回若让他再去刷一次威望,那还了得。

护国公将头盔放下,淡淡地说:“老臣没想那么多。”

语气说不出的失望。

周嘉荣说:“我知道外祖父此去是想护国。不过有一点毛尚书也说得有道理,外祖父你年纪大了,不若举荐二舅去。”

穆家二舅在汝宁,距西北只有几百里。穆家又不止穆广一人,完全可以派更年轻的去。

护国公沉吟片刻后点头:“明日试试吧。”

同一时间,御书房内,兴德帝也在考虑这件事。

让护国公去,肯定不行,穆家这几年好不容易让他削得弱了那么一点点,再让穆广上战场,打个大胜仗,那他这些年不白忙活了?

但这场仗不能不打。若是向匈奴求和,割地赔款,那他就是大齐的罪人,死了都无颜见列祖列宗,但派谁去做主将成了问题。

除了穆广,兵部还推荐了几个人,一个穆广的二儿子穆恒,还有一个是廖安,四川离西北也不远,此外还有张桥。

兴德帝仔细考虑后,对这三人都不大满意。

“陛下,您病才好,臣妾让厨房煮了人参鸡汤,您喝一点休息一会儿吧。”皇后端着汤进来。

兴德帝揉了揉眉心,接过汤匙:“你辛苦了。”

“陛下哪里的话,这乃是臣妾应该做的。”皇后将汤碗放下,坐在一边,笑道,“陛下可是还在为匈奴的事愁?”

兴德帝边喝汤边点头:“匈奴人卷土重来,夺我城池,杀我臣民,此仇不共戴天。只是,如今派谁出征成了问题。”

“臣妾听说今日护国公主动请缨?”皇后笑问。

兴德帝没有否认:“是有这么回事,但护国公年事已高,现在天寒地冻,他万一有个好歹,动摇了军心,反倒不妙,届时贵妃和嘉荣必然也会很难过。”

皇后颔首:“陛下考虑得甚是有道理。护国公不合适,臣妾心里倒是有个人选,不过臣妾也不懂家国大事,就随便说说,陛下听了莫见笑。”

兴德帝放下了汤匙,轻轻握住她的手:“你我夫妻,何须如此见外,但说无妨。”

皇后道:“武亲王如何?上次武亲王进献的那一箱子断刀真是让臣妾印象深刻。武亲王在西北锻炼了九年,立下了不少功劳,应该可以担此重任吧?”

兴德帝凝神想了一会儿,笑了:“皇后,你可真是朕的贤内助,你这提议甚好。”

旁人不放心,那他的亲儿子总放心了吧?

老大这些年在西北兢兢业业,立下了不少功劳,这次由他担任主帅,从陕甘、河南、山西等地调兵过去,定能打匈奴一个落花流水。

他当初派老大去西北,不就是想抢走穆家在西北的威望和影响力吗?这是再好不过的机会。

想到这里,兴德帝也不管已经是晚上了,马上叫来孙承罡:“立即传旨,宣毛青云、朱强……进宫议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少不了需要银子的,户部、兵部、工部等部门都需要协调。为了个让武亲王无后顾之忧,他当即将这些部门的官员全数召进了宫。

听完兴德帝的主将人选,大家都明白了兴德帝的意思,没有一个大臣反对,于是这个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次日,兴德帝在朝会上宣布了此事,并令户部、工部准备好粮草、武器、防御器具等送上西北,又下令从陕甘、河南等地调兵前去西北前线,阻击匈奴。!hsybook(三whsybook康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