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57章 057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57章 057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8-07 17:14:14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兴德二十四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

先是常山王秽乱宫闱,气得陛下一病不起,紧接着又是太平了近二十年的西北再起战事。匈奴人来势汹汹,在短短数日能连破五城,逼近燕山一带。为阻止匈奴南下,兴德帝命武亲王担任主帅,抗击匈奴。

半夜,筹措的第一批军需物资便运送出了城。

次日,兴德帝又下旨,从江南、西南等地调集粮草,押送至西北。

周嘉荣所在的大理寺并不涉及这些工作,但这场战事还是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衙门里每日讨论得最多的便是这场战争,走在街上,茶楼酒肆里也不少人在议论,更有书生学子慨慷激昂陈词,历数匈奴南下侵扰北地,欠下了多少血债,引得京城百姓义愤填膺。

民间尚且如此,就更别提朝廷了。朝堂上每日的议题必有此事,甚至下朝后,兴德帝还经常留一些大臣,商讨战事,往往议事到很晚,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虽然朝廷已经做出了应对之策,大齐在补给和兵源上也远远超过匈奴人。

可匈奴人骁勇善战,更适合北地严寒的气候,而且他们抢完就跑,大齐骑兵不足,战马也不如匈奴耐力好,只能在后面追击,不见多少成效。

冬月二十六和冬月二十八这两天,匈奴又先后拿下两城,洗劫一空后离去,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古城和受难的百姓。

这个消息传回京城,全城哗然。对于这些野蛮之民,大齐这样的礼仪之邦其实是有点看不上的。可正是他们看不上的蛮夷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杀我同胞,掳我财物。

战事变成这样,担心匈奴会一路南下,打到中原地区,更多的地方沦陷,许多大臣坐不住了,上朝恳请兴德帝派护国公穆广出征,就连最反对的毛青云也噤了声,不再反对。

兴德帝在朝堂上勃然大怒,硬是压下没允,回到后宫大发雷霆,摔碎了好几个杯子,最后还是拖着没答应,而是让各地增兵支援西北。

他就不信了,大齐几千万人,几十万的将士抵挡不了匈奴区区十来万骑兵。

拖了几天,战事在腊月初四那天出现了转机。

武亲王带人守在平凉府,跟匈奴人浴血奋战三日,歼敌三千,成功阻止了匈奴南下的脚步。

这是战争发生以来的第一场大捷,平凉府也成为第一座没被匈奴攻克的城池,极大地鼓舞了大齐将士的士气。

有了这个转机,兴德帝顺理成章拒绝了群臣的提议,继续命武亲王抗击匈奴。

武亲王乘胜追击,提前布局,在临近边关的城池设下重兵驻守,誓死守城。匈奴缺少辎重补给,久攻不下,只能暂退,换下一座城池。可武亲王排兵布阵有方,早已在前面城池布好了兵力,匈奴人又碰了一鼻子灰,转而去劫掠城外的农民富户。

但北地地广人稀,乡村分散,农民又大多贫苦,这点补给并不能满足匈奴人。尤其是随着南下深入,匈奴也损失了一部分人马和武器,这些没法从农村得到补给。

于是匈奴决定回撤,开始有序往北退。

武亲王得知消息后,亲自率领骑兵追击,双方你来我往,战事进入拉锯战。直到腊月二十五日那天,武亲王率兵一万,在洛河以北伏击回撤的匈奴大军,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歼灭匈奴五万大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匈奴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不堪为敌,余下的几万大军仓皇退回了漠北,龟缩在两国边境

这个消息传回京城时已是腊月二十九,除夕的前一天。

兴德帝龙心大悦,直呼天佑大齐,赶在年前送来这么一个好消息,让大家都能过一个好年,当即将这个消息散布了出去。

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也给全京城百姓带来了希望。兴德帝命人大肆传唱武亲王的功绩,并下旨重赏武亲王,任命其为西北总兵,名正言顺执掌西北军事大权,可调配西北军马,又赏赐黄金万两,锦缎千匹,奇珍十箱,美女六名……还追封武亲王早逝的亲母庄美人为庄妃。

短短半天时间,武亲王以少胜多的消息便传遍了全京城,就连说书的先生仿佛也身临其境,说起了武亲王是如何力克匈奴,取得洛河大捷的。

武亲王一时间风头无两,力压诸位皇子。哪怕他人不在京城,京城里也满是他的传说。

周嘉荣从大理寺衙门出来时,看到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一片喜气洋洋之色,心里也跟着高兴。大哥打了这个大胜仗,将匈奴人驱逐出北境,使其不敢再犯我边境,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他回到府中,唐乐忙来报:“殿下,下午的时候蜀王殿下来了。”

周嘉荣点头,进了正殿就看到蜀王闭着眼睛坐在软榻上,旁边烤着热烘烘的火盆,小几上摆放着瓜果糕点和冒着青烟的热茶,还有个年轻俏丽的婢女给他捏肩,真是好不快活。

周嘉荣将解下来的大氅递给伺候的柴顺,挥手让婢女退下,笑盈盈地坐到蜀王对面:“六弟真是好享受,特意跑到我府上就是为了使唤我府上的人?”

蜀王闻言,立马放下了腿,眼睛发亮地看着周嘉荣:“三哥,你总算回来了。这段时间冷死了,你还跑去大理寺当差做什么?哎呀,都要过年了,还有什么差事啊,不如在府里跟我下几盘棋。”

周嘉荣端起桌上的热茶灌了一口,扯了扯嘴角说:“明日就不去了。”

蜀王高兴坏了:“衙门要放好几日假吧,三哥陪我玩玩。今年四哥也娶了四嫂,不好玩了,我只能来找你玩了。”

周嘉荣笑看着他:“你若是羡慕,回头让惠妃娘娘也给你挑个媳妇儿。”

蜀王连忙摆手:“三哥都没娶妻,我着什么急。对了,三哥,你听说了吗?大哥大获全胜,歼敌五万,打得匈奴人落花流水,狼狈逃窜,狠狠扬了一下咱们大齐的威风。”

周嘉荣脸上也浮上了笑容:“是啊,大哥英勇善战,排兵布阵有方,实乃我们大齐之幸啊。”

蜀王往皇宫的方向抬了抬下巴:“父皇今日下旨,对大哥大大褒奖了一番,任大哥为西北总兵,还赏黄金万两,绸缎千匹,其他珍宝无数。大哥如今可成了咱们兄弟中最富有的人了!”

周嘉荣想起前几日纪天明托人送回来的十万两银票,没吱声,只是拿起茶杯又轻轻抿了一口。

见周嘉荣不接话,蜀王有些不得劲儿,垂着脑袋,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一样,嘟囔道:“大哥出了这等风头,如今甚得父皇喜爱,又占了长,你说,父皇会不会立大哥做储君?大哥去西北的时候,我才几岁,都记不大清楚,他长什么样了,三哥,大哥好相处吗?”

周嘉荣瞥了他一眼:“我也不记得了,大哥走的时候我也还不到十岁,都这么多年了,哪还记得啊。不过大哥骁勇善战,保家卫国,是大齐的英雄,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弟弟学习的楷模,相信只有我们尊敬他,他定会爱护我们的。”

蜀王吃惊地看着他,仔细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似乎在辨认他这番话的真伪。实在看不出什么,蜀王瞅了一眼门口的方向,对周嘉荣说:“三哥,我打小跟着你个四哥长大,咱们兄弟三个也是玩得最多的,感情也是最好的,父皇若是打算立储,我支持你和四哥,无论你们哪个都行。大哥肯定很严肃,而且这么多年,咱们也没见过,没什么兄弟情意,他若是……咱们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啊。”

“六弟慎言。”周嘉荣严肃地打断了他,语带警告地说,“六弟,父皇想立谁他自有打算,咱们做臣子儿子的,无权置喙。这样的话,我就当没听到,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了。”

蜀王讷讷地看着他,过了好半晌才凑过去,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三哥,你就真的甘心吗?父皇现在对大哥这样子,可不亚于以前对三哥的宠爱。”

周嘉荣淡淡地反问:“有什么不甘心的?大哥德才兼备,英武不凡,乃是人中龙凤,若是输给他……我心服口服。况且,他立了这么大的功,父皇褒奖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就是换了个主帅,父皇一样会嘉奖。”

蜀王无话可说,过了许久才嘀咕道:“三哥,你真是越来越没意思了,说话跟太傅一个调调。”

周嘉荣揉了揉他的脑袋:“六弟你也不小孩子了,以后应该清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不要口无遮拦,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

蜀王侧头躲开他的魔爪:“知道了,若不是三哥你,我也不会说这些。我还是那句话,三哥若是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吩咐,我心里就只认你和四哥。”

“知道了,不要多想,瞎想。”周嘉荣不想跟他讨论这个,岔开话题,“用膳了吗?”

蜀王笑嘻嘻地说:“没有,三哥府上的厨子比我府上的强多了,我特意到三哥府上来蹭饭的。”

兄弟二人遂去了饭厅。

用过晚膳,因为明天除夕的缘故,这次蜀王倒是没有在周嘉荣府上磨蹭,老老实实地回了自己家。

等人走后,周嘉荣叫来刘青,悄声吩咐道:“派人暗中盯着蜀王和孙家。”

孙家乃是蜀王的外家,其舅舅乃是光禄寺卿,地位虽不及护国公这样有威望,也不像毛青云那样掌握着大齐的钱袋子,但也是正三品的大员,掌宫殿门户、帐幕器物、百官朝会膳食等,是兴德帝身边的近臣。

刘青忙应下,又问:“殿下,可是蜀王身上有什么疑点?”

周嘉荣将先前那番对话简单说了一下:“目前倒是没有,他今天向我表了忠心,还说要支持我,我听了总觉得不大对,防人之心不可无,先盯着他,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举动。”

刘青点头,沉默少许问道:“其实蜀王殿下说的也有道理,陛下今日如此大张旗鼓地赏赐褒奖武亲王,而且武亲王手里有了兵权,他日定然是殿下的劲敌。”

周嘉荣心里也很清楚,比起他跟老大,父皇定然更喜欢老大,也更愿意立老大。尤其是这才武亲王大败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给父皇长了脸,父皇更青睐武亲王了。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父皇给了他十七年的希望,将他架在火上烤了十七年,他已经没有退路了,才跟他说不选他,那他怎么办?朝夕相处,一同长大,平日里对他笑语相向的周建业都想置他于死地,又何况没多少兄弟感情的武亲王呢?

他不想死,也不想跟着他的人死,那就只能去争,去抢!

他忘不了周建业被带去皇陵那晚的情况,一个普普通通的侍卫都敢欺负姜氏母子,换成他们母子,情况恐怕不会比姜氏好到哪儿去。所以就是为了身边人,他也必须争,不能放弃!

“到时候再说吧,大哥勇猛征战,杀敌无数,是个铮铮铁汉,若是有朝一日输给他,那也是我技不如人,我甘拜下风。”周嘉荣从容地说。

这是他的真心话,他也佩服大哥的勇猛、身先士卒。几个兄弟中,输给谁他都不服,唯独若是输给了这个保家卫国的大哥,他心里没有怨言和不平。

他刚才没骗蜀王,在他心目中,武亲王是个大英雄。若是父皇从小就将他当一个闲散王爷来培养,那他今天不会跟武亲王争。

刘青明白他的意思,无声地叹了口气。他家殿下为人善良有勇有谋,坦荡荡,有一颗赤子之心,是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他由衷地说:“在小人心里,殿下就是最好的。”

周嘉荣闻言笑了,轻轻拍了拍他的肩:“知道了,我从不怀疑你的忠心。去吧,派人盯着老六。我真不希望这个弟弟也是不安分的啊。”

说到最后,他有些惆怅。父皇如此重视武亲王,他们只怕注定要为敌了,老二就不说了,这是心眼最多最坏的,老四也是个不安分的,若老六再不当人,他就没有兄弟了。几个兄弟从小一块儿长大,没想到最终却落得这么一个结局,真是让人唏嘘。

刘青用力点头,听话地退了下去。

周嘉荣坐在书房里,沉默了一会儿,掏出纪天明送来的信,再次翻阅起来。

因为朝廷从江南征了不少粮食去西北,腊月,江南粮价数次涨价,大米由七文钱一斤长到了十几文一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翻了一倍。纪天明很精明,自从听说了战事便嗅到了商机,花了大笔银子收购粮食,囤到年前转卖出去,就这一倒手便赚了好几万两银子。

粮价上涨,最受伤的便是穷苦老百姓。好在大哥这次大败就匈奴,眼看就要过年了,过完年,战事便止了,那江南的粮价应该能够降下来,哪怕不降也不至于再大幅度上涨,只要度过青黄不接的春天,到了夏日便好了。

除夕前一夜,注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过兴德帝显然很高兴,晚上去了皇后宫里,直夸皇后眼光好:“多亏那日皇后向朕推荐了武亲王,这孩子没让朕失望,这一场仗打得漂亮啊,护我大齐,扬我国威,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皇后知道他心里高兴,让人送来了酒菜,笑盈盈地执起酒壶,给他倒酒:“陛下少喝一些暖暖身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有陛下这样英明神武的父亲,武亲王岂是凡夫俗子!以后有了武亲王,西北无虞了。”

兴德帝被皇后哄得很开心,握住她的手道:“皇后坐下,陪朕喝几杯吧,这个大喜的日子,也只有你陪着朕了。”

皇后依言坐下,陪着兴德帝喝酒。

兴德帝开始回忆武亲王小时候的事,作为他的第一个儿子,哪怕武亲王生母寒微,在前几年,武亲王也颇受宠,直到宫里的孩子一个一个的冒出来,渐渐分散了他的宠爱和注意力。

什么多了都不值钱,儿子也一样。兴德帝说着说着发现,自己就只能说出几件武亲王刚出生那段时间的小事,旁的都记不住了,有些尴尬。

皇后聪明地接过了话头:“老大小的时候最喜练武,比老三都甚,从小就发下宏愿,要上战场,保家卫国。当时臣妾只当是孩子不懂事时的一句戏言,不曾想,二十年后竟然真的应验了。老大打小就是个志向远大,心智坚定的孩子,臣妾就知道这孩子将来定然有一番大出息。”

她知道皇帝这会很喜欢武亲王,专门捡好听的说。

果然,兴德帝兴致勃勃地问道:“还有这等事,朕竟不记得了。”

“陛下日理万机,朝事繁忙,这么多年过去了,不记得也是正常的。只有臣妾,看着他们这些小萝卜头,一个个地长大成人,二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现在想来啊,好多事还仿佛发生在昨天。”皇后唏嘘道。

兴德帝点头,沉默稍许,叹道:“老大很多地方不错,就是出身太差,离京太多年了。”

皇后怔了片刻,笑着道:“若是不离京,武亲王又怎么会建下如此功业呢!正所谓祸福相依,谁也说不清楚。”

兴德帝含笑应是:“皇后说得有道理,是朕着相了,幸亏他去西北历练了几年,不然又要像他几个弟弟这样不成器。”

皇后忙替其他皇子说好话:“陛下此言差矣,荣亲王赤子之心,办事认真,中山王聪明,就是太年轻不够沉稳,假以时日,定能独当一面。蜀王虽年纪小,却是孝顺知礼的。几位皇子哪个说出去不让人羡慕啊?”

“皇后,你可真是自家人看自己人,怎么看都顺眼,被你这么一说,倒成了朕太挑剔了。”兴德帝哈哈大笑。

皇后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唇道:“他们几个确实都是好孩子。”

被皇后这么一打岔,话题从武亲王身上转开了。聊了一会儿其他几个皇子,夫妻俩又说起了今年过年的事。

因为先前的战事,兴德帝无心过年,这个年准备得比较简单,虽然现在边关传来了好消息,但再过几个时辰就是除夕了,想要热热闹闹地大办一场也来不及了。而且因为打仗,花了不少银子,国库空虚,想花钱,兴德帝也没钱可以花了,只能从简。

兴德帝在皇后宫中呆到了亥时方才离去。

将皇帝送走后,皇后返回寝宫,悠悠叹了口气。

余嬷嬷轻轻给她捏了捏肩:“娘娘叹什么气?明日就是除夕了,陛下怎么来了又走了?”

其实可能是丽贵妃这事带来了不小的阴影吧,加上这段时间朝事紧张,兴德帝已经很久没临幸妃子了,只偶尔到皇后宫中稍坐片刻便离开。

皇后轻轻摇头:“可能是还有事吧。”

说到这里,她静默了片刻忽地道:“陛下似乎是想将武亲王过继到本宫名下。”

余嬷嬷吃了一惊:“娘娘此话当真,陛下可是认真提了?”

皇后苦笑:“他倒是没正儿八经地提,只是顺口说了一句,老大哪里都好,就是出身低了一些,离开京城久了一些。今日这种情况,他特意跟本宫说这个,是什么意思还不明显吗?”

余嬷嬷震惊不已,不知道怎么开口,主仆二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为难和犹豫。

皇后这把年纪生不出儿子了,本来只想收养七皇子的,七皇子的年龄和生母的身份,哪怕记养在皇后名下,也注定了他不会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可自事发到如今,快两个月了,兴德帝就像忘了这个儿子一般,从未曾提起过一句。皇后和伺候的宫人也怕触怒兴德帝,不敢在他面前主动提起。

也就是皇后关照了几句,不然根本没人管七皇子。

不过七皇子身体倒不错,丧母父不管,两个月过去了,身体还是很健康,也没生过病。

就冲他这健康的体魄,皇后就有些心动,毕竟哪怕是皇室精心抚养,小孩子的夭折率还是很高,十个中有四五个都长不大。

可谁知,她还没来得及向兴德帝表达这个意思,兴德帝先给她弄了道难题出来。

“那娘娘是怎么想的?”半晌,余嬷嬷问道。

皇后无奈地叹了口气:“武亲王如今军功赫赫,手握大权,记到本宫名下也不过是名义上的,哪有什么真的母子情份呢?”

武亲王都二十几岁,做了父亲,早过了需要母亲的年纪。而且他已经离京九年,跟皇后之间也没多少情分可言。

兴德帝需要的不过是她的身份罢了,一旦将武亲王记在她名下,那武亲王就是嫡长子,谁也越不过他,他将名正言顺成为储君的不二人选,力压荣亲王一头。这样一来,身为武亲王名义上嫡母的皇后,也不可避免地将卷入这场夺嫡风波中。

皇后本来是不乐意掺和到这种事中的。

这些年她打理后宫,公正无私,对妃子和皇子们都一视同仁,几个皇子也比较尊重她这个嫡母,陛下也很敬重她这个发妻。反正她也没儿子,谁登基对她来说都一样,没太大的差别。

可一旦将武亲王过继到她名下,她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大好局面将改变。不光是她,她的娘家徐家也要卷入到皇子们的斗争中,被迫站队。

输了,她和娘家恐怕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赢了也得看以后武亲王领不领她这份情,到底不是从她肚子里爬出来的,也没抚养过他,武亲王上位后未必会领这份情,说不定还会忌惮徐家。若是武亲王几岁的时候,陛下提这件事,皇后定然心动,愿意搏一搏,但现在武亲王都二十多岁了,根本养不熟。

怎么看,这都是极为冒险的一件事。

“可是陛下既有此意,若是娘娘不答应,陛下恐怕会生气。”余嬷嬷提点道。

皇后揉了揉太阳穴,苦恼地说:“本宫知道。可你以为其他皇子就是省油的灯吗?你觉得常山王和丽贵妃的事真是巧合?”

余嬷嬷怔了一下,轻轻摇头:“不像……可万大人不是什么都没查出来吗?”

皇后轻嗤:“万永淳那老狐狸,谁知道他是没查出来,还是不敢查呢?”

虽然至今没查出死去那个宫女小琴的幕后之人是谁,但也不外乎是宫里这几位,跟余下几个皇子也脱不了干系,能将爪子伸到皇宫,将丽贵妃和德妃都拉下了马,一口气废掉两个皇子,最后还什么都没暴露,这人定然不简单。

所以皇后才不想淌这趟浑水。她什么都不做,不管哪个皇子登基,最后也封她为太后,只是可能待遇各方面不如下一任皇帝的生母罢了,但只要她不生事,安安稳稳过完下半辈子也应该不成问题。

为此,她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现在却要前功尽弃,叫她如何甘心。

余嬷嬷是最了解皇后想法的,沉默半晌道:“娘娘,陛下既然只是随口提了一句,也没正式挑明,说不定他也在犹豫。咱们也不用着急,说不定陛下过阵子就打消这个念头了,那倒成了娘娘你自己杞人忧天了。”皇后长长地叹息道:“希望如此吧!”

这段小插曲如同一粒小石子抛入水中,很快便没了痕迹,除了兴德帝、皇后和余嬷嬷,再无人知晓。

因为在除夕夜的前一日传来西北大捷的消息,这个年过得颇为喜庆,兴德帝大肆封赏了相关的大臣,并下令让武亲王继续追击匈奴。而且因为喜庆的缘故,兴德帝还提前解了中山王的禁足,让他进宫团聚。

转眼新年便过去了,立春后,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枝头开始冒出嫩芽,漂亮的花骨朵也一个一个地冒了出来,到处都洋溢着春的气息。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不光是对中原老百姓来说是希望,对匈奴也一样。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他们可以采集野菜,放牧牛羊,打猎。有了食物,为了放牧,匈奴人也不会再南下抢掠了。

这场始于冬月初的战争总算彻底结束了。

兴德帝下旨让陕甘、河南等地的调兵返回驻地,对西北受难的百姓减免今年的赋税徭役,又召武亲王班师回朝。

听到这个消息,周嘉荣的心就往下沉了几分。

父皇对大哥的看重比他猜想的还要深,不然不会如此急迫地让大哥回来。

大哥如今立下了战功,在京城乃至西北都声名鹊起,威望空前。而自己,虽然也侦破了几起疑案,还了百姓一个公道,可比其大哥的赫赫战功,远远不及。

他拿什么跟大哥争呢?

刚宣布让武亲王回京后,次日,兴德帝又恢复了中山王的差事,让他继续到户部当差。

旁人看了这情况,都会觉得是这次毛青云筹措银两有功,加上武亲王回京的大喜事,心情愉快,所以才恢复了中山王的差事。可周嘉荣却看到,自己在如今几个兄弟中,地位节节下滑,也就比还没差事的老六好一些。

因为不知是谁传出了风声,现在民间有一种流言,说是穆家贪生怕死,这么多武将,也不敢去抗击匈奴,最后反而是武亲王以亲王之尊,挑起大梁,不畏生死,亲自带兵杀敌卫国。

由此穆家的好名声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这场战争,老大老四都是得利者。老大因为大败匈奴,封赏无数,还在民间获得了不错的声望,甚至取代了穆家在北地的地位。老四的舅舅毛青云积极筹措银子和粮食,保证了战争的后勤供应,也获得了兴德帝的褒奖。

只有穆家因此被削弱,被误解。

没有一个人提穆广上朝请缨之事,即便有个别知情者站出来给穆家辩解,也无人听。

周嘉荣不相信无缘无故会有这种流言散播出来,他觉得这背后定然有人指使,让刘青暗中探查。可消息已经不知道传了多少手,根本寻不出源头。

周嘉荣气结,外祖父为了大齐,一生征战,就一次没有出征,便被泼了脏水,真的是太可恨了。这又不是穆家人不愿意征战,是父皇怕穆家坐大,不肯给他们机会。

但最可恨的是,他什么都为外祖父做不了。

可能是他最近的动作多了一些,没几日,穆兆星便悄悄找上门来了。

“你怎么来了?”周嘉荣将帽子丢在了桌子上问道。

穆兆星说:“你最近是不是在派人查散播穆家流言的人?”

周嘉荣抬头看了他一眼:“没错,怎么啦?”

穆兆星叹道:“祖父让你别查了,他老人家不在意这个,是非功过自有定论,不是几句流言蜚语便能将祖父的半生功绩抹去的。祖父半生风雨,不会受几句诋毁的影响。”

周嘉荣哼了一声:“那就任凭这些人抹脏水?什么都不管?”

穆兆星有些无奈地看着他:“殿下,您心里应该清楚这件事是谁所为。”

不是陛下便是武亲王,穆家声名受损,最得益的便是武亲王。但武亲王离京九年,母家又没人,他还没这么大的能量,所以更大的可能,这件事的幕后主使是皇帝。

兴德帝想借此打压穆家,消除穆家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威望和好名声,以便以后好对穆家下手。

周嘉荣耸了耸肩:“那我更要查,还要正大光明地查,这才符合我的性格。若不是怕给外祖父招黑,我还要揍这些胡说八道的人一顿。”

穆兆星听完便明白了,周嘉荣并非不知内情。但他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冲动直爽护短,如今护国公被泼脏水,他若是无动于衷才不符合他的性格呢。

他这么做,有替护国公鸣不平的意思,也是故意做给兴德帝和大臣们看的。

明白这点之后,穆兆星松了口气:“祖父还担心殿下冲动,如今想来,是我们多虑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话用在殿下身上再合适不过。自从看清楚了形势后,殿下的成长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也不为过。

周嘉荣抿了抿唇道:“我现在没办法为祖父正名,但迟早有一日我会让所有人知道,穆家并不是缩头乌龟。你回去转告祖父,不必担心我,我心里有数,不会冲动行事的,请他老人家放心。”

穆兆星站起来:“嗯,过阵子,武亲王便要回京了,殿下做好准备。武亲王正在风头上,这段时间不宜跟其起冲突。”

周嘉荣扯着嘴角笑了笑:“放心吧,你回去转告祖父,我知道怎么办。我还会给我大哥准备一份厚礼,保准做一个合格的弟弟。”

从西北班师回朝,因为带着大部队,速度很慢。直到四月下旬,春末夏初,方传来消息,再过两日,武亲王的大军即将进京!

兴德帝接到消息极为高兴,准备带文武百官和皇室宗亲,出城迎接武亲王,以表重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