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64章 064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64章 064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8-19 14:47:55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让人将叶和通带下来休息后,周嘉荣独自在书房里坐了好一会儿。

今天纪天明带来的这个消息给他的冲击太大,他需要冷静下来好好想想。

思索良久,他叫来刘青道:“你去通知叶和通明日武亲王上朝的路线,让几个最会说话的灾民去找他,不要太刻意,其他的去户部、工部等衙门。”

刘青皱起了眉头,不解地说:“殿下这不是把功劳让给武亲王吗?”

周嘉荣淡淡地说:“只有武亲王才能带他们顺利敲响登闻鼓。不然,三十板子挨下来,别说告御状了,他们能留一条命就不错了。”

登闻鼓悬于朝堂之外,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达天听,给有重大冤情的普通人一个申诉的机会,也就是俗称的告御状。

不过本朝对敲登闻鼓并不是很支持,因此设定了严苛的条件。

想要敲登闻鼓,告御状,得先挨过三十大板。这打板子里头可是有不少的猫腻,怎么打不痛,怎么打看起来严重却不会伤及筋骨,怎么打最狠能打死人,都是有讲究的。

这些灾民穿得破破烂烂的,若是没人力保,疏通关系,三十大板很可能要了他们的命。

命都不在了,又拿什么去告御状?

刘青恍然大悟:“还是殿下想得周到,不过殿下带他们去敲鼓即可啊,何必绕这么大个圈子呢?有您在一旁震慑盯着,那些人肯定不敢将灾民打死。”

周嘉荣看了他一眼,讥诮地说:“我带去的人,父皇未必会相信,恐怕还会怀疑是我在从中作梗,故意想害老四呢!等他查证完,得耽误不少时间门,我们等得起,江南的灾情等不起。”

同样的事情,若是看好的武亲王去做,父皇觉得这是武亲王有仁义之心,为民做主有担当,欣慰又高兴,为有这么个儿子自豪。可若是换了他这个被父皇极为警惕的皇子,父皇恐怕又要担心他是想以此收买民心,从中牟利,更甚者怀疑这灾情都是他编造的,就是为了跟哥哥弟弟们一别高下。

刘青听完这其中的缘由,很是替周嘉荣不平。不过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他忍着满腔的怒火道:“小人知道了,小人这就去。”

周嘉荣挥手,等他出去后,又悄悄换了身衣服去穆家。

护国公听说了江南的灾情和他的来意后,神色肃穆地说:“殿下决意去江南了吗?”

周嘉荣点头:“对,纪天明有一点说得对,我应该做出成绩,否则凭什么让父皇认可我,让朝臣们甘愿站在我这边,让天下的黎民百姓支持我?就凭我姓周吗?那周平正、周洪宇、周瑞安他们一样姓周,凭什么我觉得自己比他们更有资格?”

以前他天真的以为自己最受宠,在众皇子中出身最高,又有强力的外家保驾护航,比谁都有资格。

但经历了这么多事,周嘉荣的想法也跟着变了。宠爱不过是镜花水月的东西,虚无又飘渺,无论是他还是大哥、二哥,父皇的宠爱都可能说收回去就收回去。他出身再高也到底不是嫡子,就是嫡子也未必能合父皇的心意,古往今来多少嫡长子被废。

至于外家,确实是他的助力,但他也不能完全依靠穆家,不然以后恐怕会真如他父皇最担忧的那样,成为穆家的傀儡。人心易变,谁也不能保证现在穆家完全忠于朝廷,以后也一直不会变。

护国公看着周嘉荣年轻的、充满朝气又坚毅的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殿下能这么想,老臣甚是高兴。不过此去江南赈灾,有一定的危险性,老臣安排几个身手好的侍卫保护殿下吧。”

周嘉荣摇头拒绝了:“多谢外祖父的好意,不过我身边有刘青他们,还有父皇派来的十个侍卫,出发时父皇定然还会分拨一部分银粮,也会派军队护送,我安全无虞。今日前来,是想请外祖父帮忙,在朝堂上支持我去江南。”

他担心兴德帝不会放他南下,毕竟这不像当年纪天明的案子,也不归大理寺管。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比较有分量的大臣帮他说话了。护国公请了病假久不上朝,他不能出面,但他毕竟人脉在这,完全可以暗中找人帮周嘉荣说话。

护国公听完周嘉荣的来意后,颔首道:“这是自然,你放心吧,此去江南多有不易,殿下还有什么需要老臣做的,但请吩咐。”

周嘉荣笑着说:“还真有一件,这段时间门,我看了一些史书上关于抗洪的记载,此事光有决心不够,还需要懂这个的人,外祖父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救灾除了赈济灾民,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那便是亡羊补牢,兴修水利,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此外还能尽快恢复生产,补种,增加一部分今年的收成。不然这么多灾民,总不可能一直指望朝廷拨款放粮,想要度过今年的难关,还得靠灾民自救,补种一部分粮食和生长周期很短的蔬菜等,解决灾民的口粮问题。

护国公觉得周嘉荣此话很有道理,仔细思考了一会儿道:“臣这里倒是有一个人举荐。兴德二年两湖发生过大洪水,当年有一名水部主事好像姓常,表现非常突出,重修圩堤两百多所,回京时两湖百姓万民相送,陛下在朝堂上大力表扬了他一番。按理来说,他后面应该平步青云才对,怎么没听过这个人。”

当年护国公正好从西北回来,因此听闻了这位主事的事迹,只是他常年在西北,也不了解工部的官员,后来回京就忘了这号人物。周嘉荣今日提起,他方想了起来。

周嘉荣听完后很是激动,官员在外面的成绩可能造假,但一个小小的九品主事能得万民相送,必是他在两湖为民做了实事,获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

“外祖父记不起没关系,我派人去打听打听这个人。”

护国公笑道:“也行,不过等陛下下旨后吧,你去工部直接调阅兴德二年官员的档案即可。”

“嗯,明日早朝完,我就去工部。”周嘉荣兴致高昂地说道。

说完了这事,护国公又根据自己多年打仗的经验,提点周嘉荣:“江南现在定然物资匮乏,你带一些药物过去,若是生了病也有药。那个纪天明,虽无官职在身,但目光长远,敢于直言进谏,此人可堪大任,他在江南经营多日,殿下可多多用他。”

“我明白。”周嘉荣谢过他的好意,起身告辞。

翌日,五更天,天刚麻麻亮,整个京城都还在沉睡中,但官员们已经穿戴整齐,守在午门外,只得城楼上的鼓声响起,宫门大开时,便依次进去上朝。

等了一会儿,宫门还没开时,不远处忽然来了几个衣衫褴褛,脸上脏得看不出长相,头发乱蓬蓬打结成一团团的,骨瘦如柴的男人走了过来。为首之人,头发斑白,佝偻着背,来到登闻鼓下,抬头望着光滑的鼓面,眼底迸射出强烈的光芒,宛如在沙漠中迷路的旅人看到了绿洲。

大臣们的目光都被他们吸引了过去。

“这些人是要敲登闻鼓吗?”

“已经许久没见过敲登闻鼓的人了吧?”

……

大臣们窃窃私语,本朝登闻鼓形同虚设,敲的人极少,因为这跟送命没多大区别。毕竟,若是有人脉,有背景的人也不至于需要登闻鼓来替他们伸冤。会敲这个鼓的几乎都是底层老百姓,肯定是没钱打点的。

蒋钰也知道这个情况,皱了皱眉,不忍地上前劝解道:“老人家,你若是有冤情,可以到刑部或是大理寺伸冤,不必来敲这登闻鼓。”

今上喜欢听好话,所以对登闻鼓也不大喜。上行下效,底下的人知道兴德帝的性格,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三十板子都是严厉执行的,这老伯年纪这么大了,若是挨了板子,还能有活路吗?

老者轻轻摆手,说道:“多谢这位大人好意,小民的事,大人也帮不了,只有皇帝陛下方能帮我们。”

在这里等着上朝的有几个不是大权在握的,听到老人的话,顿时来了些兴趣。万永淳一向跟蒋钰不对付,但这次却站在了他这边:“好大的口气,说来听听,什么样的事,咱们这么多人还解决不了?”

老者侧头看了一眼这些身着威严官袍,或好奇,或不屑,或漠不关心的老爷们,低垂下头道:“小民乃是苏州府下长洲县人氏,今日击鼓鸣冤,是想当面向陛下陈情江南水灾,恳请陛下开恩,救我江南万万百姓!”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已经哽咽了。不想被人看到他落泪的样子,他别开头,抬起脏得看不出来原来颜色的衣服,轻轻擦了擦眼角。

听闻了他的来历,大家方才知道,原来这几人是江南水灾的难民,难怪穿得这么破烂凄惨。

不过中山王不是带人去江南赈灾了吗?而且工部的员外郎向善还先一步去了江南,都过去了这么久,江南百姓怎么还这么惨?

大臣们各怀心思,有几个跟毛青云不对付的还特意看了他几眼,故意说道:“原来如此,老伯,朝廷已经发放了银子,还责令附近的府县开仓救灾,你们怎还会跑到京城来呢?”

老者还没吭声,他身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郎就忿忿不平地控诉道:“什么赈灾银子,粮食,我们都没看到。江南大米一天一个价,十几天前,我们从江南出发时,已经是一百多文一斤了,现在不知道涨到了多少,我家都被冲走了,我爹娘哥哥妹妹也不见了,什么都没有,怎么买得起这么贵的粮食。不走,再留在那只有等死了。”

才经历过京城粮价涨到一二十文钱一斤,百姓们和低下层官员都受不了了,叫不跌的京城官员一听说江南米价这么贵,一个个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也太夸张了,别说是这种灾年,便是太平盛世,老百姓也吃不起这么贵的米啊。

刚才出声那官员惊讶地说:“这样啊,哎……”

他没再说什么,只是最后那一声叹息仿佛一记耳光扇在了毛青云脸上。

毛青云心情很不好,但他脸上没显露丝毫,悄悄给翰林院侍讲文彪使了个眼色。

文彪会意,上前温和地说:“原来如此,这里面定然有误会,我们会奏请陛下查明。登闻鼓敲之前需得受三十大板,这位老伯还是别敲了,先找个临近的客栈住下等消息吧。”

说完他还慷慨解囊,掏出了一贯铜钱,递给老者。

这群难民从江南到京城,一路风餐露宿,蹭好心商队的马车,日夜兼程,饿了就沿路乞讨,渴了就去河边喝口水,已经许久不见这么多钱了,还真有些心动,尤其两个年轻人,眼珠子都黏在铜板上了。

只有老者坚持不答应,他摆手说:“多谢大人的好意,只是小民的族人、亲朋还在等着小民,小民一刻都等不了。”

“族爷爷!”少年郎见他脱了外衣,准备上前受刑,连忙道,“让我替你挨这三十板子。”

老者推开了他:“不用,你还这么年轻,打出个好歹怎么办?我老了,不中用了,如果能用我这具残躯为家乡百姓做点什么,也不枉费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咳……”

说到最后,他剧烈的咳嗽了起来。

显然,他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眼睁睁地看着他躺到行刑的椅子,几个年轻人忍不住哭了起来。

在场不少大臣也有些动容,想替对方说说情,可一想到现在在江南赈灾的是中山王,不少人又怕触怒中山王和毛青云,打了退堂鼓。

蒋钰这人性子直,见不得这样的事,犹豫片刻,正想站出去,却被郑玉给拉住了,用眼神示意他别动。京城到苏州府,千里之遥,这些人能告到京城,背后没人,他可不信。

这么一耽误便错过了最好的时机,等蒋钰回过神来时,高高举起的板子已经快落到老者背上了,蒋钰不忍地闭上了眼睛,但意料中的板子声并未响起。

蒋钰睁开眼睛,看到武亲王抓住了行刑之人手里的快要落下去的板子。

那侍卫惊呆了,哆哆嗦嗦地说:“武亲王殿下,小的……”

武亲王松开了手说:“这三十板子我替他挨了!”

这话一出,群臣激动,尤其是看好武亲王的大臣们更是一个个兴奋地说:“殿下仁慈!”

看看,这才是明主。武亲王的胸襟,爱民之心,岂是其他几位王爷能比拟的?

只有侍卫吓傻了,忙哆嗦着说:“不,不行,武亲王殿下,您,您就别……小的不敢!”

开什么玩笑,陛下又没下旨,他哪敢对抗击匈奴的大英雄下手,若这板子真的落下去,就算武亲王不撕了他,那些拥护武亲王的百姓也很可能朝他家扔烂菜叶子。

老者也很感动,双目含泪道:“多谢武亲王殿下,是小民想敲这登闻鼓,岂能让武亲王殿下替小民,不可。”

然后又对侍卫道:“打吧!”

侍卫偷偷觊了武亲王一眼,见他站在一边不动,盯着他们,但也没阻拦的意思,稍稍松了口气。

可武亲王很明显是想保这老头,他若是将人给打出个好歹,武亲王记恨他怎么办?

低咳一声,侍卫双手颤抖,对另一人道:“王五还是你来吧。”

王五从架子上又抽了根板子,上前行刑。

虽然他们做得自然,可在场的大臣哪个不是人精,马上明白这两人是换了一根打得不那么疼的板子。

王五拿起板子,高高举起,一板子下去,老者双手死死扣住身下的木板,脸皱了起来。很显然,哪怕侍卫手下留情了,这板子对老者瘦弱的身体来说,仍是不轻。

十板子下去,老者已经忍不住发出了低低的痛苦的□□。

有些大臣不落忍,别开了目光。

毛青云自从武亲王插手之后就知道这事是没法掩盖下去了,他很恼火,中山王报喜不报忧,也不知是什么情况,一会儿要怎么应对,才能让陛下不那么生气呢?

二十板子下去,老者已经连呼痛的力气都没有了。

少年郎和其余几人,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喊老者,声音悲凉凄惨,让人无不动容,不止在场大臣,就是早起的百姓听到哭声,也忍不住远远驻足。

武亲王皱眉,瞥了王五一记。

王五手上一抖,板子差点飞了出去。冤枉啊,他真的没下死手,已经很轻了,实在是这老头的身体太差了。

担心将人打死了,武亲王不会放过自己,最后十板子,王五干脆明晃晃地放水,一板子比一板子轻。

打完后,他大大松了口气。这简直比让他将人往死里打都还让他为难,好在人还留有一口气。

少年郎几人见老者还活着,连忙扶着上前扶他:“族爷爷……”

老者吃力地说:“扶我去击鼓!”

两人小心翼翼地将他扶到了登闻鼓前,另一人取下鼓槌递到老者面前。

老者用尽全身的力气,重重敲到鼓面上,发出惊天一响,这响声仿佛要冲破笼罩在头顶的乌云,直达九天。

这一槌仿佛用尽了老人毕生的精力,下一刻,他的手无力地垂落下来,鼓槌骨碌碌地滚到了地上,少年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呼:“族爷爷……”

远处乔装站在百姓中的叶和通看到老者倒下,死死咬住了唇,双目通红。身后一个随从低声道:“叶先生,已经备好了马车,您该走了。”

叶和通对着老者的方向,重重鞠了三次躬,然后扭头跟着随从离开了京城了。

他的这番举止没人发现,即便有人看见了也会以为是不忍,因为很多老百姓的心都被提了起来。

有人上前探了探老者的鼻息,轻轻摇头,沉重地说:“没气了……”

随即,城楼鼓声响起,宫门打开,群臣鱼贯而入。

武亲王看了一眼那少年郎:“你叫什么名字?”

“李铁蛋。”少年郎擦了擦眼泪,没忘记这个人刚才替他族爷爷说了好话。

武亲王说:“虽然敲鼓之人已死,但作为他的晚辈,你也可以承其遗志向,可愿随我进宫!”

少年正处于愤怒和痛苦中,忘了害怕,道:“好!”

武亲王领着他归了队,又吩咐人将老者的尸体送去义庄安置。

等人都进去后,周嘉荣才姗姗来迟。远远的,他看了一眼登闻鼓下面的那摊血迹,眼底闪过一抹黯然,他还是太弱了,不然何至于用这种方式,这种手段去打动父皇,引起群臣的愤怒和共鸣。

不能让这些灾民的血白流,他收回目光匆匆赶到朝阳殿。

朝堂之上,兴德帝端坐在威严肃穆金光闪闪的龙椅之上。

他扫过众臣,问道:“有人敲了登闻鼓?”

朝堂上静默了片刻,蒋钰站出来道:“回陛下,有一老者,自称是苏州府长洲县人氏,是他敲响了登闻鼓。”

这鼓已经好几年没响起了。

兴德帝皱眉:“苏州府人,这么远,他到京城伸什么冤,人呢?”

武亲王带着李铁蛋站出来道:“父皇,那位老伯挨了三十板子,敲了登闻鼓后,已含笑离世,此乃是他的族孙!”

李铁蛋不懂朝堂上的规矩,直愣愣地跪下,连续磕了三个响头,边哭边说:“皇帝陛下,求求你,要替草民做主啊。草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洪水中失散了,家也被洪水冲垮了,什么都没了。小民只好跟着族爷爷,如今族爷爷也死了,草民一个亲人都没有了,皇帝陛下,求求你……”

周嘉荣站在一旁,听到他这前言不搭后语,一直说不到重点的话,忍不住有些发愁。不过也许正是这样的质朴好掌控能够更让他父皇放下戒心。

果然,兴德帝并未生气,反而和气地问道:“此乃天灾**,人力不可违。朝廷已经派人去救灾了,你们为何还上京城敲登闻鼓?”

李铁蛋抹了抹眼泪,这才说道:“皇帝陛下,草民没吃的,家里的财产牲畜都被冲走了。大米要卖一百多文一斤,草民买不起。朝廷每日的施粥,就五个大缸,清得能照出人影,每人一天限量一碗,可草民从半夜去排队也不一定能排到。最后大家只能守在粥棚前,可又被那些大人们给驱离了。我们族里的没被大水冲走的族人已经死了好几个,没有办法,族爷爷带着我们一路乞讨北上,只求朝廷能够救救我们的族人……”

说完,他朝着兴德帝的方向又开始磕头,一个接一个,咚咚咚的响,让人听了都觉得疼。

兴德帝被他吵得头痛,赶紧让孙承罡制止他。

孙承罡很会做事,在兴德帝面前从不敢摆任何架子,当即跑下去,也不管李铁蛋身上有多脏,将他扶了起来:“不要磕头了,站起来,陛下问什么,你老老实实回答。”

“诶。”李铁蛋手忙脚乱地站了起来,抬头没规矩地望着兴德帝,眼睛格外的明亮,再配上额头上红红的印记,看起来真是憨厚又不聪明的样子。

兴德帝很喜欢这样的顺民,缓缓开了口:“苏州城的常平仓、义仓、社仓等仓库没有开放吗?”

李铁蛋摇头:“草民不知,应是没有吧,若是有族爷爷也不用每天发愁吃什么,怎样才能不饿死人了。”

兴德帝皱眉:“那苏州还在下雨吗?”

“下的,晴半天下一天,断断续续的,一直下个不停,连城隍庙都进了水,草民们只能找个雨小一些的地方,睡在街上。”李铁蛋如实说。

兴德帝不悦地问:“那善堂呢?”

善堂是各地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地方,这些难民被冲毁了房屋,无家可归,照理也应该去善堂才对。

李铁蛋挠了挠头说:“我们去得晚,那里已经没有能住人的地方了。那里一间门屋已经住了几百个人,但凡能躺下的地方都有人了,我们这些族人老弱病残的多,打不过他们,只能流落街头。”

李铁蛋所言虽是一些民间门的小事,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他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得出苏州城如今有多混乱。这可是江南富庶之地,繁华的大城市,情况就已经如此糟糕了,那更别提其他贫穷的小县城,只怕灾情会更严重。若是再不行动起来,死的人会更多。

朝堂上的大臣并不都是酒囊饭袋,只知道争权夺利的,他们很多人也是心怀天下,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

翰林院侍讲学士张玖仟站出来道:“陛下,江南乃是我大齐粮仓,也是赋税收入最多的地区之一,关乎国之根本。如今江南灾情严重,民不聊生,恳请陛下,另派得力之人,南下救灾。”

这话虽没点中山王的名,可其实已经在暗指中山王救灾不力了。

也是,陛下派了那么多人给他,还让他带了五十万两白银南下,可他半点作为都没有,江南的灾情如此严重,他递回来的两封奏折还一个劲儿地说好,有气节的读书人都看不下去。尤其是想到刚才为了敲响登闻鼓而死的李老头,他们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有了他开口,当即又有一名官员站出来,而且说话更大胆:“陛下,中山王去江南已有二十余天,江南水患丝毫不见好转,臣也赞同,召回中山王,另派得力之人南下救灾。”

监察御史头更铁,站出来道:“陛下,臣愿意随行去江南。此次救灾,中山王办事不力,还一味欺上瞒下,依臣之见,当追查中山王的责任,查清楚,朝廷划拨的五十万两银子去了哪儿?还有江南的粮仓为何没开,里面的粮食又都去了哪儿。”

这话更尖锐了,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山王。

紧接着兵部、工部、翰林院、鸿胪寺、太常寺等部的官员都站出来要求兴德帝再派人南下救灾,也有要求追究中山王在此事中责任的。

毛青云急得额头上汗水直流,知道中山王这次是惹了众怒。江南学子非常有出息,全国为官者有小半出自江南,定然对中山王的救灾不满。现在武亲王、荣亲王和蜀王的势力只怕也会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他一个人独木难支,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才能为中山王开脱。

思索片刻,毛青云站出来,跪下道:“陛下,张大人他们说得有道理,中山王救灾不力,当严惩。恳请陛下派人南下替换他,主持江南大局。”

他这个舅舅都主动站出来这么说了,更没人再反对这事了。

兴德帝扫了一眼跪得规规矩矩的毛青云,刻意晾着他,没叫他起来,而是望向群臣道:“既然你们都说另外派人南下救灾,那可有合适的人选?”

这下大臣们不说话了。有的是自感没那个本事,能够力挽狂澜,迅速解决如今江南的乱局,还有的觉得这事很棘手,一个处理不好恐怕头上的乌纱帽不保,就像中山王一样,所以也不吭声。

偌大的朝堂上,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

“孔祥胜,你说呢?”兴德帝开始点名,又把工部尚书孔祥胜叫了出来。

孔祥胜额头上的汗水大颗大颗地往下掉,也不敢擦,战战兢兢地说:“陛下,员外郎向善乃是工部最擅长水利工事修建之人,他已经去了江南,依微臣看来,这次需要一个更有分量,能够调动江南各派官员和地方的人方能奏效。”

他就只差说他们工部不行了。

兴德帝滚刀肉见多了,办不到总比夸海口胡乱接差事强。

他目光左移,看向了毛青云:“毛尚书,你怎么看?”

毛青云知道,这是兴德帝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可他确实不会治水,而且他这一去,能尽快解决江南的水患,安置好灾民,获得朝廷的信任那是最好。可若是没办好,只怕也要吃挂落。

毛青云没什么信心,因为他比在场的诸位大臣都清楚,国库里已经没有银子了。那么多的难民需要填饱肚子,还要兴修水利,这哪一样不需要花银子?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可他也不好直接拒绝兴德帝。

就在毛青云愁得头发都快白了的时候,一道如同天籁般的声音,解救了他。

周嘉荣适时地站了出来道:“父皇,儿臣愿去江南,为父皇分忧解难。”

毛青云抬头看了一眼周嘉荣的背影,心说,这是什么二傻子?三皇子果然脑子不行,没看武亲王都没跑出去接这个担子吗?他来?他知不知道怎么救灾啊。

不过有个替死鬼也挺好的,他乐得轻松。毛青云头一低,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兴德帝的想法显然也跟毛青云一样,斥道:“胡闹,你懂什么救灾?”

“四弟都行,儿臣为何不行?况且,救灾此事,应有当地的官员,还有精通救灾情况的官员随儿臣南下,处理灾情,救治灾民,儿臣只是做为一个监督者,看他们办得好不好而已。这有什么难的?”周嘉荣大大咧咧地说道。

给人一种他是心血来潮的感觉。

兴德帝更加不信任他了,直接略过了他:“诸位爱卿,可还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众臣你看我,我看你,对于怕被点到的人而言,周嘉荣愿意出来担此大任是个好事。但对于忧国忧民的纯臣来说,一个皇子已经坏了事,耽误了这么久的灾情,再来一个老百姓还有什么活路?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顺天府尹郑玉忽然站了出来,道:“陛下,微臣觉得荣亲王殿下所言有一定的道理。派他带队,再安排几名擅长救灾治水的官员一道随行,定然能控制住江南的灾情。就如荣亲王殿下所说,救灾之事,不必由统帅事必躬亲,他只需负责监督,及时向朝廷汇报情况即可。”

他的表态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朱强更是讶异地看着他,不对啊,他们跟郑玉没什么交情,这次安排出来支持殿下的也不他。

蒋老头站出来表态支持荣亲王都不稀奇,这顺天府尹郑玉可是跟荣亲王和穆加八竿子都打不着,平日里也没什么往来,郑玉是吃错了什么药?

郑玉接收到四面八方的火热目光,巍峨不动,心里还有些得意。你们懂什么?京城粮价这么快稳定下来,荣亲王功不可没。这样悄悄出手,没有利用任何权势,便悄无声息的将粮价降了下来,这朝中有几个人能做到?

现在江南最大的问题,不就是赈灾不力,粮价太高,百姓没吃的吗?正好派荣亲王去将粮价给弄下来。

郑玉的话还是有几分重量的,有一批不大坚决反对的沉默了下来,还有一些生怕自己被点名的,赶紧站出来声援郑玉,支持荣亲王担任钦差前去江南。

最后朝堂上竟超过了一半的官员赞成让荣亲王担此大任。

兴德帝不大满意,看向他的好大儿武亲王。

武亲王对于周嘉荣突然冒出来说要去江南刚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觉得周嘉荣是想以此挣表现,出风头,博取父皇和朝臣的好感。但周嘉荣一个长居于京中,没吃过苦头,也没见识过洪水的人,怎么会救灾?

他觉得周嘉荣这是走了一步烂棋,自是乐见周嘉荣吃瘪。

所以对于兴德帝的目光,他装作没看见。他的名声已经够好了,虽然去江南可能会让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众望所归,但更大的可能是救灾不力,让父皇和大臣们失望。

他可不想冒这个险。

兴德帝见他不吱声,大臣们也没人愿意南下救灾,还一个个支持周嘉荣,窝火不已,愤怒地说:“退朝,荣亲王留下!”!

红叶似火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希望你也喜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