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65章 065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65章 065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8-19 14:47:55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御书房,周嘉荣已经在殿内站了足足有两刻多钟。

兴德帝端坐于书桌前,手里捧着一本奏折,偶尔翻动一下,纸张摩擦的细碎声音成为殿内唯一的动静。

伺候的宫人被这紧张的气氛所震慑,蹑手蹑脚的,呼吸都不敢用力,唯恐撞到了枪口上。

不知过了多久,兴德帝忽然将奏折往桌子上一掷,然后往龙椅上一靠,从鼻孔里哼了一声:“你就没什么对朕说的?”

周嘉荣直接跪在地上:“父皇,儿臣想替您分忧,也想帮四弟补上这个窟窿,请父皇恩准。”

得亏了中山王平日总“三哥长三哥短”的,这时候正好将他拉出来做挡箭牌。

“瞎胡闹,你当救灾是儿戏?这是你们兄弟哥俩好的时候吗?”兴德帝起身,走到周嘉荣面前,对上他无知无畏的脸,又是恼火又是无奈,老三真是太傻了,没看他大哥都没敢接这个烂摊子么。

周嘉荣执拗地说:“当然没有。儿臣自然知道救灾不易,但再困难的事总要有人去做,儿臣有幸投胎于母妃腹中,享尽荣华富贵,当为父皇,当为这天下百姓做点什么。既然大臣们都赞同儿臣前去,父皇,您就允了嘛!”

兴德帝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你想过你母妃吗?你母妃就你一个儿子,你若是有个三长两短,让她怎么办?”

周嘉荣不满地嘟囔:“那淑妃娘娘也只有四弟一个儿子,父皇您就不怕她担心吗?”

“大胆!”兴德帝大怒,这母子俩说话真是越来越随便了,什么都敢在他面前说。

周嘉荣连忙乖巧地说:“儿臣失言,还请父皇恕罪!而且许久没求过父皇什么,就这一次,父皇您就恩准了儿臣吧。”

兴德帝坐回了龙椅上,轻轻说:“起来说话。”

周嘉荣松了口气,意识到兴德帝的态度有所松动了。也是,大臣们都不接这一茬,父皇除了选他还能选谁呢?

“你要去,可有什么打算?”兴德帝一脸严肃,“救灾可是涉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性命,不是儿戏,你若回答得不能让朕满意,朕可不会答应你。”

周嘉荣立即道:“多谢父皇,儿臣想过了。这件事还是得靠江南官员和百姓自救,给他们信心。儿臣身为父皇最疼爱的儿子,亲自前往江南,就是告诉江南官员和百姓,朝廷没有放弃他们,父皇心里一直惦记着他们。儿臣要做的是代表父皇,代表朝廷,安抚灾民,监督官员,及时将灾情上奏朝廷!”

兴德帝脸色稍霁,轻轻颔首道:“看来你也不全是信口开河!”

周嘉荣挠了挠头道:“父皇您可是一直教导儿臣,救灾不是儿戏,人命关天,儿臣岂敢胡来。”

这还像话,老三看起来比老四那小子要靠谱一些。

兴德帝衡量了许久,周嘉荣今日突然站出来请缨,只怕是穆家的意思。老大现在深得朝廷官员和百姓的喜欢,穆家应该是急了,也想让老三立功,可一般的功劳也没法跟老大相比,因此才会不管江南情况有多危急,也要派老三南下,以跟老大一较高下。

既是让他去捞功劳的,穆家定然会出人出银子帮他,不可能让他孤军奋战,不然将差事办砸了,岂不是事与愿违。这小子傻,穆广可还没老糊涂呢!

也好,现在国库空虚,没有太多的银子赈灾,既然穆家愿意挑这个大梁,那也未尝不可。

想通这一节后,兴德帝语气和缓了许多:“你既有此志向,那朕便允了,去了江南好生做事,切不可像老四那个混账东西。”

“是,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周嘉荣高兴地抬起头,“父皇,那您给儿臣多少人和银子?”

兴德帝没料到他会突然开口要钱,一时还真思考起了这个问题,救灾总不能什么都不带。

就这一犹豫的功夫又给了周嘉荣开口的机会,他掰着指头说:“江南灾情这么严重,当初您给四弟五十万两银子,给儿臣怎么也要一百万两吧!不过儿臣算术不好,这么多银子,父皇得派个户部擅长这块的帮儿臣记账才是,不然儿子担心回京之后,账目一塌糊涂,没法向父皇和户部这边交差。”

兴德帝听到前面很不悦,听到最后一句,心情又稍微好了那么一点点。老三这点比老四强,不逞强,不乱来,知道自己不会就开口要人,而且有户部的官员管着账,老三也不管乱挪用贪污了这些银子。

不过一百万两还是太多了。

兴德帝张口就砍掉了一半:“国库现在什么情况,你也知道,一百万两肯定是没有的,顶多只能给你五十万两银子。”

周嘉荣怏怏不乐地说:“好吧,儿臣也不叫父皇为难了!”

见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兴德帝也知道拨的银子少了点,轻咳了一声道:“非是朕不愿给你多的银子,毛尚书的话你也听到了,国库空虚,这五十万两银子,户部都得东拼西凑。”

周嘉荣恍然,善解人意地说:“儿臣明白,儿臣尽量用最少的钱将事情办好。”

这话说得兴德帝满意:“还是你懂事,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除了在户部挑一人,你还打算带哪些人去?”

周嘉荣说:“工部那边得挑一两个擅长修筑水防工事的官员,另外,父皇您还得派一支队伍保护儿臣南下,儿臣带了这么多银子,怕路上遇到劫匪。”

就是他不说,兴德帝也会派一队士兵保护他南下。

“你心里可有合意的人选?”

周嘉荣轻轻摇头,一副全心全意信任兴德帝的模样:“但凭父皇做主!”

兴德帝意外地看了他一眼,这小子没指派穆家那边的人,说明他还是跟自己这个父皇一条心啊。哎,说起来,这个儿子一直是跟他最亲近,也最不惧他的,只是可惜了他母妃姓穆。

仔细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兴德帝道:“那就让孔京跟着你吧。”

孔京是北大营的一名千户,其父乃是副护军参领孔原。孔原是兴德帝的亲信,简而言之,孔家是忠诚于兴德帝的武将。派孔京跟着,既是保护周嘉荣,也是监视。

谁跟着都一样,他是去救灾的,又不是打仗,周嘉荣没有意见:“多谢父皇。”

至于户部和工部要带的人,兴德帝让他自己去挑。

周嘉荣谢过了兴德帝,又讨要了圣旨,高高兴兴地出了宫。

早朝过后,武亲王带着感激涕零的李铁蛋出了宫。

李铁蛋还惦记着李老头,对武亲王说:“多谢殿下帮小人说话,带小人进宫,小人就不打扰殿下了。”

武亲王了然:“你是准备去义庄看望李老伯吧!”

憨厚的李铁蛋点了点头,哽咽道:“小人要去告诉族爷爷这个好消息!”

武亲王叹道:“我随你一道去吧,李老伯大义,我去送他一程。”

他一个位高权重的亲王说出这番话,顿时把单纯的李铁蛋感动得眼泪汪汪的,跪下又使劲儿给武亲王磕头:“谢谢殿下,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您的大恩大德,小人没齿难忘!”

“起来吧。”武亲王又给随从使了一记眼色,“去准备几身衣服。”

随从心领神会,将李铁蛋带去成衣铺照着他的身量给他买了一套衣服。李铁蛋当然说什么都不肯收,可随从一句“你也想体体面面送李老伯走吧”就让他乖乖换了衣服。

将焕然一新的李铁蛋带出成衣铺子,武亲王的马车已经等候在门外了,随从请他上去。

李铁蛋受宠若惊,擦了擦自己黑乎乎的手,哪怕已经洗过了,也换上了新衣服,他仍觉得自己不配坐这个马车:“这……小人不干净,身份低微,怎么能跟殿下坐同一辆马车呢!”

武亲王勾起马车的帘子,笑道:“上来吧,李老伯还在等着你呢,咱们不能让他们久等了。”

果然,搬出老者很有用,李铁蛋手足无措地上了宽敞的马车,看着里面豪华的装饰,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还是武亲王先开了口,指着对面的凳子道:“坐吧。要不要用些点心茶水?”

李铁蛋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好的东西,赶紧摇了摇头。

武亲王却笑着让随从倒茶,又将点心盒子推到他面前。

盛情难却,李铁蛋拿了一个点心塞进嘴里,顿时被其美味征服。太好吃了,这简直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点心,尤其是饿了这么久,填饱肚子都困难之后,突然吃上这种好东西,他感动得想落泪。

随从笑道:“喜欢就多吃点,再喝些茶解解腻。”

吃东西缓解了李铁蛋紧张的情绪。

见他渐渐放松下来,武亲王状似不经意地稳定:“从江南到京城,不远千里,听说你们是搭了商队的便车,不知是哪家商队如此仁义,正好我准备买一批物资送去西北,想找他们帮帮忙,铁蛋能否给我介绍一下?”

李铁蛋没有防备,倒豆子一般地托出:“闵记商行,族爷爷找到的他们。他们看咱们可怜,答应捎咱们一程,但吃的要咱们自己想办法。不过他们人挺好的,看族爷爷年纪大了,偶尔会送一些吃的给族爷爷。若是没他们帮忙,小人和族人不一定能走到京城。”

“那确实是好人,不知这家商行京城的铺子在哪条街道上。”武亲王又道。

李铁蛋摇头:“小人也不知,到了城门口,咱们就跟他们分开了。”

看他的神情不似做伪,武亲王轻轻给随从使了使眼色。

随从会意,悄悄出了马车,等拐弯的时候让车夫停了下来,然后跳下了马车。

马车里,武亲王继续跟李铁旦闲聊,套他的话。

李铁蛋不过是一乡下少年郎,不曾念过书,也不曾出过远门,非常单纯,而且他视武亲王为恩人,都不用武亲王费多少心思,他问什么,李铁蛋就说什么。

等到了义庄,李铁蛋连自己家有几口人,在苏州城还有哪些族人,路上都吃了什么,睡的是茅草还是麦秆都一股脑儿的说了出来。

可武亲王并不满意,他想知道的并不是他们这几个难民吃喝拉撒的小事。他怀疑这几个告御状的难民背后有人。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赶到京城?说什么好心的商队捎他们?开什么玩笑,这可是一两千里,不是几十里路,捎他们几个多麻烦啊,有这功夫都能带一批货到京城转手卖钱了。商人重利,没人会这么傻,放着钱不赚,带一群难民北上。

可惜,李铁蛋这人一根筋,也没什么心眼,什么都不知道,从他嘴里问不出什么。如今只能等随从的结果了。

武亲王跟着进了义庄。

义庄的人见他进来了,顿时殷勤了许多。

落叶归根,李铁蛋他们想将李老头的尸体带回去等洪水退了,葬在老家的祖坟中。只是现在夏天,天气炎热,尸体在路上极易腐烂,因此只能火化之后,带着骨灰上路。

听完了他们的要求,义庄的人帮忙,给李老头洁面,又给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整理完后便是火化了。

帮到这里差不多了,武亲王找借口有事先走了。

回到马车上,刚才将另外两个难民带到义庄的心腹跟着上了车,低声将他了解到的情况说了一遍。

这二人的说辞跟李铁蛋差不多,都说是侥幸遇到了好心的商行,捎他们一程,才能赶到京城,旁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三人没有串供的时间,说辞虽然差不多但也不是完全一样,有些小细节上的差异,这更说明他们并没有提前商量好拿出这套说辞来骗他。

“看样子这三个小年轻什么都不知道,稀里糊涂的就来到了京城,还以为他们是运气好。”武亲王有些遗憾。

心腹道:“应是如此,这三人都太年轻,太稚嫩了,什么都写在脸上,藏不住。”

武亲王点头,只能从闵记商行那边入手了。

可惜,回到府上,去查证的随从也回来了,带了个坏消息回来:“殿下,小的让人查过了,全京城并未有闵记商行的铺子,客栈也查过了,并没有这样一队商人入驻。至于姓闵的商家,小的倒是查到了好几个,不过都是咱们京城本地的商户,从未南下走过商。”

武亲王这下更加确定李老头他们到京城来告御状一事绝非偶尔,这背后定然有推手,只是现在闵记商行消失不见了,唯一知情的李老头也死了,余下三个青少年什么都不知道,从他们身上完全查不到任何信息。

沉思了一会儿,武亲王道:“那派人盯着李铁蛋他们几个,兴许他们身上能够发现一些线索。”

随从点头,犹豫了一下又道:“殿下,今天上午还有人去户部、工部闹事,也说是江南的难民,淮南那边的口音。”

武亲王皱了皱眉:“暂时不用管他们,盯着李铁蛋就是。”

这事要么是他的兄弟所为,要么便是江南某个官员弄的,非读书人,定然不清楚告御状的细节,李老头听说要挨三十板子时并不意外,从容赴刑,显然是事前就已经知道得很清楚了。

户部,自从下朝之后,毛青云就坐立难安,几次想派人进宫通知淑妃娘娘,可又担心被皇帝知道更生气。犹豫间,下面的官员进来禀告,说是荣亲王拿着圣旨过来了。

毛青云赶紧收拾好纷乱的心情,到前厅去迎接周嘉荣。

“臣见过荣亲王殿下。”

周嘉荣摆手:“毛尚书免礼,父皇已经下旨派我南下抗洪救灾了,命户部派一擅长算术之人随我南下记账,另外,户部准备好五十万两赈灾银子,明日我就要出发了。”

毛青云愣了一下,苦笑道:“荣亲王殿下

非是臣不愿,实在是国库紧张,一时之间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你看能不能宽限些时日?臣一定将银子凑齐,分文不少。”

周嘉荣讥诮地看着他:“我是等得起,毛尚书觉得江南的百姓等得起吗?”

这老东西,还在跟他推诿搪塞。国库就是再紧张,堂堂大齐也没道理连五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啊。

毛青云一脸为难的样子:“殿下所言甚是有道理,小人一定尽量,但不敢保证在今日就能凑齐银子。”

周嘉荣懒得跟他废话,直接将圣旨塞到了他手里,声音仍旧温和,但说出来的话却不是那么中听:“毛尚书,你莫非是想抗旨?”

抗旨这顶帽子压下来,谁顶得住!毛青云连忙诚惶诚恐地表示:“臣不敢,臣遵旨。不知荣亲王想选谁随你南下?”

周嘉荣也不知道选谁,他对户部的官员并不熟悉,也信不过毛青云,不打算让他举荐,琢磨了片刻道:“将三品以下的官员都叫过来,我看看!”

毛青云连忙吩咐人照办。

不一会儿,户部三品以下,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都聚在大厅中。

周嘉荣挨个扫过去,最前面的几个看官袍是四品的官员,依次往后是五品、六品……

最后周嘉荣的目光落到了倒数第二排一个官员身上,别的官员要么是用热切的目光望着周嘉荣,要么腰都快压道膝盖了,生怕周嘉荣点了他们的名。

与这些人形成鲜明对比的倒数第二排那个灰衣官员,他年约三十来岁,安安静静地站在那,既没有像有的人那么恐惧排斥去江南受苦,也没不积极,颇有些置身事外的样子。

“你叫什么名字?”周嘉荣走到他身边问道。

男子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周嘉荣是在叫他,连忙道:“臣度支科主事曹裕。”

度支科是专门负责夏税、秋粮、运输、赏赐、俸禄、地方留下的税粮计算的,巧了。

周嘉荣上下打量他一番,笑道:“把手伸出来!”

曹裕不解地伸出双手,平摊在周嘉荣面前。

这双手很白,一看就是没看过粗活重活的,不过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上有些细细的茧子,不知道是写字还是拨算盘弄的。

周嘉荣背着双手问他:“六十八加七十九减一百零二再加三百四十六等于多少?”

曹裕很快便报出了答案:“三百九十一。”

周嘉荣回头问毛青云:“毛尚书,可是这个答案?”

毛青云还犹豫了一下才道:“是这个数字没错。”

周嘉荣满意地点头:“好了,就是你了,回去准备一下,明日随我南下公干。五更在城门口集合,过时不侯!”

说罢就大踏步走了,也完全没问曹裕的身份家庭背景愿不愿意等等。

选人这么随便粗暴,真的可以吗?

毛青云皱起了眉头,顿了片刻,挥手让其他人都下去,只单独留下了曹裕。

时间紧迫,离开户部后,周嘉荣又快速去了工部。

工部尚书孔祥胜热情地接待了他。

周嘉荣跟他没打过什么交道,也没任何私怨,大家公事公办。

“孔尚书,是这样的,父皇让我从工部挑选一人随我去江南。你将工部官员的名册拿过来,让我挑一挑,全部都要拿过来。此外,工部应该有过去治水的记载吧,若是有副本,借我一份在路上打发时间可否?”

听完周嘉荣的来意,孔祥胜很配合,当即让人先将名册送了过来,又派人去整理前些年工部抗灾的记载,不是很机密必须存档的,他都送到了周嘉荣面前。

周嘉荣谢过他,从中挑选了两份资料,其中就包括兴德二年两湖洪灾的治理记载,然后看起工部官员的名册。

他挨个翻过,从头到尾,一直翻到最后一页,也不见姓常的官员。

莫非那人已经离开了工部?

周嘉荣放下册子,皱眉道:“孔尚书,听说兴德二年,工部出了一名姓常的治水高手,大人可知此人的去向?”

兴德二年,孔祥胜还不在工部呢。他让周嘉荣稍等一会儿,叫来工部资格最老的一名下级官员道:“老许,听说兴德二年咱们工部出了一名治水的高手,荣亲王想见见他,你可还记得这个人?”

老许听到这话,脸上浮现出为难的神色,怔了怔,吞吞吐吐地说:“他……他在后厨帮忙,就是林瘸子啊!”

别说周嘉荣了,就是孔祥胜也愣了一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没搞错?”

老许硬着头皮道:“没错,就是他,常林。他二十年前受伤瘸了腿,在家里修养了小半年,回来后,因为腿不利索,后来就被赶到了厨房。”

孔祥胜多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这里面有猫腻呢。

常林这样受过皇帝褒奖的年轻人,前途无量才是,哪怕腿受了伤,他也到底是工部的官员,可以做些文职类的工作,也不至于跑去厨房啊。定然是得罪了人,就是不知道他得罪的是谁。

孔祥胜看了一眼周嘉荣,当着他的面不好问个清楚。

周嘉荣也想到了这点,他装作没看到孔祥胜的欲言又止,站起来道:“在后厨啊,劳烦老许你带我们去看看。”

老许连忙应声,带着周嘉荣和孔祥胜去了后厨。

天底下大部分的厨房都这样,阴暗潮湿又闷热,还没走进去,便感觉到了热气扑面而来。

怕冒犯到周嘉荣,孔祥胜连忙道:“殿下,臣让老许进去将常林叫出来吧。”

“不用,我们进去看看。”周嘉荣不顾孔祥胜的劝阻,踏进了厨房。

厨房采光不好,光线比较暗,灶台上烧着旺盛的大火,一个光着膀子的男人大力搅动着铲子,额头上、肌肤上全是汗水,听到脚步声,他扯着嗓子喊道:“将炒好的菜端出去吧,不要偷懒。”

过了一会儿,没有动静。

他正想发火,就见正在烧火的小徒弟紧张地擦了擦汗,指着他后面,一副吓得不轻的模样。

常林扭头,一眼便认出了孔祥胜。

开始他也很紧张,但很快冷静下来,扯下搭在肩上擦汗的布,冲孔祥胜行礼道:“孔大人,厨房闷热味道大,您过来有什么吩咐吗?”

孔祥胜下意识地看向了周嘉荣。

就这一眼,常林便明白了,要找他的是面前这个身着蟒袍的年轻人,蟒袍……常林心脏突突突地跳了起来,脸色发白,额头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地往下滚,不知道怎么怎么又得罪了贵人,还是身份如此尊贵的皇亲国戚。

谁料周嘉荣开口却让他吓了一跳。

“常林,你可愿意随我去江南抗洪救灾?”

常林吓了一跳,猛地抬头,瞪大双眼,不可置信地看着他,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我……您是说小人吗?小人可以吗?”

周嘉荣扬了扬手里那份当年常林在两湖修筑防洪工事的记录:“如果你还是这个常林的话!”

常林心潮澎湃,无法言说的感动,激动,难以置信涌上心头,他等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都已经绝望了,以为自己这辈子只能拿起铲子,忘掉前半生所学和毕生的抱负了,没想到事隔二十年,他竟然还有一次机会。

生怕周嘉荣反悔,常林连连点头:“小人可以的,小人可以的,多谢殿下大恩!”

周嘉荣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回去收拾几件衣服,明早五更天在城门口会合出发。”

“多谢殿下,多谢殿下……”

“师傅,锅里烧糊了……”小徒弟忍了又忍,实在是烧糊的味道太明显了,怕祸烧穿,不得不开口提醒道。

常林这才记起,他现在还是工部后厨的厨子呢,赶紧跑过去搅动铲子,可已经晚了,翻上来的东西黑乎乎的。

他懊恼地拍了拍额头,让小徒弟灭火,又赶紧将锅里的东西铲到盆里。

周嘉荣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道:“孔尚书,抱歉,毁了你们的午饭,这样吧,一会儿我让人从飘香楼给大家送一份席面过来,以表歉意。”

孔祥胜摆手拒绝:“多谢殿下好意,不必了。只是锅底的菜糊了而已,将这些挑出来,余下的还可以吃呢。不能浪费,江南还有许多百姓在挨饿,咱们有得吃就不错了。”

不管他是做样子还是真心实意说这话,这种态度就值得提倡。

周嘉荣笑道:“如此,我就不跟孔大人客气了。他日等常林立了功回京再请大家一顿,以表歉意如何?”

常林连忙感激地说:“当如此,当如此……”

不管怎么说,今天也是他失职,殿下这番话正好帮他解了围。他日,若还能回到工部继续做事,请一顿饭也就拉近他跟同僚们关系的好办法。

孔祥胜也听出来了,周嘉荣是有意抬举常林,笑道:“那我们就等老常你这顿饭了。”

一个玩笑化解了这个尴尬,周嘉荣叮嘱了常林几句后,也没多问他当初为何会到厨房上做事,便转身走了。现在当务之急是去江南救灾,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而且他的时间很赶,明天便要出发去江南了,这一去只怕得好几个月,必须得陪母妃说说话,跟她说一声。

进宫后,穆贵妃听说周嘉荣要去江南救灾,很不情愿,担忧得很,可看圣旨都下了,儿子心意已决,徐嬷嬷又在一边劝慰,只得含泪答应。不过周嘉荣出宫时,她还是不放心,担心他在江南吃不上饭,将自己的私房一股脑儿地往周嘉荣怀里塞,让他带去花,不要亏了自己。

周嘉荣哭笑不得,亏也不可能亏他啊。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都是母亲的心意,他不拿着母亲更不安。

收下了东西,趁着穆贵妃又去翻箱倒柜的机会,周嘉荣将徐嬷嬷叫到一边低声吩咐道:“嬷嬷,我走后,若是宫里形势不对,有什么异常的,你就让母妃去顶撞父皇,惹怒父皇,父皇定然会下旨禁母妃的足。”

皇帝惩罚妃子的手段不外乎就那么几种,禁足、罚月例、刻意冷落,只要不涉及很严重的问题,不可能对妃子动刑的。

禁了足,别的妃嫔不能到秋水宫串门,母妃也不能出去,即便宫里有什么是是非非,也不会将她卷进去。不然她母妃这么单纯,被人利用了都不知道。

徐嬷嬷明白他的意思,轻轻点头:“殿下放心,老奴知道了,老奴会替殿下看好娘娘的,殿下多保重,娘娘和老奴都在等着殿下回来!”

“哎呀,嬷嬷,去年本宫生辰皇后娘娘送的那支人参呢?你帮我找一找。”穆贵妃在内室着急地喊道。

徐嬷嬷冲周嘉荣笑了笑,赶紧进屋去帮忙。

过了一会儿,穆贵妃捧着三个匣子出来,交给柴顺:“这些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参,关键时候可以续命的好东西,都给你们家殿下带着,好生照顾他。”

“娘娘放心。”柴顺赶紧接过了匣子。

周嘉荣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便在宫中久留,他上前用力抱了一下穆贵妃:“母妃多保重,等儿臣回来。”

说完大步跨出了秋水宫,头也不回地走了。

穆贵妃扶着门框,默默垂泪,在心里祈求佛祖保佑她儿平安归来。

回到府中,周嘉荣让柴顺去收拾要带东西,然后叫来刘青商量带哪些随从侍卫。

虽然兴德帝会派兵保护他和这五十万两银子南下,可孔京到底不是自己的亲信,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人。

刘青琢磨了一下,拟出了一张五十人的单子,都是府上经过考验,值得信任,功夫又不错的侍卫。

周嘉荣想到这次去江南,要办的事很多,多带几个人是很有必要的,便准了。

刘青派人通知这些人做好准备,明日上路。接着又派人去户部催银子。

五十万两赈灾银子到天黑户部方才送过来,清点无误后,周嘉荣让人收了起来,又见了接到圣旨上门拜访的孔京,一直忙活到半夜。

次日城门一开,周嘉荣便带着队伍出了城,直奔江南。

六月二十九日,远在苏州府的中山王也接到了消息。

看到毛青云信上说,江南有灾民去京城告御状后,他吓得直接从椅子上摔了下去。

韩方吓了一跳,赶紧将他扶了起来:“殿下,您没事吧?可是毛大人说了什么?”

中山王摆了摆手,咽咽口水,接着往下看,等看到第二页毛尚书说兴德帝派了荣亲王南下赈灾,肯定还有关于他的圣旨时,他顿时淡定了下来,将信递给韩方,呼出一口气道:“虚惊一场!”

韩方看后却不冷静了:“殿下,这……江南的事惊动了陛下,这……咱们要不要想办法弄一弄,至少不能让三殿下抓到把柄。”

中山王想了一会儿道:“你通知下去,明日起粥施多一些,让那些商贾见好就收,粮食不准涨价了。”

韩方连忙点头:“是,殿下,只是荣亲王那边……”

见他还是皱着眉头,中山王觉得他实在是太杞人忧天:“不用担心,来的是我三哥,他跟我关系好着呢,况且你这不是去收尾了吗?做好看点。若是大哥来我还要担心,三哥自己人,没事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