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75章 075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75章 075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8-30 04:23:17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天下赋税三分之一出自江南, 江南富甲天下,藏富于民,短短三天时间, 朝廷要立功德碑的消息传出去后,陆续有上百名富商豪绅陆续主动到府衙捐款捐物,一车车的银子、布匹、粮食运入府库。

曹裕忙得脚不沾地,这几天吃住都在府库, 一天十二个时辰盯梢, 唯恐出了纰漏。事后统计,这次获得捐赠物资共计白银五十六万两,布两千匹, 粮食四千石, 比周嘉荣南下时朝廷拨的款都还多。

有了这么大批物资, 后续修筑工事, 救济灾民就不缺钱了。

收了银子当然要办事,周嘉荣一面催促工匠连转轴,按照捐赠物资的多少排名, 从上到下,从左往右, 依次将这些善人的名字记上去, 争取在他离开之前将这件事办妥。

此外, 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便是这批物资的去向急需处理。扣除一部分给常林和向善修葺河堤大坝后, 余下的银钱粮布, 周嘉荣根据各县的受灾情况分配, 安排士兵衙役押送去各县。

为了避免他走后无人监督, 出现贪污赈灾银子的情况, 周嘉荣将收到的善款以及这些钱的去向通通记在白纸上,张贴在各府县,朝廷收了哪些善人多少物资,用到了哪里,每个府县分到了多少物资,都有迹可查。这样即便个别官员生出了歪心思,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不然很容易被人发现。

这种朝廷对外向百姓公布账目的事还是破天荒第一遭。

苏州府的百姓见了啧啧称奇,不多时,谁家捐了多少银子,这些银子用到哪儿去了,便人尽皆知了。

掏了钱的富商豪绅们也很满意,做好事留名了,如今全江南的老百姓谁不知道他们慷慨解囊了?出门左邻右舍,路上偶遇个面熟的百姓见了他们无不恭敬地喊一声某某大善人,真是太有面子了。

江南多水患,以往他们也不是没做过好事,但这么有面子还是头一次。

尤其是刘老爷,虽家里资财颇多,在本地也有些声望,可到底是一介商贾,比不得做官的和读书人。

但这回不一样啊,谁都知道他们家捐了不少银子,荣亲王还亲笔手书,给他家送牌匾,若是有朝一日荣亲王荣登大宝,那他们家这块牌匾可是御赐之物,意义非同凡响,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都不为过。如今就时常有不少文人旧友听说了此事,特意到刘府,想一瞻这块牌匾的光彩。

对于这种扬名的事,刘老爷自是不会拦着。他甚至美滋滋地将这块牌匾挂在了外院待客的厅堂内,每日亲自擦拭一遍,不假手他人,但凡有来客请求瞻仰这块牌匾,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一律茶水糕点热心相待,引得他家门庭若市,不少读书人回去后还就此做了诗传诵,让刘家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因此,刘老爷对带着他们刘家无上荣光的周嘉荣极为感激和推崇。

他觉得荣亲王这人又仗义又爱民,心胸宽阔,行事通透,举止有度。特别想给他做点什么,可又不知道荣亲王的喜好,贸然送礼若是犯了对方的忌讳,岂不是弄巧成拙?

拿不定主意,他便询问纪天明:“天明,听说荣亲王过阵子便要回京了。他此次来江南斩贪官,救济灾民,踏遍了江南三府十四县,百姓们对其感激不尽。有感于荣亲王的恩德,我与苗老爷他们几个商量,想送荣亲王一些礼物践行,你意下如何?”

感激固然有,刘老爷只怕还是想借机跟荣亲王府扯上关系,送礼这种事嘛,有了第一回就能有第二回。

纪天明心里门清,刘老爷他们想攀附殿下,殿下也需要更多的支持,这本来就是一件双赢的事。

“刘叔言之有理,不知刘叔想送什么?”纪天明问道。

这可难住了刘老爷,他揪着胡子说:“这,实不相瞒,我也为这个发愁,酒色财气,男人所爱,□□亲王到了咱们苏州府整日忙着赈灾,从未出过门玩耍,上次来了府中做客,也没多看那些歌伎一眼,送女人荣亲王可能看不上,想来想去,送些风雅的古玩字画如何?”

字画古玩乃是风雅之物,以后说不定还是一桩美谈,这种礼物不管对方喜不喜欢,总不容易出错。

但纪天明却反对:“不妥,刘叔,你送荣亲王必然是送价值连城的字画。荣亲王一到江南便斩了柯自清等人,严令随行人员不得收礼,他若接了这东西,如何说得清?依我看,这礼物送出去他肯定会退回来的。”

刘老爷想了想说:“你说得也有道理,这送女人不行,字画古玩也不可,那到底送什么好呢?”

偏偏这荣亲王身份尊贵,要什么有什么,这可难住了他。

纪天明垂下眼眸,轻声道:“荣亲王不是给大家立了功德碑吗?但依我看,功德碑上第一个该刻的名字当是荣亲王。”

刘老爷激动得一拍手,赞道:“还是天明你有想法,这主意甚好。只是,功德碑是荣亲王在立,咱们提出将他刻在上面,他恐怕不会答应,要不咱们召集百姓请愿……对了,荣亲王给咱们立功德碑,咱们江南百姓给他立生祠啊,殿下之恩,于灾民而言,如同再造,当得起立祠!”

生祠多是为了纪念有德政,造福百姓的官员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平日里能享百姓的香火祭祀。

荣亲王此次到江南可不就造福了百姓,救万民于水火中,当得起立生祠。越想刘老爷越觉得这个主意甚妙,高兴地说:“我这就让人请苗老爷他们几位过来商议此事。”

苗老爷几个听说了这事后也大为赞成,并且豪气地表示:“我出五千两银子,一定要将荣亲王殿下的生祠建得大气磅礴,风风光光的,成为咱们江南第一祠。”

其他几个老爷闻言也不甘人后:“我家里生意受到了一些影响,我出三千两银子!”

“那我跟苗老爷一样吧,也出五千两银子!”

“荣亲王大义,为救灾鞠躬尽瘁,我等甚是佩服,我愿出八千两银子!”

……

短短几息时间,在场诸位老爷都表了态,最少的都出两千两银子,最多的出一万两,几个老爷出的银子加起来都好几万两了。而且还只是眼前这几位富商,等此事传了出去,恐怕其他富商豪绅,甚至是官员百姓都会趋之若鹜,主动大笔地掏银子,尽可能地将给荣亲王的生祠建得富丽堂皇,有多大建多大,恐怕塑金身、侵占百姓田地的事都做得出来。

但这可违背了纪天明的初衷。

他提这个是为了顺势给荣亲王造势,武亲王有战功傍身赢得了京城和西北百姓的赞誉,荣亲王在江南也得百姓自愿立祠纪念!而且祠堂立在苏州府,人来人往,学子官员行商来了之后,只要一看便会知道他们家殿下在江南的事迹,等这些事传遍天下之后,他们家殿下也就有了美名!

而美名能影响朝中一部分中立的官员,尤其是江南籍贯的文官,他们听了老家父老乡亲对荣亲王的推崇和感激,心里多少也会对荣亲王生出好感。不要小瞧这些好感,也许关键时刻,站出来替殿下说话的便会是这些有气节的文官。

他提这个建议是为了给荣亲王拉民间和文官好感的,而不是劳民伤财,来折腾百姓的,也不是给这些富商豪绅媚上的。

若是让刘老爷他们这么搞,最后的生祠只怕得花好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两白银,好几年才能修成,达不到他尽快为他们家殿下扬名的目的,反而会害了他家殿下。若是被严肃的言官知晓,定然会在朝堂上参奏他们家殿下一本,反倒适得其反。

所以在他们越说越离谱之前,纪天明连忙站出来劝阻:“诸位老爷,如此大张旗鼓怕是不妥。江南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咱们拿这么多银子,耗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去给荣亲王修生祠,虽是为了表达咱们的感激之情,可外人不知啊,恐还会觉得咱们为了巴结荣亲王不择手段。而且荣亲王素来爱民,不喜折腾和排场,他若是知道咱们费了这么大的劲儿给他建生祠,定然不悦,定然会让人拆了祠堂。咱们此举,本是好心,最后反倒是两面不讨好,这又何必呢!”

这还真有可能。

众人面面相觑。

苗老爷扫兴地说:“纪掌柜,那依你这么说,生祠咱们不建了,那送什么?”

纪天明含笑道:“苗老爷,生祠可建,但不能这样劳民伤财,咱们修个城外土地庙大小的祠堂,塑个泥身即可,不必铺张浪费。而且这样也能尽快完工,赶在荣亲王离开之前建成。”

城外土地庙是座野庙,就一间屋,破破烂烂的,只有一尊泥塑彩绘的土地爷神像,如今已经斑驳不堪了。那庙平时也没多少人去祭拜,成为了不少乞丐的家。

建这样,未免太寒碜了,不过纪天明最后一句话说得有道理,建简单点,可以在荣亲王离开江南之前建好,太复杂还不知道要建多久呢。

刘老爷将众人的表情纳入眼底,拍板道:“就依天明所说的建,不过不能建茅草屋,建个砖瓦房,一间屋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争取在荣亲王离京之前建好,神像……就用泥塑的吧。”

现在雕刻也来不及了,只能将就。

这样的房子,苗老爷有些嫌弃:“建这样,别人还以为咱们抠门掏不起银子呢!”

纪天明知道他心里不痛快,笑道:“苗老爷,咱们表达感激的方式有很多种,最真诚的莫过于亲力亲为,我提议,咱们亲自去挖地基,以表诚意。大家有木材的出木材,有砖瓦的出砖瓦,有力气的出力气,如何?”

刘老爷第一个捧场:“我同意,天明说得对,荣亲王何等尊贵的身份,什么样的好东西没见过,咱们建得再富丽堂皇能比得上……最要紧的是咱们的一片心意!”

这话好像挺有道理的,苗老爷语气稍缓:“既然刘老爷你都这么说了,荣亲王最欣赏你,那咱们也听你的。”

众人商量好后决定生祠就建在功德碑旁边,也就是入城左侧的空地上,刘老爷出钱买了三分地,建个小小的生祠足够了。

这个消息传出后,果然不少百姓踊跃加入了进来,家里没钱的,搬几块砖,捡些石头送来,力气大的上山砍树从几十里外送过来,甚至连泥塑的匠人都听说是给荣亲王塑泥身时都表示不要钱,自己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

不到两天,城外就堆满了建生祠的材料。纪天明只得站出来阻止大家,让大家别再送来了,还专门派了一个人守在那里说明此事。既不能出物,那便出劳力吧,热心的灾民自愿过来帮忙建生祠。

这次纪天明倒是没拦着,还让人准备了茶水和烧饼、窝窝头之类的食物,提供给干活的灾民。

他们虽然有意瞒着周嘉荣,可这么多的人参与,还是很快就走漏了风声。

刘青向周嘉荣汇报了此事。

周嘉荣听完后把纪天明叫来询问。

纪天明如实交代:“其实这是属下刻意引导刘老爷所致……”

他将那日的情形还有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周嘉荣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你盯着,只建这一座,不要再弄了,不可废太多银子,驱使太多百姓。”

“殿下放心,属下全程盯着,不会出格的。”纪天明承诺道。

周嘉荣没再就这事多说什么,纪天明这么做也是为了他好,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他没有阻止的道理。武亲王杀良冒功都能极尽吹嘘,他实实在在做了事为何不能说?

比起建生祠这样的小事,周嘉荣更关心另外一件事:“如今已是九月了,天气转凉,今年西北气候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去年匈奴人南下烧杀劫掠获得了不少好处,我担心今年他们会故技重施,边关若是再起战事,只怕情况会更糟。天明,江南这边的商队不少南来北往,若是有去西北的,你派人盯着,有什么情况及时通知我。”

纪天明知道此事的严重性。朝堂和百姓都以为去年匈奴被武亲王给打怕了,今年可安枕无忧,殊不知,匈奴人根本没多少损失,今年保不齐会卷土重来,这于大齐而言,无疑是场巨大的灾难。

“殿下,属下派人组一支商队,远赴西北一是行商赚钱,二则打探消息,殿下以为何?”

周嘉荣自然赞同:“你若派信得过的人去自是更好。”

他不能事事依靠穆家的信息,纪天明此举正好弥补了他在西北消息缺失的问题。

纪天明说:“那属下回去后便采购一些匈奴人喜欢的绢丝绸缎、茶叶、瓷器、盐等物,组成一支商队,尽快赶赴西北。”

“好,辛苦你了。”周嘉荣点头道。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纪天明才离开。

他一出了府衙,刘老爷便将他请了过去:“天明,衙门的人将你叫过去做什么?”

纪天明半真半假地说:“刘叔,是朝廷听说了咱们做的事,叫我过去问个话,荣亲王发话了,既然我们已经建了,那便算了,仅此一例,以后不得再建,并让我们一切从简!”

“好,幸亏当初听你的了。”刘老爷庆幸地说。转而又高兴了起来,仅此一例,那他们这个祠堂就是独一份的了,一定要好好建,哪怕小,建得简单,也要让荣亲王看到他们的诚意。

一晃七八日过去了,期间孙公公催促了好几次,功德碑总算是完工了。

周嘉荣带着人亲自将碑立了起来,此碑算不得雄伟壮观,只有一丈高,半丈宽,通体黑色,碑文上方第一排是三个虬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功德碑”,下面还有一行字说明情况:兴德二十五年夏,江南连下四十五天大雨,太湖决堤,千里良田化为汪洋沼泽,百姓流离失所,城内外乡绅富户捐献白银五十六万两,布两千匹,粮四千石,协助朝廷赈灾,特立此碑,感念先辈恩德,勉励后人,饮水思源,弘扬善德!

接下来是一行行的名字,有熟悉的也有不认识的,每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份善举!

鞭炮声响起,碑成!

与功德碑相邻的是一座极小的生祠,占地七八个平方,只有北面一面墙,其他三面都是敞开的,没有墙,祠堂中央立着一尊泥像,跟周嘉荣有四五分相似。

建成这样是纪天明的意思,刘老爷他们其实都想多掏点银子弄好一些,是纪天明坚持这样就够了。

孙公公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百姓,看完了功德碑,又去生祠前磕头上香,本来还很好奇的,但看到生祠的规模后,他沉默了。这样小的生祠尚不及老家族人给他立的生祠,未免太简陋了,若是旁人不说,他绝对想不到这是荣亲王的生祠。不过生祠虽小,但来往祭拜的百姓却非常多,络绎不绝,而且还排起了队。

相较于孙公公的不满,周嘉荣对这个祠堂倒是很满意。这样小,既达成了目的,又不用浪费人力物力,很好。

功德碑竣工之后,回京的日期也到了。

次日,周嘉荣一行带着中山王出城回京。

到底要回京城了,这次周嘉荣没再关着中山王。

中山王换回了锦衣华服,看也不看周嘉荣一眼径自上了马车。现在知道怕了,晚了!他被关这两个月的账迟早要算。

队伍出了苏州城,城外人头攒动,全是来送行的百姓,将官道两旁挤得水泄不通,送行的队伍一直蔓延到道路的尽头。刘青估摸着有数万人之众,带头的是地方官员和乡绅富商们。

徐达站了出来,拱手行礼道:“今日臣代表江南百姓送别殿下,愿殿下一路安康!”

人群中传来此起彼伏的“荣亲王”,有感性的百姓还当场落泪。

其场面完全不输当初武亲王回京时的规模,甚至比之更甚。尤其是孙承罡很清楚,为了给武亲王造势,当初能来那么多百姓,陛下私底下还做了些手脚。

但现在这些灾民可是自发送行,那每一张朴实的脸上都写满了不舍,有些灾民的鞋子都湿了,全是泥,还有些头上都顶着露珠,显然是从比较远的地方特意赶来送行的。

队伍里同样震惊的还有中山王。

他听到一声高过一声的“荣亲王”三个字,厌恶地放下了帘子,嘟囔道:“什么嘛,这些老百姓真是没眼光,不过喝了几碗粥而已,就对他感恩戴德的,一群没见识的乡巴佬。”

一旁的韩方听到这话,没有作声。

中山王被关押的这段时间,他们这些中山王的亲卫先是被抓起来关了一阵子,然后被周嘉荣物尽其用,指派到湖边跟着常林治水。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常林此人性子跟荣亲王很像,做事认真,从不讲派头,天天跟衙役灾民匠人同吃同住。他们去了自然也没什么特殊待遇,天天分到湖边干活,挖渠放水抗沙袋筑堤,什么样的苦头都吃了。

刚开始韩方他们非常不习惯,也生过反抗的心思,但他们的武器被没收了,又只有几十个人,面对几万灾民,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只能老老实实干活。同出同进相互协作,时日一长,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生出几分感情,更何况这些灾民是如此的质朴纯真,他们所求也不过是活下去罢了。

韩方他们这些做侍卫的出身都很寻常,小时候也吃过穷的苦头,只是过了几年好日子渐渐忘了那些贫苦艰难的岁月罢了。这段干活的日子让他们回想起了过去的艰难,对灾民也渐渐生出了同情之心。

从而意识到他们当初错得有多离谱。

中山王不知道韩方的心理变化,气闷地吐了口气,拿过茶杯喝了一口水,很想不去关注外面这些百姓的叫喊声,可那一声声真切的呼唤,无孔不入,窜入他的耳朵里。

“吵死了,烦死了!”中山王暴躁地放下茶杯。

韩方垂下眼睑,握紧了双手,轻声道:“殿下,此事是我们错了!”

中山王正处于愤怒和焦躁中,听到这话火冒三丈:“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韩方知道说了这些话很可能会遭到中山王的厌弃,但还是开了口:“殿下,他们都是大齐的子民,您是君,他们是臣民,也是您的子民,您不该罔顾一己私利,置百姓生死不顾。小人有罪,当初该劝诫殿下,而……”

“闭嘴!”中山王气得暴跳如雷,指着韩方的鼻子,“周嘉荣到底给你灌了什么**汤,不过短短两个月,你就向着他了!”

韩方举起自己满是伤口和茧子的手,摊在中山王面前:“殿下,小人已经交代过,荣亲王将小人们送去修筑堤坝,小人这双手做不得假。此事,是我们错了,百姓们心里都有一杆称,谁对他们好,谁为他们奔走劳累,殚精竭虑,他们都知道。外面江南百姓的呼声便是最好的证明……”

“住嘴,滚,给我滚,不要再出现在我面前!”中山王愤怒地打断了韩方。

韩方这话对他而言无异于是一种背叛。

韩方苦笑了一下,失魂落魄地出了马车。自古忠言逆耳,但他从小蒙受殿下青睐,随侍左右,是因为殿下,他才有了今天,所以这些话哪怕再不中听,他也要如实说!

车队后面的这段小插曲,周嘉荣完全不知道。

他下车扶起了徐达,跟刘老爷他们作别,又请百姓们都回去。

但没有一个人答应,眼看时辰不早了,这么长的队伍都还在等着他,周嘉荣只能上了马车,继续前行。

队伍离开了苏州城,沿着官道,一路向北,后面的老百姓依依不舍地跟着,十里相送,久久不肯离开,哪怕刘青他们已经劝了好几次,不少人还是跟在车后。

周嘉荣坐在马车里,感慨地说:“孙公公,这些老百姓是不是天底下最质朴,最单纯的人?他们此生所求,不过是有衣穿,有粮吃,不要饿肚子罢了,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却很艰难。”

天灾**战争,几年来一次,甚至更频繁。仅仅一场洪水、一场地震、一场旱灾又或是一场战争,就可以摧毁百姓平静的生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每时每刻,这片土地上都有无数的悲欢离合。

周嘉荣这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廖绮兰描述的那个美好的世界,人人衣食无缺,有学可上,太平安稳,还有种种神奇之物。

他原是将信将疑的,可土豆的出现无疑说明了这些人确实比他们大齐懂得多,用廖绮兰的话来说,就是先进发达。

“殿下宅心仁厚,心系百姓,乃是江南黎民百姓之福啊!”孙承罡看着窗外,缓缓笑道。

周嘉荣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这个老狐狸心思比孔京和吕磊之流深多了。

他扯了扯嘴角,笑道:“孙公公谬赞了,不过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父皇信赖我,将如此重要的事交给我,我不能让父皇失望,让黎民百姓失望。”

孙承罡对他这番表忠心的话不置可否,只是笑呵呵地说:“殿下才思敏捷,赈灾有功,陛下一直挂念着您,特遣老奴过来接殿下!”

这话也就听听,周嘉荣笑了笑,顺势转开了话题。

走到下午,车队行出了二十几里,沿途送行的百姓才逐渐停了下来,目送他们离开。

出了苏州府之后,队伍沿着官道,一路北上,周嘉荣心里惦记着武亲王的事,孙公公急于回京复命,队伍里两个最有权势的人都急着赶路,所以除了在驿站稍作休息,换马换水外,他们几乎一路不停。几百人的队伍,只花了七八天便进入了京城地界。

江南赈灾之事早已经在京中传开。

护国公知道周嘉荣在江南所做的事后很是欣慰:“殿下心怀百姓,又不缺雷霆手段,堪当大任!”

他也不用担心他若是死了之后,无人再护佑女儿外孙了。

穆兆星叹了口气:“殿下英明神武,确乃我穆家之幸。只是,殿下赈灾的事迹广为流传,大出风头,从今往后只怕没人敢小瞧殿下了,武亲王恐怕也会视殿下为平生大敌。”

周嘉荣已经冒了头,没办法再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了。

而陛下又偏向武亲王。

护国公听了之后,轻嗤一声:“周平正小儿,心怀不轨,阴险歹毒,心狠手辣,为权势不择手段,岂可与荣亲王相比!”

他极为看不上武亲王,直呼其名。

穆兆星知道祖父的脾气,干脆略过这一茬道:“武亲王暂且不提,殿下去苏州府就绑了中山王,回京之后,淑妃和毛尚书定然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就此做文章。”

毛青云也就罢了,朝堂之上,他们可以应付,中山王干的荒唐事又不是没人知道!

可淑妃在后宫,若是在陛下面前上些眼药,陛下本就偏心,怕是对荣亲王不利。

护国公不耐烦应付这些哭哭啼啼的女人,皱眉道:“陛下……哎,不是还有你姑母吗?她以前在家就牙尖嘴利,谁都不让,让她去应付淑妃吧!”

穆兆星想了想穆贵妃平日里的作风,这种情况还真得姑母出面。毕竟淑妃若是撒泼,他们这些外臣,三殿下这个晚辈都不方便站出来劝阻。

“孙儿明白了,孙儿让人从宫中捎封信。”穆兆星道。

护国公了解自己的女儿,单纯骄纵一根筋,对她有些话不能直说,得用委婉的法子。

“你就让人说殿下在江南吃了多少苦头等等就行了,其他的不要告诉娘娘。”

穆贵妃本来就心疼儿子,把唯一的儿子当眼珠子一样疼爱。这次听说他吃了这么多苦头,只怕在宫中就要哭鼻子了,届时若是淑妃发难,穆贵妃肯定会跳出来的。

她位份比淑妃高,又是个护崽的母亲,即便有些过分的举动,旁人也不好说什么,陛下那边顶多禁足就是。

宫里,淑妃也惦记着这件事。

毛尚书不方便进后宫,便让妻子进宫见淑妃,将中山王的情况系数告知。

淑妃听说中山王被周嘉荣关了两个月,还被绑在苏州城门口让那些低贱的灾民围观扔石子,气得脸都青了:“好个老三,平日里一副好哥哥的模样,竟踩着我们家洪宇往上爬,这个账,一定要跟他算算!”

毛夫人叹道:“可不是,王爷是弟弟,比他年纪小,即便有什么做得不妥当的,他身为哥哥,好好教便是,哪有将弟弟绑起来,任凭灾民责骂扔东西的。还一下子将王爷关了两个月,可怜的王爷啊,何时吃过这种苦头,这回可真真是遭了大罪!”

淑妃听了眼泪直滚,她就这么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几岁的女儿,后半辈子都得靠这个儿子。这个周嘉荣,陛下还没立他做储君呢,他就如此飞扬跋扈,这么对洪宇,若哪天让他上去了,还能有他们母子的活路吗?

“哥哥怎么说?”淑妃娘娘擦了擦眼泪问道。

毛夫人叹道:“老爷说这次王爷在江南赈灾一事确实做得不好,等他回来之后,娘娘先带着王爷认错,别惹恼了陛下,然后再说其他的。届时,武亲王他们也会帮娘娘的。”

淑妃明白了,哥哥应该是跟武亲王达成了一致。

也是,这次老三如此对她的洪宇,两家已经结了仇,他们暂时无力对付穆家,拉一个武亲王,胜算要高很多,至于以后,那以后再说吧。

“既然武亲王站咱们这边了……那中宫那边……”淑妃指了指皇后的寝宫小声问道。

若是皇后也站在他们这边,那穆贵妃母子在这后宫中就孤掌难鸣了。

毛夫人盈盈一笑道:“娘娘不必担心,如今武亲王可是过继到了皇后娘娘膝下,皇后娘娘会帮谁这还用说吗?”

淑妃恍然,大笑起来:“是了,是这个道理,本宫怎么会问如此明显的问题。”

皇后娘娘如今跟武亲王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不向着武亲王还能向着老三不成?除非她傻了。

毛夫人跟着笑了起来:“所以啊,娘娘无需担忧,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咱们定然能让王爷无事。”

他们死揪着周嘉荣不放,拿中山王被哥哥囚禁说事,讨个说法出口气是其次,最要紧的还是想保住中山王,让陛下看在其吃了这么多苦头的份上,从轻处罚。

淑妃点头:“本宫知道该怎么做了,嫂子回去转告哥哥,让他放心。明日车队就要进京了吧,陛下打算去城门口迎接荣亲王,本宫也请跟着去。”

等送走了毛夫人后,她让厨房准备了兴德帝喜欢的甜品,然后提着去勤政殿求见兴德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