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其他 >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 第97章 097

炮灰皇子看见弹幕后 第97章 097

作者:红叶似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09-16 17:01:03 来源:言情小说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蜀王趁机给兴德帝引荐了清风道人。

清风道人须发皆白, 白白的胡子有尺余长,本应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才对,但他的皮肤细腻紧致,气色极好, 光看脸, 说他只有一三十岁也有人信。

而且他一言一行, 都非常飘逸,仿佛自带仙气。

一见面,兴德帝便被他这世外高人的模样给震慑住了,上下打量着清风道人, 好奇地问:“不知道长今年高寿?”

清风道人轻轻捋着长长的白胡子, 笑道:“不敢, 贫道今年八十有余!”

这不是比他大了近一倍吗?八十多身体尚且如此强壮, 兴德帝心底一片火热, 激动地看着清风道人:“道长驻颜有术,可是有何妙方?”

清风道人手持拂尘,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陛下, 此乃贫道修习的秘法, 前些年不显,随着贫道道法日益高深,身体越来越轻盈, 隐隐有脱离凡尘俗世之感。”

这说得有些玄奥了, 兴德帝更感兴趣的是金丹:“道长, 可还有金丹?”

清风道人不急不缓地捋着胡须,淡定地说:“陛下,金丹乃是贫道花费了七七四十九天所炼制的,当时耗费了无数天才地宝, 才得了三枚,一枚给了有缘人,还有两枚贫道有感于蜀王殿下的仁慈之心,故而将金丹送予了他。”

也就是说现在没有了,但兴德帝毕竟不是蠢人,当初清风道人能炼,现在也能炼。他大方地说:“道长炼丹所需何物,你尽管列出来便是,自有人送到你跟前。”

“这……”清风道人一脸为难的样子,“贫道上次得金丹已是意外之喜,不知这次能够成功,贫道不敢给陛下保证!”

兴德帝不高兴了,世外高人又如何?他还是天子呢。

“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总能成功,道长需要什么但请吩咐。”

清风道人犹豫了一下,举着拂尘做了一个道礼:“陛下乃是万乘之尊,民心所向之所在,陛下安,天下安,能为陛下,为天下黎民做点事,是贫道之幸,贫道当竭尽所能!”

“好,好!”兴德帝这下开心了,干脆让人将勤政殿隔壁的永延殿清理出来,专门留给清风道人炼丹。

于是清风道人就这样在宫里住了下来。

起初,兴德帝对清风道人并不是那么信任。

但清风道人极为遵守清规道律,每日不是炼丹,便是打坐修炼,研习道法。吃穿用度上,极为节俭克制,每日只食两餐,不见荤腥,也不用宫人近身伺候。

兴德帝本来就对这个世外高人很好奇,时常去永延殿看清风道人炼丹修炼,自己也跟着研读道经。

清风道人还送了一枚护身符给他。

不知是受道法熏陶的缘故,还是清风道人这枚护身符起了作用,兴德帝逐渐很少做噩梦了。半夜不再经常被噩梦惊醒,他的睡眠也好了许多,人也跟着精神了一些。

经过此事,兴德帝对清风道人越发的信任,每日呆在永延殿的时间越来越多。

一十八天后,丹炉开了,五枚圆滚滚的金丹躺在偌大的丹炉中。

听闻消息,兴德帝惊诧不已,不是说要四十九天吗?

清风道人含笑解释:“陛下乃是真龙天子,有龙气护身。陛下时常来观贫道炼丹,龙气聚集,加快了成丹的速度,金丹数目也比往常多,一切全仰仗陛下。”

这记马屁拍得兴德帝通体舒坦,更重要的是他渴望已久的金丹来了,有了这金丹,他又可返老还童了。

不过兴德帝还没冲晕头,先让宫人服用了半粒金丹,见宫人服下后精神倍增,这才跟着服用。

当天,兴德帝又开始生龙活虎起来。

只是幸福的日子没维持多久,几天后,金丹服用完,兴德帝又变回了萎靡不振的状态。而且他对金丹的心理依赖更严重了,尝过了健康强壮年轻的滋味,再回到从前,太难忍受了。

为了快速炼好丹,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了永延殿,跟着清风道人炼丹修炼,连早朝都不怎么上了。

开始是两三日缺一次,后来发展到三五日不上朝,再到后来,十天八天也不上朝,偶尔上次朝,也是心急火燎的,唯恐耽误了炼丹大事。

朝臣们的折子堆积如山,迟迟等不到批复,只能不断地向孙承罡反映。

孙承罡也很无奈,陛下如今炼丹走火入魔,他也劝不动,多说几次,陛下就要赶他出去了。

可这么多的大事也不能不处理啊。

孙承罡只得硬着头皮再次去永延殿向兴德帝反映此事:“陛下,孔大人、万大人、蒋大人、朱大人、孟大任……等诸位大人正在勤政殿外求见。”

兴德帝正在打坐,极力感受清风道人所说的气,被打断很不高兴:“他们怎么又来了?”

孙承罡低着头说:“他们说今天一定要见到陛下,请陛下去见他们一面吧。”

他是劝不动了,希望朝臣们能劝通陛下。

兴德帝被扰得兴致全无,心烦意乱的,干脆起身去了勤政殿。

十几个一三品大员等候在殿外,兴德帝瞥了他们一记,大步走入殿内,才叫人将他们喊进来。

行完礼后,工部尚书孔祥胜问道:“陛下,微臣前日的折子陛下怎么看?”

陛下还没来得及看。兴德帝连折子的内容都不知道,自然没法回答孔祥胜,他不耐烦地问道:“还有吗?”

朱强站出来说:“陛下,关于在东南沿海一带剿匪清除海盗倭寇一事不宜再拖,应尽快责令地方官员带兵剿匪,清除隐患。”

“陛下,太子殿下如今已打到了肃州,过阵子便会班师回朝了,太子殿下的册封典礼也要提上日程了,礼部做了几个方案,请陛下定夺!”

……

每个大臣都有一大堆的事请皇帝拿主意,而且都不是小事。

兴德帝听得头大,摆手道:“朕知道了,朕会慢慢定夺,诸位爱卿回去忙吧,等朕拿好了主意再通知诸位。”

七天前,兴德帝也是这么说的,然后再也没消息了。

被放了好几次鸽子的大臣们学精了,好不容易逮着兴德帝,都不肯走。

兴德帝见没一个告退,大怒,拍着桌子问:“怎么,你们连朕的旨意都不听了,是想抗旨吗?”

群臣连忙下跪:“微臣不敢。”

只有一个人没跪,那便是孟御史。

孟御史站在殿内,直言道:“陛下近日受妖道蛊惑,沉迷黄老之术,不理朝政,置国事万民于不顾,传出去岂不贻笑大方。请陛下驱逐妖道,封了永延殿。”

“你说什么?”兴德帝气急,指着孟御史的鼻子,“休得胡说八道,孟御史对朕出言不逊,以下犯上,朕念你初犯,罚你闭门思过半年!”

这明显是不想见到孟御史,所以弄了这么个惩罚。

可孟御史素来以刚直不阿著称,根本不惧:“陛下,古往今来,什么长生不老之术,炼丹修道,不过都是旁门左道,骗人钱财罢了。这妖道蛊惑陛下,使陛下无心朝政,乃是全天下的罪人,当严惩,请陛下将他交给刑部大理寺审问。”

兴德帝以前虽算不上什么明君,但好歹还算勤勉,几乎天天上朝,处理朝政。

但自从那个清风道人进宫后,兴德帝整个人就放飞了,心里只有修道长生的念头,哪还有国事。

孟御史的话说出了在场不少大臣的心里话。

但却惹怒了兴德帝。

兴德帝直接不给孟御史留颜面了:“来人,孟正清大不敬,屡教不改,押入天牢,任何人不许探视!”

“陛下,孟御史也是心直口快,陛下看在其忠心耿耿的份上,就饶了他这一次吧!”其他大臣纷纷替孟御史求情。

他们虽然跟孟御史没什么交情,孟老头也不讨喜,但在面对清风道人一事上,大家的立场都是一致的。

兴德帝阴沉沉地盯着他们:“谁再求情,就去天牢陪孟正清!”

这下再也没人敢多言了。

兴德帝一甩袖子离去,继续回了永延殿炼他的金丹。

任凭朝臣们如何上书,他都置之不理。至于堆积的在案头上的奏折,他让蜀王帮忙处理,若有拿不定主意的,再告诉他。

这样虽然还是不怎么上朝,但朝事总算是运转了起来。

兴德帝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后宫不可能不知道。

徐皇后冷眼看着宫中最近的变化,微微一笑说:“没想到老六不显山不露水的,倒是个能干的。”

余嬷嬷看着七皇子蹒跚的脚步,叹道:“这宫里就没一个蠢人。”

“可不是。”徐皇后笑容淡淡的,“今天又有谁求见?”

余嬷嬷道:“兵部尚书的夫人,奴婢已经以娘娘身体不适为由,将其打发了。”

徐皇后脸上的笑容敛去:“他们也想让本宫替孟御史求情?”

余嬷嬷点头:“是啊,还想请娘娘劝劝陛下,国事为重。”

“不是本宫不想帮忙,哎!”徐皇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上次因为永宁的事,她跟兴德帝之间便有了嫌隙,虽然后来她写了好几封认错的信,兴德帝终于松了口,解除了她的禁足。但夫妻俩中间有了这么一道隔阂,关系大不如前了。

尤其是兴德帝最近身体好了许多,经常召后宫美人侍寝,很宠爱两个前年进宫的年轻妃嫔,对她们这些人老珠黄的后妃就越发不重视了,甚至连以前的规矩也打破了。

最近一个月,兴德帝只来了坤宁宫一次,秋水宫也只去了两次。

徐皇后倒不是吃醋。她这把年纪,也不争这些宠爱了,她只想安稳度日,给女儿找一个性情端正,家风清正的驸马便知足了。

只是皇帝的宠爱是这宫中的风向标。

她明显不如以前受兴德帝待见,要想在他面前说上话就更难了。但又不能不说,身为皇后,她有劝谏之职,而且诸位大臣的家眷都求到门上来了,她也不能一点动静都没有。

琢磨了一会儿,徐皇后问道:“最近穆贵妃在做什么?可有受影响?”

余嬷嬷知道她担心什么,笑道:“娘娘无需担忧,穆贵妃整日吃斋念佛,抄写经书,一心盼着太子殿下能够早日平安归来,哪会管这宫中的风吹草动啊。而且她是太子殿下的生母,即便如今宫中有了新宠,宫人们也是不敢怠慢秋水宫的。”

这就是生一个好儿子的好处了。

徐皇后放心了:“那便好,准备一下,待会儿本宫去一趟永延殿。”

余嬷嬷连忙应是。

徐皇后在永延殿外等了一个时辰,兴德帝还是没召见她。

她耐得住性子,安静地站在殿外,脸上的表情平静,不见半丝烦躁和焦虑,倒是孙承罡连跑了几趟,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真心实意地劝道:“皇后娘娘,陛下今日修炼正到了紧要关头,您还是回去,明日再来吧。”

徐皇后站着不动:“无妨,本宫等陛下结束便是。”

这一等等了两个多时辰,兴德帝才终于在永延殿的偏殿召见了徐皇后。

徐皇后已经大半个月没见过兴德帝了,进门行过礼后,徐皇后悄悄观察兴德帝,看起来精神似乎比以前好多了,脸色红润,走路都有力气多了。

莫非这便是金丹的功劳?

难怪陛下如此沉迷于炼丹之术,连朝政都不理了。

也是,即便是坐拥天下的皇帝,也逃不过生老病死,去年陛下身体很不好,受尽了病痛的折磨,如今一下子康健了,谁能抵挡得住这个诱惑?

不过古往今来,多少帝王试图追求长生,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所谓的金丹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徐皇后并不打算劝,因为没用,历史上有那么多失败的例子了,不还是一直有帝王沉迷此道吗?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年轻时励精图治的明君。

兴德帝未必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只是心存侥幸罢了。

她微微一笑,专挑皇帝喜欢的说:“几日不见,陛下又康健了不少,龙骧虎步,臣妾甚是开心。”

见她没像那些大臣一样劝他赶走清风道人,兴德帝表情缓和了许多:“让皇后久等了,下次若是过来朕正好在忙,你告诉孙承罡便是,等朕忙完了,自会回你。”

“多谢陛下,臣妾往日没经验,以后便知了。”徐皇后笑盈盈地说。

兴德帝点头,问道:“皇后今日来可是有事?”

徐皇后苦笑道:“陛下,近日好些朝臣的夫人求到坤宁宫,请臣妾替孟御史说说情。”

“怎么,你今天是来替孟正清说情的?”兴德帝放下了茶杯,眼神辨不出喜怒。

徐皇后斟酌了一下说辞道:“陛下,臣妾不是替他说话,臣妾是替陛下不值。陛下辛辛苦苦一十几年,不过是今年身体有些不适,稍微歇息,便被他指着鼻子骂,确实当罚。”

兴德帝重重点头:“还是皇后跟体恤朕,跟朕一条心。”

徐皇后缓缓道:“臣妾与陛下夫妻一体,自是向着陛下。只是陛下也知,这孟正清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性情又固执,一直以诤臣自居,不惧死亡,只想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上那名臣录。他若是在天牢中有个万一,倒是如了他的意,只是陛下恐怕要因此背个莫须有的罪名了。陛下可是天上的皓月星辰,怎么能因他区区凡夫俗子而有了污点。依臣妾看,不若将他放出来,派出去做巡按御史,监督各府州县道等衙门,也省得在京城让陛下烦心。”

这是徐皇后想了许久后想到的对策,不然依孟御史固执的性格,恐怕还会触怒皇帝,下次就未必有这么好运了。

兴德帝认真思考了一会儿,颔首道:“还是皇后有办法,就依皇后说的办,孙承罡派人去天牢宣旨。”

孙承罡简直对皇后娘娘佩服得五体投地,皇后娘娘就是会说话。

他高高兴兴地出去宣旨了。

兴德帝又跟皇后聊了一会儿,感觉还是皇后说话最得他的心,他甚至还留了皇后在永延殿用膳。

徐皇后垂下眼睑,轻轻一笑说:“多谢陛下,不过陛下正处于清修的关键时期,臣妾可不敢耽误了陛下。哪日等陛下忙完了,再到坤宁宫坐坐吧,臣妾亲自下厨做陛下喜欢吃的。”

这永延殿的东西她可不敢吃,谁知道都放了些什么。

哪怕是拒绝,她话也说得好听,兴德帝并未动怒,高兴地让人将其送了出去。

回到坤宁宫,徐皇后琢磨了一会儿,让人拿来了纸笔,修书一封:“让人快马加鞭送去西北,务必交到太子殿下手中。”

余嬷嬷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次日以采买为借口,拿着牌子出宫,亲自将信交给了信差。

西北,耗时两个月,周嘉荣带着大军,一路向北向西,因为匈奴人已经溃败,叛军又已投降,几乎没遇到什么阻碍便顺利地收复了失地。

但周嘉荣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凡是所经过的城池、乡村都遭受了匈奴人的劫掠,留下了战争的创伤。有些遭受了重创的村镇,甚至十室九空,不是被匈奴人杀了,便是搬迁了,偌大的村子只余几户人家。战争虽然过去了,但萧条、恐惧还笼罩在这些历经磨难的百姓心头。

看到这些,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但又无计可施。

周嘉荣能做的便是上书朝廷,免除这些遭受战乱的地方三年田赋,留时间给他们喘息和休养生息。

一路打到肃州,周嘉荣与程前、崔勇胜利会师。

肃州已是西北边疆,再过去便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了。

春夏之交,枯萎的草原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放眼望去,一片碧绿,仿佛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铺在地面上,中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各色小花。

春夏两季的草原,宛如上天恩赐的一颗明珠。

但周嘉荣他们却无心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大家坐下来,商量要不要继续往草原挺进,追击匈奴人。

穆恒和崔勇都是主战派:“打,这些匈奴人,不趁机弄死他们,过几年,等他们稍微喘口气,好了伤疤忘了疼,又会来骚扰我们的边关。”

穆慎不同意:“肃州以北,再无城池,后勤补给跟不上,若是深入草原,孤军一支,于我军非常不利,孤军挺进,实乃军之大忌。”

他们前面之所以那么顺利,也是因为占据了地利优势,都是大齐的领土,百姓憎恶匈奴人,愿意帮助齐军。而且齐军对地形极为了解,后面还跟着几十万运送粮草补给的后勤部队,不怕跟匈奴人打持久战。

可深入草原,那就是匈奴人的主场了,地利人和都站匈奴那边,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其实穆恒和崔勇也知道,就是有些不甘心:“就这么放虎归山了?”

廖安和丁正初、程前都没说话,而是看向周嘉荣,请他拿主意。

周嘉荣沉吟片刻道:“最近这几个月,我翻看了自大齐建立以来与匈奴人的百年战争,总是隔上十来年便发生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战争,期间还有数次的边境摩擦,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只是规模大小的差异而已。再往前推,前朝,还有过去数百年的朝廷都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过诸多的战争,北方边境一直不太平。”

“同样是边关,反观南方,虽有蛮族但鲜少发生战乱,双方却能和平共处,这是为何?若说是南方蛮族人数更少,也不准确,暹罗、苏禄等国,人口比之匈奴并不少,为何匈奴却屡屡侵犯我边境?”

这个问题很简单。

丁正初道:“因为南边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一年三熟,鲜少遇到饥荒。他们这些蛮族规模与大齐相差甚远,都俯首称臣,莫敢冲犯。匈奴则不一样,他们游居广袤的大草原,冬季常遇饥荒,缺衣少食便南下劫掠。而且其居无定所,漠北地广人稀,我们也无法彻底将其消灭,即便能,从更北边更西边也会迁徙来新的夷族。所以上千年来,北夷之患始终不绝,历朝历代皆是头痛不已。”

说到底还是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匈奴人发动战争是为了生存,既是为了生存,这样的战争在环境恶劣,生存遇到挑战时,便会再度发生,谁也没办法阻止。

“那有没有杜绝的办法?”周嘉荣问道。

这样的战争,打一次,都是对双方国力的巨大消耗,即便赢了,也没太值得高兴的,因为过些年还会再发生。祖祖辈辈生活在西北这片土地上的居民,还是会屡遭异族侵扰,无数的将士还是会埋骨边疆。

没有人说话,这是一个困扰中原王朝千百年来的问题,多少能人义士想尽了办法,也解决不了。

周嘉荣有些惆怅,正欲开口时,许久不见的弹幕突然冒了出来。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想办法同化他们了。多少异族征服者最后都被咱们的文化给同化了。】

【对,迁移汉人去西北定居,改变其人口结构,多族混居,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潜移默化被华夏文化所同化。】

【等改变了游牧的风俗,在城池中定居下来,由游牧向农耕文化转变,这些人就不会再出来劫掠百姓了。他们敢,咱们也能打到他们老家,灭了他们的城池,烧了他们的家园。】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草原地区降雨较少,气温又低,冬季漫长,根本不适合农耕。】

……

弹幕又吵了起来,周嘉荣却从中得到了启发。是啊,汉化,历史上蛮夷族群被汉化的例子并不少,很多都改了汉姓,已经与汉人没什么两样了。

他托腮装作沉思的模样,实则是盯着弹幕,不错过上面的任何一条信息,等弹幕终于消失后他才放下手,开了口:“你们都不说是吧,我倒是有个提议,以后西北各地官府增设育婴堂,由户部拨款,专门收养各类孤儿弃婴。除此之外,还可收纳匈奴孩子,若遇灾荒年,匈奴人可将子女寄于育婴堂,各地官府不得推诿。等来年春夏,他们也可接回孩子。”

“殿下,这……”丁正初几人诧异地看着周嘉荣,都有些不赞同。

就连穆慎兄弟、廖安这三个穆家嫡系都没作声。

他们都跟匈奴人交战过数次,亲眼见证了匈奴人的残忍,多少无辜的百姓,多少年轻的士兵死于了匈奴人的铁骑之下。让大齐的育婴堂给敌人养孩子,他们情感上很难接受,恐怕西北的百姓也会有怨言。

周嘉荣长叹了口气:“我理解你们的感受。我就不恨匈奴人吗?我当然恨。但仇恨无助于双方和解,也无助于边疆长治久安,没法给百姓安宁平静的生活。”

穆恒抿了抿唇,气哼哼地说道:“那也不止这一种办法啊,养匈奴人的孩子,多憋屈。况且育婴堂中就有可能有父母亲人被匈奴人杀了的孩子,你这让他们怎么接受?”

周嘉荣说:“那就将他们分开安置在不同的育婴堂。这只是我的初步计划,匈奴人恐怕也不放心将孩子送到大齐的国土之上。”

这倒是,打了这么多年,双方都非常仇视敌对,根本不可能放心将孩子送到大齐。

见他们脸色缓和了许多,周嘉荣解释道:“我们可以从小对这些孩子施以教育,礼义廉耻,忠义道德律法,都可灌输给他们。他们从小在大齐的领土上长大,交的是汉人朋友,习的汉字,说的是汉话,吃的是汉人的食物,将来长大了,哪怕他们身上流淌着匈奴人的血,但你们说他们是汉人还是匈奴人?他们会选择在大齐的领土上生活,还是选择回草原?”

这还真说不好,毕竟,草原不断迁徙的生活真是太苦了。尤其到了冬天,汉人都有存粮,能够很好地度过冬季,但匈奴人却没有,所以他们只能抢劫。

这些孩子适应了大齐更灿烂的文化,更丰富的饮食,更广阔和无限可能的生活,他们还会选择回草原吗?

肯定有一部分会回去,但必然也有一部分留下。匈奴人本来就不多,哪经得起这样的分化,几代下来,匈奴便不足为惧了,甚至还有没有匈奴人都不好说。

“而且,等越来越多的孩子留在大齐过冬。冬季,匈奴人还敢南下抢劫大齐子民吗?”周嘉荣又说。

肯定是不敢的,孩子在哪个族群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存在,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匈奴人都要投鼠忌器。即便贵族们想发动战争,也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穆慎叹息道:“殿下此计甚妙,我赞同。”

丁正初和崔勇也支持。

穆恒、廖安、程前三人虽没支持,但也不再反对。

“不过匈奴人能将孩子交给咱们吗?”丁正初感觉这个开头非常难。

周嘉荣道:“总有快饿死,快活不下去的穷苦人家的孩子会送来的,留在草原也是死,送到大齐还可能有一条命。慢慢来,只要开了头,渐渐便会好起来。”

以后他甚至可以允许匈奴人改汉姓,参加科举,在汉人的土地上也一样能出人头地,有晋升往上爬的机会。

大家明白了周嘉荣的决心,也觉得他这个方案行得通。不管是汉人还是匈奴人,最底层的百姓,都有吃不饱饭,可能面临饿死窘境的,这些人别无选择,但凡有路就会闯。

只是,穆慎叹道:“殿下此举不光是开创大齐先河,也是前无来者,只怕会在朝野上下引起震荡。”

这才是最大的障碍,大齐与匈奴仇恨历来已久,提这事的也就是周嘉荣,换了某个大臣,恐怕会被扣上通敌卖国的帽子。想也知道,他若在朝堂之上提出这件事,将会引起多大的风波。

周嘉荣也知道,要推动这件事不容易。但正是不容易,才更要去做,只要成功了,数十年后,北方草原上将没有匈奴人,即便有数量也会大减,不足为惧,这样西北百姓才可安居乐业。

“我明白,我会想办法的。”周嘉荣打定了主意,大不了先私底下跟站他这边的大臣沟通好,说服他们,才在朝廷之上公开提出,这样一来,反对的声浪就会低很多。

沉默了一会儿,廖安说:“殿下,朝廷其实可重开互市,匈奴有咱们需要的牛羊马,铁矿、皮毛等物,咱们有他们需要的盐、铁、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朝廷可对交易征收商税,如此一来,既可充盈国库,又可满足双方的需求,缓和矛盾。”

匈奴人一直有很强烈地跟大齐互通有无的需求,但屡次被朝廷拒绝了。

周嘉荣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国库银钱紧张,他一直在愁怎么弄银子,开通互市,征收商税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回京之后,我会在朝上,提出此事的,到时候再根据以前的经验,综合考量,制定新的互市政策。”

并不是每一样东西都能卖给匈奴的,比如铁器。匈奴人冶炼锻造技术就不如大齐,但铁的用途很广,从战争武器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铁器。

在大齐,盐铁都是官营,严密控制,禁止落入民间,以免私人制造大规模的武器,造成动乱。所以这种物资自是不能纳入互市,随便交易,倒是匈奴贵族喜欢的瓷器、丝绸、珍珠等享乐之物可多多益善。

既然决定不再深入草原,大军便要准备启程回京一事。

就在这时,周嘉荣接到了兵部尚书朱强和穆兆星的信,两封信的重点都是有关于兴德帝最近变化的。

周嘉荣看完之后,皱起了眉头,父皇真是年老昏聩,竟信起了黄老之术,追求长生不老,荒唐!

他将几位将领叫来,把朱强的信给大家看。

看完之后,连丁正初和崔勇这两个兴德帝的嫡系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崔勇心直口快,嘟哝道:“去年陛下还不是这样的,仅仅才过去几个月,怎么就……这些小人坑害陛下!”

他的意思是怪小人进谗言,迷惑引诱了兴德帝。但兴德帝若是脑子清醒,能控制内心的贪欲,又怎么会上钩呢?

周嘉荣还没来得及开口,又接到了徐皇后的信。

徐皇后的信还是关于此事的,但她说得比较委婉“陛下沉迷修道,朝中事务多有不及,太子殿下身为人子,当为父分忧,解父之难。听闻北境已定,本宫与陛下都盼太子速归!”。

徐皇后这封信任谁看了都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周嘉荣大大方方地展示给大家看。

大家也不是傻子,自然明白什么“为父分忧解劳”都是借口,其实皇后就是催促太子快点回京城,免得出现什么不可控的变动。

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不可动摇,尤其是陛下如今龙体堪忧,太子更需早日回京主持大局。

所以包括丁正初和崔勇在内的将领都支持快点回京城,于是原本准备的五日后启程硬是提前到了明日出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