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书圣王羲之

中国历史故事 书圣王羲之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家族中,有一位侄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祖籍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身居高位,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称“王右军”。

自幼,王羲之便深受父亲对书法的热爱所影响。年仅十几岁的他,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父亲的书房中翻阅前人留下的碑帖与字迹。父亲见他如此痴迷,便将笔法论传授于他。王羲之勤奋好学,即便行走之时,也习惯以指在衣上书写,久而久之,衣物竟被划破。后来,他又向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卫夫人承袭钟繇之法,又融入自家数代的书法传统与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王羲之。

王羲之在书法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善于汲取众人之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学习钟繇书法时,他观察到钟繇的字具有分势的特点,用笔向外拓展。于是,王羲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减去分势,改为用笔向内抵,用转不用折,使得字体更加流畅。而在学习张芝的草书时,他更是对张芝的草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整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经过不断的研习与练习,王羲之终于成为了名震一时的书法家。他的字,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视若珍宝。

某日,王羲之在街头偶遇一位卖扇子的老婆婆。她手中的扇子虽六角形制独特,但并无任何字画装饰,故难以吸引路人驻足。老婆婆面露忧色,担心扇子难以售出。王羲之心生同情,便走上前去,说道:“你的扇子之所以难以售出,是因为上面既无字又无画。若我为你题字,你意下如何?”老婆婆并不知眼前的陌生人便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见他如此热心,便将扇子交给了他。王羲之在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便交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见字写得潦草,有些不悦。王羲之却笑道:“你只须告诉买扇之人,这字是王羲之所写,便可。”

言罢,王羲之便离去。老婆婆依言而行,果然扇子很快便销售一空。

王羲之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养鹅。每闻有佳鹅之处,他必欣然前往观赏,甚至不惜购回家中以供欣赏。山阴城外有一所道观,观中道士亦深爱王羲之书法,欲求其抄写一篇《道德经》。然知与王羲之素不相识,难以开口。后闻王羲之好鹅,便在观外池塘中养了许多优良白鹅,并故意传此消息于王羲之。王羲之闻讯,欣然前往观赏。只见一群洁白如雪的鹅在池塘中悠闲游弋,他顿时被深深吸引,驻足良久,不忍离去。心中喜爱之情难以言表,便派人寻来道士,欲购此群鹅。

道士笑曰:“此鹅乃供游客观赏之用,非卖品也。”

王羲之曰:“既如此,吾愿以他鹅换之,可否?”

道士曰:“既君如此喜爱此鹅,贫道愿以此鹅换君一字。闻君书法造诣极深,愿求君为观中抄写一卷《道德经》,不知可否?”

王羲之爱鹅心切,便爽快答应下来。他为道观所抄之《道德经》,笔法精妙绝伦,后人称之为《换鹅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