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下文学 > 科幻 > 中国历史故事 > 周文王求贤

中国历史故事 周文王求贤

作者:文明观测员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6-18 14:23:46 来源:2mcnn
提示:若标题与内容不符,左下方点击“换源”,切换其它源即可解决。

浏一览一器一A一P一P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章一节一显一示一不一全一请一退一出一阅一读一模一式一查一看一完一整一章一节一内一容。

帝乙晚年时期,做出了迁都的重大决策,将首都从旧地迁至沫邑,即今日的河南省淇县,改名为朝歌。他的长子微子启虽才智出众,但由于其母身份低微,未能被立为太子,反而是其同父异母的弟弟辛,因其母亲为正宫皇后,最终继承了王位。这位小儿子辛,便是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实际上,“纣王”并非他的正式帝号,而是后人鉴于其暴政,赋予他的贬抑性谥号,寓意他“残忍且损弃善行”。

史料记载,商纣王起初是一个聪明勇敢、富有军事才华的君主,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英明特质逐渐转变成了残暴无情,他沉溺于酒色财气之中,愈发奢华无度,暴虐无道。国王的昏聩导致佞臣当道,朝廷**,社会陷入黑暗,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进一步加速了殷商王朝的衰败进程。

与此同时,地处西岐的周部族,在西伯姬昌的励精图治下却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自帝乙通过联姻缓和了商周矛盾后,姬昌并未急于东征商朝,而是恭敬地履行每年朝贡的义务,《吕氏春秋》记载姬昌“纳贡适时,祭祀虔诚”,这种行为赢得了纣王的好感,甚至赏赐他大片土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姬昌放弃了他的雄心壮志,他深知想要颠覆根基深厚的商朝统治,必须内敛锋芒,潜心积累实力。

表面上,姬昌表现出对商朝的忠诚顺从,暗地里却致力于提升周族的实力,为推翻商朝做长远规划。他秉持德政理念,强调关爱百姓,尊老爱幼;大力发展农业,减轻徭役税赋,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实施仁政,减少刑罚,坚决反对株连无辜;广泛招揽贤能之士,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投奔。身为国君的姬昌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常穿粗布衣裳,亲自参与农耕劳作。在他的领导下,周族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成为了各路诸侯争相归附的理想国度。

尽管如此,西周的强大终究引起商朝的关注,纣王的亲信崇侯虎向纣王告密,称西伯表面施行仁德,实则是为了聚拢人心、物资,密谋造反。听闻此言,纣王勃然大怒,立刻下令逮捕姬昌,将其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在羑里的囚禁生活中,姬昌始终保持着淡然的态度,未流露出丝毫怨恨之情。纣王观察姬昌,始终找不出他有任何谋反之意。周人得知姬昌被捕后,惶恐不安,生怕他会步其父季历的后尘遭杀害,于是搜集了许多美女、宝马、珠宝献给纣王,以证明周族对商朝的忠诚。纣王看到进献的美女,心情大悦,于是下令释放姬昌,并赐予他弓箭、斧钺等仪仗,授权他可以征讨不服从命令的小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文王羑里之困”。

经历羑里之困后,姬昌深深认识到纣王的荒淫无道,回到西周后,他坚定了灭商的决心。虽然他明白西周已有挑战商朝的实力,但若全面开战,他还需要一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助手来辅佐他指挥战争。于是,姬昌在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竭尽全力寻找这样一位贤能的军事家。

姬昌遍寻贤良的行动触动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这位老人正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姜太公姜尚。

姜尚本名吕尚,出身于曾协助大禹治水并被封于吕地的家族,故而子孙以吕为姓,姜为其族姓,后世多以其别号姜子牙或姜太公称呼之。吕氏家族传承至姜尚这一代已日趋衰落。年轻时,姜尚的生活困顿,他曾从事贩卖牛肉的生意,也经营过酒店,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从未放弃心中追求经世济民的伟大理想,始终保持勤奋钻研,最终成长为一位精通天文地理、战略战术,且深谙国家治理之道的杰出人物。然而,即使拥有满腹经纶和卓越才能,却始终未能得到纣王的赏识和重用,直至年逾六旬,一头白发,仍期待能遇见一位贤明君主,实现自己的宏图伟志。

当得知西方周国的姬昌正在四处寻求贤才时,壮志未酬的姜尚毅然离开了朝歌,来到了周国境内岐山西南的渭水河畔。他选择在磻溪驻足,每日在渭水一条支流旁边垂钓,一边静观世事变迁,一边耐心等待施展才华的机会。

不过,姜尚钓鱼的目的并非寻常,他并不采用常规的钓鱼方法,而是将鱼线悬挂在离水面三尺高的位置,并且没有使用鱼钩。一次,有位砍柴人路过,看见姜太公如此钓鱼,不禁困惑地问道:“老人家,您这样怎么可能钓到鱼呢?”姜尚则不动声色,手握钓竿轻轻道:“只要有心,鱼儿自然会上钩!”

这个奇特的钓鱼老头名声渐起,终于传到了姬昌耳中。姬昌心中暗想,这位行事独特的人物或许正是他苦苦寻找的贤才。于是,他借外出狩猎之机,来到渭水河边,果真看到岸边坐着一位与众不同的老者正在垂钓。姬昌上前与之交谈,发现这位精神焕发的老者言语非凡,见解独到。两人交谈甚欢,当姬昌询问有关天下形势以及治国安邦的策略时,姜尚强调,要使国家强盛,关键在于选拔和任用贤才,这恰好与姬昌的理念完全契合。姬昌听后欣喜若狂,感慨道:“我先祖太公曾预言,会有圣人降临周,助我周族振兴。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祖先盼望您已久!”意指周的开创者古公亶父期盼已久的能够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贤才是姜尚本人。自此以后,人们便尊称姜尚为“太公望”。

姬昌确信姜尚就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贤才,于是恳请姜尚出山,共同策划并执行灭商的大计。姜尚被封为太师,同时执掌军事和政务大权,多年的雄才大略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为了回报姬昌的知遇之恩,姜尚全力以赴,辅助姬昌构建兴邦强国的基础。他提出周应内外兼修,大力发展内部实力,并加强与其他周边小族的联盟,逐步瓦解商朝的统治根基。同时,他指挥西征,平定了西部多个少数民族,确保了周的后方安稳无忧。紧接着,他又向东拓展,跨过黄河,消灭了商朝西部的重要盟友——崇国。在一系列对外征战中,周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大,最终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这其中无不浸透着姜尚的运筹帷幄与深思熟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